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翻轉醫療

9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言

我自二○○八年的十月起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一職。在擔任副院長之前,我擔任了三年的醫務祕書,也是個在手術室裡處理手術麻醉工作的麻醉科醫師。由於自己也曾經被醫療糾紛所苦,所以我從二○○二年開始就在醫院院長室處理醫療糾紛。因為處理醫療糾紛,總得知道事件的脈絡與前因後果,透過好幾百件醫療糾紛的處理經驗,讓我更了解醫院裡各個醫療專科的工作流程,醫師以及病人家屬雙方的想法與心態,對於日後擔任醫院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就任副院長一職不到三個月,台大醫院就發生了醫院手術室百年來的首次火災。我們努力讓手術室在火災全毀之後不到半年就重新開始運作。接下來的一年我們痛定思痛,接受了對於提升醫院環境安全與病人安全非常嚴格的JCI國際醫院評鑑。其實這一次的國際醫院評鑑,唯一不及格的評鑑要求,就落在我這個副院長所督導的環境安全組裡面。我們被評鑑委員找到的不合格的點是,我們在二○○八年底才落成的全新兒童醫療大樓裡的天花板上方,幾乎所有本來不相連而被連接在一起的各條電線,都沒有依照國內本身施工規範的要求,使用一個接線盒來加以連接,而是把兩條電線就直接互相纏繞在一起外面加上膠帶保護而已。這是幾乎所有人都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作法,但不經過JCI國際醫院評鑑,我們自己也不會知道即使是全新大樓的施工品質也是有問題的。為了改正這個潛藏著可能電線走火發生火災的風險,我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把全院每一塊天花板都掀開來檢查,把這些沒按照施工規範連接的電線全部重新用接線盒處理。

接下來四年的日子裡,我們設立了全國首屈一指的智慧醫院――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更新整修了幾乎所有的門診空間與醫護宿舍大樓,打造了全新的檢驗流程與資訊系統。更開全國公立醫院風氣之先,率先大幅改善非公職同仁的福利待遇。

本來想著要在最後一年的任期中,再來推動攸關已經使用了一百年的古蹟門診空間的妥善保存,也因應未來擴增需求的新建門診大樓案。沒料到院長更迭,我也自副院長卸任,從台北奉派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擔任院長。我得老實承認,雖然到竹東醫院赴任前,其實只到過竹東幾次,停留的時間也很短暫。儘管上任前也作過一番小小的準備,但直到我在二○一三年八月二日就任之後,才真正知道竹東與竹東醫院,和我過去二十五年居住與工作的台北與台大醫院,有多麼大的差別。竹東醫院二十年來從來沒有賺過錢,許多該作的維修與該改善的地方,都因為沒錢而沒辦法作。更大的壓力來自三年後的二○一六年七月,過去二十年一直都有來自衛生署的補助就將停止。到了那時竹東分院的巨大財務缺口,將完全呈現。

這一切的巨大落差,讓我這個在台大醫院當了五年副院長,從來沒擔心過財務虧損的人完全想不出如何應付,甚至也有那麼幾天我真的萬念俱灰,認為當時的狀況就是這個小鎮醫院不可能改變的宿命。的確,過去二十年八任院長都改變不了的事,我又如何能改變呢?

讓我灰心的不只是醫院沒有錢,還包括沒有人。我到任之後迎接我的,是一份又一份的離職申請單,是幾個月後就會少到連醫院都可能開不成的醫療人力,是一位最資深的採購同仁(到職剛滿一年)告訴我說,他只辦過一種標案――公開招標最低標,沒作過任何其他類型的採購案。

還好我有一位好同仁與好朋友――每天陪著我上班下班的駕駛劉少明先生。他是竹東人,他在車上告訴我他在二○一二年初進入台大竹東分院,當時竹東鄉親對於署立竹東醫院能成為台大醫院的分院是如何期盼……。他也許自己也不曉得,是他啟發了我,讓我很快地燃起鬥志,重新思考著如何能讓這個不該倒也不能倒的醫院,能努力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走上永續經營的康莊大道。

