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養生的最大玄機—認識體質


1 養生為何要先瞭解自己的體質?


瞭解自己的體質,才能找到養生玄機


我以前有幾位忘年之交,是中國解放初期被派到前蘇聯去的留學生。他們被派到前蘇聯去學習了4~5年後,回國就成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幹。但是,他們都英年早逝,一位49歲的時候死於心臟病,一位56歲的時候死於肺氣腫壓迫心臟導致的心衰竭,還有一位死於突發性心肌梗塞,臨終的時候也只有55歲,都還沒有退休。


他們生前,跟我閒聊的時候,每當回憶起在前蘇聯的生活,總是說那裏冷得出奇,比北京不知道要冷到哪裏去了。一出門渾身就得裹得厚厚的、緊緊的,唯一裹不住的就是鼻子,鼻子在寒風中凍得都快掉下來了,有時候甚至不敢呼吸,一呼吸,冰冷的空氣就像兩根冰棍捅進肺裏透心涼。留學時期的生活,對他們後來的健康狀況是不是有影響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中國人的體質偏溫,我的那幾個朋友,恰好就是典型的「溫而不躁」體質,在那種酷寒的環境中,他們吸入凜冽的寒風。正是這股寒風,傷了他們的心肺。然而,有人會問,為何偏偏這股寒冷只能傷害中國人的心肺?而前蘇聯的人為什麼不怕呢?


-------------------------------
成語小辭典
忘年之交
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也作「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
-------------------------------


中國人和西方人體質不同


2006年冬天,我因為治好了北歐某國駐華大使夫人的病,這位大使硬要請我去他們國家旅行,我身邊病人多,沒敢從命。雙方磨了很久,那位大使沒辦法了,說:「那我們夫妻就請您在北京周邊玩玩,我們一家陪您滑雪去。」其實,北京周邊我哪兒沒去過?何況這麼冷的天,還真沒什麼興致出去玩。但盛情難卻,我答應了。


誰知,這一趟還真沒白來!在雪地裏,我感覺到冷風吸進鼻子裏很難受,所以不想深呼吸,不想過多運動。這幾個歐洲人不但不怕冷,玩得興高采烈,高高的鼻子凍得紅紅的,一陣陣往外噴著團團熱氣,特別引人注目。


我藉著表示友好,摸了摸大使小兒子紅紅的鼻尖,肉嘟嘟的,微溫,可一摸我自己的鼻尖,發現早就涼了。我想除了飲食習慣之外,西方人之所以相對東方人更能抵禦寒氣,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肺系統和我們不一樣!


我的病人中,也有很多西方人。我總是區別對待,因為他們的體質跟中國人不一樣。再加上喜歡吃牛羊肉,他們的體內往往有熱。為了把這些熱給澆下去,他們本能地喜歡喝涼水,甚至喝冰水。


有時候機體平衡發生異常,這些冰水不能把熱澆下去,反而凝結在身體其他部位了,這就導致上熱下寒,上面是肺熱,下面又有虛寒下痢。時間拖久了,身體正氣一虛,各種其他症狀又出來了,病人非常痛苦,現代醫學往往對其非常棘手。這種情況在我治過的西方人中很常見,而中醫,只需對症下藥,一個小方子,3~5服藥就能輕鬆搞定。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也要記住:只要吸入肺裏的是稍微寒涼一些的空氣,這就等於是在自動給身體清熱。因為這種清熱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經常難免清熱過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來一點溫熱的東西,來暖一暖我們的內臟。


當然,也有的人會說:「我就喜歡喝冰水。」那也沒什麼,要麼他的體質跟西方人更接近,要麼是他身體有問題,體內有熱。所以,瞭解自己的體質,才能找到養生的玄機。


-------------------------------
養生學習視窗
清熱過度要注意暖身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也要記住:只要吸入肺裏的,是稍微寒涼一些的空氣,這就等於是在自動給身體清熱。因為這種清熱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經常難免清熱過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來點溫熱的東西,來暖一暖我們的內臟。(待續)
2「看舌觀指」能判斷體質的寒熱?


