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調息之光:瑜伽呼吸修練聖經

9特價46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1章 瑜伽是什麼?

無人知曉那永恆的、原初的、唯一不二的至高存在,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何時出現的。至上(God)和自然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了,但是,隨著人的發展繁衍,人開始實現他的潛能,出現了文明。語言日益進化,至上(Puruṣa)、自然(Prakṛti)、正法(dharma)和瑜伽(Yoga)的概念形成了。

這些概念非常難用語言定義,所以每個人得切身解悟它們。當人被困在世俗之樂的藩籬中,他發現自己與神和自然分隔了。他在愉悅和痛苦、善良和邪惡、愛和恨、恆久和短暫的種種兩極間苦苦掙扎。

被困在矛盾對立中的人,需要內在的至上。至上超越於世俗,沒有任何苦難,不受行動力和反應力的左右,並從喜悅與悲傷的體驗中解脫出來。

這引導人們去追尋那完美至上的、最高的理想化身。被稱為「至高神」(Īśvara)的主、眾師之師,成了人們關心、專注和禪那的焦點。為了追隨至高神的境界,人發展出一整套行為規範,使他可以與自然、同伴以及自己和諧相處。

人開始學習如何區分善良與邪惡、高尚與墮落、道德與非道德。接著,有了對法則(正法,dharma)或職責(the science of duty)的理解。拉達克里希南博士(Dr. S. Radhakrishnan)寫道,不分種族、種姓、階級和信仰,正法即是提升、持續、支持與引領人類過一種更高尚的生活。

人意識到自己應該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和潔淨,才能遵循正法,並且體驗自身內在的神性。印度的先知們把吠陀的精華灌注在《奧義書》(Upaniṣads)和精神洞見(Darśanas)中。這精神洞見或稱六學派是:數論(sāṃkhya)、瑜伽、正理(nyāya)、勝論(vaiśeṣika)、前彌曼沙(pūrva mīmāmsa)和後彌曼沙(uttara mīmāmsa)。

數論派認為萬物皆由二十五精要元素(諦,tattvas)產生,但它沒有認識到創造者(Īśvara)。瑜伽派認識到了創造者。正理派強調邏輯,透過推論和類比來分析思想的規律,而至上的存在由推理得到證明。勝論派強調空間、時間、因果和物質,是正理派的補充,它也認可正理派的至上觀。彌曼沙由吠陀而來,包括兩個派別:前彌曼沙(pūrva mīmāmsa)是關於一般神祗的概念,強調行動(karma)和儀式的重要性;後彌曼沙(uttara mīmāmsa)基於吠陀經典接受至上的概念,不過特別強調智慧(jñāna)。瑜伽是個體自我(jīvātmā)與宇宙自我(Paramātmā)的連結。數論哲學是理論性的,而瑜伽是實踐性的。把數論和瑜伽結合起來,就為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生動的闡釋。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都無法真正對人有益。它們必須相互融合,所以,瑜伽和數論互為補充。

根據《雅基納瓦科亞本集》(Yājñavalkya Smṛti),創造者梵天(Brahma)的化身金胎(Hiraṇyagarbha)最早宣講瑜伽體系可實現身體健康、心念控制,並獲得平靜。帕坦伽利在《瑜伽經》(Yoga Sūtras)裡,第一次用文字形式把瑜伽體系呈現出來,直截了當地、不隱晦地指明方法和目標。當瑜伽的八個分支被組合起來並加以修習,瑜伽士將會超越他的身體、心念和自我,體會到與創造者的合一,到達完整瑜伽狀態(總制,samyama)。

《瑜伽經》由195條箴言組成,分成四章。第一章關於瑜伽的理論,是為那些已經可以使心念達到平衡狀態的人準備的,闡明他們該如何修習,來持續不斷地保持平衡。第二章講解瑜伽術,把初學者帶入瑜伽練習中。第三章關於內在修習和某些修習終會得到的特殊力量(siddhis)。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關於如何從這個世俗世界枷鎖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

「瑜伽」這個詞從梵文詞根「yuj」衍生而出,意為捆、連接、附上和遏制,集中注意力為禪那做好準備。因此,瑜伽是一門如何把不連貫、散亂的心念,變為沉思、持續的心念之藝術。瑜伽是個體靈魂和神性的融合。

