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序:風水與環境
自我開始研究風水,至今已經三十五年了,寫風水與環境這兩篇文章也已近三十年。世界經歷了瞬息萬變的一個世代,人類的文明進入高科技主導的世紀,風水這樣古老的觀念,還有流傳的價值嗎?
當我為風水所困惑的時候,仍在理性主導的現代主義的時代。我以科學的精神,系統的分析去了解風水,自以為掌握了風水的要義,但很坦白的說,我並不相信風水中的吉凶之斷,而把它當成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習慣與行為模式。可是過去的三十年,世人已經自理性世紀進入感性世紀,對於超自然的現象開始發生高度的興趣。同時,西方的科學已經放低傲慢的姿態,不再視科學落後的文化為迷信。相反的,有些西方人開始相信風水,視為一種古老的智慧,與中醫的針炙一樣。
九年前,我為了紀念先妻辭世,出版了這本書。由聯經代印,代售,卻是以蕭中行基金的名義出版的。印的書不多,幾年後就賣完了。這本書是當時出版的三個小冊子中,比較受讀者歡迎的一本。由於是舊作,我並沒有意思再版。幾年前,與大陸出版界熟悉的朋友介紹,天津古籍出版社出了簡體字版。為了使讀者容易了解,甚至應用,由吳曉敏先生添了很多圖、表。兩岸之間雖不難溝通,但我不知道這本書的簡體版是否受大陸的讀者歡迎。
幾個月前,接到大塊出版公司陳小姐的信,表示看到了台灣的繁體字版,知道久未再版,他們有興趣重刊。這樣一本老書,能在台灣重刊問世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我也知道台灣的年輕學者研究風水者有之,但多小題大做,向學術上深究,採取環境架構觀的研究不多,所以這本書對中國傳統環境觀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有些價值的。
小異出版社決定按照繁體字版重刊,也就是未採用吳先生的圖表。對於了解文字的內容,那些圖表並無必要,我很高興使它回到本來的面目。
漢寶德 民國九四年冬 於世界宗教博物館 <本篇節錄自第一章 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 4.巒頭——自然的概念架構
前文說過,以郭璞《葬書》為傳統的風水,發展為山水派,而且為一切風水術的基礎,後代稱這一部份為「巒頭」,亦稱「形法」。這巒頭的觀念,事實上構成中國人為自然環境的一種概念性架構,說它是中國人的空間觀念亦不為過。以我看來,這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元素之一。
所謂巒頭,在字面上是指山脈起伏的形勢,有山脈之起伏,就有河川之流轉。由山脈與河川構成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在這多樣的,動人的景觀中,風水家們找出了一種基本形態,認定其環境形相與生氣間的關係。因為郭璞說,「葬者,乘生氣也」。中國人並不是不欣賞大自然多變的景象。但那是詩人與畫家所醉心的境界,是藝術的境界,未必是有生命的可以乘生氣的環境。巒頭所代表的自然景象對藝術的影響,是到清初才顯出來。
風水家們把自然的景象,看為宇宙生命現象的呈現,把山勢的起伏看成活生生的動物。他們用中國人最崇拜的「龍」來形容,「龍」就是山脈。把山脈的脊線飛耀,槃伏跌宕的感覺予以生動化、戲劇化,是中國人禮讚自然的特有的方法。
有了這樣生動的觀念去觀察自然,就感覺天地間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生氣,潛藏在大自然間。這股生氣,凝而為點,如同靜息的火山口一樣,是活力之泉源,風水家稱之為「穴」。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自然界的「穴」與針灸學上的人體的「穴」視為同類。「穴」是不容易覓得的,因為大自然用盡辦法維護它的生命的根泉,而巒頭派的風水家所致力的,就是要找到生氣蓬勃的龍脈,然後在層層保護之下,找到這胎子,所以說:
