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任何人過了40歲都會生病

「我以為自己應該沒問題。」
我不止一次聽到患者後悔地這麼說。
過了40歲,人難免避不了癌症、糖尿病、腎臟病這些疾病。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資料顯示,40~49歲的癌症患者數是30~39歲的三倍以上(二〇一八年※1)。當然,隨著年齡增長,50多歲、60多歲的癌症患者數會不斷增加。
據說日本的糖尿病患者約一千萬人,糖尿病前期患者約一千萬人※2。可說相當於每六位國民之中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前期患者」聽起來似乎不嚴重,但那是身體已經受損的狀態。糖尿病起初不會有明顯的症狀,放任不管的話,血管或神經會出現障礙,到頭來必須進行透析(洗腎)。
腎臟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生活習慣病也是如此,等到出現明顯症狀往往「為時已晚」。

●您知道癌症或糖尿病的「初期症狀」嗎?
●您知道健檢結果的「各種數值的意思」嗎?
●您知道經科學證實「對身體有害」的食物是什麼嗎?

在人生百年的時代,健康才是最大資產。無論有多充裕的金錢或時間,身體不健康就沒有任何意義。

日本人的「照護、久病臥床」期間約十年
預防醫學是指「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的想法」,近年來「健康預期壽命」越來越受到重視。
健康預期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是指,WHO(世界衛生組織)在二〇〇〇年提倡的「能夠自立生活的期間」。
這是「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又稱平均餘命)」-「久病臥床或失智症等照護狀態的期間」算出的數字,健康預期壽命越長,可說是「壽命品質越高」。本書將介紹能夠盡可能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的知識與習慣。
參考二〇一九年厚生勞動省的資料,日本男性的預期壽命是81.41歲,健康預期壽命是72.68歲,女性的預期壽命是87.45歲,健康預期壽命是75.38歲※3。
這麼說來,男性約是8.73年過著輪椅生活或接受照護,女性則是12.07年。盡可能縮短這個期間是本書的目的。
然而,被問到「不生病的正確知識普及率是多少?」這個問題時,身為醫師感到很洩氣。

醫師看到的「悲觀現實」
現在的醫學資訊實在太多,遺憾的是,「正確資訊」和「錯誤資訊」混雜,就連我工作過的急救單位也曾經出現這些情況:

●不知道運動飲料或能量飲料含有大量糖分,喝太多而罹患重度糖尿病的人。

●忽視心衰竭的初期症狀,結果肺積水,必須立刻安裝人工呼吸器,否則數十分
 鐘內會死亡的急救患者。

●不接受癌症篩檢,迷信沒有根據的民間療法,忽視「體重驟減」或「血便」的
 症狀,最後以癌症末期的狀態就醫的患者。

許多人因為沒有在醫院「外」做到能夠做的事,人生發生驟變。

「在醫院外也有能夠做到的事不是嗎?」
基於這樣的想法,身為被稱作「預防醫學實務家」的職醫,我透過YouTube等社群網站傳達預防醫學的資訊。
慶幸的是,我的頻道訂閱人數超過二十七萬人,讓我以「預防醫學專門資訊傳達者」的身分擁有日本第一的佳績。
與訂閱者互動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留言,像是:

「癌症奪走我的家人,真想早點看到這個影片。」
「因為沒錢沒辦法去醫院,看了這個影片,我要好好留意飲食和運動。」
「因為腦溢血,右半身失去功能,早點知道這個頻道該有多好。」
「能夠仔細聽到家庭醫師沒說的事,獲益良多。」
「理解身體的機制,讓我開始正視自己的身體。」

於是,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的日本很難得到正確的醫療資訊。

「生病之後」去醫院很方便,國民健保減輕醫療費用的負擔等,日本的醫療制度是世界等級優秀。
可是,「生病之前」的預防醫學管道並不健全,存在著許多課題。
遺憾的是,現在的日本並未充分發揮讓每個人不生病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要讓多一點人了解正確的醫療資訊,對傳達的內容有所堅持,持續用心斟酌表達方式。

不要盲目相信「證據」,以人生的滿意度為優先
近年,「實證醫學」(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需求升高。
可是,正確的知識只是享受人生的「手段」,我不主張「要過百分之百正確知識的生活」。

本書是以敘事醫學(NBM,Narrative Based Medicine)這種加入重視每個人的生活或價值觀、背景等的醫療想法,能夠立刻實踐的內容。
身為職醫,我把直接向員工傳達、演講的內容,以及擬定公司方案的經驗也加進本書之中。

四十歲不光是自己,也是留意雙親健康的世代
日常生活對話中,生病或健康的話題變多是在四十歲左右。從預防醫學的觀點來看,最好在四十歲的時候接受幾項篩檢。
例如「大腸癌篩檢」或「乳癌篩檢」都有出現降低死亡率的資料,最好接受檢查。而且超過40歲,「雙親的照護」也頻頻成為話題。

