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佛為一人事因缘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
(語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哲——出生於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為了拯救人類靈魂的偉大工作,而出現在我們的世間,並以他超越的理性、經驗,作為範例,開導、展示、證悟,深入於佛陀的絕對理境!
(註)本節所說的「佛」,乃專指本經所述世間唯一的佛陀——釋迦牟尼(書中其他各節亦同),至於書中由釋迦牟尼口中言的「佛」,則泛言其他世界之佛。所謂「佛菩薩」,則泛言「佛」與「菩薩」。「佛陀」據印度原始譯為Buddha,今略為「佛」。
佛言:我之出現於世,猶如大雲,能潤一切;為欲令使枯渴眾生,皆離苦惱,得安穩樂。安穩眾生,世間無能及我者;為大眾,說甘露之淨法,其法一味,唯有解脱涅槃。我以一音,演唱斯羲,常為大眾,作因缘。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無貪著,無障礙,恒為一切,說平等法。無一人多人之別,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之間,亦终無厭。於貴賤,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禮容者,及無者,正見者,邪見者,利根及鈍根等,等雨法雨無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應其能力,各進上位。(法華經)
(語譯)佛說:「我出現在世間,如同遍覆空際的雨雲,能為一切眾生帶來靈魂的滋潤;其目的為使靈魂枯竭的眾生,脫離苦惱,獲得永恆的安樂。因此,使眾生獲得永恒的安寧,世間沒有能超越我的智慧;對眾生宣說甜美如甘露的佛法,此法便是使眾生獲得靈魂的解脫與涅槃的(滋潤)解脫。
我以此一偉大的音聲,宣演成佛的意義,常為眾生作為進入佛國的因緣。看世間一切生靈,我一律平等,沒有憎愛;沒有貪求;沒有阻礙;因此,我永遠為一切生靈,說平等的佛法;我在演說佛法之際,從不考慮到聽眾的多寡,同時在眾生行列之間,去來坐立,永不厭倦。
在貴與賤,上與下,持戒者與破戒,儀貌姣好者與面目醜陋者,正見與邪見者,上智與下愚者等等眾生之間,遍灑佛陀的法雨,也永不厭倦。因此,一切眾生,聞我說法之人,順其自己的能力,走向成佛的途徑。
(註)涅槃:梵語,意思是進入不生、不滅、清淨寂滅的精神永恒境界。不為生死輪迴業報所支配,即佛家的最高理性境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涅槃經)
(語譯)戒絕世間一切惡行惡德,潔淨自我的心靈,這便是佛陀的教言。
無怨恨之教,是為佛教;無諍訟之教,是為佛教;無誹謗之教,是為佛教。(寶藏經)
(語譯)對人我之間,沒有怨讎,沒有諍訟,沒有誹謗,這就是佛陀的言教。
無執自他之法,是名佛教;無譏訶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導,隧宜之法,是名佛教。(空筐經)。
(語譯)對自身以及佛法以外的義理,無門戶之見(不武斷堅持);對佛法以外的義理,不譏諷訶斥,對一切眾生循循善誘。對於一切法,善其用,得其用,盡其用,隨機接引,因人說法,是名佛法。
諸佛唯有此事,曰:為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大法炬陀羅尼經)
(語譯)法界恒河沙數,諸佛的偉大善行其目的,便是「利益於一切世間眾生,使一切世界成為清淨世界,斷絕世間惡行惡德,邪知邪見,此為佛陀出現世間的因緣。」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無量壽經)
(語譯)佛說:「我如此哀憫三界內一切人天,超過父母思念愛兒。如今,我在這世界成佛,化除五種惡相,消滅五種痛楚,滅絕五類煎熬,以善行化惡行。使人天出離生死的苦痛,使眾生獲得五種德行,獲得永恒的安寧。」
(註一)五惡,與五戒相抵,便是「殺生」、「偷盗」、「邪淫」、「妄語」、「飲酒」。
(註二)五痛,是「生老病死」,列為一痛,「愛别離」列為二痛,「怨憎會」,列為三痛,「求不得」列為四痛,「五陰熾盛」列為五痛。又叫「五苦」。
(註三)五燒,也稱五欲——即色、聲、香、味、觸。能燒毁我們的理性,所以叫「五燒」。