根據體質寒熱,養生保健因人而異


我們養生保健要因人而異,但也並不是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養生之道。怎麼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屬於自己的養生方案呢?身體有一個基本判斷點,就是辨寒熱。


-------------------
體質辨寒熱的2種簡易方法
1 看看自己的舌頭
2 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
-------------------


養生先辨寒熱


人有寒性體質,也有熱性體質,根據體質的寒熱,我們在養生上亦要採取不同對待。這一點,我們只要跟著感覺走就行了:寒性體質的人比較怕冷,喜歡溫熱的飲食;熱性體質的人怕熱,喜歡涼性的飲食。我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心所適就可以了。


不管是寒性體質的人,還是熱性體質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體內的環境還會發生變化,有時是偏寒,有時又偏熱,這就要求我們經常留意觀察自己體內的寒熱情況,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比較難以掌握,需要我們時刻用心。


怎麼樣才能夠知道自己體內是有寒、還是有熱呢?這裏有兩種簡單的方法。


辨寒熱的方法1 看看自己的舌頭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不妨抽出寶貴的一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中醫裏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


如果體內寒熱均勻,我們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而潤澤的,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濕潤,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很厚、發黃帶膩,說明了體內有濕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


辨寒熱的方法2 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


還有一種簡單好用的方法,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約占整個指甲蓋的1/5,如果遠遠不及1/5,說明我們體內有寒;如果遠遠超過1/5,說明我們體內有熱。


正常的月牙應該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個指甲的根部都有可能出現月牙,但是,它們的含義卻不一樣。


一般來說,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應該出現月牙。拇指通於肺,中指通於心,這兩個指頭上的月牙正常,就說明我們的身體寒熱比較適中,不會有什麼大的健康問題;小指上一般沒有月牙,如果出現月牙,說明腎中有熱。


當然,也有人說:「我10個手指頭都沒有月牙」。這還得個別看待,如果是從小就沒有,這說明你是寒性體質;如果是以前有、現在沒有,說明你體內寒氣較重,平時需要多做祛濕的工作。


-------------------
養生學習視窗
舌頭、指甲—反映身體健康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不妨抽出寶貴的一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還有一種簡單又好用的方法,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
-------------------(待續)
3腎氣旺的人,體格和才華都會高人一等?


才華橫溢的人,都是智力和體力全面發達


在很多人心目中,有才華的人都是文弱書生,其實大不然。自古文弱書生多是酸儒、小儒,而真正才華橫溢的人,都是智力和體力全面發達的,像孔子和李白。比如孔子,身材魁梧,《史記》說他身高9尺6寸,折合成現代的尺寸,有將近2米(200公分);《淮南子》和《呂氏春秋》都說,孔子比古代勇士孟賁還勇猛,能舉得起重達幾百斤的城門門閂,飛跑起來還能追得上兔子。在平均壽命很短的春秋時代,孔子他活了70多歲。


唐代大詩人李白,他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而是「劍非萬人敵,文竅四海聲」、文武雙全的「詩俠」!安徽的黃山,懸崖峭壁,無路可循,當時只有經驗豐富的採藥者和有修行的道人能夠登上去,李白借著詩興,不知不覺就爬了上去,一覽勝景。有佳句為證:「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餘蹤……」


-------------------
名山檔案
黃山
位於安徽省歙縣西北六十里處,山脈綿亙橫跨皖南、贛東和浙江省東南,也是青弋江的發源地。黃山是著名旅遊勝地,山上風景如畫,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合稱「四絕」。諸峰群峙,其中最著者有三十六峰,以光明頂、蓮花峰、天都峰為三大主峰。最高峰達到六千五百尺以上。
-------------------


天賦(腎)—體魄和才華高人一等
是什麼讓一個人有如此驚人的才華,同時又有如此偉岸的身軀、矯健的身體?
答曰:天賦。
天賦在何處?
答曰:天賦在我們身體之中。那就是「腎」。
為什麼呢?在中醫看來:腎主骨,生骨髓。人體的骨頭,外面是筋肉,裏面有骨髓,筋肉和骨髓內外滋養,骨頭才得以生長發育。從根本上說,骨骼是由腎生出來的。腎強,骨髓充足,骨骼發育就好,人才能變得魁梧有力,且善於運動。
同時,腦為髓海,它就是一塊最大的骨髓,是人體骨髓匯集的地方,骨髓充足,必然大腦發達,精力旺盛,靈感多,長於思考,才華過人。


腎氣不旺的人—反應遲鈍、手足無力


相反的,腎氣不旺盛的人就比較孱弱,由於骨髓有限,難免分配不均,或給大腦分配得多一些,給其他部位的骨骼分配得少一些,這就會造就一個智力發達但身體孱弱的文弱書生;或給大腦少分配一些,而給身體其他部位的骨骼多分配一些,這樣就會讓人變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什麼樣的人反應遲鈍、手足無力?必然是先天不良、腎氣不旺的人。


因此,《黃帝內經》說,腎是「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伎巧,取決於天賦,人有藝術天賦、運動天賦、語言天賦、健康天賦。這一切天賦,都來自人的先天之本—「腎」。所以,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何謂先天之本,就是天賦予一個人的本錢。天是不公平的,它給人的「先天之本」有多有少,而這點本錢,還取決於人在後天如何運用。


