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傷寒論之現代應用精華(下)

9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再談六經辨證及其傳變、證治

《傷寒雜病論》總共三百九十八條,共列出一一四個成方,上冊已經分別介紹了:所有關於太陽病的病理、病因與治則(治療原則),包括太陽病之在表、在裡、表裡俱病,屬寒、屬熱,當汗、當下及不可汗、不可下等,都已說得非常清楚,包括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一至三十條)十五方: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白虎加人參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三十一至九十五條)二十四方:桂枝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黃芩黃連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乾薑附子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桂枝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芍藥甘草附子湯、茯苓四逆湯、五苓散、茯苓甘草湯、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真武湯等。

補足仲景方三「死症」之遺憾

本書從第九十六條之後開始談其傳變,包括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九十六至一二七條)十一方:小柴胡湯、小建中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桃核承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桂枝加桂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抵當湯、抵當丸。以及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一二八至一七八條)二十五方:大陷胸丸、大陷胸湯、小陷胸湯、文蛤散、三物白散、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乾薑湯、半夏瀉心湯、十棗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赤石脂禹餘糧湯、旋覆代赭石湯、桂枝人參湯、瓜蒂散、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連湯、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白虎湯、炙甘草湯。其次談陽明病、少陽病,包括辨陽明病脈證並治(一七九至二六二條)十一方: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豬苓湯、蜜煎導方、土瓜根方、豬膽汁方、茵陳蒿湯、吳茱萸湯、麻子仁丸、梔子柏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辨少陽病脈證並治(二六三至二七二條)、辨太陰病脈證並治(二七三至二八○條)二方: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接下來談少陰病與厥陰病,包括辨少陰病脈證並治(二八一至三二五條)十五方: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黃連阿膠湯、附子湯、桃花湯、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散。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三二六至三八一條)六方:烏梅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麻黃升麻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白頭翁湯。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各種醫療資源普遍不足,而張仲景以溫補陽氣法(使用乾薑、附子、肉桂等),治療眾多陽虛患者,讓其快速恢復元氣;在疾病後期、正虛邪盛時,則採大補陽法,使病人正氣旺而邪氣自退。有時碰到危急重症,更以各種「回陽救急方」,救治心陽虛衰病人,可以說在治療太陽病、陽明病方面的成效前無古人,因而贏得「醫聖」令名,讓後人十分欽敬、景仰。

可是細讀醫聖張仲景在少陰病與厥陰病的處方用藥,發現他雖善治危急重症,救助病人渡過危險期,但由於當時的醫藥衛生與營養普遍不足,有些病人雖然救活了,但因補養不足,無法恢復身體正常機能,以致生機末絕,卻因過度虛弱、體能不足,最後油盡燈枯而亡。他發現醫者只能救急、回病人於烏有之鄉,對亟需需滋補的虛弱性疾病卻無能為力,只能稱之為「死症」;此即《傷寒雜病論》中,在治療少陰病與厥陰病的仲景方只分別為十五方與六方,共二十一方而已,明顯偏低,這是醫者的無奈與遺憾。而今醫藥發達,物產豐富且交通便利,很多東漢時代被視為「死症」的營養不良、藥物不足原因已經不復存在;加上現代人(尤其是亞熱帶地區)的體質、營養狀態與疾病型態,均跟一千七百年前的「中原地區」有很大的不同,為免醫聖張仲景的遺憾徒留後世,因此乃秉醫者「茍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大膽補充「傷寒雜病論少陰篇補遺(腎)」、「傷寒雜病論厥陰篇補遺(肝經)」,以及「傷寒雜病論厥陰病補遺(心包絡經)」等三篇於後,以就教於前輩、同道。

本書的其他內容還有:辨霍亂病脈證並治(三八二至三九一條)三方:四逆加人參湯、理中丸、通脈四逆加豬膽湯。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三九二至三九八條)四方:燒禈散、枳實梔子豉湯、牡蠣澤瀉散、竹葉石膏湯。

如此,可以說所有《傷寒雜病論》的傳變及其臨床應用均在本書中,對於每一條(太陽病)的病理、病因與治則(治療原則),包括太陽病之在表、在裡、表裡俱病,屬寒、屬熱,當汗、當下及不可汗、不可下等,都已在上冊說得非常清楚,所以本書只做概略性的解釋。第二章以後的臨床分析更只挑重點、詳細說明,需要知道內容及應用重點者,請參考附錄「大補陽法」一文。