(註四)五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不自恣」。第二種是「知時、真實、利益、柔軟、慈心」;這五德,凡在家出家人,依佛言教修持者,必能獲得這五種的美德。
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學得;疑師,不能敬順之;疑自,則非學時;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決定心而學者,不可有此三事。(成實論)
(語譯)多疑之人,他們對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有所成就。他們對真理懷疑,不能獲得受用;對「善知識」懷疑,則失去敬順之心;對自己懷疑,則世出世間法的事業都不能成就,人如生此「三疑」,便是是阻礙自己進入佛道的根本因素。凡決心學佛者,不可產生此三疑。
佛言:夫為道者,猶如水中之木,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亂,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華嚴經)
(語譯)佛說:「凡實踐真理的人,猶如水中的木材,順流而行,不觸兩岸,不被他人所取,不為外力阻攔,不被漩流淹沒,也不會腐朽,我保證這塊木材,必將有順流入海之時。學道的人,能不被情愛欲所迷惑,不為邪知邪見所迷亂,而且能精進不懈,無所執著,我擔保此人,必能獲得真理。」
若樂聞法而不厭足者,悟不可思議法。(華嚴經)
(語譯)如若你樂於研究一切事理而不得少為滿足者,你將悟解不可思議真理的境界。
從他聞時,具十六事:一者以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議論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法,十者聽時终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闇根。(優婆塞戒經)
(語譯)當你聽别人說法時,應具備下列諸事:一、最是你需要之時;二、你聽法時心生愉悅,三、聽時全神貫注;四、聽時起恭敬心;五、聽時不吹毛求疵;六、聽者目的不為評論義理而聽;七、聽者目的不以此炫耀於他人;八、聽時不輕視說法之人;九、聽時不輕視所說的法;十,聽法者應具足信心,而不自己輕視自己;十一、聽時遠離「五蓋」惡德;十二、聽時,其目的為了要解行誦讀;十三、聽時為了要消滅五欲纏縛;十四、聽時要具備堅固的信心;十五、聽時,心理上要有調御眾生煩惱的設想;十六、聽時,為自己斷除無明痴迷的根性。
(註一) 五蓋:蓋,是掩蓋。掩蓋心靈不生善念。依次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懷疑佛法蓋」。
(註二) 五欲:便是名利食色睡。
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眾,作勝解增長想,作愈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經)
(語譯)聽法的人們,對說法者,應作醫生想了為我拔除痛苦想,以佛法當作「甘露」,以佛法當如「醍醐」。說法者對聽眾,應作「殊勝教導以增長其相長」想,應作自己是醫生,所醫病者已癒想。如說法人與聽法人能作如是設想,則皆足以紹隆佛法宏揚光大,承受佛陀的衣鉢了。
有人渴欲水,覓之至大澤,既至,對視而不飲。傍人語之曰:汝渴於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覓得水,不飲之何故?答曰:若飲得盡則飲之,然此水極多,而不能盡,是故我不飲也。眾人聞之,大嗤。(百喻經)
(語譯)有一個人渴時想飲水,尋水走到一個大湖邊,既到湖邊,面對湖水又不飲了,第三者說:「你因渴望水而尋求水到這湖邊,辛苦如此,現在水有了又不暍。是何道理?」
覓水者說:「我要能一口氣喝完這些水便喝,可是湖水太多,喝不完呀,因此,我便不喝了。」
傍觀者聽這番愚論,大笑。
人見佛教,為不能盡解之,遂不聞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經)
(語譯)世人見佛法,因不能全部信解,所以對佛法也不聽聞、不思考,也不修了,亦如愚人見水多而不飲水是一樣的愚蠢。
是人於三學中不能善學。但以多聞因緣輕視他人。是人則為障礙善法。(佛藏經)
(語譯)在戒、定、慧「三學」上,不能努力以求解行相應,但以知識廣博以炫耀他人,而輕視别人的,這種人便是障礙自己向善。
但以多聞,不能入如來法。如為人設美饌,自餓不能食;善與人藥,自疾不能救;數他寶,自無半文分;亦如生於王宫,而受凍餒;聾者奏音樂,悦他而不自聞;盲人繢象,示他而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