〔氣、理……〕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者,有萬山千水。自本自根,或隱或顯。胎息孕育,神變化之無窮……地靈人傑,氣化形生。
他們把「穴」視為胎息,把地與人連結在一起了,「地靈人傑」的觀念反映了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端。有靈氣的自然環境,產生偉大的人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信仰。歷代流傳下來的胎「穴」的神奇故事真是罄竹難書,而風水家們對「穴」的檢定有專書討論。
事實上,尋「穴」的原則,就是觀察有生氣的山川形勢的準則,大自然圍護「穴」的局面,就是中國人為去世者尋葬地,為在世者求宅地的理想環境。這些原則是《葬書》中定來的,他說: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引乎地中為生氣。
這是解說生氣何以與風、水相關。接著,他提出了風水術的基本原則: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這一原則說明這胎息所在生氣之源所以必須衛護的道理。要藏風、要得水。藏即避風,以免把生氣吹散,得水即聚水,因生氣遇水即止。在龍脈騰躍迴轉,流水蜿蜒的大自然中,找到藏風聚氣之處,就是生氣之穴的所在。這樣的所在,大約在山脈近乎末梢,枝角廣布的地區,所以他說:
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勢來形止是為全氣。
如放棄古代幼稚的說明,用現代環境的觀點來解釋,風就是空氣的流動,水就是河川、溪流。這兩者在自然環境中都屬於動態的元素,與靜態的山勢成一對比,環境的滋養生命的條件乃由空氣與水來決定。藏風止水,對空氣而言,其意義不會暴露在勁風激流之下,因而形成一種平靜、溫和的生存環境。對水而言,意義是不傾流直瀉,因而形成一蜿轉而滋養的生存環境。所以《葬書》上說「形止蓄,化生萬物」。
《葬書》的作者並沒有把理想環境構成的實質勾畫得十分清楚,只提到「環抱」的觀念。但是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六朝是發生這樣理想山川形勢的時代。這也是陶淵明寫他的〈桃花源記〉的時代。風水家所構想的福地,實在就是桃花源記中的樂園。它是一個理想的國度,在群山環繞之中,而屏障嚴密,颯烈的山風到此化為溫馨的氣息。這山巒之間,河川緩緩蜿蜒,阻止了山勢,開拓了盆地,也孳養著盆地中的沃土。這裡不是急湍的峽谷,故不會沖刷兩岸,帶走美壤。尤其理想的條件,則是對外交通不易而孤立世外的桃源,所以風水家說:入山尋水口,登穴看明堂。
「明堂」就是指這盆地。他們所希望是的一個很狹窄的水口,一個很廣闊的盆地,他們希望「明堂容萬馬,水口不通舟。」87而陶淵明的故事中所說正是這樣: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若有光。便搭船從口入,初極,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在這柳暗花明的境界中,必有一點為靈氣所鍾,生氣所聚,凝而為「穴」的。
像這樣一種生氣環境觀念,古人有很多比喻來說明,前文中提到過「胎」。如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胎」或者子宮,或女性生殖器,都是最恰當的比喻,但是古人因忌而未加申論。而他們可以用近於「胎」的花蕊來比喻,也是很恰當。卜則巍說:重重包裹紅蓮瓣,穴在花心。紛紛拱衛紫薇垣,尊居帝座。
