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中醫?西醫?非藥物治療?(節錄)
中醫與西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比較
◎治療方式
◆中醫的治療方式
中醫的治療是將全身視為一個整體,將過虛或過旺的現象調整至平衡,或是另外一種說法,將陰陽調整至平衡,身體的功能就會恢復正常。中醫的治療藥方比身心科更為因人而異,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會隨時根據病人身體的變化而調整藥方。通常水藥會比科學粉藥效果好,因為能精確的控制每味藥材的劑量。但如果你怕水藥的味道,吃科學粉藥也是可以的,只是可能會稍慢一點而已。
中醫的治療有時候還會加上針灸,有極少數讀者是只有進行針灸而沒有搭配中藥,而針灸有體針、頭皮針、耳針等等,依照醫師習慣或擅長的方式選用。有的讀者會暈針,需要跟醫師反應,醫師才能再做調整。
有部分中醫會在病人差不多好了九成時,判斷自癒力已經恢復就結束治療,遇到這種情況時,請一定要做好日常維護,讓恢復大於消耗,才能順利地把最後一哩路走完,正式畢業。
◆西醫的治療方式
身心科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就有比較明確的範圍,「提升血清素濃度」、「提升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濃度」、「提升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濃度」等等,統稱「血清素類藥物」。原則上是缺什麼補什麼。請注意「緩解症狀的抗焦慮藥物」並不是治療,而是輔助,所以不是必須的。
◎治療期長短
在治療期的長短部分,如同前面所述,中醫西醫沒有差別,真正會影響時間長短的因素是病人自己所做的努力,這是中醫西醫同時都有跟我強調的部分。那麼有做努力跟沒做努力,治療期長短會有多大的差距呢?答案是天差地遠。
以我的讀者普遍中重度以上的失調來說,自己有努力,平均一兩年就會痊癒,自己不努力,三五年都算是好的,我前面也說過還有很多吃了幾十年藥的讀者。藥物治療會跟你破壞身體的行為和情緒進行一個拔河賽,如果你的破壞力度太大,比如每天喝酒、每天喝咖啡,當傷害大於治療的幫助,別說康復了,病情惡化都是有可能的。
◎治療費用
◆西醫費用
如果你找健保醫師,就是健保價格。自費醫師通常費用驚人(單次約一到三千元),也不是很有必要,因為那些藥,健保幾乎都有。如果是健保沒有的藥又必須用到,健保醫師可能會建議你這個藥自費,但通常也不會貴到幾千這麼離譜,因為不是整個藥方都自費。
◆中醫費用
如果你找健保醫師,粉藥就是健保給付,如果你選擇自費水藥,單次就醫的費用可能會在幾百元至兩千元。據採用水藥的讀者認為水藥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你的經濟情況允許,或許選擇水藥會比較好。另外有一種說法,粉藥是複方藥,每味藥的分量比例是固定的,所以對症比較不精準,水藥是單方調配,每一味藥都是醫師精準拿捏的,所以比較有效。以上大家自行斟酌囉!
如何挑選治療方式
◎依照你的信任程度挑選,最好不要同時並行
大家應該都聽過「安慰劑」的實驗,如果病人以為他吃的是真正的藥,那即使只是給他維他命,他都會覺得改善很多,這就是心理作用的強大力量。有些老人家根本沒病,就是疑神疑鬼覺得自己有病,醫師就會開維他命給他,然後老人家就覺得好多了。
所以,在選擇治療方式的時候,請選擇你最信任的那一種,信任的強大力量會讓你的治療效果發揮到最大。並且因為信任,你很安心,安心就能讓自律神經放鬆,對病情有正面的幫助。
經常有讀者會問:中醫好還是西醫好?想要挑最厲害的去就醫,但是,親愛的,這不是華山論劍,沒有天下第一。
◎如果想要中西醫一起進行,可以採用的組合式治療
中西醫同時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是不建議的,前面說過原因了,現在要來解釋中西醫一主一輔搭配的兩種情況。
◆西醫為主,中醫為輔
第一種想法是想讓西醫身心科治療自律神經失調,中醫緩解症狀。但是前面說過,中醫在緩解症狀這方面沒有西藥那樣直接、強力的效果,所以這種方式不太可行。第二種想法是想讓西醫治療,中醫調養,但,你在生病中,中醫就不是調養而是治病,無法分割。第三種想法,西醫主治療,中醫治療其中一兩種症狀,但前面說過,醫師是治病不是治症狀。
◆中醫為主,西醫為輔
這種方式是讓中醫負責主要的自律神經失調治療,而西醫身心科負責處理前面提到的那些中醫比較難處理的情況,比如安眠藥以及急性發作時緩解的抗焦慮藥物,像是贊安諾、安邦錠、安柏寧等等。這樣的搭配就比較好,在大醫院中,中西醫之間如果彼此有合作會診,通常也是採用這種方式來避免藥物衝突,使兩種醫療體系的合作達到最高效益。
