好書試閱

人行道

9特價16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訂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地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地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修養工夫〕

佛法認為心靜可以產生智慧,可是當生活不順利,不論是事業、家庭、學業、感情……,需要運用智慧來處理問題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將心安定下來,更遑論發揮智慧了!

通常人在非常忙碌的情況下,連心裡也是非常忙碌,心很難安定下來,這時候便需要一些修養的工夫。如果沒有一點修養的工夫,在平常沒有困擾時,也許還能夠保持安定,一旦面臨個人或事業上棘手的問題時,難保不會心生煩惱、矛盾、痛苦。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太忙,不需要學習一些修養的方法,反而是因為忙,所以更需要修養的工夫。

修養的工夫是什麼?第一就是宗教的信仰,有宗教的信仰至少會有信心,相信自己所做的是為社會、為大眾,是在付出,問心無愧,如果暫時有困擾,只要心平氣和,很快就可以度過,而且相信佛菩薩也會護佑,這就是宗教的信心。

第二就是持誦佛、菩薩聖號,以及打坐。打坐對身心的安定很有幫助,每天只要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訓練自己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如果學會在波動的情況中,也能將心安定下來,那麼處理事情一定不會慌亂,身體也會健康起來。

像我的身體一向不是很好,可是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處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仍然能夠爬山、坐長程的飛機。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經常保持平靜的心,不受外在的情況干擾;雖然不受干擾,但我對外在的情況卻非常清楚,是罵、是讚、是褒、是貶,我皆瞭如指掌。

或許很多人以為出家人一派清閒,沒什麼逆境,其實以我來說,平常衝擊我的問題相當多,但我因為能保持心裡的平和,所以體力消耗不多,只不過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

現代人都很忙,但就是因為忙,所以更需要時間閒下來,切勿以為利用時間去打坐、念佛是浪費時間,相反地,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與判斷力,對事情都會用客觀的立場;否則,一受外界的刺激就失去客觀立場,處理事情的過程將會錯誤百出而不自知。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參加禪修,接受禪修的方法與訓練。如果我們經常付出一點時間、一點代價,換得安心、定心的工夫,絕對是值得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