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晚期―
那是一個巨獸漫遊陸地、飛行爬蟲類統治天空的時期,那是一段純粹美麗但同時也無比危險的時代──那個時期就是「侏羅紀晚期」。
我們現在回到距今1億5000萬年前的地球。站在被鬱鬱蔥蔥綠色植物環繞的地方,深深的呼吸一口就能感受到渾厚的潮濕空氣。獨特的潮濕味道夾帶著植物腐敗分解的氣味鋪天蓋地而來,永不停歇的蟲鳴聲一直迴盪在你的耳裡。令人窒息的悶熱空氣,讓人精疲力竭。像我們這樣的訪客,並不受到侏羅紀晚期的歡迎。
侏羅紀時期在中生代的中期,也就是世人熟知的「爬蟲類年代」。
在這個時期的後半,地球正經歷一段明顯的改變,包含因為板塊運動造成的火山活動。盤古大陸(Pangaea)在這時候分裂成四大板塊,包含南美洲與非洲、西歐與亞洲、澳洲與南極洲,以及北美洲。
火山爆發夾帶著溫室氣體的釋放,造成全球暖化,比我們現在的地球溫度還要再高上幾度。因為這樣,南北極地沒有冰帽,所以海平面也相當高。當時的兩大水體,太平洋與古地中海,就佔據了80%的地球表面。在那同時,大西洋才剛剛出現,是一個小小的內陸海。
那時的世界,是一個溫暖又潮濕的熱帶地方──是一個對動植物的發展來說完美的環境。
週遭所見的景觀充滿針葉樹類的植物,像是南洋杉與銀杏。在低地生長的石松與新蘆木屬植物或馬尾草,生長在淡水池塘或小溪週邊。樹蕨與蘇鐵,例如耳羽葉這一類的植物,是主要的地表與低矮植物。
四處都是一片草綠。這一片草綠,滋養了大量的食草恐龍。
有些恐龍快速地演化出越來越大的體型,是因為與掠食者在演化上的競爭所致,有些甚至生長到30公尺長。在諸如蜥腳類恐龍(Sauropods)之類演化出巨大體型的同時,牠們的掠食者也變得更巨大。
此時,異特龍與蠻龍就成為頂尖掠食者,擁有9公尺的身長,配備著用來快速又有效率處理獵物的武器。當一些草食性恐龍因為體型的關係免於被掠食者騷擾而獲得安全時,其他的草食性恐龍也開始發展出具有盔甲與快速移動的能力,以逃避掠食者的血盆大口。
▎侏羅紀晚期的景觀
厚實又茂密的森林裡長滿早期的針葉樹,像是南洋杉與種類繁多的蘇鐵植物或耳羽葉以及樹蕨生長在陰暗處,這是標準的侏羅紀景象。
這裡我們拿樹上的小哺乳類動物與蜥腳類恐龍比較,就可以一窺這一類恐龍的塊頭有多麼巨大。獸腳類恐龍The Theropods(發音:Theer-uh-pods)
▶▶▶ 我們的旅程由尋找曾經在地球上活動的最大掠食者開始:獸腳類恐龍。
現在的你正站在廣大的洪積平原上。
雖然地表是乾的,不過在幾個月的雨季之後,整個地區就會被洪水淹沒。
現在,這裡變成掠食者與獵物可以自由活動的開放地區。
在你腳下是一堆錯綜複雜的腳印,包含大大小小的三趾印。
最大的腳印由腳趾到腳後跟有0.5公尺,無疑的是屬於活生生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一股毛骨悚然的寒意頓時貫穿全身,因為你突然意識到那腳印的主人可能就在附近。不加思索,你開始狂奔到就近可以掩蔽的林地。你可以感覺到牠就在你的背後,不過,情況實在太緊急,你根本沒有時間轉頭察看。在相對安全的樹林裡,你繼續往更濃密的林地奔跑,你希望濃密的林地能阻止那頭巨大的追趕者。直到躲進一個大樹洞裡,你慢慢地轉頭察看你的追捕者。
這獸腳類恐龍站立起來有3公尺高,為了避免被發現,牠總是頭低垂,獸腳類恐龍慢慢豎起牠的頭並偏向一邊,瞪大眼睛以備好好地看看你。牠揚起口鼻並嗅聞了一下空氣。牠眼睛裡顯現的是聚焦與決心,讓你想起猛禽鎖定目標的樣子。不用懷疑:你已經是被鎖定的獵物了。
牠的眼睛上方有個小角,匕首般大小的勾狀爪子垂吊在牠粗壯的前臂上,這巨獸身上緩緩散發出一股令人恐懼的氛圍,沒有任何現今還活著的動物能這麼讓人毛骨悚然。
