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冥王星
電影《絕地救援》的主角馬克.瓦特尼跟同事一起前往執行人類火星探測任務,卻因為一起不幸的意外而被獨自留在火星。在這樣悲慘的狀況下,馬克能夠保持幽默並生存下去,都多虧了他從同事遺留下來的物品中,找到一個存有音樂檔案的隨身碟。由於同事的音樂喜好,裡面存的全都是一九七○年代的迪斯可音樂。馬克雖然不喜歡這些音樂,卻依然靠聽這些音樂來撐過恐懼、憂鬱與孤獨。即使我們沒去過其他行星,但在陌生外地面對恐懼、害怕、遠離、停留與返回等行為,都會讓我們感到孤獨。很多時候,也會選擇用音樂得到撫慰。
美國太空總署之所以會替到月球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員準備音樂播放清單也是基於類似原因。為了這個睽違數十年,要再度將人送上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美國太空總署挑選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選曲過程也接受地球人推薦,而可以說擁有地球上最強大歌迷群體的防彈少年團,作品也早早進入宇宙DJ的播放清單裡。這不單純只是多數決的結果。在眾多候選歌曲中,〈小宇宙〉、〈134340〉及成員RM的〈Moon Child〉等以宇宙為題材的歌曲脫穎而出。
〈小宇宙〉與〈Moon Child〉的歌名確實「很宇宙」,但〈134340〉是什麼?這個編號不是其他,正是冥王星的另一個名字。冥王星原本是太陽系中最後一顆行星,但在二○○六年八月,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投票之下,重新被歸類成矮行星,也使得我們背誦太陽系行星的口訣要縮短成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比行星要小的小行星、矮行星,官方名稱都是一連串的編號。一般來說都只會以編號來稱呼它們,如果有另外的名字,則會在編號後面再加上名字來稱呼,所以現在冥王星的官方名稱是「134340冥王星」。對於那些小時候用行星名字第一個字,編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這個口訣來背誦太陽系行星順序的人來說,冥王星的消失讓他們有些不知所措,口訣的最後一個「冥」字被迫消音處理。以前學到的明明就是行星,現在怎麼又說它不是行星了呢?還有什麼因為地球的歲差運動,導致黃道十二宮變成十三宮,大家的生日星座可能都得要改,這又是怎麼回事?本來以為天上的東西永遠不會變,大家都用天上的星星來代表自己,許下永恆的誓約,現在卻說天上的世界也會改變,到底是怎樣?
其實,古代人類也會觀察天空。人們會配合太陽升起的時間改變生活作息、會用眼睛追逐緩緩越過天際星辰的月亮。在彗星出現時,也會以敬畏的目光觀察。遠在當時,冥王星也是靜靜在它的軌道上運行。無論我們稱呼它為行星還是矮行星,無論防彈少年團有沒有用冥王星的編號寫一首叫134340的歌曲,它都不介意。宇宙依然是那個樣子,只是我們觀察夜空的方式變了,教科書上的天文單元也跟著修改。
但行星究竟是什麼,為何非得把冥王星獨立出去?那是在冥王星探測船新視野號已經離開地球展開漫長航行,出發前往冥王星之後的事。負責維護新視野號探測船的天文學家們,依然主張天王星是顆行星。
「行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只是天文學的定義,更經常成為帶動哲學討論的主題,例如某部以「冥王星」為名的韓國電影中,就讀名門私立高中的主角,很想加入朋友的祕密讀書團體,後來卻因為拒絕進行非常不道德的入團測試而遭到淘汰。這部電影以「冥王星」這三個字來比喻在致命的競爭之中,青少年的友情被逐漸消磨殆盡的悲慘世界。
雖然太陽系的行星數少了一個,確實很遺憾,但只要想想「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就會覺得冥王星被歸類為矮行星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都能用肉眼看見,自古以來人類便能夠區分夜空中的行星與恆星。這是個古老且明確的概念,不需要特別去定義行星。繞著太陽打轉的就是行星,在行星周圍打轉的則是衛星,不是衛星但比行星小很多的是小行星。有時候會靠近太陽周圍,一邊前進一邊噴出塵埃與煙霧的則是彗星。