這花蕊是未來生命結實的所在,這圍繞的山脈,只是層層花瓣,所以風水家們都稱之為「結作」。
在他們的心目中,山脈與一株樹沒有兩樣。其主幹粗糙,但雄壯有力,可輸送生命到枝葉。健康而有生氣的樹本,才能有高揚的生命力。纖小而瘦弱的樹木所含的生命力亦微弱。然而花木生命之所聚乃在結蕊開花之處。出現生命奇蹟的尖端,其枝葉是鮮嫩的,是秀麗的。自粗壯的主幹到花蕊之間,一株樹要經過層層的粗幹細枝。此枝節愈小,則素質愈嫩,襯托著鮮艷動人的花朵。卜則巍說:根大則枝盛,源深則流長。要龍真而穴正,要水秀以沙明。
這樣去看自然環境是很智慧的。山石峋嶙的主脈是一種奇觀,卻不適於居住,它的意義只是在形成源遠流長的河流。主脈一定要經過幾次跌宕,自石山落到土山,風水家說,把殺氣脫卸,成為可以孕育生命的場所才成。山脈漸落到平洋華,也就是水流漸匯為江河的所在,丘陸起伏,脈支迴抱。這裡林木鬱,山川秀麗,鳥鳴花開,蟲獸棲息其間,才是有生氣的環境,所以高山峻嶺之中,很難找到福地。
在風水家的心目中,這「穴」結作的形狀也如同花朵,花梗自主枝上長出,如龍脈自「祖山」起層層跌落。風水家所謂「過峽」,「入首」,乃指山脈到收尾處下伏,然後揚起成丘。這時「氣脈緊縮」而聚集,凝而為「穴」,如同花萼下之細收頭,這一主脈在入首的前後,必須有層層護衛,內向彎轉擁圍,以免「受風」。(…節錄) <本篇節錄自第二章 風水宅法中禁忌的研究> 3.《陽宅十書》中的禁忌
該書是由清皇室刻版的,未經後世翻刻或影印,我們能取到中央圖書館原書的影本,是一個很大的優點。圖面清晰、錯誤極少,其內容之整理、彙編尚稱嚴謹,就事論事,不以批評他人著作為務。尤其重要的是,本書除了圖說配合甚佳之外,是對禁忌條例最豐富、最明晰的一本書,為後世宅法著作之依據。
這本書也有缺點。那就是在禁忌較多的幾章,採用先文字後圖解的編法。顯然的,文字部分為編集而成,圖解或可能是根據不同的來源編集而成,兩者並不完全相符。圖解下面的文字是歌訣式的。不但圖樣不完全能解釋文字,而且有互相矛盾之處。這是編集式風水的著作所犯的通病。(圖解與約略同時的〈三才圖會陽宅篇〉為同一來源)
《陽宅十書》,是指宅法以十章所組成。計為〈論宅外形〉、〈論福元〉、〈論大遊年〉、〈論穿宮九星〉、〈論元空裝卦〉、〈論開門修造〉、〈論放水〉、〈論宅內形〉、〈論選擇〉、〈論符鎮〉。其中〈論宅外形〉與〈論宅內形〉為陽宅空間方面之禁忌,〈論選擇〉則為時間方面的禁忌。其餘除鎮符外,皆為系統性的推演的說明,並非純粹的禁忌。由於本文所討論的主要在空間與形式方面,我們所引用的資料幾乎完全出於〈論內形〉與〈論外形〉兩章。
在〈論宅外形第一〉中,開宗明義,說明陽宅與陰宅在形勢上的要求沒有分別。緊接著就用文字敘述了禁忌二十四項。其中有關住宅四周環境者十二項,有關大門前環境者十項,大多因襲《重校正地理新書》中的說法。另二類一為宅井,一為有關建築大門者,後者有細目二十一目,包括了大門構造方面的禁忌等。若干細目與上文有重覆,顯然是採自不同的來源。
在主要文字之後,作者收進了三段歌訣,可以證明編著者的態度是屬於不加選擇的廣泛採納主義者,與其他的風水著作完全相同。第一段歌訣,為說明房屋的周圍有坑是不吉利的,並明確的指出各方向之坑代表何種災禍,與前面文字的敘述未必完全吻合。細究其禁忌的原因,大約是附會於五行,隨意推演出來的,所以我們決定不予採用。
第二個歌訣乃採自《何知經》。該經為有關面相、命相、風水方面的吉凶歌訣,此處所採,為風水方面者,計二十六項,大多為住宅四周景物吉凶之批斷。其中有一部分與前重覆,有些則為前文及後圖中所不備,另有些則因文意含糊,無法了解其意指,只能根據對風水山水法的了解加以判斷。如「何處人家出富豪,一山高了一山高。」並沒有說出住宅之關係,但我們只有猜測,住宅附近的山,以層層重疊為貴。我們決定暫不予採用。