當牠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越靠越近並嗅聞附近的空氣時,你可以感覺到你的心臟在胸腔裡跳動。不過,還好牠無法認出你的氣味,也不知道你是何物。這時,牠嗤之以鼻,轉身靜靜地拖著牠的大尾巴走開。
這時的你已經由與侏羅紀晚期的獸腳類恐龍的遭遇中倖存。
1841年,當理查.歐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創造「dinosaur」(恐龍)這個名詞時,其意義就是「恐怖的蜥蜴」,當初他的腦袋裡一定想著獸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是一群包含有一些之前從未出現過的最大型、最令人害怕的肉食動物。雖然有一部分是真的很嚇人,然而事實上牠們大多數的體型並沒有比現今的火雞大多少。▎獸腳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脆弱異特龍 ...........................14
印石板古翼龍(始祖鳥) .......18
角鼻角鼻龍 ...........................22
足細顎龍 ...........................26
五彩冠龍 ..............................30
赫氏嗜鳥龍 ...........................34
坦氏蠻龍 ..............................38
上游永川龍 ...........................42
奇翼龍 .................................46
鳥臀類恐龍The Ornithischians(發音:Ore-ni-thisk-key-ahns)
▶▶▶這是個多霧的早晨,當侏羅紀的太陽剛剛要由一大片馬尾草平原升起時。當你走進這平原,霧慢慢地消散,每往前走一步就有樹漸漸浮現在眼前。
在你的耳朵裡一直有昆蟲和蚊子的嗡嗡聲,這聲音被一個來自附近大動物發出的低吼聲和鼻鼾聲打斷。這裡的空氣又悶又濕還混雜著糞便的氣味,讓人聯想到一座農場或寵物動物園。持續的咕咕低吼聲就在你的前面,一個高大聳立的物體開始慢慢地自濃霧中現形。當那物體漸漸地遠離你,牠也慢慢地露出真面目──牠是一隻正在吃著地面植物的巨大恐龍。
在牠的鼻子周圍有一團聚集飛舞的昆蟲,並在牠鼻孔上停歇。
這恐龍深噴一鼻息,將飛舞的昆蟲驅散開來,稍後小蟲子又聚集過來。牠的頭向下移動,大口吃下馬尾草植物。
利用牠堅硬的喙,利落地切割植物,然後用牙齒碾碎並且嚥下口中的草料。
鳥臀類恐龍是兩大類恐龍中的一類,另一類是蜥臀目(saurichian)恐龍(包含獸腳類恐龍與蜥腳類恐龍)。牠們以臀部結構、喙嘴和草食性動物或「食草者」而聞名。
鳥臀類恐龍是一個極其多樣化的群體,包括許多不同身體類型和不同自我防禦方式的恐龍。牠們的運動方式也非常多樣:有一些是雙足步行的(以兩條腿行走),其他是四足爬行的(以四條腿行走),還有許多物種在行動時能夠雙足步行與四足爬行互相切換。
如果你比較鳥臀類恐龍與現代動物,牠們將被認為是大型獵物動物,如馬、牛、犀牛,甚至大象,因為牠們都有非常不同的身體類型和自我防衛的方式,且都是草食性。
有些非常有名的鳥臀類恐龍,包括狹臉劍龍、三角龍(Triceratops,白堊紀晚期)、甲龍(Ankylosaurus,白堊紀)以及鴨嘴龍(Hadrosaur or “duck-billed dinosaur”,白堊紀晚期)。▎侏羅紀晚期的鳥臀類恐龍
到了侏羅紀晚期,大多數鳥臀類恐龍已經清楚地發展出對抗或逃離掠食者的方法──其中沒有比狹臉劍龍和衣索比亞釘狀龍更明顯的了。兩種恐龍的尾部都覆蓋著鋒利且尖銳的角,以及由背上升起的背板。