自然給人類留下三種特性或德性(guṇas),即悅性(sattva)、激性(rajas)和惰性(tamas)。人被置於時間之輪(kālachakra,kāla指時間,chakra指輪)上,就像陶匠輪子上的陶罐,受三德相互交織的先決狀態支配,而塑造人和重塑人。

人被賦予意(manas)、智慧(buddhi)和我執(ahamkāra),統稱意識(chitta)。意識是思維、理解和行動的來源。生命之輪轉動,意識會經歷五苦:無明(avidyā)、自我感(asmitā)、執著(rāga)、憎恨(dveṣa)和執著於生(abhiniveśa)。五苦把意識置於五種狀態下:愚癡(mūḍha)、分心(kṣipta)、散亂(vikṣipta)、專一(ekāgra)和拘謹(niruddha)。意識如火,欲望(vāsanas)如燃料,沒有燃料,火就會慢慢熄滅。在那純粹的狀態裡,意識成為覺悟之源。帕坦伽利將瑜伽的實現之路發展為八個階段,我們將在下一章討論。處於遲鈍狀態中的意識,在制戒(yama)、內制(niyama)和體位(āsana)中被淨化,心也被刺激而活躍。體位和調息法(prāṇāyāma)把搖擺的心帶向穩定。調息和感官收攝(制感,pratyāhāra),使意識專注、能量集中。接下來,意識被禪那(dhyāna)和三摩地(samādhi)所約束。隨著修習的深入,瑜伽的更高階段變成主導,但是做為其基礎的前面幾個階段,不能被忽視或省略。

靈性追求者必須先領會他已知的身體、心念、智性和小我,才能探索未知的真我(ātmā)。當他全然領會了他的「已知」(身、心、智、小我),並如同河流融入大海一樣將它們融入「未知」。在那一刻,他將體驗到至高的喜樂(ānanda)。

首先,瑜伽關注身體的健康、力量,並調服身體。接下來,瑜伽揭示身體和心念的差異。最終,它引領靈性尋求者走向和平、安寧與無瑕的純淨。

瑜伽系統地教導人們,完全而有效地探索自身內在的神性,使人從外在的肉體轉向內在自我。他的修習從身體開始,接著到神經,從神經再到感官。從感官,他進入控制情緒的心念。從心念,他探入指引推理的智性。從智性,他的瑜伽之路走向意志,再進入意識。最後的階段是從意識到他的真我。

因此,瑜伽帶領修習者從無明走向知識,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死亡走向不朽。

第3章 普拉那(prāṇa)和瑜伽調息法

要把普拉那(prāṇa)解釋清楚,就像要把神解釋清楚一樣,十分困難。普拉那是貫穿於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能量。它同時是物理的、心念的、智性的、性的(sexual)、靈性的和宇宙的能量。所有的振動能量都是普拉那。所有物理能量也是普拉那,如熱、光、重力、磁力和電力。它是一切事物中隱藏的潛能,當危險來臨時會發揮到極致。它是所有運動發生的最主要推動力。它能創造、保護,也能毀滅。元氣、力氣、生命力、生命和靈魂,都是普拉那的表現形式。根據奧義書,普拉那是生命和意識的精要。它和真我(Ātmā)等同。普拉那是宇宙中一切生命的氣息。它們從普拉那而生,靠普拉那而活,死亡時,個體的氣息匯入宇宙的氣息之中。普拉那是生命之輪的轂。所有的一切都建立於它之中。它滲透在太陽、雲朵、息風(vāyus)、地(pṛthvi)和一切物質形式之中。它是存在(sat),也是非存在(asat)。它是全部知識的源泉。它是數論哲學中的宇宙人格(the puruṣa)。所以,瑜伽士在普拉那的庇護中。

普拉那常被翻譯為「呼吸」,其實這只是它在人體中的眾多體現之一。如果呼吸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印度的聖人們知道,人體的所有功能都是由五種生命之氣(prāṇa-vāyus)推動的。它們是:命根氣(prāṇa,在此處為狹義解釋)、下行氣(apāna)、平行氣(samāna)、上行氣(udāna)和遍行氣(vyāna)。它們是一切事物的原初存在準則的宇宙生命力(活力風)之具體體現。神是唯一的,但是明智的人用不同的名字稱呼祂,普拉那也是如此。

