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摘錄)
大多數的科技史是為各年齡層的男孩所寫,這本書則是為所有性別的成人而寫。我們已經和科技共同生活了漫長的時光,整體而言,我們對科技已有相當的認識。從經濟學者到生態學者、從古玩愛好者到歷史學者,人們對於周邊的物質世界及其變遷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過於頻繁出現的狀況是:在討論科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議程是由那些提倡新科技的人所設定。
這些人高高在上地向我們宣揚科技,使得我們只想到新奇與未來。過去數十年來,「科技」一詞和「發明」(創造出新的觀念)與「創新」(新觀念的首度應用)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談論科技時,重點總是放在研發、專利以及初期使用,用來指稱後者的術語是「傳播」(diffusion)。縱使科技史有許多不同的斷代方式,但其依據都是發明與創新的日期。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常常簡化為航空(一九○三)、核能(一九四五)、避孕藥(一九五五)與網際網路(一九六五)。告知我們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且新科技越來越強大。大師們堅稱,世界因科技而正在進入新的歷史紀元。
以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做為思考的出發點,將會出現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圖像,甚至也可能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發明與創新圖像。 整個隱形的科技世界隨之浮現。過去的科技地圖是根據創新的時間軸所繪製,思考「使用中的科技」則會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對科技時間(technological time)的看法。它所帶來的歷史無法套用一般的現代性方案(schemes of modernity),並且反駁以創新為中心之說法背後的某些重要預設。更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科技」新視角會改變我們對何者才是最重要的科技之認定,它會產生一部全球史;至於以創新為中心的歷史,雖然號稱具有普世性,其實僅侷限於少數地方。
此一新史觀之不同以往將會令人詫異。例如,蒸氣動力向來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特徵,然而它在一九○○年的絕對重要性與相對重要性,都遠高於一八○○年。即使在率先工業革命的英國,蒸氣動力的絕對重要性在一九○○年後仍持續增加。英國在一九五○年代的煤使用量,遠高於一八五○年代。全世界在二○○○年所消耗的煤,遠高於一九五○年或一九○○年。世界上的汽車、飛機、木製家具與棉織品都多於以往。全球海運噸位持續增加。我們仍在使用巴士、火車、收音機、電視與電影,而紙張、水泥與鋼鐵的消費量是越來越高。縱使電腦這項二十世紀晚期關鍵新科技出現已有數十年,書本的印行量依然持續增加。後現代世界擁有四十年歷史的核電廠與五十年歷史的轟炸機。這不只是科技懷舊風而已:後現代世界有新的遠洋郵輪、有機食物以及用復古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甚至已經過世的六○年代搖滾歌星,其作品仍有巨大銷售量;而今天的小孩仍舊愛看他們祖父母小時候觀賞的迪士尼影片。
以使用為基礎的歷史有個特別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在以創新為中心的敘述中,大多數的地方並無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帶來和全世界所有人都有關的歷史,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口都是窮人、不是白人,而且有一半是女人。使用的觀點指出二十世紀出現的新科技世界之重要性,而這個世界在過去的科技史中卻無一席之地。這些科技當中,最重要的是窮人的新科技。它們之所以被遺漏,是因為一般認為貧窮世界只有傳統的在地技術,缺乏富裕世界的科技,或僅是受害於帝國科技的暴力。當我們在思考城市時,我們應該同時想到鐵皮屋城(bidonvilles)和未來城(Alphaville);我們不應該只想到柯比意規劃的城市,也要想到沒有都市計畫的貧民區,後者不是由偉大的營造者所建造,而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人用許多年的時間自己建造而成。這是我所謂的克里奧科技(creole technologies)的世界,這種科技從起源地移植到其他地方而獲得更大規模的使用。
《老科技的全球史》中譯本導言
現代世界的物質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 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然而,光從章節架構就可看出這本書顯非如此;它雖然是一部二十世紀的科技史,卻不是常見那種依照時間順序講述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發明之故事的編年敘事史;從章節安排便可以看出,這是本以主題為架構、強調分析與議論的著作。 本書就內容來說也很特別,書中並未特別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個人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表」。作者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里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致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家,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家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這些見解和主流說法可說大異其趣。
透過這樣的架構與內容,作者強有力地呈現並申述其核心論旨:以發明與創新為焦點的傳統科技史,無法理解科技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科技的使用。為何本書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科技?是什麼樣的作者會寫出一部如此特殊的二十世紀科技史?本書作者大衛‧艾傑頓原本主修化學,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博士,論文分析比較英國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間對棉紡織與飛機這兩種製造業的國家干預政策。 這個訓練背景不止見諸艾傑頓的科技史研究對於經濟數據與政策分析的重視,也可見諸本書對科技與產業關係的探討,乃至所舉關於飛機與棉紡織業的例子。博士畢業後,艾傑頓先是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科技史,之後在倫敦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創辦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並擔任該中心主任,後升任「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他與該中心於二○一三年移轉到倫敦國王學院的歷史系。艾傑頓的研究興趣主要是二十世紀英國史、全球科技史以及現代性的物質史(mater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尤其關心英國國家(British state)、英國軍國主義(British militarism)以及專家與科技官僚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課題。艾傑頓曾經應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邀請,於二○○二年來台訪問並於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表演講。
艾傑頓的史學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批判是長久以來充斥著英國史學界、社會科學界的「英國沒落論」(British Decline)以及相關的歷史解釋,尤其是致力檢討此一說法所涉及的科技史史學議題。本文就由他對沒落論(declinism)的反思著手,來簡介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觀點。