雙親超過六十五歲,免疫功能衰退,肌力或骨骼變得衰弱,只要一次的感染或跌倒骨折,生活品質(QOL)就會明顯下降。
關於「延長雙親世代(65歲以上)的健康預期壽命」、「避免成為照護、久病臥床狀態的知識」,書中也有詳細說明,請和父母一起分享本書。
此外,也介紹了「不生病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盡早發現疾病」的健檢、接受癌症篩檢的方法、「生病之後」的心理準備及預防復發。這些都是根據國內外的優質論文彙整而成的「正確的科學資訊」。文中注解(※)出處請從P311的網址進行確認。

守護自己與你重視的人
本書並非讀了馬上就能實際感受到效果的內容,因為預防醫學沒有讓現在的你立刻變幸福的「由零轉正」的神奇效力。
但對於未來的你和你重視的人,具有極大力量能夠避免變得不幸,「不會由零轉負」。
我最大的心願是讓多一點在晚年能夠覺得「沒有生大病,人生挺幸福」。
在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現今,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的預防醫學對所有人可說是必備的知識學問。

這是我的第一本著作,衷心期盼讀了本書的人,能夠延長健康預期壽命,過著沒有遺憾的人生。我向各位保證會將自己所有的知識毫無保留公開在本書中。

二〇二一年九月
 職醫暨內科醫師Preventive Room股份有限公司代表 森 勇磨
PROLOGUE
癌症、糖尿病、高血壓 面對疾病時的「三大觀點」

過了40歲,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變得貼近你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人生百年的時代,以「自己總有一天也會罹患這些疾病」為前提,達到預防疾病,早期發現、治療的保養成為不可或缺之事。
預防醫學概分為「初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三類。
初級預防聚焦在「不生病」這一點。
例如,減少攝取已被證實會提高罹癌風險的食物,貫徹可延長壽命的適當生活習慣,降低生病的可能性,這些稱為「初級預防」,接種疫苗也包含在內。
不少人每年都會接種流感疫苗,有些疫苗是年過40歲的中高年或65歲之後的高齡者建議施打的疫苗。

透過3大觀點進行預防
三級預防

復健、預防復發
二級預防

早期發現、治療疾病
初級預防

不生病的行為習慣
(飲食、運動、戒菸、消除壓力)

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
任何疾病都能透過3大觀點進行預防。

因為「不生病」是最終目標,初級預防成為一切的基礎。
接著是二級預防,聚焦在「疾病的早期發現」。

●健檢結果被告知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生活習慣病,立刻應對。
●接受癌症篩檢,致力於早期發現。
●盡早發現骨質疏鬆症或憂鬱症,採取適當的對策。

這些相當於二級預防。
最後的三級預防聚焦在「預防疾病復發或復健」。因為癌症、糖尿病、腦梗塞等重病導致身體功能衰退,透過復健慢慢恢復原狀,這也納入預防醫學。
即使罹患重病,重新正視自己的身體,讓剩下的人生過得有意義的知識或行為習慣也包含在內。
本書是以全面介紹預防醫學的初級~三級預防的精華構成。

第一章是人生百年時代守護「健康資產」的方法,第二章是血液檢查等各種篩檢,第三章是從初級預防、二級預防的觀點說明抗癌重點,早期發現異狀,採取適當對策。
第四章聚焦在飲食,選擇有益身體的食物及飲品,養成少吃不良食品的習慣。
第五章是根據科學資料嚴選的健康生活習慣。
第六章聚焦在心理療護,介紹建設健全心理的方法與立刻應對「狀況不佳的警訊」的方法,當人生變得漫長,快樂的事也會變多,當然辛苦也會隨之增加。必須養成「克服人生百年時代的波折的心理」。
最後的第七章是三級預防,針對「病後」不讓疾病惡化的應對方法和心理準備進行說明。
各位可以從有興趣的內容開始閱讀,讓我們一起延長健康預期壽命,度過充實的人生吧!
CHAPTER 1 人生百年時代的健康戰略
據說日本人的預期壽命總有一天會超過百歲。但疏於關心身體,在40、50歲的時候罹患重病,人生後半段會變得艱辛痛苦。「健康」才是最大的資產。


01健康才是最大的資產,別為了工作丟掉性命
一九六〇年代,日本人的預期壽命約60至70歲,但根據內閣府提出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二〇六五年男性的預期壽命推測為84.95歲,女性竟高達91.35歲※1。
為了因應壽命的延長,有人提出「退休年齡延長至75歲」的法案,相信對今後的工作型態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必須盡快重新學習的是關於「健康」的知識。
即使有充裕的錢財、時間或工作能力,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無法充分活用。
考慮到今後預想的高齡社會,比起眼前的工作,「打造能夠工作到70、80歲的健康身體」是更重要的事。