後三○四條內容及微言大義

以下介紹第九十六條至三百九十八條的大致內容及其主要處方,詳細的臨床心得及方義請參考第二章。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從本條開始談少陽病。首言「傷寒五六日,中風」,其實傷寒、中風都是邪氣所引起之證,表示其邪已不在太陽(之前談的大多是太陽病),已經內傳至少陽。但之前第五條曾云「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亦即由太陽傳經至少陽頂多兩三天,為何這裡又說「傷寒五六日」?這是因為少陽樞轉無力,邪氣已轉入其經而不得外出之故。在後半段的第二六六條所說:「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即指此而言,此論到第二六六條再說明。「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示正邪相爭,才會出現寒去熱來、熱去則寒至的現象(症狀),可見病不在表,亦不在裡,而在表裡之間。而此邪氣團聚於表裡之間,既不能入裡,又無法出表;而胸脅正好為少陽之位,邪居其中,故患者感覺「胸脅苦滿」。而所謂「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是指胸脅苦滿、精神不振,而木火之氣犯土,胃氣不下,故經常唉聲嘆氣,不欲飲食。加上少陽為膽木,位居清道,但膽道為邪所鬱,逼炎心分,因此「心煩喜嘔」。以上四證都是木火為病,且皆位於少陽;但因證象不同,火氣遊行不定,所以出現的病狀不一定,不過都不出胸腹之間。

然而也有「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者,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者」。這是因為若火氣遊行於上焦,而不是出現在中焦或下焦,就只有胸中煩而不嘔。若火氣遊行於中焦與下焦,而不在上焦,自然會出現口渴、腹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狀。要是火氣上逆而傷及肺金,肺氣不利,就會出現輕微發燒、咳嗽,但不覺得渴的症狀,而此即屬於小柴胡湯證,故云「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這裡先介紹小柴胡湯的內容,詳細的應用之道請看下一章的臨床解析。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薑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第二章
臨床應用與解析

以下依本人從事中醫臨床及應用傷寒雜病論四十多年的經驗,就其中較特別、不易理解或值得再加解讀者,分別提出來詳細討論。第九十六條起十條因係接續上冊的餘緒,所以連續解讀,之下則介紹較多人詢問的幾條,以作為需要者的應用參考。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本條所論與上冊第五條所言有些不同。第五條云:「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亦即傷寒病通常兩三天就會傳經少陽,若遷延五、六日,表示少陽樞轉無力,邪氣轉入其經,而不得外出。此即之後第二六六條所云:「乃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之故。由於邪氣內入於少陽,而初生少陽無力勝邪,陽氣不足當然轉樞不利。此外,邪氣不能外出,不得出於表,亦不得入於裡,團聚胸中不去,當然會造成胸脅苦滿也。解決之道就是給予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為何少陽病以小柴胡湯和解最佳?此方以柴胡為君,重用半斤;而柴胡味苦性寒,能推陳致新。以黃芩為臣;黃芩亦味苦性寒,可除熱去火。其他的人參、甘草、大棗,均味甘性溫,可補血益氣,故作為佐藥。使藥則為半夏、生薑,此二藥味辛性溫,能除痰散結。而且參、草、薑、棗共用能補充衛營,半夏可利樞,柴、芩則解其熱,七藥配伍正可消除木火內鬱,治療少陽經病。小柴胡湯的適應症非常多而廣泛,既可治初病外感,亦可治久病內傷。就個人所知,有些前輩醫師凡治發熱病無不大量使用小柴胡湯。即使氣血不和或其他變證,也都可以小柴胡湯加減化裁,均能收到效果。例如「胸中煩而不嘔」為木火在上,只要去能補氣的人參、能降逆之半夏,再加栝蔞實以除熱,即可獲得改善。「若渴」的渴為木火傷津,故去辛燥的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以生津。「腹中痛」為木火傷中,故去苦寒的黃芩,加芍藥以抑木,自可解痛。而「脅下痞硬」乃木火結滯,故去滋補的大棗,加牡蠣以軟堅。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表示水氣上凌,故去礙陽的黃芩,加茯苓以利水。「不渴,外有微熱」代表表邪未盡,故去可斂邪之人參,但加桂枝以散風。「若咳」表示肺氣不利,只要減去能補中之人參、生薑、大棗,另加五味子以止咳,改用乾薑以溫肺,就可以解決。總之,小柴胡湯的妙用就是可以因證加減,適用範圍相當廣。