大多數的科技史是為各年齡層的男孩所寫,這本書則是為所有性別的成人而寫。我們已經和科技共同生活了漫長的時光,整體而言,我們對科技已有相當的認識。從經濟學者到生態學者、從古玩愛好者到歷史學者,人們對於周邊的物質世界及其變遷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過於頻繁出現的狀況是:在討論科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議程是由那些提倡新科技的人所設定。
這些人高高在上地向我們宣揚科技,使得我們只想到新奇與未來。過去數十年來,「科技」一詞和「發明」(創造出新的觀念)與「創新」(新觀念的首度應用)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談論科技時,重點總是放在研發、專利以及初期使用,用來指稱後者的術語是「傳播」(diffusion)。縱使科技史有許多不同的斷代方式,但其依據都是發明與創新的日期。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常常簡化為航空(一九○三)、核能(一九四五)、避孕藥(一九五五)與網際網路(一九六五)。告知我們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且新科技越來越強大。大師們堅稱,世界因科技而正在進入新的歷史紀元。
以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做為思考的出發點,將會出現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圖像,甚至也可能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發明與創新圖像。 整個隱形的科技世界隨之浮現。過去的科技地圖是根據創新的時間軸所繪製,思考「使用中的科技」則會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對科技時間(technological time)的看法。它所帶來的歷史無法套用一般的現代性方案(schemes of modernity),並且反駁以創新為中心之說法背後的某些重要預設。更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科技」新視角會改變我們對何者才是最重要的科技之認定,它會產生一部全球史;至於以創新為中心的歷史,雖然號稱具有普世性,其實僅侷限於少數地方。
此一新史觀之不同以往將會令人詫異。例如,蒸氣動力向來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特徵,然而它在一九○○年的絕對重要性與相對重要性,都遠高於一八○○年。即使在率先工業革命的英國,蒸氣動力的絕對重要性在一九○○年後仍持續增加。英國在一九五○年代的煤使用量,遠高於一八五○年代。全世界在二○○○年所消耗的煤,遠高於一九五○年或一九○○年。世界上的汽車、飛機、木製家具與棉織品都多於以往。全球海運噸位持續增加。我們仍在使用巴士、火車、收音機、電視與電影,而紙張、水泥與鋼鐵的消費量是越來越高。縱使電腦這項二十世紀晚期關鍵新科技出現已有數十年,書本的印行量依然持續增加。後現代世界擁有四十年歷史的核電廠與五十年歷史的轟炸機。這不只是科技懷舊風而已:後現代世界有新的遠洋郵輪、有機食物以及用復古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甚至已經過世的六○年代搖滾歌星,其作品仍有巨大銷售量;而今天的小孩仍舊愛看他們祖父母小時候觀賞的迪士尼影片。
以使用為基礎的歷史有個特別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在以創新為中心的敘述中,大多數的地方並無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帶來和全世界所有人都有關的歷史,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口都是窮人、不是白人,而且有一半是女人。使用的觀點指出二十世紀出現的新科技世界之重要性,而這個世界在過去的科技史中卻無一席之地。這些科技當中,最重要的是窮人的新科技。它們之所以被遺漏,是因為一般認為貧窮世界只有傳統的在地技術,缺乏富裕世界的科技,或僅是受害於帝國科技的暴力。當我們在思考城市時,我們應該同時想到鐵皮屋城(bidonvilles)和未來城(Alphaville);我們不應該只想到柯比意規劃的城市,也要想到沒有都市計畫的貧民區,後者不是由偉大的營造者所建造,而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人用許多年的時間自己建造而成。這是我所謂的克里奧科技(creole technologies)的世界,這種科技從起源地移植到其他地方而獲得更大規模的使用。
《老科技的全球史》中譯本導言
現代世界的物質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 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然而,光從章節架構就可看出這本書顯非如此;它雖然是一部二十世紀的科技史,卻不是常見那種依照時間順序講述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發明之故事的編年敘事史;從章節安排便可以看出,這是本以主題為架構、強調分析與議論的著作。 本書就內容來說也很特別,書中並未特別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個人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表」。作者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里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致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家,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家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這些見解和主流說法可說大異其趣。
透過這樣的架構與內容,作者強有力地呈現並申述其核心論旨:以發明與創新為焦點的傳統科技史,無法理解科技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科技的使用。為何本書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科技?是什麼樣的作者會寫出一部如此特殊的二十世紀科技史?本書作者大衛‧艾傑頓原本主修化學,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博士,論文分析比較英國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間對棉紡織與飛機這兩種製造業的國家干預政策。 這個訓練背景不止見諸艾傑頓的科技史研究對於經濟數據與政策分析的重視,也可見諸本書對科技與產業關係的探討,乃至所舉關於飛機與棉紡織業的例子。博士畢業後,艾傑頓先是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科技史,之後在倫敦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創辦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並擔任該中心主任,後升任「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他與該中心於二○一三年移轉到倫敦國王學院的歷史系。艾傑頓的研究興趣主要是二十世紀英國史、全球科技史以及現代性的物質史(mater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尤其關心英國國家(British state)、英國軍國主義(British militarism)以及專家與科技官僚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課題。艾傑頓曾經應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邀請,於二○○二年來台訪問並於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表演講。
艾傑頓的史學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批判是長久以來充斥著英國史學界、社會科學界的「英國沒落論」(British Decline)以及相關的歷史解釋,尤其是致力檢討此一說法所涉及的科技史史學議題。本文就由他對沒落論(declinism)的反思著手,來簡介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