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宋代佛教新格局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第一節 佛教政策與管理制度
一、促動新格局形成的社會因素
  宋王朝包括北宋(西元960~1127年)和南宋(西元1127~1279年),立國32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以來長期的社會動亂和地區分治局面,再次出現了全國的統一。宋王朝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的新特點,宋代帝王的佛教政策,成為制約佛教發展演變和促動佛教新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一,宋王朝在特定歷史時期強化君主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對佛教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有推動作用。
  中唐以來,藩鎮猖獗,地方割據勢力膨脹,造成了君弱臣強、政局不穩、社會動盪的惡果,直接損害了整個統治階級的利益。自五代開始,北方少數民族崛起,從東西兩個方向不斷侵入中原,始終對宋王朝構成威脅。針對這樣的歷史環境,宋王朝在處理內部事務方面,明確把防止地方勢力復辟、鎮壓農民起義、制止官吏專權和集權中央作為基本國策,作為加強專制君主權力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北宋中期以後,為了抵禦接連不斷並且日益嚴重的外患,進一步高度集中軍政財權。宋王朝推行的一系列加強皇權的措施,有著順應社會穩定和抵抗外敵侵擾的實際作用,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大的阻力。如此,強化君主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成為宋王朝在政治方面的一個突出特點。
  這種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專制制度,給予意識形態極大影響,特別在倫理觀念和價值趨向上,變化是劇烈和顯著的。國家至上,君主至上,化作「忠君報國」的理想和呼喚,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成為那個時代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觀念。這種傾向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而同步增強,直到北宋南渡和南宋滅亡。毫無疑問,這是誘導佛教思想變化的一個持久和重要的因素。把「忠君愛國」、「愛君憂時」等作為僧侶的美德,把振興佛教視為「報國恩」,把樹立佛教信仰(發菩提心)等同於樹立「忠義之心」,已經不是個別僧侶的特殊見解,而是逐步成為佛教界的共識。佛教的愛國主義意識可以追溯到很早,但是,它作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傳統則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
  第二,大量科舉入仕的官僚士大夫成為佛教發展演變的重要社會力量,他們的精神需求對於佛學各分支的興衰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唐代相比,宋王朝的科舉已經不再被門閥貴族所壟斷和操縱,取士範圍更廣,人數也更多。各級官員絕大多數是科舉出身,文化修養良好,成為宋代官僚階層的一個特點。為防止因官吏擅權而削弱君權,宋廷進行了削弱和分散官僚權力的行政改革,在任用官吏上實行了官與職殊、名與實分的制度。但這一切並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行政機構的辦事效率,並沒有徹底解決小人擅權的問題。相反,這些措施造成機構設置的臃腫膨脹、人浮於事,加上任用和罷黜隨意,提拔得多,需要安置的更多,從而造成了歷史上少有的在職加賦閒的官僚階層。這樣一來,統治階層中的大量幹才時時受到各種牽制,許多人往往是「志未伸,行未果,謀未定,而位已離矣」。官場風雲的變化莫測、宦海沉浮的不能自主,都促使官僚士大夫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