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循令食家の味: 24節氣歲時紀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言】歲時養生,樂享當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生活智慧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宋.蘇軾)偶然間讀見的詩句,饒富情趣且美妙傳神,令人咀嚼出尋常生活中不平凡的滋味。

▲順時兼養生,樂享當下
順時兼養生,樂享當下蘇東坡只用簡單的幾個詞彙, 就把二十四節氣的排序第一位「立春」,活靈活現地勾勒了出來――竹林外的三兩枝桃花初綻,在岸邊整整待了一個冬天的鴨子,已經迫不及待下水,搶著在回暖的江水中嬉遊。
河灘上頭也長滿了蘆蒿,跟著抽長發芽的蘆葦,迎風搖曳生姿,此時剛好也是河豚逆江而上,成了漁人爭相捕捉、肥美上市的時節。
這不只是詩人對於節令的美好想像,仔細觀看詩中的圖景,完整展現出生活其中的人、動植物、環境、飲食風尚,依隨季節轉變下的自然呈現。
二十四節氣來自於古人千年智慧的累積,總結出一年的時令、氣候、物候,提醒著人們養生之道就是「依時順歲」,在什麼時間點,從事什麼事情,正是「活在當下」的最佳註記。不管日夜如何推移、晨昏怎麼變化,都能頤養天年,從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方式。


▲二十四節氣,源自曆法系統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

簡單來說,節氣就是二十四個時節與氣候的表現,古時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曆注。
陽曆,又稱為太陽曆、公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曆法而定;陰曆,則是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曆法;陰陽曆,則為涵蓋月球運行規律及太陽位置變化所訂的曆法,俗稱農曆的夏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這種陰陽合曆,可說兼顧一年一循環。
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不停地公轉和自轉,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為「春分」點,自此出發,每前進十五度就是一個節氣。
地球繞行太陽一圈,時間為一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作十二個月,隨著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而有自然的冷暖與寒暑變化,在此周而復始的循環中,於是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傳統農事活動看天吃飯,依循季候來安排,相應而來即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爾後,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已詳加描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透過丈量日影軌跡變化,得出了日影最短為「夏至」,日影最長是「冬至」,日影介於兩者中間的是「春分」。
後續再根據天文學家「二至二分」的架構,每一段落範圍十五天,每個月就可以安放兩個節氣,便衍生出了其他的節氣名稱,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

▲七十二物候,人文科普的日常考察
因著日夜寒暑,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一個季節收進六個節氣,四季就有二十四節氣,形成一套大自然運轉的規律。
除此之外,根據自然的「物候曆」記載,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季,四季一歲,換算下來,一年就得到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是古代最早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之曆法。
各候有著相對應的一種物候現象,又稱為「候應」,又可區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再根據當時的氣候特徵和特殊現象分別起名,列入多年觀察平均按序而出的現象,其中包含花草樹木的綻放凋謝、動物的出生與死滅、土壤和河流結凍解凍、農作播種時抽穗、開花與結果等,反映著農事活動。
然而因為地區差異性極大,所以較難被廣泛運用,但人文科普意味濃厚的詞條,仍然不失為一種景觀依時變遷的日常考查。
【立春】東風解凍,地脈暖先知

▎賀春節,五大慶典鬧元宵 ▎
「把你的深淵交給我──我將用柔軟的睡眠標明它,你將會感激,能夠四足落地。」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說過這樣的句子,彷彿用現代的語氣,為春天開篇打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廣告,熬過嚴寒的冬天,在逐漸甦醒的睡眠中轉身,聽見了大地復甦的喧鬧。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通常在每年國曆二月四日前後,大地解凍,東風送暖,正式走進了春天,此時的萬物揮別嚴寒的冬天,重新生長,迎來春暖花開的日子。
春光如此明媚,蟄居洞中的蟲獸紛紛醒了過來,川河上的冰開始解凍、消融,魚兒游竄到水面之上透氣。

「咚咚隆咚鏘,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當這首歌曲在耳邊響起,就充滿了濃濃的過年氣氛。早期的「春節」本來專指立春,後來為了有清楚的區別,國曆(陽曆)正月初一就稱為「元旦」,農曆(黃曆)正月初一則是大家殷殷期盼、張燈結綵喜洋洋的「農曆新年」。

農曆新年,接近於立春的朔日(月缺之日),推敲日期大抵落在大寒至雨水(國曆一月二十一日至二月二十日)三個節氣之間。

一年之歲首,又稱為度歲、賀新歲、慶新春等,整個春節過年一般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元宵,作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時刻,這一天除了上演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的活動,台灣還保留五大傳統「鬧元宵」慶典──北天燈(平溪)、南蜂炮(鹽水)、東寒單(台東)、西乞龜(澎湖)、中火龍(苗栗),歡天喜地的年味終於有了圓滿的收束。

▎立春鞭牛,一年之初精神抖擻 ▎
農曆大年初一也要選擇良辰吉時「走春」,「春」的閩南語發音為「剩餘」的意思,代表著年年有餘,求得好兆頭。
還記得小時候有首兒歌,是這樣唱的:「春神來了怎知道?梅花黃鶯報到,梅花開頭先含笑,黃鶯接著唱新調,歡迎春神試身手,快把世界改造……。」立春,確實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習俗――迎春(神)。
據傳古代有位春神,鳥身人面,乘坐雙龍,專門掌管花草樹木的生長,這一天人們要從山上迎回春神,一路上敲鑼打鼓,唱響喧天,沿途還會丟擲五穀,就是「迎春」。
「春打六九頭,耕牛遍地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這頭將春神給迎回來了,那頭就要開始「打春」、「打牛」、「鞭春牛」的習俗,撿拾細細長長的柳條,輕輕地打在耕牛的身上。
連雅堂《臺灣通史》描述到:「立春前一日,有司預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活靈活現出早年「鞭春牛」的有趣場景。

