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當醫師
我主治消化器官,三十多年來動過四千多次手術,其中有約有半數對象是癌症患者。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我是在癌症醫療的最前線從事外科治療,怎麼會開始推展似乎屬於不同領域的「癌症飲食療法」呢?原因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有太多人無法光靠手術治癒。
我從小就覺得自己非當醫師不可。「濟陽」這個姓氏很罕見,據說中國山東省有個地方就是「濟陽縣」。我的祖先是明朝末期從中國遷移來的,在九州都城為島津家族擔任藥師。由於有這樣的出身背景,我懷有很大的志向,要當醫師治療難治的疾病。
1960年,當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日本正因在東京奧運帶動的經濟景氣中沸騰,收入加倍,城鎮到處都在興建大樓,交通網絡發達,都市設施日益完善。但另一方面,也常出現被稱為「猛烈社員」病倒的消息,即指那些對工作極端狂熱的上班族,那段時間一家之主因過勞而病倒死亡的例子層出不窮。現在「胃癌」算是容易治癒的癌症,但在那時候卻是癌症死亡的榜首。因為四周也有不少人死於胃癌,所以,我才會選擇從事消化器官外科。在那個時代,癌症治療只有動手術,別無其他辦法。
從醫學系畢業後,為了學習最尖端的技術,我在1973年以27歲之齡遠赴美國,進入德州大學的外科教室,研究消化器官的荷爾蒙。通常日本人留學,因為沒有美國的醫師執照,幾乎沒有實際動刀的機會。但我通過了美國的醫師國家考試,取得國際外科學會的推薦,可以在那裡當外科醫師,為病患開刀,成為美國極少見的日本人醫師。
在技術面上,我並不覺得美國與日本的水準有多大的差別,不過,令我驚訝的是兩地的醫療哲學。美國外科學會在1917年制定的醫療條件是:「在適當的時期,公平地施予安全、有效、有效率,而且以患者為主的醫療」,裡面包含了六大要件。而日本直至最近還因為治療者依自己的理念所做的醫療不受信任而產生社會問題,美國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十年前我留學的時候,就已經在努力貫徹以患者為主的醫療原則。
回國後,我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擔任助理教授,後來陸續改任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在第一線繼續治療病患,始終抱持著年輕時在美國學到的「站在患者(受治療者)的立場上進行醫療」的態度。「五年存活率52%」的震撼
2002年,我在荏原醫院任職的第八年,將該院由我和後輩所做的「消化器官癌症」的治療成績整理出來,發現胃癌有487例,大腸癌有623例,膽道癌73例,肝癌143例,胰臟癌80例,總共1406例。病患的癌症進展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接受了根治手術(把腫瘤清除到肉眼看不見的程度)。
其中並不含有嚴重到無法動手術,或是動了手術也無法清除病灶的人。我原本估計五年存活率大概會有七成。沒想到算出來的結果是「五年存活率52%」,這樣的結果讓我大吃一驚。
癌症在術後兩年內的復發機率較高,但是過了五年,就幾乎不用擔心了,所以五年的存活率是治癒的標準。儘管竭盡心力動手術,病灶也幾乎清除乾淨了,卻還是有48%的人無法得救。肉眼看不見的「癌芽」還是會以復發的形式出現,使患者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就過世。
一般認為,膽道癌、胰臟癌是「難治」的癌症。當我在學會發表這個結果時,得到的反應是,「會這樣也是無可奈何」這是第一線治療機構的成績。可是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個結果。那是使用美國最先進的現代醫療技術所做的治療,竟然只有一半的成效……照理說應該是要將近百分之百才對。對我來說,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原諒的數字。
那個時候我正好在思考,如何幫助有進行癌而無法動手術的患者。
癌症治療的三大方法是(1)手術、(2)用抗癌劑做化療、(3)放射線治療。抗癌劑對某些血癌非常有效,有些癌症也可以用化療治癒。尤其對於舌癌、咽頭癌等頭頸部的癌症,放射線和化療並用很有效,但基本上還是要動手術才能完全治癒。
每次我告訴患者或其家人,已經沒有辦法動手術,亦即現代醫療無力救治時,都會深切地想道:「我這個當醫師的,難道不能再想想辦法?」雖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重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提早發現癌症。而且有的癌症很難在早期發現,也有些癌症並沒有列在檢查的項目裡。實際上,有許多人都是要等到癌症進展到某種程度才會發現。
給患者動了手術,讓他們身心蒙受重大的負擔,卻只救得了其中一半的人。我面對這個事實時,開始重新思考「癌症治療的應有做法」。因此有了此書飲食療法的體悟與實證。濟陽式飲食療法的做法
飲食療法要從什麼時候開始?