大腦只有使用5%


科學家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腦,利用率只有5%,其餘95%都是閒置的,其中大有潛能可挖。如何挖掘和激發這些潛能?有人說要補腦,但現實生活中,任何聲稱補腦的藥品、食品都很難看到明顯的效果。


有人說要通過教育,教孩子做各種鍛鍊大腦的遊戲、算術題,但這種訓練,有智力天賦的孩子能應對有加,樂此不疲,而天賦稍差的孩子會無力應付,產生厭煩情緒。結果呢?不但沒有達到開發大腦潛能的效果,反而產生副作用。天賦好的孩子,在這些遊戲中浪費寶貴的時間;天賦差的孩子,則在這種無味的考驗中身心疲憊,甚至有傷自尊和自信。


所以說,大腦的開發利用,歸根到底,還應該著重在先天之本,即「腎」的開發利用上。腎是腦、乃至人的整個身體的力量之源、堅強後盾,體力、腦力最終都要靠腎來給予「能量」和「力量」,譬若江河之水綿延萬里,之所以能夠滔滔不絕,正在於它有出處源頭,借用一句詩歌,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正是這樣一個藏精之所,卻被眾多不諳中醫的人所忽視、甚至遺忘,大大可惜!


-------------------
宋.朱熹「觀書有感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養腎—智力和體能


可以說,大腦和體力的開發利用率,就是「人的先天之本」(腎)的開發利用率。先天之本開發得越多,你的大腦便會越加聰慧,這種聰慧不僅僅是憑藉年少而機敏,而是要保證你在老年的時候,依舊能夠耳聰目明、健步如飛。先天之本開發得越多,你的身體機能也便越強,這種強不是憑藉年輕而力壯,而是要保證你的身體老當益壯。


青春歲月,是人人都渴望能夠留住的東西,所謂的鶴髮童顏,絕不是靠外部的保養化妝就可以奏效的,而是要依靠強大內力的支持,這個「內力」就是腎。「腎之合骨也,其華在髮」,養腎的工夫做到了,你便也留住鶴髮童顏,留住了青春。


養生和做生意是同樣道理


這就好比:做生意的人,本錢多,生意就容易做大;本錢少的就只能做點小本生意。同樣多的本錢,有人利用得多,生意就容易做大,有的人空守著這筆本錢,不知如何利用,也就沒辦法把事業做大了。同樣多的投入,有人經營得好,就能成一番事業,有人運用不當,則最終賠了本。


孔子、李白都像是那種本錢大、投入多,又經營得好的生意人,所以能有如此令人羡慕的智力和體能。而我們一般人呢?可能本錢不多,但還是學會經營,努力經營,如此才夠我們無憂無慮地生活一輩子。


因為,腎是我們的先天之本,它就在我們的身體裏面。我們一定要好好調養它、開發它,充分利用它。養生,其實跟做生意是一個道理。


-------------------
養生學習視窗
何謂「先天之本」?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何謂「先天之本」?就是天賦予一個人的本錢。天是不公平的,它給人的「先天之本」有多有少,而這點本錢,還取決於人在後天如何運用。歲月,是人人都渴望能夠留住的東西,所謂的「鶴髮童顏」,絕不是靠外部的保養化妝,就可以奏效的,而是要依靠強大內力的支持,這個「內力」就是腎。「腎之合骨也,其華在髮」,養腎的工夫做到了,你也便留住鶴髮童顏,留住了青春。
-------------------(待續)
4脾氣不好的人,就是「脾」不好?


脾氣不好,就是脾出了問題,引起心火、肝火妄動


《世說新語》有個故事,說有一個狂狷書生郝隆,見財主家門口曬著很多書,他便解開上衣,袒露肚子往地上一躺,曬起肚子來了。有人問他:「你這是什麼意思啊?」他說:「他家曬書,我曬曬肚子。因為這些書中學問,都在我肚子裏了。」以前,中國人都以為讀書是讀到肚子裏去了,遇到有學問的,就說他是「滿腹經綸」。遇到讀了書但不懂事的,就說他「讀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這是無稽之談嗎?並不是。


------------------
名詞小辭典
世說新語
書名。南朝宋劉義慶撰,共三卷,南朝梁劉孝標作注,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軼事瑣語。唐時稱為《新書》,五代宋改稱《新語》,宋陸游重刻此書。
------------------


人的第二大腦—脾主思


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邁克‧D‧格爾森,提出「第二大腦」的概念,他們的研究顯示,這個第二大腦大約有一千億個記憶細胞,相對獨立於大腦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還能監控胃部活動,並針對外界的環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應,比如調節消化速度、調整消化液的分泌,於是《紐約時報》很興奮地報導說,人的肚子裏藏著第二個「大腦」,它竟然主宰著人的悲傷情感。