第三個歌訣甚短,為〈宅忌架橋梁歌〉,即宅廳的前後左右都不能架橋。不知其原故。在迷信流行的時代,這類歌訣禁忌想來是很多的。編者於列出此訣後有一句附語:「此法屢驗,故特標為一訣。」
本章主要的部分是圖解。計一百三十二圖,均以歌斷其吉凶。所謂外形,即外在的環境與整座建築的總平面的形狀等,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統住宅平面的外輪廓線,計十一圖,大多與金代的《重校正地理新書》有傳承的關係。第二部分共五十七圖,則為住宅外在環境吉凶斷,即住宅與四周景物的空間方位的關係。與金代上引書有部分關係。
住宅四周影響吉凶者,計有坵、沙、塘、水、池、山、崗、墳、道、林、桑、陵、埠、嶺、坡、河、溝、廂、寺等,其中坵、丘、山、崗、陵、埠、嶺、坡等屬於一類。這些名詞,除了在規模上不同外,看不出其特殊相異處。這些字不但文意相近,在該書所繪圖說上,也沒有顯著的分別,相當於金代上引書圖說中的「高」字。使用這些字眼恐怕只是為押韻及修辭吧!如有一圖,解說:「宅前林木在兩傍,乾有丘埠〔阜〕艮有岡。」丘、阜、岡沒有根本差異,只因用間押傍韻,且避免第二句重覆而已。這是歌訣化後帶來的特色。只有一個「沙」字是很費解的。
同樣的道理,塘、池、水是相同的,河、溝、長坡、水是一樣的。前者為靜水,後者為動水,水字之涵意就要看文意推斷其動、靜了。
在山、水之外,則為林木、道路、墳墓、寺廟之屬,在鄉野中可見之景物,綜合的說,《陽宅十書》中所指「外形」中的環境,包括的1雖多,都反映了農村文化的色彩,不用說市鎮了,即使農村集落之近鄰關係都沒有考慮。第三部分佔有六十四圖,近乎全部圖樣的一半,為大門的正門圖,描述傳統住宅大門外的景物。這一點說明了我國傳統環境觀念中的重點在於門面。由於金代著作中並沒有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大門面對環境的重視之普及化始自明代。這也許是理學思想影響風水體系以後,「氣」的觀念為大家普遍接受之故。所謂「開門納氣」,門前景物的禁忌就增加了。
在六十四圖中,有十八圖與水塘之形狀與位置有關,有十八圖與樹木的形狀與位置有關,有十七圖與山、石之形狀與位置有關。大部分仍然是自然景物。只有少數與道路、房屋有關者。
綜上所述,在平面上,吉凶的判斷大抵與平面形狀與鄰近山、水的方位有關,在大門前的環境方面,吉凶的判斷則以水塘、樹木、沙石、道路的形狀為主,方位與方向次之,所以後者更接近禁忌迷信的意味。
在附錄中,我們把這一百三十二圖略加整理,變換原有的順序,簡化其斷語,逕以吉凶表示之,做為統計之綱要。然後把文字中所述禁忌未包括在圖樣中者,補充之,並與他書所載比對列入,使成為一完整之資料,供讀者參考。
《論宅內形》在第八章,也可分為兩部分。先文後圖。所謂「內形」者,為指宅子圍牆之內的一切形相、位置等所兆之吉凶,包括了開門、開間、天井、水路、構造、碓磨位置、造宅次序等。在文字部分,有〈火唵說〉,特別說明了廚房灶之位置吉凶。在本書中已透露出住宅風水特別重視大門與灶的傾向,到了清代中葉,才發展為《陽宅三要》的理論,把門、灶,與主房並列為相生相剋的主要因素○43。
文字之外,附有〈陽宅內形吉凶圖說〉計四十八圖,與「外形」一樣,圖與文並非完全相配合的,部分似為文字之解說,部分則與文字互相補充。
在四十八圖中,有關單一建築與附加建築之形相者計二十四圖,佔二分之一。關於宅第中各座建築相關位置,即配置關係者有二十圖,亦幾近一半。餘四圖則與樹木有關,我們整理這些圖的方法與「外形」的圖樣相同。即變換次序,簡化註釋,增加新圖。
自我開始研究風水,至今已經三十五年了,寫風水與環境這兩篇文章也已近三十年。世界經歷了瞬息萬變的一個世代,人類的文明進入高科技主導的世紀,風水這樣古老的觀念,還有流傳的價值嗎?