(語譯)僅以豐富的知識,並不能瞭解佛陀之真理。譬如為別人獻珍饈美馔,自身飢饑却不能得食;善為他人療病,自身患病却無法自救;數他人財富,而自身一貧如洗。亦如生在王宫之內,而受飢寒;聾者奏樂,使別人高興而自己不能欣賞;盲人畫像,亦於別人而自身不見;因此,對佛法不能解行並重,單靠知識廣博說食不飽,亦復如此。
若聞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樂,小兒則和以蜜。(十住毗婆娑論)
(語譯)如有人聽聞佛法便能信解,如病人能服苦藥,在小兒便是藥摻和蜜糖同服。
佛法貴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智度論)
(語譯)佛法重實踐,不尚空談;如能勤於實踐,雖孤陋寡聞,亦能步入於佛陀的境界。
寧當少聞,能解義味,不願多聞,不了於羲;願作心之師,不以心作師。(涅槃經)
(語譯)寧願做一個孤陋寡聞的人,但願求得了解佛法興味,不願以粗淺的博學,而不能深入佛法理境;寧願作心靈的導師,而不願以心靈為導師。寧願少聞能行持,不願博學而崇尚空談,願作心的導師,而不願為妄心所奴役。(眾生因不明心,為五欲所迷,故多為妄心所奴役。)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
(語譯)多聞佛法,而不求修證,與不聞相似。如人空口說食,始終不能自飽。
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雖多誦習義,放迄不從正,如枚數他午,非沙門正遣。(出曜經)
(語譯)修持佛法者,不必求多誦習經文;如所知雖然不多,而具備清净行持,以佛法培養自身美德,就是修持佛法的人。如人雖多誦經文而通達經義,但其人行為放蕩不行佛道,就像牧牛人數他人牛群,這不是淨行者本份行為。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雖極疲勞,不敢顧左右;離出淤泥,乃得蘇息。人之情慾,甚於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眾苦。(四十二章經)
(語譯)佛說:「行道之人,如牛負重,行於泥淖之中,雖然很疲勞,却不敢左顧右盼;直到出離泥淖之後,才敢喘息。人的情慾,更超過淤泥,因此以一念直誠之心向道,始能免除世間苦惱。」
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正法念處經)
(語譯)聽聞佛法的功德,在出離生死過程中,最為重要。
如諸佛不住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爲佛。(華嚴經)???出處可疑
(語譯)佛陀的大乘正法,對於一切事理無有妄想執著,這便是佛陀的本義。
自從如來得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減,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没。(無量義經)
(語譯)自從佛陀得道以來,四十餘年(此經大約成於佛生後七十餘年(因為釋迦三十五歲成道,故說成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印度千萬人演說精神界物質界四種演變的義理;這便是「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五陰熾盛苦),「空」(人生是虛幻不實),「無常」(人生是生住異滅故),「無我」(諸法因緣生故無我,在物質形體上,大小其本身亦是比較而言),「無生無滅」(本性本無生滅凡夫能生死而有生滅之想),「一切無相」(因緣所成而右相,因緣滅相亦滅故云一相無相),因此,法性法相,本來寂空無有來去,無有生滅,緣生則顯,緣散則滅,因凡夫錯覺故有來去,生滅之說。