有了這層阻礙物,很少有掠食者會願意去挑戰一隻健康的成年恐龍。釘狀龍甚至有約1公尺長的尖刺從肩膀突出,以避免來自兩側的偷襲。其他恐龍像是怪嘴龍,選擇被動形式的自我防衛。身體很寬,匍匐接近地面,全身基本上從鼻子到尾端都有裝甲,怪嘴龍本身對掠食者來說就是很難獲得的一餐。
這一類的恐龍是未來會出現在白堊紀的恐龍的祖先,像是甲龍,透過使用骨化生長形成的棒槌狀尾端來擊退攻擊者,發展出更主動積極的自我防衛方式。其他物種如全異彎龍就演化出較大的後肢和較小的前肢,因為如此,牠可以跑贏很多的掠食者。
當沒有辦法逃生時,全異彎龍也配備了一根大拇指爪作為奮力最後一搏的強大武器。在後面幾頁,我們將探索鳥臀類恐龍,看看牠們如何在危險的侏羅紀晚期生存下來。
▎鳥臀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全異彎龍 ..............................76
帕克品氏怪嘴龍 ....................80
衣索比亞釘狀龍 ....................84
狹臉劍龍 ..............................88
翼龍類恐龍The Pterosaurs(發音:Ter-uh-sore)
▶▶▶時序在侏羅紀,傍晚接近黃昏時刻,太陽開始接近地平線。
太陽下山也一起將白晝的炙熱帶走,夜晚的到來為萬物提供喘息的機會。白晝的結束意味著另一群新動物的到來以及截然不同的夜景。太陽的餘暉讓數百萬看似黑點在空中聚集飛舞的昆蟲更加明顯,幾乎像一片雲一樣。
有蜉蝣、蚊子、豆娘和蜻蜓,牠們以不同的速度飛行,慢慢地攪動牠們所形成的雲。那一團昆蟲形成的雲,忽地出現長長的斜線,是較大的飛行動物開始像刀一樣切開空氣
。好幾十隻飛行動物開始捕食在牠前面飛舞的一大群昆蟲。這些飛行動物有兩種不同身型:一種是較大體型的,尖頭的喙,尾端是一個菱形的舵;另一種體型小很多且頭是圓的。
不必費力精確計算,牠們在空中衝刺貫穿,捕捉獵物,曲折飛行恰恰好躲開彼此,彷彿這是一場排練過的複雜舞蹈。牠們當中最大的一隻有像老鷹一樣寬的翼展,然而最小的一種不比冠藍鴉(Cyanocitta cristata)大。其中一隻一下子飛到離你頭上幾十公分的地方,你感覺到一陣風掠過,你聽到牠快速震翅。你目擊了翼龍日常盛宴:侏羅紀晚期的絕對飛行大師。翼龍的古希臘文Pterosaurs意思是「有翅膀的爬蟲類」,是第一種演化出有能力自行飛翔的脊椎動物,比哺乳類(蝙蝠)或甚至鳥類早上幾百萬年。
牠們使用與現今鳥類相同的飛行準則來飛行,利用由第四根延長的手指接到後肢的纖維膜所組成的翼來飛翔。翼龍類恐龍的構造就是為非常有效率地飛行設計的。牠的骨骼包括一個與肺部一起運行的氣囊系統,可以幫助呼吸和減少體重。
翼龍類恐龍的骨架是由一組堅固的空心骨頭架構而成,其顱骨含有稱為「窗孔」的開口,用來幫助減輕重量而不破壞整個支撐結構。牠們本身就是一件工程學的精心傑作。
▎侏羅紀晚期的翼龍類
恐龍到了侏羅紀晚期,翼龍類恐龍已經發展出專門為狩獵和飛行的適應性。像明氏喙嘴翼龍這一類的物種都配備了細且面朝前的牙齒,專為在飛行時捕捉昆蟲和魚類。牠彎曲的喙在頭骨和下巴都有削尖的頂端,以確保獵物無法逃脫。
喙嘴翼龍也因長而堅硬的尾巴而聞名,尾巴是用來平衡身體的,作用就像風箏的尾巴。藉由擺動尾部,牠可以改變飛行方向並隨意控制飛行。
阿蒙氏蛙嘴翼龍,相形之下,飛行時就沒有長尾巴來幫助平衡。牠的細長翅膀和圓形如青蛙般的臉,更適合在樹林和諸多障礙物之間緊密排列的地方飛行,在那裡,牠可以在半空中就捕捉到昆蟲。蛙嘴翼龍也有大且進化的眼睛,得以在低光線條件下仍能保有視力,因此蛙嘴翼龍也是出色的夜間獵人。
▎翼龍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比氏古魔翼龍 ......................202
皇帝古神翼龍 ......................206