當我為風水所困惑的時候,仍在理性主導的現代主義的時代。我以科學的精神,系統的分析去了解風水,自以為掌握了風水的要義,但很坦白的說,我並不相信風水中的吉凶之斷,而把它當成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習慣與行為模式。可是過去的三十年,世人已經自理性世紀進入感性世紀,對於超自然的現象開始發生高度的興趣。同時,西方的科學已經放低傲慢的姿態,不再視科學落後的文化為迷信。相反的,有些西方人開始相信風水,視為一種古老的智慧,與中醫的針炙一樣。
九年前,我為了紀念先妻辭世,出版了這本書。由聯經代印,代售,卻是以蕭中行基金的名義出版的。印的書不多,幾年後就賣完了。這本書是當時出版的三個小冊子中,比較受讀者歡迎的一本。由於是舊作,我並沒有意思再版。幾年前,與大陸出版界熟悉的朋友介紹,天津古籍出版社出了簡體字版。為了使讀者容易了解,甚至應用,由吳曉敏先生添了很多圖、表。兩岸之間雖不難溝通,但我不知道這本書的簡體版是否受大陸的讀者歡迎。
幾個月前,接到大塊出版公司陳小姐的信,表示看到了台灣的繁體字版,知道久未再版,他們有興趣重刊。這樣一本老書,能在台灣重刊問世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我也知道台灣的年輕學者研究風水者有之,但多小題大做,向學術上深究,採取環境架構觀的研究不多,所以這本書對中國傳統環境觀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有些價值的。
小異出版社決定按照繁體字版重刊,也就是未採用吳先生的圖表。對於了解文字的內容,那些圖表並無必要,我很高興使它回到本來的面目。
漢寶德 民國九四年冬 於世界宗教博物館 <本篇節錄自第一章 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 4.巒頭——自然的概念架構
前文說過,以郭璞《葬書》為傳統的風水,發展為山水派,而且為一切風水術的基礎,後代稱這一部份為「巒頭」,亦稱「形法」。這巒頭的觀念,事實上構成中國人為自然環境的一種概念性架構,說它是中國人的空間觀念亦不為過。以我看來,這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元素之一。
所謂巒頭,在字面上是指山脈起伏的形勢,有山脈之起伏,就有河川之流轉。由山脈與河川構成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在這多樣的,動人的景觀中,風水家們找出了一種基本形態,認定其環境形相與生氣間的關係。因為郭璞說,「葬者,乘生氣也」。中國人並不是不欣賞大自然多變的景象。但那是詩人與畫家所醉心的境界,是藝術的境界,未必是有生命的可以乘生氣的環境。巒頭所代表的自然景象對藝術的影響,是到清初才顯出來。
風水家們把自然的景象,看為宇宙生命現象的呈現,把山勢的起伏看成活生生的動物。他們用中國人最崇拜的「龍」來形容,「龍」就是山脈。把山脈的脊線飛耀,槃伏跌宕的感覺予以生動化、戲劇化,是中國人禮讚自然的特有的方法。
有了這樣生動的觀念去觀察自然,就感覺天地間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生氣,潛藏在大自然間。這股生氣,凝而為點,如同靜息的火山口一樣,是活力之泉源,風水家稱之為「穴」。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自然界的「穴」與針灸學上的人體的「穴」視為同類。「穴」是不容易覓得的,因為大自然用盡辦法維護它的生命的根泉,而巒頭派的風水家所致力的,就是要找到生氣蓬勃的龍脈,然後在層層保護之下,找到這胎子,所以說:
〔氣、理……〕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者,有萬山千水。自本自根,或隱或顯。胎息孕育,神變化之無窮……地靈人傑,氣化形生。
他們把「穴」視為胎息,把地與人連結在一起了,「地靈人傑」的觀念反映了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端。有靈氣的自然環境,產生偉大的人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信仰。歷代流傳下來的胎「穴」的神奇故事真是罄竹難書,而風水家們對「穴」的檢定有專書討論。
事實上,尋「穴」的原則,就是觀察有生氣的山川形勢的準則,大自然圍護「穴」的局面,就是中國人為去世者尋葬地,為在世者求宅地的理想環境。這些原則是《葬書》中定來的,他說: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引乎地中為生氣。
這是解說生氣何以與風、水相關。接著,他提出了風水術的基本原則: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這一原則說明這胎息所在生氣之源所以必須衛護的道理。要藏風、要得水。藏即避風,以免把生氣吹散,得水即聚水,因生氣遇水即止。在龍脈騰躍迴轉,流水蜿蜒的大自然中,找到藏風聚氣之處,就是生氣之穴的所在。這樣的所在,大約在山脈近乎末梢,枝角廣布的地區,所以他說:
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勢來形止是為全氣。
如放棄古代幼稚的說明,用現代環境的觀點來解釋,風就是空氣的流動,水就是河川、溪流。這兩者在自然環境中都屬於動態的元素,與靜態的山勢成一對比,環境的滋養生命的條件乃由空氣與水來決定。藏風止水,對空氣而言,其意義不會暴露在勁風激流之下,因而形成一種平靜、溫和的生存環境。對水而言,意義是不傾流直瀉,因而形成一蜿轉而滋養的生存環境。所以《葬書》上說「形止蓄,化生萬物」。
《葬書》的作者並沒有把理想環境構成的實質勾畫得十分清楚,只提到「環抱」的觀念。但是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六朝是發生這樣理想山川形勢的時代。這也是陶淵明寫他的〈桃花源記〉的時代。風水家所構想的福地,實在就是桃花源記中的樂園。它是一個理想的國度,在群山環繞之中,而屏障嚴密,颯烈的山風到此化為溫馨的氣息。這山巒之間,河川緩緩蜿蜒,阻止了山勢,開拓了盆地,也孳養著盆地中的沃土。這裡不是急湍的峽谷,故不會沖刷兩岸,帶走美壤。尤其理想的條件,則是對外交通不易而孤立世外的桃源,所以風水家說:入山尋水口,登穴看明堂。
「明堂」就是指這盆地。他們所希望是的一個很狹窄的水口,一個很廣闊的盆地,他們希望「明堂容萬馬,水口不通舟。」87而陶淵明的故事中所說正是這樣: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若有光。便搭船從口入,初極,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在這柳暗花明的境界中,必有一點為靈氣所鍾,生氣所聚,凝而為「穴」的。
像這樣一種生氣環境觀念,古人有很多比喻來說明,前文中提到過「胎」。如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胎」或者子宮,或女性生殖器,都是最恰當的比喻,但是古人因忌而未加申論。而他們可以用近於「胎」的花蕊來比喻,也是很恰當。卜則巍說:重重包裹紅蓮瓣,穴在花心。紛紛拱衛紫薇垣,尊居帝座。
