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是你餓了?還是你的大腦餓了?
食慾的感受來自大腦的下視丘
  在漫畫中,會透過肚子咕嚕咕嚕叫的聲音來表現飢餓感,或者透過嘴裡吞嚥口水的畫面表達想吃東西。人餓了就開始吃東西,飽了就停止吃東西,由此來看,食慾似乎是由嘴和胃決定的。但研究大腦的科學家發現,決定食慾的其實是大腦,而不是胃。準確地說,是大腦中一個名為「下視丘」的部位所決定。
  下視丘位於大腦的兩個丘腦下方,也是腦幹的正上方。所有脊椎動物都有下視丘,據說人類的下視丘只有一顆杏仁大小。下視丘負責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和腦下垂體,以及感知人體狀態並調節必要的荷爾蒙。為了讓身體保持恆定狀態,下視丘會調節體溫、飢餓、口渴、疲勞和睡眠,並管理24小時的生物週期性。
  下視丘外側受損會導致食物攝取量明顯減少,而下視丘腹內側核受損的人則會變成暴食者。由此可知,下視丘中有刺激食慾的飢餓中樞和促使人產生飽足感的飽覺中樞,共同負責調節人的食慾。食慾不單純是想要填飽飢腸轆轆的胃,而是下視丘透過自律神經系統感知身體狀態後,促使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的過程。

節食的祕訣在於大腦
  減重飲食中最重要的就是少吃。有一些建議節食者的規則,例如,放慢吃飯速度、多喝水、多吃蔬菜等,而這些節食方法都是為了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感受飽足感。
  大腦中的飽覺中樞需要一些時間來感知飽足感和分泌降低食慾的荷爾蒙。然而,如果吃得太快,就會吃下超過身體所需的食物量。吃飯細嚼慢嚥的話,即使只吃了少量的食物,也會讓人產生飽足感,有助於節食。水和蔬菜熱量低,而且能讓人吃飽,多喝水和多吃蔬菜有助於刺激飽覺中樞。

改變人類飲食生活的冰箱
食物可以冷藏儲存、慢慢享用
  家家戶戶都至少有一台冰箱,算是司空見慣的家電用品。然而,科學家卻認為冰箱這台機器為人類的飲食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巨大改變。冰箱是一種冷藏食物的機器,導致食物腐敗的微生物在10~60℃之間會快速地繁殖,因此,將食物保持在低溫就可以減緩腐敗並長期保存。大多數細菌在-10℃以下的低溫難以繁殖,因此使用冰箱也可以預防食物中毒。
  只要在汽車、火車、船和飛機上安裝冰箱,就可以將食物運輸到遠處。如果將預先煮好的複雜菜餚做成冷凍食品,就可以輕鬆地隨處享用美味佳餚。冰箱的出現,讓人們可以更方便地吃到各式各樣的食物。自從家用冰箱普及之後,我們可以吃到新鮮的水果、牛奶、肉類,平均身高也隨之提高,光從這點來看,就可以知道冰箱對人類健康產生的重大影響。

簡單又強大的冰箱科學
  冰箱是一種從儲存食物的空間裡吸取熱量後排放到外面的機器。現代化的冰箱利用冷媒的汽化熱來降低儲藏室的溫度。當液體變成氣體時,會從周圍環境中吸走熱氣,溫度因而下降,這種現象稱為汽化熱或蒸發熱。人感到熱的時候就會流汗,這也是一種利用汽化熱來降低體溫的原理。
  冰箱將氣態冷媒壓縮成液體,當壓縮後的冷媒送到儲藏室變成氣態時,儲藏室內部的熱氣被帶走,儲藏室便會冷卻下來;而從儲藏室中吸走的熱氣,會再度壓縮成液體送回儲藏室,這個過程會不斷循環。液體變成氣體時會從周圍吸熱,反過來當氣體被壓縮成液體時就會產生熱。冰箱後方冒出的熱氣就是冷媒壓縮時釋放的熱氣,而從冰箱底部傳出的嗡嗡聲,則是冷媒壓縮循環的聲音。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關注冰箱的新作用。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每個家庭可能都需要安裝一台負責通訊的伺服器。伺服器必須24小時穩定運作,並且能有效排出電腦產生的熱氣,以免發生故障。而冰箱就是一台重複簡單過程的堅固機器,並且可以整天運轉不息。由於冰箱本來就是為了收集和排放熱氣而製造的機器,因此科學家試圖讓冰箱也充當家庭通訊伺服器的角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