◆特殊情況
以下情況,我會建議選中醫比較好。
•備孕(不必擔心服藥中突然懷孕)
•懷孕中(中醫可選擇的藥材比身心科多)
•吃血清素類藥物經過多次換藥仍無法適應良好,已經心生恐懼
•對西藥有太多根深蒂固的迷思,難以短時間化解開
•想一併處理從小的不良體質(也許不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體質問題)
【摘文2】別等身體抗議才正視問題─觀念篇(節錄)
請給你的「健康事項」一個位置
現代人忙碌,經常都是等到健康亮紅燈才驚覺大事不妙,許多人都是這樣不知不覺地讓自己變成了病人。所以,不論我們是還沒生病、已經生病、已經康復,都應該要養成對自律神經健康、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習慣,例如運動、紓壓。大部分人都會說「可是我沒時間呀」,所以,我們就得來說說怎麼樣讓自己變得「有時間」。
我看電腦玩物的部落格很多年了,最近幾年,他有個時間管理的概念很好「不要只把工作、會議排進你的行事曆,你的生活也要排進行事曆」。這個概念的意思是行事曆就是你一整天的時間規劃,你的人生裡不應該只有工作或一些別人的事情,你私人的生活,比如陪老婆小孩也應該排進去,比如運動也應該排進去,比如進修閱讀也應該排進去。
舉例來說,我們總是嚷嚷著沒時間運動,那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幫運動安排一個行事曆上的位置,總是想等有時間再去運動,事實是,我們做完了行事曆上的事情後,再忙亂地做眼前看到、突然想到的生活雜務,永遠都沒有剩下的時間。
所以,把你的健康維護事項,例如運動、紓壓活動,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跟工作一樣,排進你的行事曆,給它一個位置,給它一段預定的時間,你就會有時間去做了。
我覺得行事曆可以顯示出生活中各種事項在你心裡的優先順序,你會最先把什麼事情排進行事曆?工作、會議、親朋好友聚會,然後是?排著排著,最不被你看重的事情就會面臨無時間可用,通常是跟維護健康有關的事情,接著,失去健康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在重病的那些年,我發現「沒有健康,我竟然什麼事都做不成」,連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都辦不到。當我終於接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時,我做了一個決定,「健康是第一優先要務」,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牴觸這個最高原則。
可以說早在看到電腦玩物的概念文章之前,我就已經特地為我的健康排出時間,並且給了一個最優先的特權。所以,我的行事曆怎麼排的呢?按照優先順序,一一排進:
1.運動
2.紓壓活動
3.回讀者私訊
4.聚會、上課、喘息區間
5.研究資料、寫文章、其他工作
6.陪老公
7.閱讀進修
8.家務
當我們按照優先順序安排時間規劃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排到某一個事項,後面的就排不進去了,這時候,請堅持你的優先順序,順位比較低的,排不進去就捨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有時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你得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人是超人,沒有人可以貪心地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做好,你得選擇出最重要的,專注在上面,才不會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顧此失彼,結果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那麼可不可以將優先順序調換一兩天呢?就一週有一兩天不做健康事項?事實是,當你這樣做之後,很快的,它又會變成經常被你捨棄的對象。因為你給自己一個「健康事項不重要」的訊息,一天兩天不做就懶了。除非你一開始的設定就是一週五天,在你心裡這五天是不可退讓的,那麼也是可行的,確保你自己不會漸漸荒廢就好。
在上面的優先順序中,有一個「喘息區間」,特別說明一下,這是為了讓自己不會過勞,有喘息的空間,避免交感神經長時間緊繃,經常緊繃的話,自律神經難免會失去平衡。你也應該為自己安排一個這樣的喘息區間,不要把自己逼死。事情和事情之間,你也應該安排至少五到十分鐘的空檔,讓自己喘息一下,給自律神經一點平復的時間。