這一發現看起來像是一個突破,殊不知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明確揭示:脾主思、憂思傷脾的奧祕,二千多年來,中國人就一直認為腹部有大腦的記憶功能,並且天天掛在嘴邊。


✤怎樣保養腹部?治脾就可安五臟


五臟六腑都在腹內,保護腹部,就是保護我們的五臟六腑。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呢?一般人保養腹部,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皮囊來保養,比如,加強運動鍛鍊、擴張心肺、飲食有節、厚腸健胃等,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還不圓滿。真正要保護腹部,得像保護大腦那樣去保護。大腦最怕什麼?最怕思慮過度,怕情緒刺激。這樣說來,保護腹部也不能思慮過度,更不能有過多惡劣情緒。


憂思傷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後天之本,人的一切機能,都要靠它來提供能量。脾一旦虛弱,人體抵抗各種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所以《脾胃論》裏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臟」。


有一次,一位朋友談起她初發病時的情形:當時她在家裏,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在拿起電話的時候,她還在興致勃勃地吃著蘋果,電話那頭說:「老家母親生病了,可能病得還不輕」。就在那一剎那,她嘴裏那塊還沒嚼完的蘋果,怎麼也咽不下去,更別說把那個蘋果給吃完了。最終,那一整天她一口東西都沒吃。


此後,她的胃口就一直沒好過,身體開始一落千丈,各種臟腑的毛病都來了。這樣的事情其實不足為奇,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親身的體驗。


------------------
名詞小辭典
曬書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原文為「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是說:郝隆此人於七夕袒腹露肚曬太陽,自稱是在曬書,狂狷自得。古人確有曬書的習慣,魏晉時以盛夏七月七日為「曬書節」,如唐朝李洞之詩:「新秋日後曬書天,白日當松影卻圓」。
------------------


成語小辭典
滿腹經綸
也作「經綸滿腹」。經綸,做名詞解原指處理過的蠶絲,引申為人的才能、學識。做動詞解:整理蠶絲,引申為治理、規劃。「滿腹經綸」形容才學過人,具有處理大事的卓越才能。
------------------


脾氣不好?脾不好?


正是因為她的脾土在憂思中傷了,所以,其他臟腑也就更不堪一擊了,如《黃帝內經》所說:喜則心,怒則肝,悲則肺,恐傷腎。接下來隨便再生一點其他惡劣情緒,都會對人造成傷害。而人在這時候,也失去應對不良之事的基本態度,變得易怒、易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脾氣不好」。其實,脾氣不好,就是脾出了問題,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動。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脾氣不好」,並沒有從素質、人格等方面去批評他,而是從醫學的角度指出,這個人容易發怒、容易煩躁,是有其生理的原因,這是很寬容的態度,同時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憂慮那麼多了,關心一下你的「脾」吧!


我們常說某人「憋了一肚子氣」、「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都是在指出惡劣情緒已影響我們的第二大腦,並提醒人如何調整心態,如何去養生。


我最喜歡品味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隻言片語,往往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和中醫、養生聯繫起來了,其間充滿了養生大智慧,其實,生活中只要稍加用心,就能品到其中滋味。


中國的語言是最具人文關懷之情,真為自己能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而自豪!我們中國的養生文化,是一種完全成熟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裏,本該供奉在神殿上的大智慧,已經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有如空氣,我們看不見,但時時刻刻都在受它的滋養。


------------------
養生學習視窗
脾氣不好?脾不好?
我們說一個人「脾氣不好」,並沒有從素質、人格等去批評他,而是從醫學的角度指出,這個人容易發怒、容易煩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這是很寬容的態度,同時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憂慮那麼多了,多關心一下你的「脾」吧!
------------------(待續)
5 長時間上網,為何會造成陰虛體弱?