但隨著觀測器材與技術的進步,我們會發現不屬於這些大分類的例外。當我們在冥王星附近發現幾個類似的天體之後,它們的定位就引發了極大的爭議。我們說冥王星是行星,但它的鄰居也都跟它很像,我們很難明確地說它們其中某幾顆是行星、某幾顆不是。科學技術還在進步,未來我們想必會再發現更多冥王星的鄰居,因此二○○六年才會訂出標準。圍繞太陽打轉且獨占軌道的圓形天體稱為行星,軌道上還有其他鄰居的稱為矮行星,因此冥王星自然成了矮行星。有傳聞說當初會把冥王星降級,是因為美國研究團隊發現了冥王星,這讓歐洲天文學者很不開心,才刻意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名,但這只是謠言,並非事實。
將天體分類並取名的事情,目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負責。但他們也並沒有擁有絕對的決定權,他們會提供取名的機會給天體的發現者,並且管理天體列表。有時候會以全球民眾為對象舉辦徵求天體名稱的活動。冥王星的英文名稱Pluto,就是從徵名活動中選出來的。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少女建議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神為名。能夠為地球外的宇宙天體取名,而且那個名字能永遠記在全體地球人心中,甚至還會出現在科學家的論文當中,真是一件很夢幻的事。
進入二十一世紀,相較於太陽系內,我們更頻繁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以二○二○年為準,已經發現且完成驗證的太陽系外行星有四千三百多顆,而且還持續增加中。這些行星大多數是以發現團隊所提供的編號列表稱呼,偶爾也會舉辦徵名活動。例如二○一五年就徵求了圍繞在其他十四個恆星周圍,共三十一顆行星的名字。活動會從第一階段的眾多提議中選出幾個合適的名字,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投票來做最終決定。
電影《絕地救援》的主角馬克.瓦特尼跟同事一起前往執行人類火星探測任務,卻因為一起不幸的意外而被獨自留在火星。在這樣悲慘的狀況下,馬克能夠保持幽默並生存下去,都多虧了他從同事遺留下來的物品中,找到一個存有音樂檔案的隨身碟。由於同事的音樂喜好,裡面存的全都是一九七○年代的迪斯可音樂。馬克雖然不喜歡這些音樂,卻依然靠聽這些音樂來撐過恐懼、憂鬱與孤獨。即使我們沒去過其他行星,但在陌生外地面對恐懼、害怕、遠離、停留與返回等行為,都會讓我們感到孤獨。很多時候,也會選擇用音樂得到撫慰。
美國太空總署之所以會替到月球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員準備音樂播放清單也是基於類似原因。為了這個睽違數十年,要再度將人送上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美國太空總署挑選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選曲過程也接受地球人推薦,而可以說擁有地球上最強大歌迷群體的防彈少年團,作品也早早進入宇宙DJ的播放清單裡。這不單純只是多數決的結果。在眾多候選歌曲中,〈小宇宙〉、〈134340〉及成員RM的〈Moon Child〉等以宇宙為題材的歌曲脫穎而出。
〈小宇宙〉與〈Moon Child〉的歌名確實「很宇宙」,但〈134340〉是什麼?這個編號不是其他,正是冥王星的另一個名字。冥王星原本是太陽系中最後一顆行星,但在二○○六年八月,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投票之下,重新被歸類成矮行星,也使得我們背誦太陽系行星的口訣要縮短成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比行星要小的小行星、矮行星,官方名稱都是一連串的編號。一般來說都只會以編號來稱呼它們,如果有另外的名字,則會在編號後面再加上名字來稱呼,所以現在冥王星的官方名稱是「134340冥王星」。對於那些小時候用行星名字第一個字,編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這個口訣來背誦太陽系行星順序的人來說,冥王星的消失讓他們有些不知所措,口訣的最後一個「冥」字被迫消音處理。以前學到的明明就是行星,現在怎麼又說它不是行星了呢?還有什麼因為地球的歲差運動,導致黃道十二宮變成十三宮,大家的生日星座可能都得要改,這又是怎麼回事?本來以為天上的東西永遠不會變,大家都用天上的星星來代表自己,許下永恆的誓約,現在卻說天上的世界也會改變,到底是怎樣?