那的確是個我從來不曉得的艱苦環境,但在那麼艱苦的狀況下,我卻開始發現一個又一個的人才與好夥伴。

前一天才被精神科的病人打了耳光,連眼鏡都打壞了卻仍然泰然自若,展現高EQ的劉護理師。

為偏鄉兒童牙齒健康已奉獻了十年心力,甚至自己還累得中風的何醫師。

在竹東創院至今已經服務了二十年,仍然全心熱誠的李副主任。

帶領同仁團隊士氣最高,所有任務都使命必達的吳護理長。

一個人撐起全院所有品管業務的陳護理師。

盡了一切努力撐住醫師最重要的助手士氣的專師組長。

不是客家人卻能教客家話的那位同仁心目中的好主任。

我力排眾議錄取進來,為竹東帶來更多美感的天才小寶畫家。我在面試時最低估,但表現出讓人刮目相看的工作與協調能力的油頭小生。

和主管之間有問題,被我連哄帶騙留下來的ABC三位同仁。

以及願意從總院一起來竹東努力的醫師與護理師、藥師、醫檢師,以及那位忍受通車之苦協助我辦好未來的台大東健康中心採購案的羅小姐。

我最要感謝在我一到任,就接下了負責讓所有被北風吹得穿著無比厚重的旅人,終於願意脫下大衣的太陽醫師。

在竹東我看到了有位醫師向我描述的,「他看過的台大醫療體系中最強的資訊工程師」。

我也看到了我實在沒資格聘請他的,那位「我看過的全台大醫療體系中最強的工務工程師」。

感謝竹東分院的這些夥伴們。因為有你們,我們才能在竹東推動著企圖改變台灣民眾健康的偉大夢想。

感謝捐了總價超過千萬元的三部小巴士,來改善民眾就醫便利的三位董事長。

感謝捐款給我們推動院務作好社區健康的所有企業家、同學與好朋友們。

感謝從二○一四年十一月起,整整半年幾乎是以竹東分院為家的宇仲、邦如、明諺、中和,玲萍,忠民,還有用半買半送的價格,提供材料共襄盛舉的所有企業與朋友們。沒有你們大家一起組成的竹東益和團,台大醫院竹東分院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個月中蛻變成今天這麼美麗的面貌;更不可能在短短的五個月中就完成建置啟用,開始讓人更健康的偉大志業。

感謝為了東健康所推動的「萬人肺癌篩檢」而慷慨捐款的企業家們。這一定會是您們最值得的投資,因為有您們,台大東健康才能救了一個一個竹東分院同仁、親友、志工與大新竹地區的父老鄉親們。

東健康中心成立之後,我最重要的工作,當然是要讓東健康中心能非常熱烈地發展起來,所以我要更努力地來為東健康中心宣傳作行銷。讓整個桃竹苗地區的民眾都知道有台大竹東分院,有東健康中心的最優的儀器與最好的服務。

台大東健康中心只是我讓竹東分院能夠站起來的第一根柱子,只靠東健康中心,恐怕仍然不容易作到完全的自給自己。所以我已經盤算好了,我要為竹東分院繼續再打下第二根柱子,就是發展未來高齡社會非常需要的老人照護與安養事業。由於竹東分院附設的護理之家,總是有超過十個人以上在等候床位。因此這也是我準備在未來的院長任期擴大經營,讓竹東分院因為可以讓老人家更健康快樂,而獲得更多收入。我在二○一五年七月底接到不再續任台大竹東分院院長的通知。戰士就此解甲歸田。我在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非常訝異,也非常傷心難過。我那時對竹東的同仁說著我心裡的感受是,我兩年前初到竹東分院時,就像看到一個爹爹不疼姥姥不愛,營養不良衣衫襤褸又蓬頭垢面的小孩。我幫這個小孩張羅吃的,幫他洗澡,又到處去向善心人士爭取來許多營養品給他補身體,再幫他穿上好看的衣服,終於讓他可以重新上學。本來希望能陪著他看著他好好上學,順利長大成人,沒想到突然只能放手交給別人養了。