老怕傷寒少怕癆,整天泡在網上最傷身


我有位朋友,高大魁梧,體格很棒。他的兒子和他一樣,十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是185公分的個頭,虎背熊腰。朋友是老來得子,對兒子愛若掌上明珠,見兒子體格好,非常得意,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對我說,他兒子「能吃、能睡,像頭熊」。當然,這是三四年前的事情,當時孩子正值考大學。


因為這位朋友事情多,我們聯繫得很少。但前不久,這位朋友打電話來,說一轉眼又是好多年沒有見面了,老哥倆該好好聊聊了,他那裏準備了一瓶五糧液。我心裏想,肯定又是有什麼事情了,當然這也好,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能想起你,就是對你的價值最大肯定。


到了朋友家裏,見了面非常高興,朋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談笑間,我無意說了句:「你真是越活越年輕啊!」不料,朋友臉上猛然愁雲密佈,說:「唉,我越活越年輕有個屁用?嘿,小炮,你給我出來!」他開始喊他兒子。喊了幾聲,屋裏才有人答應。就在等他出來的時候,朋友告訴我,他兒子現在是在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學讀大三,但自從考上大學後,身體就不行了。


「你瞧瞧,他現在成這樣了。」孩子出來了,他指著孩子說。


我一看,也很吃驚,三、四年前一個虎背熊腰的小夥子,現在成了一根瘦長的「竹竿兒」,臉上也沒有血色,神情恍惚。通過望聞問切,我發現這孩子也就是有點心陰虛,因心陰虛導致脾虛,所以變瘦了,沒有什麼別的問題。我便給他開了兩付成藥:天王補心丸和人參歸脾丸,叫他輪流吃,每服藥吃一個星期。


不過我不死心,想找到孩子的病因。於是跟他繼續聊天。很快,我發現,他是個網迷,三句話不離網路上的東西,還留了電子郵件信箱、MSN即時通帳號給我。我問他:「你平均一天上網多少時間?」


「只要不出去,我都在網上。」他說。
「你在網上幹麼呢?」我問。


他有點支吾,說:「就是查點資料、看看網頁、跟朋友同學聯繫。」
「沒事,」朋友在旁邊說,「他的電腦我監控得很嚴,他不敢幹什麼壞事的,那些線上遊戲我都不讓他玩。」


------------------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病的四種方法
望:觀察氣色 聞:診聽聲息
問:詢問症狀 切:摸脈象
------------------


電腦族的精神狀況


我沒理他的說法。沒「做壞事」、不玩遊戲,不意味著整天泡在網上不傷身體。我們想想,當我們在電腦前的時候,精神狀況是什麼樣的?
1 一會兒想看看有沒有人寄給我郵件?
2 一會兒又打開聊天軟體,看看有誰在線上?
3 一會兒想起某個問題,要去網上搜索一些相關資料?
4 一會兒又想看看自己的某個軟體,有沒有新版本、是否需要升級?
5 一會兒還想換一個桌面?
6 好不容易打算靜下來做點正經事兒,不一會兒電腦又彈出一個什麼新聞,我們點擊進去,思緒又隨著它到處亂飄了。


人在這時候,感覺不到疲勞,但是已經消耗得很多了。
我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老人,就是因為有一天晚上在上網跟網友下棋、聊天,一興奮,凌晨4點多才睡覺,結果第二天就沒能起來—中風了。老年人體質虛弱,陽神消耗過度,機體受損,失去抗病能力,馬上就能看見出問題了。年輕人體質好,這種損傷一時半刻不表現出來,但久而久之,造成的虛損更為嚴重。


體質虛弱的年輕病人多有「網癮」


我在臨床上遇見體質虛弱的年輕病人,總要試探性地問問他是不是有網癮?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有。醫學中總是說:「老怕傷寒少怕癆。」又說:「積虛成損,積損成癆。」年輕人不知節約自己的精氣神,導致身體的深度損傷,成了「癆」,往往久治不癒,日漸消瘦,甚至早夭。


以前的人,有「童子癆」,是先天不足導致的;有「房癆」,是男女之事沒有節制導致的;有「酒癆」,是因飲酒過度導致的;還有「賭癆」,是賭博成性、耗散精神導致的。這些「癆」至今仍有,我要在這上面再加一個「網癆」—上網不節也成癆。


現在很多學生、上班族,都有深重的網癮,精神渙散,形體消瘦,做事效率低下,甚至出現心煩、口渴等症狀,這就處在「網癆」的初期了。


------------------
各種癆病的病因
童子癆—先天不足導致的 房癆—男女之事沒有節制導致的
酒癆—飲酒過度導致的 賭癆—賭博成性、耗散精神導致的
網癆—上網不節也成癆。現在的很多學生、上班族,都有深重的網癮,精神渙散,形體消瘦,做事效率低下,甚至出現心煩、口渴等症狀。
------------------


網癮—對網路已經產生依賴


回頭來說那位小夥子,他對我說,他也知道上網的時候精神很空虛、很渙散,但是他學習、跟人來往交流、查資料,都得在網上進行,他離不開網路;如果不開電腦,他看書根本坐不住,他對網路已經產生依賴,這就是典型的「網癆」。