這花蕊是未來生命結實的所在,這圍繞的山脈,只是層層花瓣,所以風水家們都稱之為「結作」。
在他們的心目中,山脈與一株樹沒有兩樣。其主幹粗糙,但雄壯有力,可輸送生命到枝葉。健康而有生氣的樹本,才能有高揚的生命力。纖小而瘦弱的樹木所含的生命力亦微弱。然而花木生命之所聚乃在結蕊開花之處。出現生命奇蹟的尖端,其枝葉是鮮嫩的,是秀麗的。自粗壯的主幹到花蕊之間,一株樹要經過層層的粗幹細枝。此枝節愈小,則素質愈嫩,襯托著鮮艷動人的花朵。卜則巍說:根大則枝盛,源深則流長。要龍真而穴正,要水秀以沙明。
這樣去看自然環境是很智慧的。山石峋嶙的主脈是一種奇觀,卻不適於居住,它的意義只是在形成源遠流長的河流。主脈一定要經過幾次跌宕,自石山落到土山,風水家說,把殺氣脫卸,成為可以孕育生命的場所才成。山脈漸落到平洋華,也就是水流漸匯為江河的所在,丘陸起伏,脈支迴抱。這裡林木鬱,山川秀麗,鳥鳴花開,蟲獸棲息其間,才是有生氣的環境,所以高山峻嶺之中,很難找到福地。
在風水家的心目中,這「穴」結作的形狀也如同花朵,花梗自主枝上長出,如龍脈自「祖山」起層層跌落。風水家所謂「過峽」,「入首」,乃指山脈到收尾處下伏,然後揚起成丘。這時「氣脈緊縮」而聚集,凝而為「穴」,如同花萼下之細收頭,這一主脈在入首的前後,必須有層層護衛,內向彎轉擁圍,以免「受風」。(…節錄) <本篇節錄自第二章 風水宅法中禁忌的研究> 3.《陽宅十書》中的禁忌
該書是由清皇室刻版的,未經後世翻刻或影印,我們能取到中央圖書館原書的影本,是一個很大的優點。圖面清晰、錯誤極少,其內容之整理、彙編尚稱嚴謹,就事論事,不以批評他人著作為務。尤其重要的是,本書除了圖說配合甚佳之外,是對禁忌條例最豐富、最明晰的一本書,為後世宅法著作之依據。
這本書也有缺點。那就是在禁忌較多的幾章,採用先文字後圖解的編法。顯然的,文字部分為編集而成,圖解或可能是根據不同的來源編集而成,兩者並不完全相符。圖解下面的文字是歌訣式的。不但圖樣不完全能解釋文字,而且有互相矛盾之處。這是編集式風水的著作所犯的通病。(圖解與約略同時的〈三才圖會陽宅篇〉為同一來源)
《陽宅十書》,是指宅法以十章所組成。計為〈論宅外形〉、〈論福元〉、〈論大遊年〉、〈論穿宮九星〉、〈論元空裝卦〉、〈論開門修造〉、〈論放水〉、〈論宅內形〉、〈論選擇〉、〈論符鎮〉。其中〈論宅外形〉與〈論宅內形〉為陽宅空間方面之禁忌,〈論選擇〉則為時間方面的禁忌。其餘除鎮符外,皆為系統性的推演的說明,並非純粹的禁忌。由於本文所討論的主要在空間與形式方面,我們所引用的資料幾乎完全出於〈論內形〉與〈論外形〉兩章。
在〈論宅外形第一〉中,開宗明義,說明陽宅與陰宅在形勢上的要求沒有分別。緊接著就用文字敘述了禁忌二十四項。其中有關住宅四周環境者十二項,有關大門前環境者十項,大多因襲《重校正地理新書》中的說法。另二類一為宅井,一為有關建築大門者,後者有細目二十一目,包括了大門構造方面的禁忌等。若干細目與上文有重覆,顯然是採自不同的來源。
在主要文字之後,作者收進了三段歌訣,可以證明編著者的態度是屬於不加選擇的廣泛採納主義者,與其他的風水著作完全相同。第一段歌訣,為說明房屋的周圍有坑是不吉利的,並明確的指出各方向之坑代表何種災禍,與前面文字的敘述未必完全吻合。細究其禁忌的原因,大約是附會於五行,隨意推演出來的,所以我們決定不予採用。
第二個歌訣乃採自《何知經》。該經為有關面相、命相、風水方面的吉凶歌訣,此處所採,為風水方面者,計二十六項,大多為住宅四周景物吉凶之批斷。其中有一部分與前重覆,有些則為前文及後圖中所不備,另有些則因文意含糊,無法了解其意指,只能根據對風水山水法的了解加以判斷。如「何處人家出富豪,一山高了一山高。」並沒有說出住宅之關係,但我們只有猜測,住宅附近的山,以層層重疊為貴。我們決定暫不予採用。