你是否拼了命地工作呢?
30、40歲年輕力壯的時候,只要做好眼前的工作或許就能獲得好評。
可是,過度操勞身體,那可說是「把命賣給公司」。
從事職醫這份工作,我見過許多健檢結果出現「高血壓,需要就診」卻仍以工作為優先不就醫的30、40歲青壯年。
「有時間的話我會去……」
「我最近有點忙……」
於是,動脈硬化(動脈壁變厚變硬,作用變差的狀態)悄悄惡化,過了50歲,血管阻塞,引發腦梗塞,然後半身麻痺或久病臥床的人不在少數。
公司不會守護你的健康。
儘管致力於「健康管理」,試圖守護員工健康的企業逐漸增加,結果多是淪為形式化。
因此,「自己的身體靠自己守護」是很重要的事。

多數的重病無症狀
健檢結果被指出有異常的情況,多數是無症狀。
如前言所述,糖尿病起初也是無症狀,放任不管會引發各種併發症,對血管或神經造成傷害,導致視力模糊,因神經障礙,手腳麻痺失去知覺。更加惡化的話,最後可能會面臨心肌梗塞或腦梗塞,必須進行透析(洗腎)的狀態。
癌症也是如此,不接受篩檢,對症狀置之不理,癌細胞會轉移或擴大範圍,變成無法動手術的狀態,結果必須使用副作用強烈的抗癌藥或進行放射線治療。
既然人類的壽命延長,不盡早採取對策可能會演變成「一半的人生過著不自由的生活」。
學習預防醫學的知識,多關心自己的身體。

02日本人的「健康素養」是全球最低,自己的身體靠自己守護

各位聽過「健康素養」嗎?
這是指「仔細斟酌關於健康或醫療的資訊,進行選擇取捨的能力」。日本人的健康素養被視為全球「極低」的程度。
在針對一千位日本人進行「健康素養評分問答表」的研究,比起歐洲的八個國家,日本的分數是最低※2。
而且,還出現「比起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日本人的健康素養相當差」這樣的結果※3,日本人的健康素養在調查資料中屬於「全球最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新加坡的預期壽命雖然比日本短,「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的差距比日本短,不健康狀態的生活期間也是全球最短※4。
據說這和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有關,新加坡會從個人薪資自動提撥一部分當作「老後生病使用的資金」儲存於帳戶,從那個帳戶籌措醫療費。
也就是說,在新加坡「凡事靠自己」的風潮強盛。
因此,為了不要生病,每個人都很關注自己的健康,藉著提高健康素養,達到延長健康預期壽命。這點相當值得日本人學習。
日本的醫療體制在世界上是非常完善,可說是優秀的頂級水準。遺憾的是,這樣的狀況並未活用。

接受癌症篩檢的「兩人之中一人」
從癌症篩檢這件事來看,美國竟然多達約八成的國民有接受篩檢,但日本的受檢率約四~五成※5。
根據二〇一四年度的輿論調查,不接受篩檢的理由之中,「因為沒時間」、「因為費用高」占最多,但人類真的覺得有必要的時候,一定會騰出時間。
與其說是因為沒時間,應該是「不想刻意花時間去做篩檢」。
說到費用,幾乎不超過兩千日圓,有些自治單位也會分發免費折價券。「費用高只是一般的誤解」。
以醫師的立場來看,不接受便宜又能降低死亡率,具有明確證據的癌症篩檢是非常高風險的事,也是很可惜的選擇。
儘管日本的「預期壽命」是全球第一,必須更加活用優沃的醫療資源,選擇適當的醫療資訊。

03預防醫學不普遍的理由,只說「理所當然」的事——醫師的真心話

到醫院,醫師會花時間告訴你「要使用怎樣的藥物」、「採取怎樣的治療方針」,卻很少說明在家如何應對或注意事項。
「因為被建議去看醫生就去了醫院,可是沒有從醫生得到有益的建議,結果搞得心裡很悶。」
「醫生只會說『多注意飲食和運動』這種理所當然的話。」
從事職醫工作的過程中,我經常聽到這類的抱怨。
基本上,醫師學習的是「能夠在醫院內進行的事」,那就是診斷疾病、開立藥物處方等,學習飲食或運動等預防醫學知識的機會並不多。也就是說,因為缺乏知識,無法給予具體建議。醫學的進展日新月異,光是學習新的藥物或治療方法已經耗費龐大心力,實在沒有餘力學習預防醫學。
在日本,「生病之前的」預防醫學管道尚不健全,在世界上也是落後的程度。
「就算去醫院也得不到多大的幫助。」
「覺得不值得花時間去醫院,所以不去。」
這也難怪許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本書只精選真正有幫助的資訊
一般人煩惱的是「健檢結果有點糟」、「總覺得身體狀況不太好」這些微妙的不適。
請各位放心,其實以科學證據來思考,「應該注意的重點」、「為了預防能夠做的事」有限,而且非常簡單。不必花錢做健檢或刻意買「對身體有益」的高級食材。
請各位好好閱讀本書,學會「高CP值的預防醫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