試想,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哪有什麼好的身體?更不要說以後能做什麼事業。我勸他說:「你得戒網,不戒網怎麼治都沒用。當然,你每天可以上網一個小時,處理郵件,查該查的資料。其餘時間你出去走走也好,要鍛鍊自己靜坐下來看書學習的功夫,實在要用電腦寫東西之類的,請你把網路線拔掉。」


他還在猶豫,我對他們父子說:「戒除自己的嗜好,就是在戰勝自己。這可以鍛鍊一個男子漢應有的毅力。你的家庭條件太好了,你什麼都擁有,也沒有受過什麼委屈,你不妨委屈自己一次。那種精神財富,讓你受益終生啊!」


孰料這話激起老友窮苦匱乏的童年回憶,於是他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起舊事。他眼睛裏閃著光,對那一段苦難的歲月,充滿回味和感激。我忽然覺得,這種心情,這種滋味,年輕的一代以後恐怕不會再有了……


------------------
名詞小辭典
五糧液
著名濃香型白酒的代表珍品,原名為「雜糧酒」,產於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酒廠,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穀物為原料釀製,經陳年老窖發酵、長年陳釀而成,相傳創始於明代。1929年定名為「五糧液」。五糧液酒的特色:香氣悠遠、味道醇厚、入口甘美、喉韻清爽、諸味和諧。被公認在大麴酒中,以酒味全面、風格獨特著稱。
------------------


養生學習視窗
積虛成損,積損成癆
醫學中總是說:「老怕傷寒少怕癆。」又說:「積虛成損,積損成癆。」年輕人不知節約自己的精氣神,導致身體的深度損傷,成了「癆」,往往久治不癒,日漸消瘦,甚至早夭。
-----------------(待續)
6 脾氣偏執或心浮氣躁者容易中風?


口苦、心浮氣躁、偏執,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三大表現


這些年來,有很多得心腦血管疾病的中風病人,在我這裏接受「保守治療」。由於他們病勢較深,所以我也不能手到病除,只能用藥慢慢調整他們的身體,讓他們每服一段時間的中藥,就來複診一次,再根據他們當時身體狀況,開出新的處方,再繼續深入調治。


這樣反覆三、四次後,病人沉不住氣,問:「我反反覆覆地來,每次開這麼多藥,早就喝得煩死了,你治了這麼久,到底有沒有用啊?」還有的人乾脆就不來了,倔強得九頭牛都拉不回,家屬怎麼勸都不行,只得央求我去勸。


本來,醫生盡心盡力,精心治療,病人卻對他失去信心,這已經夠令人惱火的了。而且,按照行業的慣例:「醫不叩門」,醫生一般是不會主動上門,去求病人接受治療。但是,我還是會去勸勸這些病人。


其實,這些患者朋友的急躁和偏執,和他們的生理狀態有關。
我問他:「你早晨起來的時候還口苦嗎?」


「口苦?還不是你那藥喝的?」病人一臉固執,很不客氣。
「我看不是吧?你至少5年前就已口苦了,那時候我們可還不認識。」我笑道。


-----------------
諺語小辭典
醫不叩門
醫生一般是不會主動上門,去求病人接受治療。
-----------------


容易中風性格:脾氣偏執或心浮氣躁


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心腦血管中風患者,都有脾氣偏執或心浮氣躁的傾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偏執呢?是因為「膽」的緣故。《黃帝內經》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如果膽出了問題,人體就有失中正而胡亂決斷。


中風的病人,在中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思想很偏執,總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對的。當他偏執到一定程度以後,左右的氣機就不能隨時調整了。


中醫學上講,左邊的氣是主升的,生發太過的病人,在臨床上的表現就是極端固執。右邊的氣是主降的,降得太厲害的病人會出現另一種偏執:就是自信心極度不足,認為什麼事情我都做不了。這兩種思想上的偏執,導致形體跟著他一起受累。


中風從「膽」進行調治


中風的病人,不管是腦出血、腦栓塞,最後引起的異常病理現象,就是一側肢體的癱瘓或麻木。偏執於左邊的,右邊癱瘓了;偏執於右邊的,左邊癱瘓了。這種不平衡,從中醫的角度講,就是「膽失其中正」造成的。


所以,有經驗的中醫在遇到中風病人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從「膽」入手進行調治。把膽的功能調整好了以後,身體才有可能重歸於中正。


在治病的過程中,病人對醫生喪失信心,或出現其他的偏執,仍是他的「膽」在作怪,是病理反應。所以,無論他們如何不客氣,我都不見怪。膽經有熱,在心理上表現為偏執,在生理上表現為早晨起來的時候口苦。心理上的偏執,我們自己不太容易覺察,而口苦卻是最能讓人記憶猶新的。