第三個歌訣甚短,為〈宅忌架橋梁歌〉,即宅廳的前後左右都不能架橋。不知其原故。在迷信流行的時代,這類歌訣禁忌想來是很多的。編者於列出此訣後有一句附語:「此法屢驗,故特標為一訣。」
本章主要的部分是圖解。計一百三十二圖,均以歌斷其吉凶。所謂外形,即外在的環境與整座建築的總平面的形狀等,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統住宅平面的外輪廓線,計十一圖,大多與金代的《重校正地理新書》有傳承的關係。第二部分共五十七圖,則為住宅外在環境吉凶斷,即住宅與四周景物的空間方位的關係。與金代上引書有部分關係。
住宅四周影響吉凶者,計有坵、沙、塘、水、池、山、崗、墳、道、林、桑、陵、埠、嶺、坡、河、溝、廂、寺等,其中坵、丘、山、崗、陵、埠、嶺、坡等屬於一類。這些名詞,除了在規模上不同外,看不出其特殊相異處。這些字不但文意相近,在該書所繪圖說上,也沒有顯著的分別,相當於金代上引書圖說中的「高」字。使用這些字眼恐怕只是為押韻及修辭吧!如有一圖,解說:「宅前林木在兩傍,乾有丘埠〔阜〕艮有岡。」丘、阜、岡沒有根本差異,只因用間押傍韻,且避免第二句重覆而已。這是歌訣化後帶來的特色。只有一個「沙」字是很費解的。
同樣的道理,塘、池、水是相同的,河、溝、長坡、水是一樣的。前者為靜水,後者為動水,水字之涵意就要看文意推斷其動、靜了。
在山、水之外,則為林木、道路、墳墓、寺廟之屬,在鄉野中可見之景物,綜合的說,《陽宅十書》中所指「外形」中的環境,包括的1雖多,都反映了農村文化的色彩,不用說市鎮了,即使農村集落之近鄰關係都沒有考慮。第三部分佔有六十四圖,近乎全部圖樣的一半,為大門的正門圖,描述傳統住宅大門外的景物。這一點說明了我國傳統環境觀念中的重點在於門面。由於金代著作中並沒有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大門面對環境的重視之普及化始自明代。這也許是理學思想影響風水體系以後,「氣」的觀念為大家普遍接受之故。所謂「開門納氣」,門前景物的禁忌就增加了。
在六十四圖中,有十八圖與水塘之形狀與位置有關,有十八圖與樹木的形狀與位置有關,有十七圖與山、石之形狀與位置有關。大部分仍然是自然景物。只有少數與道路、房屋有關者。
綜上所述,在平面上,吉凶的判斷大抵與平面形狀與鄰近山、水的方位有關,在大門前的環境方面,吉凶的判斷則以水塘、樹木、沙石、道路的形狀為主,方位與方向次之,所以後者更接近禁忌迷信的意味。
在附錄中,我們把這一百三十二圖略加整理,變換原有的順序,簡化其斷語,逕以吉凶表示之,做為統計之綱要。然後把文字中所述禁忌未包括在圖樣中者,補充之,並與他書所載比對列入,使成為一完整之資料,供讀者參考。
《論宅內形》在第八章,也可分為兩部分。先文後圖。所謂「內形」者,為指宅子圍牆之內的一切形相、位置等所兆之吉凶,包括了開門、開間、天井、水路、構造、碓磨位置、造宅次序等。在文字部分,有〈火唵說〉,特別說明了廚房灶之位置吉凶。在本書中已透露出住宅風水特別重視大門與灶的傾向,到了清代中葉,才發展為《陽宅三要》的理論,把門、灶,與主房並列為相生相剋的主要因素○43。
文字之外,附有〈陽宅內形吉凶圖說〉計四十八圖,與「外形」一樣,圖與文並非完全相配合的,部分似為文字之解說,部分則與文字互相補充。
在四十八圖中,有關單一建築與附加建築之形相者計二十四圖,佔二分之一。關於宅第中各座建築相關位置,即配置關係者有二十圖,亦幾近一半。餘四圖則與樹木有關,我們整理這些圖的方法與「外形」的圖樣相同。即變換次序,簡化註釋,增加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