其實,古代人類也會觀察天空。人們會配合太陽升起的時間改變生活作息、會用眼睛追逐緩緩越過天際星辰的月亮。在彗星出現時,也會以敬畏的目光觀察。遠在當時,冥王星也是靜靜在它的軌道上運行。無論我們稱呼它為行星還是矮行星,無論防彈少年團有沒有用冥王星的編號寫一首叫134340的歌曲,它都不介意。宇宙依然是那個樣子,只是我們觀察夜空的方式變了,教科書上的天文單元也跟著修改。
但行星究竟是什麼,為何非得把冥王星獨立出去?那是在冥王星探測船新視野號已經離開地球展開漫長航行,出發前往冥王星之後的事。負責維護新視野號探測船的天文學家們,依然主張天王星是顆行星。
「行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只是天文學的定義,更經常成為帶動哲學討論的主題,例如某部以「冥王星」為名的韓國電影中,就讀名門私立高中的主角,很想加入朋友的祕密讀書團體,後來卻因為拒絕進行非常不道德的入團測試而遭到淘汰。這部電影以「冥王星」這三個字來比喻在致命的競爭之中,青少年的友情被逐漸消磨殆盡的悲慘世界。
雖然太陽系的行星數少了一個,確實很遺憾,但只要想想「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就會覺得冥王星被歸類為矮行星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都能用肉眼看見,自古以來人類便能夠區分夜空中的行星與恆星。這是個古老且明確的概念,不需要特別去定義行星。繞著太陽打轉的就是行星,在行星周圍打轉的則是衛星,不是衛星但比行星小很多的是小行星。有時候會靠近太陽周圍,一邊前進一邊噴出塵埃與煙霧的則是彗星。
但隨著觀測器材與技術的進步,我們會發現不屬於這些大分類的例外。當我們在冥王星附近發現幾個類似的天體之後,它們的定位就引發了極大的爭議。我們說冥王星是行星,但它的鄰居也都跟它很像,我們很難明確地說它們其中某幾顆是行星、某幾顆不是。科學技術還在進步,未來我們想必會再發現更多冥王星的鄰居,因此二○○六年才會訂出標準。圍繞太陽打轉且獨占軌道的圓形天體稱為行星,軌道上還有其他鄰居的稱為矮行星,因此冥王星自然成了矮行星。有傳聞說當初會把冥王星降級,是因為美國研究團隊發現了冥王星,這讓歐洲天文學者很不開心,才刻意將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除名,但這只是謠言,並非事實。
將天體分類並取名的事情,目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負責。但他們也並沒有擁有絕對的決定權,他們會提供取名的機會給天體的發現者,並且管理天體列表。有時候會以全球民眾為對象舉辦徵求天體名稱的活動。冥王星的英文名稱Pluto,就是從徵名活動中選出來的。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少女建議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神為名。能夠為地球外的宇宙天體取名,而且那個名字能永遠記在全體地球人心中,甚至還會出現在科學家的論文當中,真是一件很夢幻的事。
進入二十一世紀,相較於太陽系內,我們更頻繁發現太陽系外的行星。以二○二○年為準,已經發現且完成驗證的太陽系外行星有四千三百多顆,而且還持續增加中。這些行星大多數是以發現團隊所提供的編號列表稱呼,偶爾也會舉辦徵名活動。例如二○一五年就徵求了圍繞在其他十四個恆星周圍,共三十一顆行星的名字。活動會從第一階段的眾多提議中選出幾個合適的名字,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投票來做最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