當我根據病人的病情,斷定他「至少在5年前就有口苦」的時候,病人馬上就有了信心,覺得這個大夫了不起,其實,這只是醫學上的一個常識,我只是拿它來樹立病人對治療的信心。


上醫治未病


而我說「那時候我們還不認識」,也不是調侃之辭,其實是表達我的遺憾。中醫是要治未病的,如果這些病人剛出現口苦的時候就來治療,我可能只需一個小小的方子,兩三劑藥就能把他調整過來,或乾脆不用方藥,只囑咐他在飲食起居上注意一點就可以。不就是膽經上有熱嗎?當這種熱還沒有造成人體器質性的病變時,是很容易驅散的。


心腦血管中風的病人很多,他們正在忍受著痛苦;而準心腦血管中風的病人更多,他們渾然不覺。口苦、心浮氣躁、偏執,是接送人們去心血管中風之地的「三駕馬車」。平時,我建議朋友們隨時應該自我檢查,如果自己有這種情況,也就屬於這類「準心腦血管中風」人群,得趕緊想辦法調整。


不過,最需要調整的還是「心」,心態平靜安定了,心腦血管疾病這種魔鬼就被震懾。對醫生來說,最難治療的是病人的心病。而對於希望健康的人來說,擁有一顆平靜喜悅的心,就相當於自己身體內天天春風細雨、陽光普照,如此再貧瘠的身體,都會湧現不盡的綠色生機。


-----------------
養生學習視窗
心腦血管病患的性格—脾氣偏執或心浮氣躁
口苦、心浮氣躁、偏執,是心腦血管病患者的警訊。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心腦血管中風患者,都有脾氣偏執或心浮氣躁的傾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偏執呢?是因為膽的緣故。《內經》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如果膽出了問題,人體就有失中正而胡亂決斷了。所以,有經驗的中醫在遇到中風病人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從膽入手進行調治。把膽的功能調整好了以後,身體才有可能重歸於中正。
-----------------(待續)
7 高血壓要分寒熱症治療才有效?


高血壓一種是熱性的,一種是寒性的


經常有這樣的病人,在我這裏吃了幾付藥後,感覺療效不錯,就對我百般信任,於是經常打電話來問:「我有個同事有高血壓,該怎麼治?」「我有個親戚得了糖尿病,怎麼辦?」


我耐心地跟他們說:「中醫是要講究辨證論治,不看到病人,不仔細辨證,光憑一個病名,根本無法處理。」


他們會說:「那您就別開方子,給點飲食起居方面的建議。」


其實,飲食起居方面的建議,何嘗不需要辨證進行?單說高血壓,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高血壓一種是熱性的,一種是寒性的。對於這兩種高血壓,就得採取兩種不同的治法和調理方法,如果一味去「降壓」,就只對一種病人有效,對另一種病人不但無效,還會造成危害。


熱性高血壓病人特徵:臉紅眼睛也紅


熱性的高血壓病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臉紅紅的,甚至眼睛也紅紅的。在中醫看來,這種人血壓高,是因為肝陽上亢,陽氣上沖頭部。氣太旺了,帶動血液循行速度加快,所以血壓升高。這種病人,還有一些其他的特徵,比如,身上會一陣一陣發熱,脾氣也很大,一說話就急,越發脾氣越起急,血壓也就越高,惡性循環。


對這種病人,我就給他開一些清肝降火的藥,瀉一瀉。把肝火降下來了,血壓自然就下來了。氣行和血行,那股氣先上去了,血才會跟著它上去。


氣為什麼會上去呢?這跟肺有關係,肺主治節,主一身之氣,一旦肺氣不行,肺氣不均,氣就管不住。這樣的病人,中府、雲門穴一帶必然有壓痛,這種痛跟正常的磕一下、碰一下那個疼,是不一樣的,痛中帶著痠脹。中府、雲門是肺經上的穴位,肺經由此從體內出來循行於體表,這個部位出現壓痛,意味著肺經上的氣機不利,表裏不暢。


我建議熱性高血壓病人,也就是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每天仔細地在中府、雲門這兩個部位找找壓痛點,一旦找到,就經常按揉按揉,或經常用巴掌輕輕隔著衣服拍一拍這個區域。拍這個區域的時候,胸腔內會有很強的振動感,心裏會有感覺,拍打的輕重以及時間,以心中感覺舒適為宜。


從五行的角度來看: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拍打中府、雲門,調暢肺經,金氣旺盛了,就能把肝氣克制下去,由肝陽上亢所產生的高血壓自然就會平息,人的脾氣也會因此而平和。