狹義的普拉那在人的胸部區域移動,控制呼吸。它吸收空氣中的生命能量。下行氣在下腹區域移動,控制尿液、精液和糞便的排泄。平行氣點燃胃火,促進消化,使腹部臟器的機能調和,它整合人的整個肉體。上行氣流經咽喉,駕馭聲帶,控制空氣與食物的攝入。遍行氣貫穿全身,透過動脈血管、經絡和神經,把從食物和呼吸中獲得的能量輸送到全身。

在瑜伽調息法裡,命根氣在吸氣時活動,下行氣在呼氣時活動。上行氣使能量從脊柱下部上升到腦部。遍行氣具有轉化能量的媒介作用,對於命根氣和下行氣的活動來說,它是不可或缺的。

還有五種次級的普拉那(upaprāṇa或upavāyu),即納伽(nāga)、克爾瑪(kūrma)、克里卡拉(kṛkara)、迪瓦達塔(devadatta)和達喃伽雅(dhanamjaya)。納伽透過打嗝來消除腹部所受的壓力。克爾瑪控制眼皮的活動,阻止異物進入眼睛,它還控制瞳孔的大小,防止強光刺激眼球。克里卡拉透過打噴嚏和咳嗽,防止異物順著鼻道進入喉嚨。迪瓦達塔引起哈欠,招致睡眠。達喃伽雅製造黏液,滋養身體,即便死後也留在體內,有時會使屍體脹大。

根據阿育吠陀,瓦塔(vāta)是人的三種體液之一,是普拉那的另一個名字。《遮羅迦本集》(Charaka Samhitā)對瓦塔的解釋和瑜伽典籍中對生命之氣的解釋一樣。生命之氣的運轉只能透過內部能量推動的肺部運動被感知,也就是呼吸。意識和普拉那

意識和普拉那從不分離。意識在哪兒,普拉那就聚集在哪兒;普拉那在哪兒,意識就聚集在哪兒。意識像一輛戰車,由兩股力量推動,普拉那和欲望(vāsanā),誰更強大,意識就順著它的方向行動。打到地上的球會彈起來,修習者也會因普拉那和意識的運動而反應。如果普拉那具優勢,欲望就會被控制著,感官平穩,心念平靜;如果欲望之力更強,呼吸變得紊亂,心念就會不安起來。

在《哈達瑜伽之光》(The Hatha Yoga Pradīpikā)第三章,斯瓦特瑪拉摩(Swātmārāma)告訴我們,只要呼吸和普拉那平靜,意識就會穩定,精液也不會流出。長此以往,修習者的精力將用來追求高尚的目標。他的性能量得到提升,他的意識融入宇宙的純淨意識之中,到達精氣上行(ūrdhva-retas)的狀態。

瑜伽調息法

普拉那的含義包括呼吸、生命、生命力、能量和力氣。複數的普拉那,指的是生命之氣或能量流(prāṇa-vāyus)。阿亞瑪(Āyāma)的意思是伸展、延伸、擴展、長度、呼吸、校準、延長、限制和控制。所以,調息法就是延長呼吸、控制呼吸的意思。《希瓦本集》(Śiva Samhitā)把調息法稱為「氣息的修習」(vāyu sādhana)。帕坦伽利的《瑜伽經》(第二章,第49~51節)把調息法形容為:「在穩定的姿勢中,控制吸氣和呼氣。」

瑜伽調息法是一門藝術,有各種技巧來讓呼吸器官有意識地、有節奏地、強烈地運動和擴張。它由深長、持續、微妙的吸氣(pūraka)、呼氣(rechaka)和屏息(kumbhaka)組成。吸氣可使呼吸系統得到刺激,呼氣可把濁氣和毒素排出體外,屏息則把能量分配到全身。呼吸時,肺部和胸腔要做橫向擴展(dairghya)、縱向上升(āroha)和圓形擴張(viśālata)。調息法的具體過程和技巧將在後文詳細講解。

調息法的訓練有助於意識保持專注,使修習者身體健康、長壽。

瑜伽調息法和平時無意識的、習慣性的呼吸不同。修習者大量吸入氧氣時,微妙的化學反應在體內發生。瑜伽體位的練習,可清除普拉那流動的障礙;瑜伽調息法則可調節普拉那在全身的流動,它還規範修習者所有的思想、欲望和行動,使修練者心神安寧,獲得駕馭自己所需的強大意志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