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斬斷「內心的代謝症候群」
因為對「辦不到的自己」感到丟臉,所以先扮演「辦得到的自己」吧──這樣的過度修飾正是痛苦的來源。倒不如一開始就坦白表示:
「我不擅長○○。」
像這樣打開天窗說亮話,生活也會比較輕鬆。
過度修飾的部分還只有一兩個部分的時候或許還無所謂,最可怕的是過度修飾一個部分後,後續又為了掩飾這一點衍生出新的過度修飾,進而產生惡性循環,甚至會伴隨著不斷膨脹的擔憂與妄想。
「我無法再繼續說謊了。」
「這個謊言遲早會被拆穿吧?」
這會對精神造成多麼大的負擔啊。原本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加以強化,內心卻會因為這些負擔而衰弱,進而失去尋覓優勢的餘力。
佛教將人類像這樣受困於妄想中的狀態,稱為「執著」。換成比較現代的表達方式,就是「內心的代謝症候群」。
如各位所知,代謝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等,導致身體裡堆積過多脂肪的狀態。而代謝症候群有時也會侵襲內心。
舉例來說,儘管擁有美滿的工作與家庭,卻無法趕到慶幸,每當看到他人的工作與家庭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或是看著別人的高級車與自己的普通車,就會想要換一台「更好的車」。
「我才沒有這樣。」提出否認的你請打開自己的衣櫃,裡面是不是塞滿了對自己來說根本穿不完的衣服,甚至有許多都只是一直放著而已呢?或許還有買了卻徹底忘記的衣服。儘管如此,你應該不會因此覺得「我應該一輩子都不必再買衣服了」。
現代人追求的「更多、更多」總是永無止盡,往好的方面去想就是「很上進」。從某個角度來說,反覆追求「更多、更多」確實是成長的原動力。
但是追根究柢,執著是很痛苦的。
持續追求「更多、更多」,讓人不管獲得什麼都無法感到滿足,同時也無法逃離這個空虛的人生。
內心的代謝症候群與身體的一樣,都是需要治療的──請各位記住這個觀念。
佛教會以「少欲知足」戒除內心的代謝症候群。意思是降低自己的欲望,懂得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
釋迦牟尼佛圓寂前最後的教誨《佛遺教經》中,也提過類似的事情,這邊就介紹已經翻譯成白話文的版本:
「知足的人即使過著必須席地而睡的生活,內心仍會安樂幸福。但是不知足的人,即使住在天上宮殿般的地方,仍然無法感到滿足。不知足的人無論多麼富裕,內心都很貧乏。」
對凡事都秉持著感謝的心情,就是通往少欲知足的道路。
「這樣已經非常充足,令我感到慶幸。」只要能夠抱持這樣的想法,那麼當下所在的場所與當下這一瞬間起,內心就會變得富足。
我很慶幸現在能夠像這樣工作。
我很慶幸現在能夠像這樣用餐。
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存。
保持這樣的狀態,遲早能夠體悟到自己已經在諸法無我的關係性當中,成為「具有功能性的自己」,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令人慶幸的了。「辦不到的自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無可替代的。當我們能夠這麼想的時候,執著就會慢慢淡化,內心也會逐漸充滿溫暖。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公」
能夠坦率認同自己辦得到與辦不到的事情後,就能夠淡然接受:「辦不到就是辦不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樣的我就很好。」
既不會自我厭惡,也不會羨慕他人,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接納自我」。
再來就只要以最真實的自我,決定好打從心底想實現的願望、想做的事情並努力去做。只要能夠實現這一點,即使無法立即看見期望的成果,也不怕生存方式脫離軌道。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毫無悔恨地度過今天這一天,並竭盡全力活在這一天」。
不為過去而悔恨,不對未來感到膽怯,只是純粹做好「當下」。
隨著如此「當下」的持續累積,像「我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事情,在人生中也已經盡了全力」這樣的認同感遲早會造訪。