值得注意的是,小柴胡湯有沒有效的關鍵在於柴胡的用量,通常要大量才能收效。過去有人認為柴胡易劫肝陰而不敢重用,以致難有速效。依經驗,柴胡若未開到七錢以上根本無法發揮功效。即以本條而言,仲景還開到半斤,由此可證。如要退燒、清肝膽胃腸炎症,或肺、腎之腫熱,則須重用黃芩。

小柴胡湯對橫膈膜上下臟器的各種病變,以及情緒性、心理因素引起的不適,均大有功效。

第三章
大補陽法的奧秘與驗證

大約從一九五○年代後期開始,我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皆以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馬首是瞻,醫療方面也不例外,可以說大部份的醫療資源均朝西醫傾斜,除了大量引進歐美(特別是美國)的最新理論、技術、儀器、藥品之外,也大加推廣,將西藥說得像仙丹一樣,一服就見效,此由早期將類固醇稱之為「美國仙丹」可見端倪。當時不但大小病痛都開類固醇,過敏性疾病或所謂的「疑難雜症」用得更加普遍而頻繁;當時是個「美援」的時代,美國的什麼東西都好、都大(所以當時的歇後語「美國西裝」,意思就是「大」,台語叫「大輸」,本意為很大件,隱喻為「大輸」),因此將這種萬用藥稱為美國仙丹也就不足為奇。沒想到二十幾年之後世界醫壇才發現,常用類固醇會導致月亮臉、水牛肩、人瘦小腹大,以及骨質疏鬆的後遺症。這是後話。在當時那種一面倒的情勢之下,中醫之備受打壓也就不足為奇了。除了好的中藥取得困難之外,看中醫還會被認為「跟不上時代潮流」、「沒有效」,有些不肖的中醫只好偷偷在藥粉中添加類固醇以求「速效」來吸引病人,有如飲鴆止渴,更使中醫師的地位雪上加霜。當然國家的醫療政策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可說自此之後,歷任的醫療政策負責人全出自西醫,中醫藥之不受重視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情況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善,中醫在政府單位的最高階不過是中醫藥委員會,彷彿醫療政策的橡皮圖章,發揮的功能相當有限。

個人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對中醫藥本來就很有興趣,而且深具信心;讀政治大學新聞系時即大量閱讀傳統典籍,畢業後更拜在中國醫藥大學創辦人覃勤門下,與覃醫師之入門弟子馬光亞、黃維三等人共同學習、研究,亦師亦友,後來他們都名重一方,甚有成就。本人則於考上中醫師特考(民國六十七年)之後走入臨床醫療,以張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為主,為眾多病人服務。在多年的臨床之後,發現我國的地理、氣候、衛生、醫療、飲食、生活習慣與經濟狀況等,已經與張仲景的時代大大不同,臨床無法完全套用,經過多年探索,發現重用乾薑、附子、肉桂等補陽藥,更適合治療亞熱帶濕熱環境下的病人,因而提出「大補陽理論」,推行「大補陽法」;簡單說就是重用補陽藥物,多年來獲得一些成果。

到了西元一九九○年代,個人在中醫理論與臨床方面已經有一些心得,因而再與三軍總醫院神經科林欣榮醫師等人合作,共同研究許多危急重症的治療,特別是中西醫合作,治療脊椎脊髓神經損傷患者,結果突破了西醫認為中樞神經細胞無法再生的盲點;獲得相當成效。二○○三年更發起、成立「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邀請各科專家演講,培養了相當多的神經醫學及危急重症醫療高手。在研究、治療「截癱」方面也受到一些肯定,可以說是「大補陽理論」的進一步落實,因此特別野人獻曝,將這一點心得公開出來,以就教於高明。仲景方還是留下了一些缺憾

醫聖張仲景使用乾薑、附子、肉桂等,治療眾多陽虛患者,溫補陽氣使病人體能快速恢復,或在疾病後期正虛邪盛的情況下補充病人陽氣,使病人正氣旺而邪氣退。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漢代各種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張仲景使用的各種回陽救急方,正是針對各種危急重症,唯一能有效治療心陽虛衰的處方。但是疾病渡過了危險期,或是病人的生機末絕,但營養不足、體能不足,無法恢復身體正常機能,這就不是仲景的醫術所能冶療,而許多現代十分容易取得的藥物,在當時尚無法大量取得,許多體虛而須滋補的病人,欠缺營養且而死亡,常常是醫療工作者最大遺憾。仲景時代因各種條件不足,所以他觀察到許多病症而無力加以救治,只能稱為「死症」,將遺憾留待後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