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型態──
人體經由食物攝取營養,需要各個環節的完美配合,從咀嚼、吞嚥、消化、分解、過濾、吸收、運送、代謝、利用、儲藏到最後排渣,缺一不可,這些「動作」其實也是保養腸胃道功能很重要的一環,想要省略其中一個步驟的代價,就是「退化」。
篇幅的關係,這裡簡要說明:當食物放入口中咀嚼,除了達到磨碎食物的作用,過程中能透過口腔及顏面神經的刺激,促進腺體如唾液酵素的分泌功能,經過磨碎混合唾液的食物,以方便吞嚥的目的之外,同時促進食道肌肉的正常動作,運送至胃袋刺激胃酸正常分泌,達到殺菌酸化,以及進一步消化的目的,半固體化的食團,還能延長胃排空,增加飽足感以避免過度攝食,進入腸道促進胰臟消化酵素腺體的分泌功能,分解後的營養素,能直接供應腸細胞利用,營養素吸收之餘,食渣中的纖維能促進腸道正常蠕動,幫助腸道將廢棄物順利排出體外。
此外,在整個的「運動過程」還能刺激自律神經來平衡壓力。這些處理原型食物的活動,都是腸胃所能用來活化「自己」的方式,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需要咀嚼食物就能攝取營養(例如用喝的配方食物),不用等到千萬年後的演化,幾個月後,你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身體「活著」的部分變少了,舌頭頓了、臉僵了、口乾了、牙弱了、情緒精神差了、人也衰老了。
所以,好的食物應該要盡量在保有它的原始型態下進食,才是最棒的,過度加工只有壞了造物者的美意。
◎食物中的醣份──
現代人因為擔心文明病纏身,加上過度在意體型的發展,以至於被嚴格限制飲食中醣分的含量。然而,在一個正常人的營養需求當中,醣類(碳水化合物)是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
此外,對腸胃而言,含醣飲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還能促進腸細胞合成血清素來促進腸道正常蠕動,醣類中的膳食纖維素,能調節糖類與膽固醇的適當吸收,穩定血糖及血脂,同時提供腸中有益菌發酵,產生營養供腸細胞直接利用,維持腸道組織代謝與修復。
前提是,加工食物中多半含有過多精緻糖類和太少的纖維質,這些不僅不利於腸胃保健,還可能有害,所以回到前一個提到的重點,天然原型的食物即使含有較多醣份,其實是不用過度擔心的,像是蔬果及雜糧就是最好的糖分來源。◎食物中的蛋白質──
就營養學的觀點來說,蛋白質含量是評估食物營養價值(生物效價)的最主要元素之一。此外,決定蛋白質食物的優劣,來自所含的(限制)氨基酸種類與比例,身體不同(功能)的蛋白質由不同的胺基酸所組成。
胺基酸對身體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建造與修補,同時提供必要的備用能量來源,對腸胃來說也是如此,腸道細胞的汰換和皮膚一樣,速度很快(平均3~7天),因此需要大量的原料來進行換新與修復。
無論是腸腔上皮絨毛,還是肌肉組織都需要不同的蛋白質氨基酸來建構,因此對於經常會受到外來物質破壞,而耗損的消化系統而言,蛋白質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對食物的選擇自然要考慮進去。
對了,還有消化酵素也是由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物質之一。動物性蛋白相對於植物性蛋白來說,還是比較理想,如果真的不想開葷,那就盡量避免選擇單一植物食品作為蛋白質來源,例如黃豆加玉米一起食用,是截長補短的好辦法。
◎食物中的脂肪──
脂肪包括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動物脂肪含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魚類除外),大家都知道,飽和脂肪容易增加血膽固醇,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其實身體很多重要的(固醇類)荷爾蒙都需要膽固醇來合成。