我即將要卸任的消息迅速傳開,聽到消息的每一個朋友、每一個捐款給我們的企業家,都問我為什麼?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或許總是有些我不明白的策略與考量吧。。

我與竹東同仁們在一起所打過的這美好一仗,實在給了我太多從未感受過的巨大衝擊。兩年的院長生涯讓我真正理解了在台北工作二十五年,對於台灣的健康醫療始終困惑,卻一直找不到解答的許多問題。我從台大總院到竹東服務,有了一個真正的機會,不但從象牙塔的頂端看問題,也有機會到塔的最底層,看到在塔尖根本看不到的問題。

我回到台北台大總院之後,常常回想著我在竹東院長這兩年學到的許多事。在這兩年中,我更深刻地理解已實施二十年的全民健康保險,在制度上的重大錯誤。我終於了解,我在台大總院的副院長任內,沒辦法解決的急診部人滿為患的問題,沒辦法解決的等候住院病床的病人愈來愈多的問題,其實是因為問題的解答根本不在台北,而在像竹東分院的偏鄉與社區醫院。問題的解答,正是因為竹東這樣的基層醫院,沒有辦法好好去做它最有能力作,也最應該做的事――讓人「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才會造成生病的人沒有減少,而且在生病之後,拚命往目前的醫療體系中最大又最好的大醫院或醫學中心來集中,讓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我沒辦法再去拉拔竹東這個小孩長大,只能遠遠地給予祝福,我回想起兩年多前,從台大醫院副院長調任竹東分院時,雖然心中茫然,但我也相信人生的這種安排總有它的道理。雖然誠實地說,我在就任典禮上根本不了解竹東與竹東分院,對於如何經營這家偏鄉分院更沒有概念,但我知道我會盡最大努力。我在就職典禮上說,我會夙夜匪懈戮力從公,努力把自己的工作與任務做到最好。

現在雖然卸下行政工作而調回台北台大總院服務,但我在竹東院長任內,無論是對於醫院的經營管理,或是對台灣健康醫療制度的理解與省思,都讓我獲得了寶貴的成長與學習。在離職前我對竹東的同仁說,到竹東兩年的經驗,讓我過去只在「天龍國」一樣的象牙塔中的褊狹經驗變得更完整。透過我在竹東分院針對「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的三次實驗,我相信我已經找到了二十年來醫界不斷抗議,卻又始終無法改善的全民健保問題的解決之道。

回到台大總院之後,看到比兩年前我離任時更惡化的急診排隊人潮,我更確信我所理解的「竹東經驗與思維」,要透過改變制度與塑造新的健康醫療模式才能真正造福人群。回到總院工作的這幾個月,我開始重新思考與整理這些竹東經驗。經過許多朋友的鼓勵,我開始提筆把我所想到的改革之道用文字更清楚地呈現,讓我的想法能被更多人理解與接受。

面對未來,我們要徹底翻轉現在的健康醫療思維、制度與架構。我們要翻轉「重醫療處理,輕健康照護」的舊觀念,要全力投入讓人「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的健康與照護工作。而執行的策略要以不同的健保支付標準,來引導不同層級的醫院走向不同的定位,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執行不同的功能。

我們也要翻轉只想減少醫療成本的舊思維,改變成努力來減少醫療支出的新思維,要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到健康醫療制度上的錯誤。有了新的思維,才會有新的作法,才會產生新的不同價值與力量。

台灣數十萬的醫療人員,這二十年來工作變得愈來愈血汗,我在台大總院時曾經協助同仁完成幾篇碩士論文都清楚發現,在醫院工作同仁的最大心聲都是「我們太累了」。大家的確辛苦了,過去二十年,我們在全民健保的錯誤框架中努力,拚命要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實在太辛苦。更糟的是健保當局無論是不了解或是根本漠視,錯誤的健保制度與模式,才是造成醫療人員成為血汗行業的原因。不是辛苦工作的大家錯了,是我們所處的環境與思維框架錯了。我們要立即開始改革的行動。否則的話,等到十五年過去,當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增加為現在的一倍之後,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也因為我從台北到竹東,又從竹東回到台北之後,這一趟從每天急診四百、門診一萬,加上兩千床以上住院的病人,到每天只有門診三百、住院六十人的人生轉折之旅,讓我能從上往下又從下往上,把台灣健康醫療的問題看得更清楚。看到問題之後,也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衷心地想把我這一段旅程,以及我對台灣的健康醫療問題,從制度到教育,從評鑑到財務,將我本身的思考與提出的解決方案,分享給所有關注台灣健保醫療發展以及關心自身與家人健康的讀者。

