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占習易、藉易修行
俗話說,演卦容易斷卦難。因為斷占的過程一定會涉及到占卦的原理,如果對《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背景知識不很熟悉,也缺乏深刻的體悟,斷占當然很困難。儘管難,但只要掌握幾個基本原則,並切記「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同樣可以斷占。自古以來,但凡研究《易經》者,大都會注意現場斷占的情勢、自身的精神狀態,以及自身的修為能力,甚至還包括你的靈感。所謂「藉占習易、藉易修行」,說到底還是要歸於人生的基本實踐。藉著易占的問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更容易進入《易經》豐富而深刻的義理世界。換句話說,如果學習態度是健康的,在習占、習易的過程中,藉著一個問題、一個答案這種占卦的訓練,一定會提升形勢判斷跟決策思維,甚至是實踐的能力。如果養成依賴心,學了易占之後,不占就不能決策、不敢做事,那就本末倒置了。過去我也提過,一般要在碰到比較過不去的困局跟險境時才會想到問占;學會占法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明明靠基本判斷就可以解決的事,還要啟占,這樣的情形也是有的。所以斷卦之難,有時候也難在你容易感情用事;因為你深陷在自己的情境中,不敢面對真相。我們講蒙卦的時候也說過,「初筮告,再三瀆」;當「瀆」的情形出現,一定會影響判斷,你會一廂情願,把明明已經呈現的客觀真相,硬是曲解成對自己有利的狀況。所以占卦時必須跳脫個人好惡,站在比較客觀、比較中道的角度做冷靜的判斷;否則,自己占過之後,再請朋友、老師代占,因為對方的判斷比較可以就事論事、就易論易。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最好的方式還是面對自己的問題,然後練習面對人生很多的難關。累積久了,肯定會增加處理人生困境的能力。所以學占卦是為了增強你的決策判斷能力,不是讓你養成依賴心,這是大前提。
大衍之術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易經‧繫辭傳上》
在大衍之術的講解過程中,會用很多占例來做示範。當然,不見得每一種斷卦的變化類型都有代表的卦,我們只舉出過去一些非常有啟發意義、已經是靈驗如神,或者在未來發展中我們最關切的幾個中長期問題為例。
學斷占不可心急,斷占之難,難在它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不只需要對《易經》卦爻義理的深刻理解,甚至需要以畢生的修為,以及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當然也不是每個都那麼難,不然我們都沒信心學了。易卦四千零九十六種變化類型,有的很簡單,一目了然,卦辭、爻辭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非常繁複,明明看老師講起來好像很容易,等自己下手判斷時卻茫無頭緒,遇到這種情況也不必心急。我還沒碰過有教占、學占、看占例馬上就懂的學生,所以有挫折感或不懂是正常的。
相較於其他占法,《易經‧繫辭傳》中提到的「大衍之術」是最繁複的。「衍」即「水之行」,就是環繞高山曲折而流的河流,最後歸於大海。這就是「衍」的基本意思。透過占卦也可以理解,人生的奮鬥並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須經過一些曲曲折折,然後依形勢而成。「大」代表無所不衍,在宇宙時空中,沒有不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計算的;只要一個問題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一定可以得出相應的答案。
初學易占的人,實際體驗還不很豐富,也許會覺得「大衍之術」的占法很繁複,其理論根據和曆法有關,亦即跟星辰運轉的規律性有點關係。這套占法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它像電腦模擬一樣,不僅模擬天地人三才、星辰日月,還有春夏秋冬四時;這就跟太陽、地球的互動有關。然後它還考慮了置閏的設計,閏年、閏月,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陽曆有陽曆的方式,陰曆有陰曆的方式。發明這套「大衍之術」的人,把這些都設計在整個操作程式之中,看似簡單,其實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如果沒有這套占法,以現代人的聰明才智,還未必能創造出這樣的占法。
我們看〈繫辭傳〉關於「大衍之術」那一章的說明。整個操作程式、曆法的概念,與第四十九卦、第五十卦、第五十五卦都是有關聯的,這幾個卦的〈大象傳〉,幾乎就已經把大衍之術的教占、衍占、斷占的規律都說明了。如第四十九卦革卦的〈大象傳〉說:「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這就講到了曆法的概念,要了解時機,就要訂立曆法。第五十卦鼎卦〈大象傳〉云:「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明時」、「正位」就是革故鼎新;也就是《易經》講的「時」與「位」。革故鼎新就是人的一種原創力的大突破、大發揮,占法也好、曆法也好,都是人掌握自然天時的規律而發明的,並不是先天就有的。