蜥腳類恐龍The Sauropods(發音:Sore-uh-pods)
▶▶▶我們的旅程繼續深入侏羅紀晚期,探索最大的陸地動物:蜥腳類恐龍。
在你面前展開的是廣闊的森林,由30公尺高的早期杉樹組成。在你腳下的是厚厚的綠色蕨類植物和蘇鐵植物,覆蓋在地面像一張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中間偶爾點綴著黑色樹幹。
翼龍類恐龍在空中滑翔,毫不費力地捕食昆蟲且不會破壞牠們的飛行節奏。周圍通常是寧靜的,只有偶爾一兩聲來自翼龍的嘎嘎叫聲以及樹枝突然折斷的聲音。這樹枝折斷聲引起你的注意,當你抬頭一看,一條厚實的脖子一直向上延伸,連著一顆幾乎察覺不到的頭部。
牠猛力地拉回並折斷另一支樹枝。在脖子的基部是一個巨大的身體,由四條柱狀腿撐起。這隻動物大到無法一眼看盡。這時,另一隻更重和更大的動物出現了,牠靜靜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底層植物。牠用嘴巴有系統地將葉子一片片由整株蕨類植物上剝離,一次一株,由這一棵植物到下一棵植物,只移動脖子,身體還是保持靜止。
其他恐龍開始一一由樹木之間浮現,每一隻都不在意其他恐龍,只是自顧自的繼續進食。你無疑就是遇到一群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迄今為止最笨重最大的陸地動物。牠們以擁有大象般的大身體與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而聞名。
雖然大多數都長得很巨大,不過有些物種的尺寸只有一頭大公牛般的大小。
無論牠們的體型大小如何,每隻都是天生的大胃王。有些每天可以吃下上百公斤的植物來維持牠們的體型。蜥腳類恐龍的頭部通常很小,牙齒排列在顎的前緣。牠們沒有利用嘴來咀嚼或擠壓植物,而是將整株植物吞下。牠們的牙齒是專為兩種不同的飲食技巧所生:剝離或撕裂。
失去功能的牙齒會根據需要每隔幾天或幾個月就會脫落與更新。蜥腳類恐龍大又膨脹的身軀裡,有一處稱為「盲腸」的發酵腔室,這個發酵室可以處理吃進的原始植物材料,養分的吸收由砂囊開始一直到腸道。
牠們的頸部也有助於攝食。
很多物種演化出長頸,作用是能夠吃到長得很高的植物,或是在平地上能夠不移動身體就進行很大範圍的進食。
▎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
侏羅紀晚期被稱為「巨獸時代」。蜥腳類恐龍演化並繁衍成為地球上空前絕後的巨大體型物種。一些最知名的恐龍,如雷龍和梁龍,就是生活在這個時期。
在侏羅紀晚期的景觀中,有大量的蜥腳類恐龍活動並不斷地尋找食物。在這一章節,我們將探討三種基本的蜥腳類恐龍。
首先,是梁龍科,牠們為人所熟知的是長又平的身體、牙齒長在嘴的前面,以及很長又一直甩動且佔了體長一半的尾巴。這一群的恐龍包括腕龍和梁龍。
第二,是圓頂龍科,具有相對較短的直立頸部和較大的頭部,鼻孔在牠們的眼睛前面。這群分類上同屬一科的代表性恐龍是圓頂龍。
最後,是腕龍科,牠們最出名的是長頸鹿般的姿勢,以及前肢比後肢長,這使牠們在行走時仍能保持讓脖子垂直的狀態。這群分類上同屬一科的恐龍代表,也是人類研究得最詳細的物種之一:布氏長頸巨龍。
接下來的幾頁中,我們會詳細探索這些壯麗的動物並且看看牠們特有的覓食和生存適應能力。▎蜥腳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卡氏阿馬加龍 ......................162
烏因庫爾阿根廷龍 ................166
塔氏尼日龍 ..........................170
普羅特雷斯波塞東龍 .............174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本書《恐龍時代》