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減意。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得度。雖誦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樂奉修。雖誦千言,我心不滅,不如一句,捨憍放逸。雖誦千言,求名逾著,不如一說,棄執離著。雖誦千言,不欲除罪,不如一文,去離生死。雖誦千言,色情逾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懷。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壽百歲,怠情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情欣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人壽百歲,昏暗識心,不如一日,洞悟無明。人壽百歲,拙御身心,不如一日,巧便運致。人壽百歲,常懷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大法句經偈)
(語譯)雖能誦經千言,不能行持,也是枉然,不如聞一種法,從勤修中獲得其益。雖誦經千言,如不能求解義理,則不如一句要領之言,當下領悟,便可減除意識所生的虛妄。雖誦經千一百,讀了不了之言又何益呢?不如一義契合你的心靈,聞後修行而得度脫人間苦厄。雖誦經千言,不敬則無益,不如一種正行,欣然終身奉行。雖誦經千言,如唯「我」之心不減,不如讀一句經,因而捨却你驕慢與放逸之心。雖誦經千言,而求名之心愈切,不如誦一句經,能遠離妄想執著。雖誦經千言,而不思滅除你無始以來的惡業,不如一言受用,而出離生死的苦境。雖誦經千言,而為色情迷惑,不如一句經,心懷常坦蕩解脫你清涼的身心。雖誦經千言,而不求出世了生脫死,不如悟一句經,而能出離三界!慾界、色界、無色界。雖誦經千言,心不存悲(慈悲),智(智慧),不如聽一句經,能自利而又利人。人壽百年,貪欲之心愈盛,不如捨財斷色一天。人壽百年,躭於欲樂而不持戒,不如淨心守戒一日;人壽百歲,困難忍而頻發怒火,不如度過心怡神悅寧靜的一天。人壽百年,疏懶而不勤,不如一天精進。人壽百年,盡情放蕩,不如一天寧靜空寂。人壽百年,心靈昏暗,不如大澈大悟一天。人壽百年,而不能駕御身心,不如一天作為自身的主人。人壽百年,心靈脆弱而怯懦,不如一日勇猛而無畏。人壽百年,不能發一絲善良的心願,不如發一日「四弘誓願」。人壽百年,痴愚無智,不如一日心淨神明。
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應毁便稱譽,應譽而便毁,其罪口中生,死則墮惡道。(雜阿含經諸天說偈)
(語譯)人類生於世間,刀斧生自口中,能自毁其生命,此由於人類作惡的舌根。應批判而讚美,應讚美而毁謗,罪惡生於口中,死後變為畜生。
佛為一人事因缘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
(語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哲——出生於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為了拯救人類靈魂的偉大工作,而出現在我們的世間,並以他超越的理性、經驗,作為範例,開導、展示、證悟,深入於佛陀的絕對理境!
(註)本節所說的「佛」,乃專指本經所述世間唯一的佛陀——釋迦牟尼(書中其他各節亦同),至於書中由釋迦牟尼口中言的「佛」,則泛言其他世界之佛。所謂「佛菩薩」,則泛言「佛」與「菩薩」。「佛陀」據印度原始譯為Buddha,今略為「佛」。
佛言:我之出現於世,猶如大雲,能潤一切;為欲令使枯渴眾生,皆離苦惱,得安穩樂。安穩眾生,世間無能及我者;為大眾,說甘露之淨法,其法一味,唯有解脱涅槃。我以一音,演唱斯羲,常為大眾,作因缘。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無貪著,無障礙,恒為一切,說平等法。無一人多人之別,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之間,亦终無厭。於貴賤,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禮容者,及無者,正見者,邪見者,利根及鈍根等,等雨法雨無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應其能力,各進上位。(法華經)
(語譯)佛說:「我出現在世間,如同遍覆空際的雨雲,能為一切眾生帶來靈魂的滋潤;其目的為使靈魂枯竭的眾生,脫離苦惱,獲得永恆的安樂。因此,使眾生獲得永恒的安寧,世間沒有能超越我的智慧;對眾生宣說甜美如甘露的佛法,此法便是使眾生獲得靈魂的解脫與涅槃的(滋潤)解脫。
我以此一偉大的音聲,宣演成佛的意義,常為眾生作為進入佛國的因緣。看世間一切生靈,我一律平等,沒有憎愛;沒有貪求;沒有阻礙;因此,我永遠為一切生靈,說平等的佛法;我在演說佛法之際,從不考慮到聽眾的多寡,同時在眾生行列之間,去來坐立,永不厭倦。