「大衍之術」的數目就是「五十」,我們先準備五十根籌策(蓍草或圍棋等皆可)。我們講過《易經》的卦序都有深刻的意義,並非巧合。「五十」是鼎卦的卦序,第五十就要「正位」,把人生的定位、空間的佈局、資源的狀況告訴我們。「其用四十有九」,開始占卦時,先要把一根籌策拿出來,在往下的演算中,那一根是不能動的,但也不可或缺。其他四十九根蓍草做分分合合的演算,好像就是針對那一根來做演算;像天空的星辰繞著北極星,北極星不動,其他動。那一根不動的蓍草,也是《易經》講的「不易」;其他的四十九根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像「變易」。
另外,還有一個純自然的天地之數,即「五十五」。在《易經》中就反映在對應的第五十五卦豐卦。豐卦〈大象傳〉云:「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正如乾卦〈文言傳〉對「大人」的定義,天人合一,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其吉凶。宇宙、天地之間太豐富了,包含天地、人、鬼神,不是只有人。所有這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力量,都可能會主導一些形勢的發展。如果你能全方位的掌握,則有助於搞清楚時位的關係,並做出精確的預測。一個卦占出來,一般是用四十九、五十這個數操作,如果涉及較複雜的爻變,甚至可能引發整個卦產生變化的判斷時,一定要用豐卦卦序的數目「五十五」。「五十五」稱為「天地之數」,革故鼎新之「四十九」或者「大衍之數」的「五十」,是人創造模擬發揮出來的,天人之間還是有差距的,所以「五十五」是一個滿數,不管怎麼演算,都不可能超過五十五。等到實際操作時就會明白。豐卦〈大象傳〉說:「君子以折獄致刑」,因為需要審慎的判斷,所以涉及到斷卦,亦即爻變、卦變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況,以便我們做形勢的判斷。會跟豐卦有關,是因為豐卦〈大象傳〉講的就是天地人鬼神的綜合判斷,決定善惡、吉凶、是非、輸贏、成敗、禍福。
17.澤雷隨
隨卦為全易第十七卦,之前為豫,其後為蠱。豫為預測、預備,代表人對未來的想像及探討;隨為重視當下眼前的現實情況,隨時隨地作調整;蠱則是事物經久會敗壞成空,成為一去不復返的過去。豫、隨、蠱三卦相連,其實就是未來、現在、過去,人對三段時空的感念與應對。隨著時間不斷的流逝,未來的想望成了眼下的現實,接著很快又成了過去。《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大易特重時機時勢的精確掌握,逝者如斯,後浪推前浪,我們當如何貞定自處?又如何奮發圖強?
隨、蠱二卦相綜也相錯,稱相錯綜,既為一體兩面,性質又截然相反,和泰、否兩卦類似。下經還有漸與歸妹、既濟與未濟兩組相錯綜的卦,卦際關係複雜深刻,值得深入玩味。
隨為當下,蠱為既往,現在跟過去幾乎同時俱起,剎那之間生生滅滅,教人難以把捉。因為一體兩面,顛倒過來看會起混淆,將已逝的看成當下,許多人不滿現實,活在過去的經驗和記憶裡,不適應時代的演變,就是這個緣故。隨、蠱與泰、否一樣,也是三陰三陽的卦,陰陽總量相等,分布的變化卻複雜萬端。六十四卦中有十組二十卦是三比三的卦,一般都比較難,參透了卻非常有用,初學者宜多下功夫。
蠱字為器皿中有蟲,隨著時間流逝,任何東西都難以保鮮,勢將腐化敗壞,必須整飭處置以挽救危亡。〈雜卦傳〉稱:「隨,故也;蠱,則飭也。」故去的東西沒法保留,一旦不能修補就得捨棄,再設法創造新的東西。隨喜、隨緣、隨善、隨時、隨機應變、隨遇而安,隨卦不揹過去的包袱,永遠活在當下並往前看,充滿了順應變化的彈性。
〈序卦傳〉稱:「豫必有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豫卦為精英號召動員群眾,一定會有人跟隨,追隨者期望幹大事,以改善眼前的境遇;蠱卦為改革大業,為積極任事之意。序卦說得太簡略,豫、隨、蠱三卦間的因果關聯遠比這複雜的多,習易者得深心體會。
〈繫辭下傳〉第二章講「制器尚象」,舉了十三個卦闡析中國文明的演進,乾、坤為政治文明,豫為國防,隨則有陸運交通之象:「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隨卦卦辭:元亨利貞,无咎。
隨卦為元亨利貞四德俱全之卦,前有乾、坤、屯,後有臨、无妄、革,共七個頂級的卦,都顯示生生不息的創造過程。隨時變化合乎天道自然,故稱「元亨利貞」,當下即是,而獲無咎。〈繫辭下傳〉第十一章稱:「懼以終始,其要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易道就在追求終始無咎,隨卦既具貞下啟元之德,又稱無咎,為大易之道的完美實現。〈繫辭上傳〉第三章稱:「咎者,善補過也。」隨時檢討調整,從善如流。人恆過,過而必改,善莫大焉!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隨。大亨貞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隨〈彖〉只有二十七字,為全易最簡短的彖文,而涵意非常深遠。「剛來而下柔」,指初九一陽居於二陰之下,成為內卦震動之主。雖自有主見,外卦兌悅,和顏悅色溝通,自然拉近與他人的距離,容易打成一片,使人樂於跟從。屯卦元亨利貞,〈彖〉稱「動乎險中,大亨貞」;隨卦元亨利貞,〈彖〉稱「大亨貞咎」。天下萬事萬物皆隨時變化,不守故常,人豈能拘礙固執而不靈活變通?「隨時之義大矣哉!」不是「隨之時義大矣哉」,和豫、遯、姤、旅之時義都不同,不單單限於隨一卦,而是總括一切而言,隨卦的智慧幾乎就是大易精神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