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專文推薦

人類在恐慌中生存、繁衍—了解腦、了解人、成功生活/白明奇

二○一六年冬天,我和成功大學體健所蔡佳良教授前往東歐進行台灣與斯洛伐克雙邊 合作計畫的進度交流,在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 停留兩晚。有天中午,對方主持人Jozef Ukropec 與 Barbara Ukropcová 教授於知名餐廳 Bratislavaske Mestianske Pivovary(since 1752) 招待啤酒及豬腳,席間,我問了該國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家,Barbara 立刻提了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2008)及Jan Vilcek(1933-)。

身上有著斯洛伐克與匈牙利血統的Gajdusek 靠著他超人的智慧與鍥而不捨的精神,終結了新幾內亞的怪病Kuru症,因而獲得一九七六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我曾經於一九九二年陪同招待、並護送Gajdusek 教授到中正機場,前往機場的長途車程中,我們聊了許多臨床神經學的困境,印象十分深刻。

Vilcek 教授最大的成就在於細胞激素(cytokine)的研究,包括干擾素與腫瘤壞死因子 (tumor necrotizing factor, TNF)。Vilcek不僅成立生技公司,還與夫人Marica於二○○○年成立Vilcek 基金會,該基金會於二○○六年起獎勵在美國以外出生、對科學或藝術有貢獻者,大提琴家馬友友曾是二○一三年受獎者。隔天,當我們拜訪Jozef與Barbara教授位於郊區的住宅,Barbara 送我一本Jan 親筆簽名、剛剛出版的新書Love and Science: A memoir。

停留期間,我看了一部電影,描寫原始叢林之中的血腥鬥爭,敵人在暗夜中偷襲某族部落,除了掠奪燒殺之外,更將倖存的成人雙手綁上竹竿、男女分批帶走,留下稚齡小孩自生自滅,有一幕是小孩看著父母被帶走的神情,令人動容!設想這些小孩後來或能存活,但內心必然與天真活潑長大的小孩大為不同。另一方面,這些成年人下場又如何?有些男人被逐一當眾挖出心臟,然後將斷頸之首自通天塔頂端扔下,頭顱順著染滿血漬的石梯彈跳而下,成為一堆頭顱的一員,這究竟是導演的想像,抑或真實?少數俘擄獲得考驗體力與智慧的機會,奮力奔跑中,若能逃過背後不斷射來的飛箭與標槍,則可能獲得自由。

返台的航程中,我讀著Vilcek 的新書,腦中卻不斷出現那部不知名電影的情節與反芻內心深刻的感受。從演化上來看,我們都是在如前述險惡般環境下存活的物種的後代,處於這種如囚犯般、充滿不確定性環境的人類,大腦結構與腦細胞間的連結也因前述種種有了改變,身上流動著被威脅、戒慎恐懼、不安的血液,能夠繁衍存活的後代可能都有某種程度的共通特質。

幾個星期後,當收到遠流出版公司寄來《大腦當家》(最新增訂版),讀到書中有一節的小標為「回到叢林」時,我嚇了一跳。書中提到運動的好處也和此次東歐行的目的巧合,台斯雙方正在研究有氧與肌耐力運動對失智症大腦功能產生正面影響的科學證據。此外,本書提到許多因子如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也和Jan Vilcek 早年的研究有關。

人類智慧的成長有些是偶然,有些又似乎必然,上天造物絕對是省油之燈(parsimonious),同一個大腦結構必有多種用途。讀著這本介紹大腦功能的讀者們的大腦可能自然浮現幾個字:演化論、制約、行為學派,以及自由意志何在?

本書作者是分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Medina 以周遭人事或親身體驗作例子,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解艱深難懂的大腦知識,讀者因而易於理解,並將此知識轉達給其他人、甚至應用於日常生活。這不僅能更了解大腦的正常運作,也可以解答如腦中風、失智症及精神疾病何以帶來種種大腦機能障礙的疑惑,更有助於推廣腦科學的普世教育,這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好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