一年之計在於春,切勿怠惰白了頭,這股象徵意義的鞭策,萬物跟著精神抖擻,人也神清氣爽起來,今年的農產勢必盈滿豐收。

萬象更新,無邊春色到人間,鄉村裡也流傳一首順口溜,以閩南語發音的「摸春牛」,可說饒富趣味:
摸牛角,賺錢穩答答;摸牛頭,兒孫會出頭;
摸牛嘴,年年大富貴;摸牛耳,健康呷百二;
摸牛身,家和萬事興;摸牛肚,添丁發大財;
摸牛尾,年年剩家貨;摸牛腳,抹甕呷未乾;
摸牛腩,子孫存億萬。

從鞭牛到摸牛,鮮活趣味的傳統民間習俗,帶我們一同品春味,詠春趣,彰顯出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
當我們把春牛從頭到腳都摸了一遍,好似也沾染了春天的生機盎然,同時把這份盈滿的福份帶回了家中。
食節氣.養生帖──

▎春寒宜甜少酸,養肝護脾 ▎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依照流傳下來的俗諺,在立春這天若是下雨的話,代表今年的春季會偏向濕雨且寒冷,而且這場綿綿雨季將會持續到清明。
「春寒料峭,凍殺年少。」忽冷忽熱的氣候,心臟血管容易快速的膨脹與收
縮,一些年幼或年長者,往往因一時疏忽引發相關疾病,為了遠離風寒、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威脅,春日要做好頭頸部與雙腳的保暖功夫。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根據中醫理論的說法,當春歸大地的時候,冰雪漸漸消融,陽氣開始升發,因此,春天要掌握春氣生發的關鍵,蘊含並厚積身體中的陽氣。
草木滋榮的春天,依據中醫五行理論,春屬木,在五臟中屬肝,陽氣生發,新陳代謝跟著旺盛,此時的飲食宜甜少酸,有益肝的疏泄。
此外,唐代藥王孫思邈說到:「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為脾屬土,過旺的肝氣恐傷脾,因此養肝的同時,還要兼顧健脾整胃。

▎時尚咬春,食指大動的美味▎
立春這一天還可以來根大蘿蔔,準備「咬春」。古人饒富智慧,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春
日,透過五辛蔬菜的飲膳智慧,讓身體始終保持暖度。
蘿蔔,性味辛甘,生吃有辛辣感,咬上一口,好比把春天的爽利吃進嘴中,就是傳統習俗的「咬春」。
《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也有詩句寫到:「春日春盤細生菜」,可以看見春天的美食饗宴還有「春盤」,延續著唐朝流傳下來的習俗,將生菜瓜果擺放在盤子上,儼然就是古時候的生菜沙拉,蘆菔(音蔔)指的就是紫花小蕪菁,加上蘿蔔、韭菜、豆芽等,這些帶辛味的蔬食,不只暖了身子,還可以甦「春睏」。
同時,用麵糊烙上一張油香麥熟的「春餅」,餅香撲鼻,將縷縷細嫩的生菜切成細絲,包進了春餅裡頭,就成了名符其實的「春捲」,再放入油鍋炸上一會,酥香鮮脆的「炸春捲」就美味上桌。這場用美食展開的繽紛「春鬧」,在在令人食指大開,吃了以後包準健脾暖胃,全身上下都舒暢。

▎常養生,溫補陽氣▎
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萬物從嚴寒中甦醒過來,乍暖還寒之際,更要留意身體的保護與調養。
《黃帝內經》四季陰陽養生法指出,需要多食溫補陽氣的食物,達到「春夏養陽」的功效。以下列舉相關食材,彙整如下:
大蒜:味辛,性溫,百合科、蔥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呈現鱗莖球或扁球狀。
《本草綱目》記載,大蒜「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腫痛」,具有暖脾胃、解毒去滯、溫中健胃、消食理氣、解毒殺蟲的效用,也能夠預防感冒和蟲蛇咬傷。百合科大蒜的乾燥鱗莖,通常在春、夏兩季採收,有相當強的殺菌力,可與維生素B1合成蒜硫胺素,提升新陳代謝,抵禦放射性物質對於人體的危害。

菠(ㄅㄛ)菜(ㄘㄞ):甘冷,滑,無毒,屬於藜亞科的一種植物,又稱為菠薐、波斯草、赤根菜等。
《本草綱目》記載,菠菜可「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春天吃菠菜,可說開胃又解饞,美味又下飯。

韭菜:辛溫微酸,叢生,百合科,蔥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草鐘乳、起陽草、長生韭。
《本草綱目》記載,韭菜能「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臟,令人能食,益陽,止泄臼膿、腹冷痛,並煮食之。」屬於養護肝臟的蔬菜。

元末明初的冷謙,據傳活了一百五十歲,透過日常養生功法頤養天年,著作《修齡要指》可以一窺他的起居調攝法:「平明睡覺,先醒心,後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十遍,以睛左旋右轉各九遍,閉住少頃,忽大睜開,卻除風火。……臨睡時,調息咽津,叩齒鳴天鼓,先睡眼,後睡心,側曲而臥,覺直而伸,晝夜起居,樂在其中矣。」這些生活起居的保健方法,在在提供強身健體的指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