在貴與賤,上與下,持戒者與破戒,儀貌姣好者與面目醜陋者,正見與邪見者,上智與下愚者等等眾生之間,遍灑佛陀的法雨,也永不厭倦。因此,一切眾生,聞我說法之人,順其自己的能力,走向成佛的途徑。
(註)涅槃:梵語,意思是進入不生、不滅、清淨寂滅的精神永恒境界。不為生死輪迴業報所支配,即佛家的最高理性境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涅槃經)
(語譯)戒絕世間一切惡行惡德,潔淨自我的心靈,這便是佛陀的教言。
無怨恨之教,是為佛教;無諍訟之教,是為佛教;無誹謗之教,是為佛教。(寶藏經)
(語譯)對人我之間,沒有怨讎,沒有諍訟,沒有誹謗,這就是佛陀的言教。
無執自他之法,是名佛教;無譏訶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導,隧宜之法,是名佛教。(空筐經)。
(語譯)對自身以及佛法以外的義理,無門戶之見(不武斷堅持);對佛法以外的義理,不譏諷訶斥,對一切眾生循循善誘。對於一切法,善其用,得其用,盡其用,隨機接引,因人說法,是名佛法。
諸佛唯有此事,曰:為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大法炬陀羅尼經)
(語譯)法界恒河沙數,諸佛的偉大善行其目的,便是「利益於一切世間眾生,使一切世界成為清淨世界,斷絕世間惡行惡德,邪知邪見,此為佛陀出現世間的因緣。」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無量壽經)
(語譯)佛說:「我如此哀憫三界內一切人天,超過父母思念愛兒。如今,我在這世界成佛,化除五種惡相,消滅五種痛楚,滅絕五類煎熬,以善行化惡行。使人天出離生死的苦痛,使眾生獲得五種德行,獲得永恒的安寧。」
(註一)五惡,與五戒相抵,便是「殺生」、「偷盗」、「邪淫」、「妄語」、「飲酒」。
(註二)五痛,是「生老病死」,列為一痛,「愛别離」列為二痛,「怨憎會」,列為三痛,「求不得」列為四痛,「五陰熾盛」列為五痛。又叫「五苦」。
(註三)五燒,也稱五欲——即色、聲、香、味、觸。能燒毁我們的理性,所以叫「五燒」。
(註四)五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自恣不自恣」。第二種是「知時、真實、利益、柔軟、慈心」;這五德,凡在家出家人,依佛言教修持者,必能獲得這五種的美德。
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學得;疑師,不能敬順之;疑自,則非學時;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決定心而學者,不可有此三事。(成實論)
(語譯)多疑之人,他們對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有所成就。他們對真理懷疑,不能獲得受用;對「善知識」懷疑,則失去敬順之心;對自己懷疑,則世出世間法的事業都不能成就,人如生此「三疑」,便是是阻礙自己進入佛道的根本因素。凡決心學佛者,不可產生此三疑。
佛言:夫為道者,猶如水中之木,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亂,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華嚴經)
(語譯)佛說:「凡實踐真理的人,猶如水中的木材,順流而行,不觸兩岸,不被他人所取,不為外力阻攔,不被漩流淹沒,也不會腐朽,我保證這塊木材,必將有順流入海之時。學道的人,能不被情愛欲所迷惑,不為邪知邪見所迷亂,而且能精進不懈,無所執著,我擔保此人,必能獲得真理。」
若樂聞法而不厭足者,悟不可思議法。(華嚴經)
(語譯)如若你樂於研究一切事理而不得少為滿足者,你將悟解不可思議真理的境界。
從他聞時,具十六事:一者以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議論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法,十者聽時终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闇根。(優婆塞戒經)
(語譯)當你聽别人說法時,應具備下列諸事:一、最是你需要之時;二、你聽法時心生愉悅,三、聽時全神貫注;四、聽時起恭敬心;五、聽時不吹毛求疵;六、聽者目的不為評論義理而聽;七、聽者目的不以此炫耀於他人;八、聽時不輕視說法之人;九、聽時不輕視所說的法;十,聽法者應具足信心,而不自己輕視自己;十一、聽時遠離「五蓋」惡德;十二、聽時,其目的為了要解行誦讀;十三、聽時為了要消滅五欲纏縛;十四、聽時要具備堅固的信心;十五、聽時,心理上要有調御眾生煩惱的設想;十六、聽時,為自己斷除無明痴迷的根性。
