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醫療發展史
日本的醫學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的呢?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神話時代,當時日本醫學已經開始萌芽。之後,接受了從中國傳來的最先進知識,並由先人加以完善,在歷經各種變遷之後,形成今日的體系。
神話中醫療的起源
太古的人類,以神為中心來思考世間萬物。他們認為穀物成熟是神的恩賜,而疾病、災害是鬼在作祟。因此,想治癒疾病就要驅除邪鬼,這必須依賴神力,所以施行祈禱和法術的人,就被稱為原始時代的醫師。
隨著對病痛認識的加深,人類發現要使患者恢復健康,休養和飲食至關重要,也漸漸開始嘗試用身邊的植物來治療病症。
經歷了食物中毒、化膿等狀況,人類逐漸掌握了將天然植物當作藥物來使用的智慧。
《古事記》記載的「因幡之白兔」的故事中,就出現了用鹽水清洗來治療皮膚燒傷、用寬葉包裹香蒲花穗來治療皮膚潰爛等病症的方法。
此外,在「八百萬大神」的故事中,也記錄了將文蛤的殼用火燒,然後摻入乳汁來治療燒傷的方法。從這些神話中,可以窺視到古代的醫療知識。
中國醫學的傳入
古代的日本人對日本醫學既有原始的積累,後來又從當時的中國引入了先進的醫療知識,使日本的醫療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中國醫藥是何時傳入的,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載,但根據水稻種植和青銅器對日本彌生文化的影響推斷,中國的醫藥技術大致也是在那時傳入日本的。
至於國家之間正式的醫學交流,始於聖德太子向隋煬帝遞交的國書,那是在西元610年。透過遣唐使和僧侶積極引入中國的醫學和本草知識。
日本為了培養醫師,在西元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中,設立了「典藥寮」。同時公布了「醫疾令」,明訂醫師的教程和整體醫藥的各個規定。但是,這只是對於皇室和貴族的醫師培養,與庶民無緣,因此沒有持續很久。
到了與中國交流達二百年左右的平安時代,日本醫療界開始出現由日本人編撰的醫藥書。《大同類聚方》是應敕命編撰的日本固有處方。日本最古老的醫書《醫心方》是隋唐醫學的集大成。若探究這兩本書的根源,很明顯均依存於中國醫學,但是根據日本的醫學經驗來編集這一點,是值得高度評價的。醫學的本土化
《醫心方》是不折不扣的探索日本式醫學的著作。這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很大程度考慮了日本的風俗,並非照抄中國書籍,對榮西的《喫茶養生記》、梶原性全的《頓醫抄》和《萬安方》及有鄰的《福田方》等著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文字記載,日本醫學邁出獨創的第一步是在西元十六世紀以後。曲直瀨道三進一步發展了金、元醫學,並著有《啟迪集》等著作。擁護這部著作理論的人形成了後世派,與之相對的是重視實證主義學識的古方派。
兩派雖有不同,卻都重視「腹診」,這一點明顯不同於中國的醫學,是日本獨自摸索醫學的證明。透過觸摸按壓患者的腹部,以了解腹內臟腑是否有異常變化和全身狀況的腹診,其實在中國醫書《傷寒論》中也有所提及,但是當時在中國並不受重視。
然而在日本,無論是主張「張仲景醫學回歸」的古方派,或是後世派,都非常重視腹診,且從這時候開始,兼任僧侶的醫師減少,以治療為職業的專業醫師逐漸增多。
在醫學取得一定成果的日本江戶時代後期,日本的西洋醫學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肯貝爾著的《周遊奇觀》(西元1721年)、《日本志》(西元1727年)和西柏特的《日本植物志》(西元1791年)中,都有關於日本的醫療和生藥的介紹;西博爾德也將所見所聞記載在《日本》(西元1832年)等書中。中國的醫學經過潤色,在日本開出絢爛的花朵,是從江戶時代的西元十七世紀左右,到明治維新之前的這段時期。