那是一個巨獸漫遊陸地、飛行爬蟲類統治天空的時期,那是一段純粹美麗但同時也無比危險的時代──那個時期就是「侏羅紀晚期」。
我們現在回到距今1億5000萬年前的地球。站在被鬱鬱蔥蔥綠色植物環繞的地方,深深的呼吸一口就能感受到渾厚的潮濕空氣。獨特的潮濕味道夾帶著植物腐敗分解的氣味鋪天蓋地而來,永不停歇的蟲鳴聲一直迴盪在你的耳裡。令人窒息的悶熱空氣,讓人精疲力竭。像我們這樣的訪客,並不受到侏羅紀晚期的歡迎。
侏羅紀時期在中生代的中期,也就是世人熟知的「爬蟲類年代」。
在這個時期的後半,地球正經歷一段明顯的改變,包含因為板塊運動造成的火山活動。盤古大陸(Pangaea)在這時候分裂成四大板塊,包含南美洲與非洲、西歐與亞洲、澳洲與南極洲,以及北美洲。
火山爆發夾帶著溫室氣體的釋放,造成全球暖化,比我們現在的地球溫度還要再高上幾度。因為這樣,南北極地沒有冰帽,所以海平面也相當高。當時的兩大水體,太平洋與古地中海,就佔據了80%的地球表面。在那同時,大西洋才剛剛出現,是一個小小的內陸海。
那時的世界,是一個溫暖又潮濕的熱帶地方──是一個對動植物的發展來說完美的環境。
週遭所見的景觀充滿針葉樹類的植物,像是南洋杉與銀杏。在低地生長的石松與新蘆木屬植物或馬尾草,生長在淡水池塘或小溪週邊。樹蕨與蘇鐵,例如耳羽葉這一類的植物,是主要的地表與低矮植物。
四處都是一片草綠。這一片草綠,滋養了大量的食草恐龍。
有些恐龍快速地演化出越來越大的體型,是因為與掠食者在演化上的競爭所致,有些甚至生長到30公尺長。在諸如蜥腳類恐龍(Sauropods)之類演化出巨大體型的同時,牠們的掠食者也變得更巨大。
此時,異特龍與蠻龍就成為頂尖掠食者,擁有9公尺的身長,配備著用來快速又有效率處理獵物的武器。當一些草食性恐龍因為體型的關係免於被掠食者騷擾而獲得安全時,其他的草食性恐龍也開始發展出具有盔甲與快速移動的能力,以逃避掠食者的血盆大口。
▎侏羅紀晚期的景觀
厚實又茂密的森林裡長滿早期的針葉樹,像是南洋杉與種類繁多的蘇鐵植物或耳羽葉以及樹蕨生長在陰暗處,這是標準的侏羅紀景象。
這裡我們拿樹上的小哺乳類動物與蜥腳類恐龍比較,就可以一窺這一類恐龍的塊頭有多麼巨大。獸腳類恐龍The Theropods(發音:Theer-uh-pods)
▶▶▶ 我們的旅程由尋找曾經在地球上活動的最大掠食者開始:獸腳類恐龍。
現在的你正站在廣大的洪積平原上。
雖然地表是乾的,不過在幾個月的雨季之後,整個地區就會被洪水淹沒。
現在,這裡變成掠食者與獵物可以自由活動的開放地區。
在你腳下是一堆錯綜複雜的腳印,包含大大小小的三趾印。
最大的腳印由腳趾到腳後跟有0.5公尺,無疑的是屬於活生生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一股毛骨悚然的寒意頓時貫穿全身,因為你突然意識到那腳印的主人可能就在附近。不加思索,你開始狂奔到就近可以掩蔽的林地。你可以感覺到牠就在你的背後,不過,情況實在太緊急,你根本沒有時間轉頭察看。在相對安全的樹林裡,你繼續往更濃密的林地奔跑,你希望濃密的林地能阻止那頭巨大的追趕者。直到躲進一個大樹洞裡,你慢慢地轉頭察看你的追捕者。
這獸腳類恐龍站立起來有3公尺高,為了避免被發現,牠總是頭低垂,獸腳類恐龍慢慢豎起牠的頭並偏向一邊,瞪大眼睛以備好好地看看你。牠揚起口鼻並嗅聞了一下空氣。牠眼睛裡顯現的是聚焦與決心,讓你想起猛禽鎖定目標的樣子。不用懷疑:你已經是被鎖定的獵物了。
牠的眼睛上方有個小角,匕首般大小的勾狀爪子垂吊在牠粗壯的前臂上,這巨獸身上緩緩散發出一股令人恐懼的氛圍,沒有任何現今還活著的動物能這麼讓人毛骨悚然。
當牠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越靠越近並嗅聞附近的空氣時,你可以感覺到你的心臟在胸腔裡跳動。不過,還好牠無法認出你的氣味,也不知道你是何物。這時,牠嗤之以鼻,轉身靜靜地拖著牠的大尾巴走開。