【摘文3】不知何時會康復?請先這麼想(節錄)
活在當下
彭于晏曾在社群媒體上引用了一句英文格言:「如果你感到沮喪,表示你活在過去;如果你覺得焦慮,說明你活在未來;如果你平靜泰然,代表你活在當下。」自律神經失調時,簡直是完美地體現了這句話。
「什麼時候我才能跟以前一樣?我好懷念以前啊!」這是活在過去,會讓你感覺挫折、沮喪、低落,甚至生氣,「還要多久才會好?一年?兩年?會不會根本就好不了?」這是活在未來,會讓你擔憂、焦慮、恐懼。這些想法越想就越難過,心理上難過,身體被情緒影響到,身體也更難過。這種流程,我以前也有過,很快地,我就發現這實在不是什麼好行為,除了讓我更難以度日之外,沒有半點好處。因此,我開始試著實驗哪種想法會讓我好過一點。
不去想過去,不管過去怎麼樣,跟現在的我都沒有關係,過去的我不等於現在的我。有的讀者會執著一個還蠻奇怪的點,「我以前都不會有這些症狀,為什麼現在身體變成這樣,這樣不對啊」,親愛的,身體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東西,隨著時間推進,你會老,如果你熬夜,你會有黑眼圈,如果你吃太多,你會肥,如果你沒有好好照顧身心,你就會得到現在的一堆症狀。別再糾結你過去怎麼樣,沒有幫助。
也別去想未來怎麼樣,前一章說過,別去管你不能控制的事情,什麼時候會好,顯然就是一件你不能控制的事情。我不去管未來的事,我只要知道「會好」,句點,結束。
我真正能控制的只有「當下」,「當下我能做什麼讓自己好過一點」、「當下我能做什麼確保是對痊癒有用的事」,我現在的作為決定了我會得到什麼樣的未來,所以,我的焦點就一直保持在「當下」。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甚至用了一個比較極端的想法,「就當作不會好了,我就這樣與它和平共處」,現在我要搞清楚該怎麼跟它相處,這個方法其實也有不少讀者使用,看起來「消極」,但事實上能讓我們感覺鬆一口氣,這是很奇妙的心理作用,只有你不在意了,才能真正放鬆下來。
別給自己設定期限
許多讀者想要我給出「確定的康復時間」,除了想讓自己安心,更多的是想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什麼時候就該好了,什麼時候一定要好。有些讀者認真看了我的文章,發現我有一句話說「讀者們平均約為一至兩年會康復」,於是他們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年」的期限,一年時間到了,就氣急敗壞地來問我,一年了,為什麼沒好?我只好充滿愛心地「提醒」他們,那句話裡重點是「平均」兩個字,這只是個觀察,不是說你一定就能在一年內康復呀!而且這句話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得認真做日常維護,認真調整心理狀態」,才有機會進入那個平均值的範圍。
有的讀者也會拿我的痊癒時間九個月當成自己的期限,而這正是我的主治醫師千交代萬交代的,「別讓讀者拿我做標準,萬一沒有成功,會增加不必要的挫折和沮喪」,果不其然,這樣做的讀者很多都在九個月沒康復的時候就很沮喪,而且都因為這時間太短,使得他們給自己增加了太多壓力。
認真做好日常維護、調整心理狀態,這些是我們可以努力的事情,但是,九個月好,一年好,這不是我們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這不是新年定目標,一定要設下期限,別把成功學的那套方法套用到恢復健康這件事情上,這樣做,除了給自己增加無限壓力,搞得自律神經更緊繃之外,對病情沒有任何好處。
慶賀你的進步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會讓患者變成金魚腦,記性很差,所以,我通常只會提醒讀者要把焦點放在「我已經進步了多少」上面,而不是「什麼時候才會康復」。有些讀者因為記不得自己的進步而做了一點小筆記,記錄自己每天的情況,著重在進步的部分,「今天雖然還有XX症狀,但是減輕了一點」、「今天輕鬆很多,XX症狀消失了」、「今天病情反覆了,不過沒有之前那麼嚴重」,一段時間之後回顧,就會發現每次病情反覆的程度越來越減輕,或是病情反覆的天數越來越少,或是狀況好的時間變多了。
把焦點放在這些進步的地方,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有一天一定會好,慶賀你的每一個進步,讓自己心情好,讓自己感覺有希望,「你開心,自律神經就開心」,這是正向循環,會加速你康復的速度,雖然仍然不能確定什麼時候會好,但,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