根據西元1819年的《江戶今世醫家人名錄》記載,當時醫師的總數達到五百七十人,在第二年的續編中,有兩千五百人進行了登記。雖然醫師陣容不斷的壯大,但醫師素質卻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僧醫和修行者正如基督教的傳教士同時又是醫師一樣,佛教僧侶也兼任醫師,寺院是免費治病的場所。而醫術不高的僧醫往往會認為胃消化不良、高血壓、糖尿病等久治不癒的病是老毛病,天花、麻疹等傳染病因發病時間是一時的,因此不能稱為老毛病。
在國與國的交流中,會帶來各種疾病,但是僧醫的治療以巫術和祈禱為主,運用作為「鑒真祕方」而傳入的草藥和石藥(礦物類藥物)的情況很少。雖然是題外話,但直至明治之前,僧侶比醫師的官位確實高出許多。因此,虛榮心強的醫師便加入了僧籍,留著和尚頭;而梳著髮髻和全髻的醫師則抵制這種風潮。所以,從當時的髮型可以反映出不同心理,非常有趣。
明治以後的變化
到了近代,日本政府開始極力追趕西洋醫學的腳步,在西元1874年,甚至還公布了不脫離漢方學習西醫,就不能稱為醫師的醫學制度。雖然淺田宗伯等人極力反對,但也無法改變當時崇尚西學的趨勢,日本的醫療由此轉為被西洋醫學所支配。不僅如此,以「和漢藥」為主流的藥品,也被西洋藥所取代,不過當時的西洋藥只是一些碳酸氫鈉等非常原始的藥品。
和漢處方的傳承藥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無論是江戶成藥的藥品,還是小攤販的大道藥品,都遭受巨大的損失。隨著成藥的衰退,被稱為庶民文化財產的成藥店,也逐漸減少、消失了。
很諷刺的是,隨著西方合成藥的副作用,以及醫師與患者間的關係疏遠,東洋醫學和漢藥又在西元1960年以後逐漸復興。而且,慢性病的好發,也是日本重新審視漢方的一大原因。西元1976年,漢方製劑被列入醫療保險的範圍,日本東洋醫學會也正式得到了認同的地位。
日本的醫學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的呢?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神話時代,當時日本醫學已經開始萌芽。之後,接受了從中國傳來的最先進知識,並由先人加以完善,在歷經各種變遷之後,形成今日的體系。
神話中醫療的起源
太古的人類,以神為中心來思考世間萬物。他們認為穀物成熟是神的恩賜,而疾病、災害是鬼在作祟。因此,想治癒疾病就要驅除邪鬼,這必須依賴神力,所以施行祈禱和法術的人,就被稱為原始時代的醫師。
隨著對病痛認識的加深,人類發現要使患者恢復健康,休養和飲食至關重要,也漸漸開始嘗試用身邊的植物來治療病症。
經歷了食物中毒、化膿等狀況,人類逐漸掌握了將天然植物當作藥物來使用的智慧。
《古事記》記載的「因幡之白兔」的故事中,就出現了用鹽水清洗來治療皮膚燒傷、用寬葉包裹香蒲花穗來治療皮膚潰爛等病症的方法。
此外,在「八百萬大神」的故事中,也記錄了將文蛤的殼用火燒,然後摻入乳汁來治療燒傷的方法。從這些神話中,可以窺視到古代的醫療知識。
中國醫學的傳入
古代的日本人對日本醫學既有原始的積累,後來又從當時的中國引入了先進的醫療知識,使日本的醫療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中國醫藥是何時傳入的,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載,但根據水稻種植和青銅器對日本彌生文化的影響推斷,中國的醫藥技術大致也是在那時傳入日本的。
至於國家之間正式的醫學交流,始於聖德太子向隋煬帝遞交的國書,那是在西元610年。透過遣唐使和僧侶積極引入中國的醫學和本草知識。