這時的你已經由與侏羅紀晚期的獸腳類恐龍的遭遇中倖存。
1841年,當理查.歐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創造「dinosaur」(恐龍)這個名詞時,其意義就是「恐怖的蜥蜴」,當初他的腦袋裡一定想著獸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是一群包含有一些之前從未出現過的最大型、最令人害怕的肉食動物。雖然有一部分是真的很嚇人,然而事實上牠們大多數的體型並沒有比現今的火雞大多少。▎獸腳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脆弱異特龍 ...........................14
印石板古翼龍(始祖鳥) .......18
角鼻角鼻龍 ...........................22
足細顎龍 ...........................26
五彩冠龍 ..............................30
赫氏嗜鳥龍 ...........................34
坦氏蠻龍 ..............................38
上游永川龍 ...........................42
奇翼龍 .................................46
鳥臀類恐龍The Ornithischians(發音:Ore-ni-thisk-key-ahns)
▶▶▶這是個多霧的早晨,當侏羅紀的太陽剛剛要由一大片馬尾草平原升起時。當你走進這平原,霧慢慢地消散,每往前走一步就有樹漸漸浮現在眼前。
在你的耳朵裡一直有昆蟲和蚊子的嗡嗡聲,這聲音被一個來自附近大動物發出的低吼聲和鼻鼾聲打斷。這裡的空氣又悶又濕還混雜著糞便的氣味,讓人聯想到一座農場或寵物動物園。持續的咕咕低吼聲就在你的前面,一個高大聳立的物體開始慢慢地自濃霧中現形。當那物體漸漸地遠離你,牠也慢慢地露出真面目──牠是一隻正在吃著地面植物的巨大恐龍。
在牠的鼻子周圍有一團聚集飛舞的昆蟲,並在牠鼻孔上停歇。
這恐龍深噴一鼻息,將飛舞的昆蟲驅散開來,稍後小蟲子又聚集過來。牠的頭向下移動,大口吃下馬尾草植物。
利用牠堅硬的喙,利落地切割植物,然後用牙齒碾碎並且嚥下口中的草料。
鳥臀類恐龍是兩大類恐龍中的一類,另一類是蜥臀目(saurichian)恐龍(包含獸腳類恐龍與蜥腳類恐龍)。牠們以臀部結構、喙嘴和草食性動物或「食草者」而聞名。
鳥臀類恐龍是一個極其多樣化的群體,包括許多不同身體類型和不同自我防禦方式的恐龍。牠們的運動方式也非常多樣:有一些是雙足步行的(以兩條腿行走),其他是四足爬行的(以四條腿行走),還有許多物種在行動時能夠雙足步行與四足爬行互相切換。
如果你比較鳥臀類恐龍與現代動物,牠們將被認為是大型獵物動物,如馬、牛、犀牛,甚至大象,因為牠們都有非常不同的身體類型和自我防衛的方式,且都是草食性。
有些非常有名的鳥臀類恐龍,包括狹臉劍龍、三角龍(Triceratops,白堊紀晚期)、甲龍(Ankylosaurus,白堊紀)以及鴨嘴龍(Hadrosaur or “duck-billed dinosaur”,白堊紀晚期)。▎侏羅紀晚期的鳥臀類恐龍
到了侏羅紀晚期,大多數鳥臀類恐龍已經清楚地發展出對抗或逃離掠食者的方法──其中沒有比狹臉劍龍和衣索比亞釘狀龍更明顯的了。兩種恐龍的尾部都覆蓋著鋒利且尖銳的角,以及由背上升起的背板。
有了這層阻礙物,很少有掠食者會願意去挑戰一隻健康的成年恐龍。釘狀龍甚至有約1公尺長的尖刺從肩膀突出,以避免來自兩側的偷襲。其他恐龍像是怪嘴龍,選擇被動形式的自我防衛。身體很寬,匍匐接近地面,全身基本上從鼻子到尾端都有裝甲,怪嘴龍本身對掠食者來說就是很難獲得的一餐。