姑且不論是動物性的飽和脂肪,或是植物性的不飽和脂肪,對其他生理系統的影響,這些油脂在攝取的過程當中,對腸胃道還是有一定的協同功能。含有適量油脂的飲食,能增加口感及食慾,降低食物硬度避免食道受傷,及減少胃酸的過度分泌,同時促進脂肪酵素的分泌,以及幫助脂溶性營養素在腸道的吸收。
中短鏈脂肪酸還能直接被腸細胞利用產生能量,油脂能調節糞便的含水量,以利於腸道將其順利排出,預防便祕。(飽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會影響細胞膜的彈性與通透性,這與營養分子要進出細胞的效率有很大的關係。為了腸胃健康,建議還是不要過度限制脂肪食物的攝取,如果還是擔心動物性脂肪的風險,堅果類可以是理想的脂肪酸營養來源。
決定飲食對腸胃健康的因子當然不只如此,其他還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益生菌之類,甚至一些植物營養素,還能幫助抑制腸道壞菌的增生,提升腸道的免疫機能。本書對於想要了解腸胃功能,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連動關係的讀者們,做了十分詳盡的分類整理,相信讀完本書以後,對於照顧腸胃與預防慢性疾病、延緩老化的相關性,必定能有更加深刻的任制與體會。當然,更重要的是所有保健腸胃功能的飲食原則與菜色精華,都在陳醫師彙整的食療菜單中具體呈現,肯定值得大家去仔細探究,更要積極身體力行。
《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記述著一段蔣夫人(1897~2003)如何常保美麗及長壽的養身秘訣:夫人的養生秘訣在於注重營養均衡,並且長年實行「腸內大掃除」及腸道穴道按摩……。
人體老化是從腸道開始,消化道是抗病的第一道防線。身體的淋巴七成以上分佈在腸道四周,一旦腸道提早衰老,你的青春美麗也將提早告別!就用蔣夫人的百歲養身箴言,呼應這本書的主題──「《顧好腸胃不生病」,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得到珍貴無價的健康身體!
汪立典 營養師
中國醫藥學院營養學系
社團法人中華功能醫學協會秘書長
瀚仕功能醫學研究中心營養顧問
瀚仕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人體經由食物攝取營養,需要各個環節的完美配合,從咀嚼、吞嚥、消化、分解、過濾、吸收、運送、代謝、利用、儲藏到最後排渣,缺一不可,這些「動作」其實也是保養腸胃道功能很重要的一環,想要省略其中一個步驟的代價,就是「退化」。
篇幅的關係,這裡簡要說明:當食物放入口中咀嚼,除了達到磨碎食物的作用,過程中能透過口腔及顏面神經的刺激,促進腺體如唾液酵素的分泌功能,經過磨碎混合唾液的食物,以方便吞嚥的目的之外,同時促進食道肌肉的正常動作,運送至胃袋刺激胃酸正常分泌,達到殺菌酸化,以及進一步消化的目的,半固體化的食團,還能延長胃排空,增加飽足感以避免過度攝食,進入腸道促進胰臟消化酵素腺體的分泌功能,分解後的營養素,能直接供應腸細胞利用,營養素吸收之餘,食渣中的纖維能促進腸道正常蠕動,幫助腸道將廢棄物順利排出體外。
此外,在整個的「運動過程」還能刺激自律神經來平衡壓力。這些處理原型食物的活動,都是腸胃所能用來活化「自己」的方式,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需要咀嚼食物就能攝取營養(例如用喝的配方食物),不用等到千萬年後的演化,幾個月後,你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身體「活著」的部分變少了,舌頭頓了、臉僵了、口乾了、牙弱了、情緒精神差了、人也衰老了。
所以,好的食物應該要盡量在保有它的原始型態下進食,才是最棒的,過度加工只有壞了造物者的美意。
◎食物中的醣份──
現代人因為擔心文明病纏身,加上過度在意體型的發展,以至於被嚴格限制飲食中醣分的含量。然而,在一個正常人的營養需求當中,醣類(碳水化合物)是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
此外,對腸胃而言,含醣飲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還能促進腸細胞合成血清素來促進腸道正常蠕動,醣類中的膳食纖維素,能調節糖類與膽固醇的適當吸收,穩定血糖及血脂,同時提供腸中有益菌發酵,產生營養供腸細胞直接利用,維持腸道組織代謝與修復。