日本為了培養醫師,在西元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中,設立了「典藥寮」。同時公布了「醫疾令」,明訂醫師的教程和整體醫藥的各個規定。但是,這只是對於皇室和貴族的醫師培養,與庶民無緣,因此沒有持續很久。
到了與中國交流達二百年左右的平安時代,日本醫療界開始出現由日本人編撰的醫藥書。《大同類聚方》是應敕命編撰的日本固有處方。日本最古老的醫書《醫心方》是隋唐醫學的集大成。若探究這兩本書的根源,很明顯均依存於中國醫學,但是根據日本的醫學經驗來編集這一點,是值得高度評價的。醫學的本土化
《醫心方》是不折不扣的探索日本式醫學的著作。這本書在編撰過程中,很大程度考慮了日本的風俗,並非照抄中國書籍,對榮西的《喫茶養生記》、梶原性全的《頓醫抄》和《萬安方》及有鄰的《福田方》等著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文字記載,日本醫學邁出獨創的第一步是在西元十六世紀以後。曲直瀨道三進一步發展了金、元醫學,並著有《啟迪集》等著作。擁護這部著作理論的人形成了後世派,與之相對的是重視實證主義學識的古方派。
兩派雖有不同,卻都重視「腹診」,這一點明顯不同於中國的醫學,是日本獨自摸索醫學的證明。透過觸摸按壓患者的腹部,以了解腹內臟腑是否有異常變化和全身狀況的腹診,其實在中國醫書《傷寒論》中也有所提及,但是當時在中國並不受重視。
然而在日本,無論是主張「張仲景醫學回歸」的古方派,或是後世派,都非常重視腹診,且從這時候開始,兼任僧侶的醫師減少,以治療為職業的專業醫師逐漸增多。
在醫學取得一定成果的日本江戶時代後期,日本的西洋醫學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肯貝爾著的《周遊奇觀》(西元1721年)、《日本志》(西元1727年)和西柏特的《日本植物志》(西元1791年)中,都有關於日本的醫療和生藥的介紹;西博爾德也將所見所聞記載在《日本》(西元1832年)等書中。中國的醫學經過潤色,在日本開出絢爛的花朵,是從江戶時代的西元十七世紀左右,到明治維新之前的這段時期。
根據西元1819年的《江戶今世醫家人名錄》記載,當時醫師的總數達到五百七十人,在第二年的續編中,有兩千五百人進行了登記。雖然醫師陣容不斷的壯大,但醫師素質卻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僧醫和修行者正如基督教的傳教士同時又是醫師一樣,佛教僧侶也兼任醫師,寺院是免費治病的場所。而醫術不高的僧醫往往會認為胃消化不良、高血壓、糖尿病等久治不癒的病是老毛病,天花、麻疹等傳染病因發病時間是一時的,因此不能稱為老毛病。
在國與國的交流中,會帶來各種疾病,但是僧醫的治療以巫術和祈禱為主,運用作為「鑒真祕方」而傳入的草藥和石藥(礦物類藥物)的情況很少。雖然是題外話,但直至明治之前,僧侶比醫師的官位確實高出許多。因此,虛榮心強的醫師便加入了僧籍,留著和尚頭;而梳著髮髻和全髻的醫師則抵制這種風潮。所以,從當時的髮型可以反映出不同心理,非常有趣。
明治以後的變化
到了近代,日本政府開始極力追趕西洋醫學的腳步,在西元1874年,甚至還公布了不脫離漢方學習西醫,就不能稱為醫師的醫學制度。雖然淺田宗伯等人極力反對,但也無法改變當時崇尚西學的趨勢,日本的醫療由此轉為被西洋醫學所支配。不僅如此,以「和漢藥」為主流的藥品,也被西洋藥所取代,不過當時的西洋藥只是一些碳酸氫鈉等非常原始的藥品。
和漢處方的傳承藥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無論是江戶成藥的藥品,還是小攤販的大道藥品,都遭受巨大的損失。隨著成藥的衰退,被稱為庶民文化財產的成藥店,也逐漸減少、消失了。
很諷刺的是,隨著西方合成藥的副作用,以及醫師與患者間的關係疏遠,東洋醫學和漢藥又在西元1960年以後逐漸復興。而且,慢性病的好發,也是日本重新審視漢方的一大原因。西元1976年,漢方製劑被列入醫療保險的範圍,日本東洋醫學會也正式得到了認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