這一類的恐龍是未來會出現在白堊紀的恐龍的祖先,像是甲龍,透過使用骨化生長形成的棒槌狀尾端來擊退攻擊者,發展出更主動積極的自我防衛方式。其他物種如全異彎龍就演化出較大的後肢和較小的前肢,因為如此,牠可以跑贏很多的掠食者。
當沒有辦法逃生時,全異彎龍也配備了一根大拇指爪作為奮力最後一搏的強大武器。在後面幾頁,我們將探索鳥臀類恐龍,看看牠們如何在危險的侏羅紀晚期生存下來。
▎鳥臀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全異彎龍 ..............................76
帕克品氏怪嘴龍 ....................80
衣索比亞釘狀龍 ....................84
狹臉劍龍 ..............................88
翼龍類恐龍The Pterosaurs(發音:Ter-uh-sore)
▶▶▶時序在侏羅紀,傍晚接近黃昏時刻,太陽開始接近地平線。
太陽下山也一起將白晝的炙熱帶走,夜晚的到來為萬物提供喘息的機會。白晝的結束意味著另一群新動物的到來以及截然不同的夜景。太陽的餘暉讓數百萬看似黑點在空中聚集飛舞的昆蟲更加明顯,幾乎像一片雲一樣。
有蜉蝣、蚊子、豆娘和蜻蜓,牠們以不同的速度飛行,慢慢地攪動牠們所形成的雲。那一團昆蟲形成的雲,忽地出現長長的斜線,是較大的飛行動物開始像刀一樣切開空氣
。好幾十隻飛行動物開始捕食在牠前面飛舞的一大群昆蟲。這些飛行動物有兩種不同身型:一種是較大體型的,尖頭的喙,尾端是一個菱形的舵;另一種體型小很多且頭是圓的。
不必費力精確計算,牠們在空中衝刺貫穿,捕捉獵物,曲折飛行恰恰好躲開彼此,彷彿這是一場排練過的複雜舞蹈。牠們當中最大的一隻有像老鷹一樣寬的翼展,然而最小的一種不比冠藍鴉(Cyanocitta cristata)大。其中一隻一下子飛到離你頭上幾十公分的地方,你感覺到一陣風掠過,你聽到牠快速震翅。你目擊了翼龍日常盛宴:侏羅紀晚期的絕對飛行大師。翼龍的古希臘文Pterosaurs意思是「有翅膀的爬蟲類」,是第一種演化出有能力自行飛翔的脊椎動物,比哺乳類(蝙蝠)或甚至鳥類早上幾百萬年。
牠們使用與現今鳥類相同的飛行準則來飛行,利用由第四根延長的手指接到後肢的纖維膜所組成的翼來飛翔。翼龍類恐龍的構造就是為非常有效率地飛行設計的。牠的骨骼包括一個與肺部一起運行的氣囊系統,可以幫助呼吸和減少體重。
翼龍類恐龍的骨架是由一組堅固的空心骨頭架構而成,其顱骨含有稱為「窗孔」的開口,用來幫助減輕重量而不破壞整個支撐結構。牠們本身就是一件工程學的精心傑作。
▎侏羅紀晚期的翼龍類
恐龍到了侏羅紀晚期,翼龍類恐龍已經發展出專門為狩獵和飛行的適應性。像明氏喙嘴翼龍這一類的物種都配備了細且面朝前的牙齒,專為在飛行時捕捉昆蟲和魚類。牠彎曲的喙在頭骨和下巴都有削尖的頂端,以確保獵物無法逃脫。
喙嘴翼龍也因長而堅硬的尾巴而聞名,尾巴是用來平衡身體的,作用就像風箏的尾巴。藉由擺動尾部,牠可以改變飛行方向並隨意控制飛行。
阿蒙氏蛙嘴翼龍,相形之下,飛行時就沒有長尾巴來幫助平衡。牠的細長翅膀和圓形如青蛙般的臉,更適合在樹林和諸多障礙物之間緊密排列的地方飛行,在那裡,牠可以在半空中就捕捉到昆蟲。蛙嘴翼龍也有大且進化的眼睛,得以在低光線條件下仍能保有視力,因此蛙嘴翼龍也是出色的夜間獵人。
▎翼龍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比氏古魔翼龍 ......................202
皇帝古神翼龍 ......................206
蜥腳類恐龍The Sauropods(發音:Sore-uh-pods)