這本書就是我對這些問題思考之後所提出的解答。我想告訴大家,「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才是我們最該努力的目標。做好了這些工作,達到了讓更多人有健康的目標,台灣的醫療才會更卓越,我們才會有更多的能量發展更尖端的醫療與生物醫學科技,也才可能和世界其他國家競爭。

還記得我卸任前,竹東的天才小導演為我拍了一部十五分鐘的短片作為紀念,在短片裡描繪了我在竹東分院的一天。這本書是我和大家分享我的竹東時代,與所有夥伴們共同的記憶。

謹以此書獻給竹東同仁,獻給所有現在仍然在鄉鎮的社區醫院中努力奉獻的所有醫療人員們。台灣因為有您,才會如此美好!

第4章 新思維新作法,翻轉台灣健康醫療

我從交通最方便、歷史最悠久、醫療科技執全國牛耳的台大醫院,到交通非常不便、連醫院設置標準的最低醫師要求也快達不到的竹東分院服務了兩年,這段經驗讓我能以全新的眼光來審視台灣的健康醫療制度,也有機會重新思考許多過去以為不可能解決,甚至是從來沒想過的問題,並試圖找到處理的方案。還在竹東分院院長任內,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挽救醫療崩壞的現況?如何改善醫界一致惡評,但現實上又是民眾不可或缺的全民健保制度?如何扭轉大型醫院人滿為患,但是社區醫院紛紛倒閉,偏鄉民眾的健康狀態又有很大改善空間的醫療資源差距?如何因應台灣即將面臨的高齡少子人口海嘯下的健康醫療危機?

經過卸任院長之後這段時間的沉澱,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回到原點,打破既有框架與思路,以新思維新方法,來翻轉台灣現有的醫療體系與全民健保制度。二○一六年的台灣即將邁入一個新時代,在此提出十一項翻轉,提供社會大眾參考。

翻轉一:把健康照護與疾病醫療視為一體兩面同等重要

許多人常把健康與醫療視為兩件獨立的事,包括政府的組織也不例外。我認為有必要改變衛生福利部的組織架構,將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兩者的角色功能合而為一,至少只能有一位主管,而且有著彼此攸關的績效評估指標。不能再繼續目前這樣,健保署對於讓人更健康的議題漠不關心的狀況。

目前中央健保署用在治療生病的人的預算,竟然是設法讓人更健康少生病的一百倍以上。而且健保署對於把資源投入在治療疾病之外的健康維護工作,一律視為非健保署業務而不聞不問,也無法或不想給予任何支持。由於公務機關依法行政,健保署這麼作雖然不能說有什麼錯,但是這種組織架構與資源分配的方式,顯而易見是有明顯問題的。尤其如第二章所說明的,台灣的健保支出裡面中有太多藥品、醫材支出都流向國外(或國內的大型醫療體系與醫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絕對更該努力做好前端「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的工作。當國人變得更健康,就能節省更多健保資源。不是像現在這樣,國健署與健保署各作各的。國健署的資源少得可憐,而健保署的資源又被大量浪費而流失。

調整組織架構,整合資源分配

想要減少醫療耗用與醫療支出,要先翻轉思維,把健康與醫療看成一個完整健康循環中的過程。健康維護作得好,醫療自然少;醫療資源用得少,就不必拚命去砍各種醫材、藥品等等的價格,世界各國的好藥品也才會願意進口到台灣。當我們把健康和醫療合而為一,看成是同樣重要的事情時,許多資源的投入,甚至全民健保的制度與模式就會改變。有了這種思維,自然會重視「健康金字塔」中「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三個基礎部分。