有句禪語是「隨處作主,立處皆真」,意思是無論身處何處都做自己的主人,那麼所處之處就是真實的。
也就是說,凡事都把自己當成主角去看待,自然就會看見世間的真理。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無論何時都全力以赴,就能夠成為人生的主角」。
平常提到主人公(譯註:日文中的「主角」漢字),都會聯想到在電視劇等登場的主要人物,但是這其實也是禪語。不將人生交給他人,不隨波逐流,親自選擇想要的人生,即為主人公。
這在工作層面也是一樣。
如果認為是「被迫去做」的話,就無法交出良好的品質,最重要的是做起來也不開心。但是換用「既然主管把這份工作交給我,那就用我自己的方法做出成果,並做出自己的風格」這樣的心態時,成果的品質理應會超出主管的預期。
主管應該不會隨意放過這樣的人才,因此很有可能會產生期待並決定「下次要交給這個人更好的工作」。
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區分工作的好壞。
佛教中認為人與人是受到緣分的牽繫,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都可能將某種緣分帶來自己身邊。
「我其實比較想做那種工作。」像這樣吃碗裡望碗外的話,就會錯失難得的寶貴緣分。
很多人都苦惱著「這份工作不適合我」,但是有空煩惱的話,不如將這份工作變得適合自己還比較實在。
當然,如果真心認為「這份工作真的不適合我」,那麼趁機找主管商量,提出調動的申請或是考慮換工作也行。
但是這必須是先盡全力努力過,才應思考的事情。「真討厭啊」、「好無聊喔」即使是這樣的工作,也應花費心思從中找出樂趣,而這正是所謂的做出自己的風格。
能夠實現這一點的話,「沒興趣的工作」就會轉變成值得挑戰的「有趣工作」。「交給誰都無所謂的工作」也會變成「最好交給○○處理的工作」,如此一來就會有寶貴緣分到來。
這時應思考的,就是做為「主人公」活在當下,只有這一點而已。
現在眼前的這份工作,就是自己應全力專注的工作,不應把心思分到其他工作上。
各位是否先從下定如此決心開始呢?
如此一來,就能夠親自開創出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

平靜就藏在「生存方式」中
所謂的成功人生,就是找到最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說,貫徹只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這在思索「平靜」這件事情時,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也就是說,所謂的「平靜」是作為貫徹自我生存方式的結果,從身上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反過來說,如果只有表面看起來平靜,那就只是過度修飾而已,這樣遲早會露出破綻的。
既然如此,想要擁有真正的平靜生活,就必須獲得「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如果人生只是單純的平靜,卻與自己渴望的生存方式毫無符合之處,那麼應該會感到很空虛。

如果你身邊有平靜者的話,恭喜你,只要模仿對方即可。
「模仿」這個詞給人一種「盜用」他人創意的感覺,所以會有人感到抗拒,但是模仿這件事情本身絕對不是什麼壞事。
不只如此,模仿其實是一種學習。只要別搞錯該模仿的部分與程度,那麼就請盡情模仿。
而應該模仿的,正是對方的生存方式。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在身邊出沒。」只要想到這一點,就會不由得認為自己也辦得到,相當神奇。
禪語中還有句「熏習」。
將和服收在斗櫃裡的時候,會同時擺放名為防蟲香的香氛袋。
人際關係也有相似之處。
每個人都像香氛一樣,釋放出各自不同的氣味。與散發惡臭的人往來時,你也會被染上惡臭對吧?
反之亦然,身旁有散發芬芳氣味的人時,這樣的香氣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滲入你的內心。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多往來的對象,就是以最真實的自我生存的人、總是表現平靜的人。
但是也請各位在模仿時別著急,因為別人「最真實的自我」和你「最真實的自我」應該不會是相同模樣才對。
總而言之,只要接近那個人就好。
三天也好、十天也好、一百天也好、一年也好,如此一來,就會像和服染上香氛的香氣一樣,你也會從「以最真實的自我生存」的人身上染到平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