▶▶▶我們的旅程繼續深入侏羅紀晚期,探索最大的陸地動物:蜥腳類恐龍。
在你面前展開的是廣闊的森林,由30公尺高的早期杉樹組成。在你腳下的是厚厚的綠色蕨類植物和蘇鐵植物,覆蓋在地面像一張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中間偶爾點綴著黑色樹幹。
翼龍類恐龍在空中滑翔,毫不費力地捕食昆蟲且不會破壞牠們的飛行節奏。周圍通常是寧靜的,只有偶爾一兩聲來自翼龍的嘎嘎叫聲以及樹枝突然折斷的聲音。這樹枝折斷聲引起你的注意,當你抬頭一看,一條厚實的脖子一直向上延伸,連著一顆幾乎察覺不到的頭部。
牠猛力地拉回並折斷另一支樹枝。在脖子的基部是一個巨大的身體,由四條柱狀腿撐起。這隻動物大到無法一眼看盡。這時,另一隻更重和更大的動物出現了,牠靜靜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底層植物。牠用嘴巴有系統地將葉子一片片由整株蕨類植物上剝離,一次一株,由這一棵植物到下一棵植物,只移動脖子,身體還是保持靜止。
其他恐龍開始一一由樹木之間浮現,每一隻都不在意其他恐龍,只是自顧自的繼續進食。你無疑就是遇到一群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迄今為止最笨重最大的陸地動物。牠們以擁有大象般的大身體與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而聞名。
雖然大多數都長得很巨大,不過有些物種的尺寸只有一頭大公牛般的大小。
無論牠們的體型大小如何,每隻都是天生的大胃王。有些每天可以吃下上百公斤的植物來維持牠們的體型。蜥腳類恐龍的頭部通常很小,牙齒排列在顎的前緣。牠們沒有利用嘴來咀嚼或擠壓植物,而是將整株植物吞下。牠們的牙齒是專為兩種不同的飲食技巧所生:剝離或撕裂。
失去功能的牙齒會根據需要每隔幾天或幾個月就會脫落與更新。蜥腳類恐龍大又膨脹的身軀裡,有一處稱為「盲腸」的發酵腔室,這個發酵室可以處理吃進的原始植物材料,養分的吸收由砂囊開始一直到腸道。
牠們的頸部也有助於攝食。
很多物種演化出長頸,作用是能夠吃到長得很高的植物,或是在平地上能夠不移動身體就進行很大範圍的進食。
▎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
侏羅紀晚期被稱為「巨獸時代」。蜥腳類恐龍演化並繁衍成為地球上空前絕後的巨大體型物種。一些最知名的恐龍,如雷龍和梁龍,就是生活在這個時期。
在侏羅紀晚期的景觀中,有大量的蜥腳類恐龍活動並不斷地尋找食物。在這一章節,我們將探討三種基本的蜥腳類恐龍。
首先,是梁龍科,牠們為人所熟知的是長又平的身體、牙齒長在嘴的前面,以及很長又一直甩動且佔了體長一半的尾巴。這一群的恐龍包括腕龍和梁龍。
第二,是圓頂龍科,具有相對較短的直立頸部和較大的頭部,鼻孔在牠們的眼睛前面。這群分類上同屬一科的代表性恐龍是圓頂龍。
最後,是腕龍科,牠們最出名的是長頸鹿般的姿勢,以及前肢比後肢長,這使牠們在行走時仍能保持讓脖子垂直的狀態。這群分類上同屬一科的恐龍代表,也是人類研究得最詳細的物種之一:布氏長頸巨龍。
接下來的幾頁中,我們會詳細探索這些壯麗的動物並且看看牠們特有的覓食和生存適應能力。▎蜥腳類恐龍 ▎請見以下各篇章詳細圖文介紹。
卡氏阿馬加龍 ......................162
烏因庫爾阿根廷龍 ................166
塔氏尼日龍 ..........................170
普羅特雷斯波塞東龍 .............174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本書《恐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