前提是,加工食物中多半含有過多精緻糖類和太少的纖維質,這些不僅不利於腸胃保健,還可能有害,所以回到前一個提到的重點,天然原型的食物即使含有較多醣份,其實是不用過度擔心的,像是蔬果及雜糧就是最好的糖分來源。◎食物中的蛋白質──
就營養學的觀點來說,蛋白質含量是評估食物營養價值(生物效價)的最主要元素之一。此外,決定蛋白質食物的優劣,來自所含的(限制)氨基酸種類與比例,身體不同(功能)的蛋白質由不同的胺基酸所組成。
胺基酸對身體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建造與修補,同時提供必要的備用能量來源,對腸胃來說也是如此,腸道細胞的汰換和皮膚一樣,速度很快(平均3~7天),因此需要大量的原料來進行換新與修復。
無論是腸腔上皮絨毛,還是肌肉組織都需要不同的蛋白質氨基酸來建構,因此對於經常會受到外來物質破壞,而耗損的消化系統而言,蛋白質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對食物的選擇自然要考慮進去。
對了,還有消化酵素也是由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物質之一。動物性蛋白相對於植物性蛋白來說,還是比較理想,如果真的不想開葷,那就盡量避免選擇單一植物食品作為蛋白質來源,例如黃豆加玉米一起食用,是截長補短的好辦法。
◎食物中的脂肪──
脂肪包括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動物脂肪含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魚類除外),大家都知道,飽和脂肪容易增加血膽固醇,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其實身體很多重要的(固醇類)荷爾蒙都需要膽固醇來合成。
姑且不論是動物性的飽和脂肪,或是植物性的不飽和脂肪,對其他生理系統的影響,這些油脂在攝取的過程當中,對腸胃道還是有一定的協同功能。含有適量油脂的飲食,能增加口感及食慾,降低食物硬度避免食道受傷,及減少胃酸的過度分泌,同時促進脂肪酵素的分泌,以及幫助脂溶性營養素在腸道的吸收。
中短鏈脂肪酸還能直接被腸細胞利用產生能量,油脂能調節糞便的含水量,以利於腸道將其順利排出,預防便祕。(飽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會影響細胞膜的彈性與通透性,這與營養分子要進出細胞的效率有很大的關係。為了腸胃健康,建議還是不要過度限制脂肪食物的攝取,如果還是擔心動物性脂肪的風險,堅果類可以是理想的脂肪酸營養來源。
決定飲食對腸胃健康的因子當然不只如此,其他還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益生菌之類,甚至一些植物營養素,還能幫助抑制腸道壞菌的增生,提升腸道的免疫機能。本書對於想要了解腸胃功能,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連動關係的讀者們,做了十分詳盡的分類整理,相信讀完本書以後,對於照顧腸胃與預防慢性疾病、延緩老化的相關性,必定能有更加深刻的任制與體會。當然,更重要的是所有保健腸胃功能的飲食原則與菜色精華,都在陳醫師彙整的食療菜單中具體呈現,肯定值得大家去仔細探究,更要積極身體力行。
《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記述著一段蔣夫人(1897~2003)如何常保美麗及長壽的養身秘訣:夫人的養生秘訣在於注重營養均衡,並且長年實行「腸內大掃除」及腸道穴道按摩……。
人體老化是從腸道開始,消化道是抗病的第一道防線。身體的淋巴七成以上分佈在腸道四周,一旦腸道提早衰老,你的青春美麗也將提早告別!就用蔣夫人的百歲養身箴言,呼應這本書的主題──「《顧好腸胃不生病」,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得到珍貴無價的健康身體!
汪立典 營養師
中國醫藥學院營養學系
社團法人中華功能醫學協會秘書長
瀚仕功能醫學研究中心營養顧問
瀚仕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