(註一) 五蓋:蓋,是掩蓋。掩蓋心靈不生善念。依次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懷疑佛法蓋」。
(註二) 五欲:便是名利食色睡。
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眾,作勝解增長想,作愈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經)
(語譯)聽法的人們,對說法者,應作醫生想了為我拔除痛苦想,以佛法當作「甘露」,以佛法當如「醍醐」。說法者對聽眾,應作「殊勝教導以增長其相長」想,應作自己是醫生,所醫病者已癒想。如說法人與聽法人能作如是設想,則皆足以紹隆佛法宏揚光大,承受佛陀的衣鉢了。
有人渴欲水,覓之至大澤,既至,對視而不飲。傍人語之曰:汝渴於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覓得水,不飲之何故?答曰:若飲得盡則飲之,然此水極多,而不能盡,是故我不飲也。眾人聞之,大嗤。(百喻經)
(語譯)有一個人渴時想飲水,尋水走到一個大湖邊,既到湖邊,面對湖水又不飲了,第三者說:「你因渴望水而尋求水到這湖邊,辛苦如此,現在水有了又不暍。是何道理?」
覓水者說:「我要能一口氣喝完這些水便喝,可是湖水太多,喝不完呀,因此,我便不喝了。」
傍觀者聽這番愚論,大笑。
人見佛教,為不能盡解之,遂不聞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經)
(語譯)世人見佛法,因不能全部信解,所以對佛法也不聽聞、不思考,也不修了,亦如愚人見水多而不飲水是一樣的愚蠢。
是人於三學中不能善學。但以多聞因緣輕視他人。是人則為障礙善法。(佛藏經)
(語譯)在戒、定、慧「三學」上,不能努力以求解行相應,但以知識廣博以炫耀他人,而輕視别人的,這種人便是障礙自己向善。
但以多聞,不能入如來法。如為人設美饌,自餓不能食;善與人藥,自疾不能救;數他寶,自無半文分;亦如生於王宫,而受凍餒;聾者奏音樂,悦他而不自聞;盲人繢象,示他而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
(語譯)僅以豐富的知識,並不能瞭解佛陀之真理。譬如為別人獻珍饈美馔,自身飢饑却不能得食;善為他人療病,自身患病却無法自救;數他人財富,而自身一貧如洗。亦如生在王宫之內,而受飢寒;聾者奏樂,使別人高興而自己不能欣賞;盲人畫像,亦於別人而自身不見;因此,對佛法不能解行並重,單靠知識廣博說食不飽,亦復如此。
若聞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樂,小兒則和以蜜。(十住毗婆娑論)
(語譯)如有人聽聞佛法便能信解,如病人能服苦藥,在小兒便是藥摻和蜜糖同服。
佛法貴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智度論)
(語譯)佛法重實踐,不尚空談;如能勤於實踐,雖孤陋寡聞,亦能步入於佛陀的境界。
寧當少聞,能解義味,不願多聞,不了於羲;願作心之師,不以心作師。(涅槃經)
(語譯)寧願做一個孤陋寡聞的人,但願求得了解佛法興味,不願以粗淺的博學,而不能深入佛法理境;寧願作心靈的導師,而不願以心靈為導師。寧願少聞能行持,不願博學而崇尚空談,願作心的導師,而不願為妄心所奴役。(眾生因不明心,為五欲所迷,故多為妄心所奴役。)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
(語譯)多聞佛法,而不求修證,與不聞相似。如人空口說食,始終不能自飽。
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雖多誦習義,放迄不從正,如枚數他午,非沙門正遣。(出曜經)
(語譯)修持佛法者,不必求多誦習經文;如所知雖然不多,而具備清净行持,以佛法培養自身美德,就是修持佛法的人。如人雖多誦經文而通達經義,但其人行為放蕩不行佛道,就像牧牛人數他人牛群,這不是淨行者本份行為。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雖極疲勞,不敢顧左右;離出淤泥,乃得蘇息。人之情慾,甚於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眾苦。(四十二章經)
(語譯)佛說:「行道之人,如牛負重,行於泥淖之中,雖然很疲勞,却不敢左顧右盼;直到出離泥淖之後,才敢喘息。人的情慾,更超過淤泥,因此以一念直誠之心向道,始能免除世間苦惱。」