-----------------
「熱性高血壓」最顯著的特徵
1 臉紅紅的 2 眼睛也紅紅的
3 身上會一陣一陣發熱 4 脾氣很大
5 一說話就急,越發脾氣越急
-----------------


五臟與五行、五色對應關係表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色 白 青 黑 赤 黃


寒性高血壓病人特徵:地黃臉


寒性高血壓病人的臉叫「地黃臉」,就是像「地黃」(一種藥材)那樣,面色晦暗,烏黑蠟黃,發黑發青。這表明體內有寒,寒主收引,血管收縮,血壓必然升高。這時候再用寒涼性的降壓藥,恐怕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治療寒性高血壓這種病,用一個很普通的成藥「桂附地黃丸」就行了。


但我用這個藥的時候,經常會跟病人費很多的口舌。為什麼呢?這個藥的說明書寫的有問題。它缺少辨證,裏面有附子、肉桂,附子有強心的作用,肯定有升高血壓的作用,所以認為高血壓患者忌用。


如果是熱性高血壓,肯定是不能用這個藥的,但對於寒性高血壓,這個「桂附地黃丸」卻是最好的藥,附子、肉桂都是溫裏的,能振奮陽氣,驅逐寒邪,寒邪驅逐出去了,血管自然溫化,血壓不就降下來了嗎?


很多病人把藥買回去以後,仔細的讀說明書,讀完了之後會再到診所找我:「大夫,你這個藥給我開錯了。你讓我吃這個藥,說是能降血壓,但這個藥的說明書沒說能降壓,而且還說高血壓病人不能吃,是禁忌症。」


我說:「我沒有開錯啊!我說你要是聽我的,我保證你的血壓會降下來。如果聽說明書的,你還找醫生幹麼呢?你就別吃,也別找我了,我治不了你這個病。」


有一部分病人很可愛,馬上就說:「好好好,我就聽您的,您讓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持續服用「桂附地黃丸」,效果都非常不錯。當然,我會囑咐他們,千萬不要因為這個藥對你有療效,你就推薦給別人。如果不對證,那是要出人命的!


-----------------
中藥小辭典
地黃
玄參科植物地黃屬,多年生草本,高約六、七寸,葉長橢圓形,上有皺紋,初夏開淡紫色花。根為黃色,生用時中醫上稱「生地」,生地黃可入藥,有補血滋陰、清熱涼血、補腎強心等作用,對一些皮膚病也有療效。蒸熟的「熟地」,可治子宮出血、咯血等。
-----------------


治病見效的中醫觀點:明醫真藥好病人
明醫—醫生必須明白醫理,懂得辨證
真藥—有品質保證的藥
好病人—配合醫生治病,不抬槓,對醫生信心十足、言聽計從的病人
-----------------


明醫真藥好病人
我很感激這麼配合醫生的病人。中醫裏有一個觀點,叫「明醫真藥好病人」。「明醫」並不是有名氣的「名」,而是「明白」的「明」,「明醫」是說醫生必須明白醫理,懂得辨證。真藥就是品質保證的藥。「好病人」就是配合醫生治病,不抬槓,對醫生信心十足、言聽計從的病人。只要這三者因緣際會,治起病來才會如魚得水,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
-----------------


養生學習視窗
高血壓多按揉中府、雲門穴
我建議熱性高血壓病人,也就是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每天仔細在中府、雲門這兩個部位,找找壓痛點,一旦找到,就經常按揉,或經常用巴掌輕輕隔著衣服拍一拍這個區域。
-----------------


中藥小辭典
肉桂
別名:玉桂、安南桂、官桂、紫油桂、油肉桂、木桂、菌桂
功效:溫中散寒、補元陽、補脾健胃、活血止痛、利關節
性味:味甘辛,性大熱
歸經:歸腎、脾、心、肝經
說明:肉桂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的乾皮和粗枝皮,常栽種於砂土和斜坡山地上,多於秋季剝取陰乾。
本草成分:桂皮酸鈉、桂皮油、桂皮醛、香豆素等
肉桂
植物名。樟科樟屬的常綠喬木,葉長呈橢圓形,有三條葉脈。夏天開淡黃色的小花,結紫黑色果。樹皮多脂,氣味辛烈濃重。肉桂根皮、嫩枝、種子等,均可作成香料,或磨碎製成桂油。可入藥,具驅寒、健胃、止痛等療效。
附子
植物名。烏頭科附子屬,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塊根,莖高約一公尺餘。葉質厚,掌狀深裂達基部。秋天開花,花萼五片,呈帽狀、紫碧色,花瓣二片。因依附烏頭而生,所以得名。一般作為觀賞用,可入藥,用時如未經炮製直接使用,會造成呼吸急促、心臟痳痺,甚至死亡。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