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三章 吃下肚的經濟

坊間不乏各色專家告訴我們,只要選擇正確的食物,其實人類也可以過著快樂長壽的人生,甚至可以躲避死神的追殺。架上一堆飲食書籍敦促我們要「聰明地」改變飲食結構(但是「聰明」這個概念本書會有另外的詮釋),營養學家告訴我們要選擇健康的飲食內容,給出類似一個禮拜要吃兩份油脂魚類的教條;食品企業相對地也提倡如何使用大份量的食品是個人選擇,如果你剛好買了一份 300 公克的巧克力分享包,你要一次吃完、還是分成 12 份,完全是個人選擇。

做出更好的飲食選擇是現代一大課題,端看我們如何定義「更好」;希望提升個人健康與喜樂、還是要促進農業永續發產。從孩提時代開始,所有人身為食客的一項至高權力,就是要不要張口接受眼前的食物。每年數千人因慢性病過世都是因為沒有好好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少吃精緻穀物、含糖飲料及加工肉品。要是有足夠多人開始要求各式食材、不同份量,整個食品供給系統就會被迫改變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人們常說每一次我們在小農市集、當地獨立商店、有機蔬果攤等地方消費,都是一次大聲宣告我們拒絕大型超市、我們希望改善飲食系統。

不過要記得,食物選擇從來就不只是個人欲望或需求,換句話說,我們的食欲是透過外在世界形塑而成,經由所提供食物的份量、食物的價格、廣告灌輸食品背景等面向建構而成,許多時候我們會想要某種食物是學習而來,但是誘發學習動機的不是人體需求,而是食物供給上的限制與可能性。

近期有討論食品政策的書認為,身為覺知的公民,每一筆食物消費都不應只是考量價格、品質與便利性,應該納入更廣的價值觀如健康與永續發展;說出這些話的人想必從來沒有在禮拜六早上推著購物車擠過擁擠人群,然後在結帳櫃檯思索究竟我要用現金卡還是信用卡付錢呢?

每個人的食物選擇背後都有一連串無能為力的經濟狀況,試想,如果你每天都被困在電話客服中心,周圍荒涼一片,午餐選擇只有販賣機裡的點心跟三明治,根本沒機會吃到新鮮現做的食物,又怎麼可能投下食品系統改進的一票?許多我們吃下肚的食品基本上是因為食物供給的限制而被迫選擇,喪失根本的自主性,而且經常還渾然不覺,就各面向看來,經濟正形塑並限制我們的食物選擇。

相較上個世代,我們平均收入提升、食物價格下降,但是這般榮景並沒有提高食物品質,誠如我們所見,過去 20 年來,各式食物的相對價格大力迫使消費者傾向購買高加工食品、肉類及高糖食品,也讓想要購買高品質麵包及綠色蔬菜的人不得其門而入。

經濟政策會影響我們的飲食,誘使我們吃進大量過度供給的食材而不自覺;精煉植物油就是一個絕佳案例,之所以現在無所不在就是由於供給導向的經濟所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