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正法念處經)
(語譯)聽聞佛法的功德,在出離生死過程中,最為重要。
如諸佛不住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爲佛。(華嚴經)???出處可疑
(語譯)佛陀的大乘正法,對於一切事理無有妄想執著,這便是佛陀的本義。
自從如來得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減,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没。(無量義經)
(語譯)自從佛陀得道以來,四十餘年(此經大約成於佛生後七十餘年(因為釋迦三十五歲成道,故說成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印度千萬人演說精神界物質界四種演變的義理;這便是「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五陰熾盛苦),「空」(人生是虛幻不實),「無常」(人生是生住異滅故),「無我」(諸法因緣生故無我,在物質形體上,大小其本身亦是比較而言),「無生無滅」(本性本無生滅凡夫能生死而有生滅之想),「一切無相」(因緣所成而右相,因緣滅相亦滅故云一相無相),因此,法性法相,本來寂空無有來去,無有生滅,緣生則顯,緣散則滅,因凡夫錯覺故有來去,生滅之說。
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減意。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得度。雖誦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樂奉修。雖誦千言,我心不滅,不如一句,捨憍放逸。雖誦千言,求名逾著,不如一說,棄執離著。雖誦千言,不欲除罪,不如一文,去離生死。雖誦千言,色情逾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懷。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壽百歲,怠情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情欣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人壽百歲,昏暗識心,不如一日,洞悟無明。人壽百歲,拙御身心,不如一日,巧便運致。人壽百歲,常懷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大法句經偈)
(語譯)雖能誦經千言,不能行持,也是枉然,不如聞一種法,從勤修中獲得其益。雖誦經千言,如不能求解義理,則不如一句要領之言,當下領悟,便可減除意識所生的虛妄。雖誦經千一百,讀了不了之言又何益呢?不如一義契合你的心靈,聞後修行而得度脫人間苦厄。雖誦經千言,不敬則無益,不如一種正行,欣然終身奉行。雖誦經千言,如唯「我」之心不減,不如讀一句經,因而捨却你驕慢與放逸之心。雖誦經千言,而求名之心愈切,不如誦一句經,能遠離妄想執著。雖誦經千言,而不思滅除你無始以來的惡業,不如一言受用,而出離生死的苦境。雖誦經千言,而為色情迷惑,不如一句經,心懷常坦蕩解脫你清涼的身心。雖誦經千言,而不求出世了生脫死,不如悟一句經,而能出離三界!慾界、色界、無色界。雖誦經千言,心不存悲(慈悲),智(智慧),不如聽一句經,能自利而又利人。人壽百年,貪欲之心愈盛,不如捨財斷色一天。人壽百年,躭於欲樂而不持戒,不如淨心守戒一日;人壽百歲,困難忍而頻發怒火,不如度過心怡神悅寧靜的一天。人壽百年,疏懶而不勤,不如一天精進。人壽百年,盡情放蕩,不如一天寧靜空寂。人壽百年,心靈昏暗,不如大澈大悟一天。人壽百年,而不能駕御身心,不如一天作為自身的主人。人壽百年,心靈脆弱而怯懦,不如一日勇猛而無畏。人壽百年,不能發一絲善良的心願,不如發一日「四弘誓願」。人壽百年,痴愚無智,不如一日心淨神明。
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應毁便稱譽,應譽而便毁,其罪口中生,死則墮惡道。(雜阿含經諸天說偈)
(語譯)人類生於世間,刀斧生自口中,能自毁其生命,此由於人類作惡的舌根。應批判而讚美,應讚美而毁謗,罪惡生於口中,死後變為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