翻轉二:減少醫療耗用,降低醫療支出

台灣醫療崩壞的問題,並不是整個醫療界的普遍現象。最嚴重的醫療崩壞事實上發生在醫學中心與大型醫院的內外婦兒急這些科別,原因如第二章的分析。不論是五大皆空甚至十大皆空,要解決醫療崩壞的問題,必須從幾個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減少醫療耗用與醫療支出,而不是不斷降低醫療成本。要減少醫療耗用與醫療支出,就必須努力讓民眾更健康,也就是達到「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的目標。

「健康不生病」與「小病不變大」的作法

對於「健康不生病」與「小病不變大」的實際執行,要鼓勵基層醫療機構主動出擊,讓民眾尤其是老人能保持健康。對於老人安養與養護機構,應該擬定補助措施,老人家雖然是自費入住,但機構願意多努力幫助老人維持健康(例如增聘物理治療師、增買營養品),因為政府的長照資源(無論是來自保險或是稅收)也會投入並且協助提升機構的照顧品質,而且是照顧品質愈好的機構可以得到愈多老人健康促進與照護的補助。同時提供誘因,鼓勵社區診所與地區醫院去支援老人照護機構,在維持健康(例如營養攝取)與疾病控制(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疾病管理)上努力合作。

對於中年的民眾更該提供誘因,讓他們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至於誘因的資源,可以考慮把目前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存款優惠利率百分之十八的利息,部分拿來給付「健康與運動消費券」。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領退休金利息又拿去存在銀行而不用於消費,同時還可以鼓勵退休者多去從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與健康檢查,以及運動休閒相關的消費活動。不但可以讓自己保持健康,另一方面也可推動國內的健康運動產業,讓這些多半由年輕人經營的事業可以蓬勃發展,讓年輕人能賺到退休者的錢。「生只生小病」作法

至於「生只生小病」的部分,國健署與健保署應該積極提倡聚焦式預防大病的健康檢查,並且挹注更多經費在兩大慢性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控制上。首先要讓民眾建立觀念,健康檢查要聚焦在癌症、心臟病與中風這些重要疾病上。無論是每年一度企業為員工安排的健檢或是個人健檢,重點都在於減少癌症、心臟病及中風這些不易預防的突發重症。那些不會突然發作而致命的毛病,就算晚一點發現也沒有太大困擾,或者還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檢查出來(例如青光眼、攝護腺肥大、高血脂、高血糖等等),這些並不是年度健康檢查的目標。

國健署與健保署應該提撥經費,專門對抗常見又容易致命的癌症,如肺癌、肝癌、乳癌或大腸癌。雖然政府不可能全面補助,讓沒有明確風險因子的民眾都進行檢查,但是衛福部透過全國部立醫院的統一採購、儀器稼動率的提升,絕對有辦法推出同樣品質,但是比市價更便宜且能讓一般民眾願意作的聚焦式健康檢查。

就以肺癌來說,台大東健康的數據絕對值得衛福部參考。與其每年花上四分之一的肺癌總支出來給付兩種藥物,何不拿部分藥品費用用於肺癌早期篩檢,根本不必用到這些藥物。台大竹東分院做得到,資源更豐富的衛福部立醫院一定也做得到。如果再加上來自健保署的支援以及更高的稼動率,就有可能提供平價高階的肺癌篩檢。這也完全符合第三項的翻轉,健保給付制度的新作法。

翻轉三:以不同定位,不同功能,不同支付標準,重建醫療分級

目前的全民健保只有一種支付標準。說得淺白一些,所謂的支付標準就是你做了哪些事,我才會付錢給你的各種規定。在目前的支付標準裡面,把所有的醫療行為從診斷到藥物治療或是手術開刀,全都逐一條列明定出來。對於規模不同的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來說,差別只在於健保署給的金額不一樣,但是大家全都是要執行相同的手術、檢查、心導管等等同樣的醫療處置才能拿到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