想必有許多人因為切身的病況,而對於開始飲食療法的時間或要持續多久感到疑惑。
首先要說明的是癌症的分期。癌症的分期定義依種類而異。以大腸癌來說,癌是從腸壁的黏膜發生的。癌細胞停留在黏膜上時是「零期」,如果已經有點深入,還沒有轉移到淋巴結時稱為「第一期」。到這裡為止算是癌症早期。
如果繼續進行,癌細胞沒有轉移到淋巴,卻深入到腸壁,跑到腸子外面,就稱為「第二期」,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時稱為「第三期」,如果又轉移到肝臟或肺臟等其他器官,就是「第四期」了。
以胃癌來說,即使已經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只要還留在黏膜裡面,就是「第一期」。
雖然同樣是消化器官的癌症就有如此差異,但基本上只要還留在黏膜上或只有些許的癌細胞,都屬於「早期」。早期癌症可以說幾乎都能治癒。相對的,已經轉移到淋巴結的癌症,就可以稱為「進行癌」。
無論是什麼癌症,只要發展到第四期,癌就會進入血液或淋巴管,擴散到全身。如果已經蔓延到較遠的內臟,或穿透病灶,擴展到肋膜或腹膜,就不可能用手術完全切除,這時通常會採取全身性的化學療法(抗癌劑)。以目前的醫學來說,除了血癌之類的少數癌症,要以化療治癒第四期癌症是很困難的。
這種「對現代醫學來說很難治癒,但又稱不上末期」的狀態,我稱為「晚期癌」。由於沒有辦法治療,有些被建議住進安寧病房的人,就會來到我服務的醫院求診。但像這樣的病患,還是能靠著飲食療法讓癌細胞消失。
知道有進行癌就要立刻開始
基本上,一知道有進行癌,就要立刻開始飲食療法。這時候不能停止現代醫學的治療,要一邊接受治療,一邊實行飲食療法。如第二章所述,我的做法是用現代醫療削弱癌細胞的氣勢,同時用飲食療法從體內去殲滅它。
尤其是第四期,亦即被診斷為「晚期癌」時,並立即與專業醫師商量,徹底展開飲食療法是很重要的。在第四期階段,多半要接受抗癌劑的化療。抗癌劑的效用很強,有些人以為,是不是可以等到身體在化療後變得孱弱不堪,但癌症還是治不好時,才開始進行飲食療法?然而此時,患者的免疫力已經相當衰弱了。等到這個時候才用飲食療法提高免疫力會非常困難,就算能徹底實行飲食療法,也多半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該要與充分理解飲食療法的醫師商量,了解飲食與現代醫療的搭配方式,並依照專家的指導,開始進行飲食療法。
如果癌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或復發,現代醫學確實很難治療。醫師可能會勸告病患住進安寧病房,或停止積極性的治療,改用緩和疼痛的緩和醫療,或是請病患回家接受居家治療。
但是不需要在這裡放棄。儘管已經是晚期癌或進行癌,我還是有六成患者藉著飲食療法使腫瘤縮小,或是用免疫力來改善病況。一旦發現有進行癌,就要立刻尋求適當的指導,開始徹底的飲食療法。特別是進入晚期癌的人,我認為「飲食療法是消滅癌症的唯一方式」。
我身為非癌症患者的飲食
或許有人對我的飲食方式感到好奇。我沒有罹患癌症,所以只能在這裡介紹我為了維持健康和防癌所採行的做法。
我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八點,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由於熟睡是強化免疫的基礎,因此我養成早睡早起,早上五點過後起床,晚上九點過後上床的習慣。起床後,我會喝兩、三杯綠茶,看看報紙,而且每天為家人做果汁。一人份是兩顆葡萄柚、兩顆檸檬搾成的汁,外加兩大匙蜂蜜。還有,每週有兩、三次,每個人會再多喝兩百CC的蔬菜汁。那是用甘藍菜、青菜(白蘿蔔葉、小松菜、菠菜等)、蘋果、鴨兒芹或荷蘭芹等新鮮蔬菜搾出來的汁。這件事也由是我負責的。
基本的飲食是糙米、味噌湯、醃菜、酸梅乾,再加上洋蔥片、豆芽或甘藍菜等炒蔬菜、煎蛋,以及一茶杯量的蘿蔔泥。味噌湯的配料多半是豆腐、香菇、貝類、海帶芽等。
中餐是一顆蘋果加五百CC的優酪乳。只有這樣還是會餓,所以三點時要吃點心,例如香蕉、橘子,或木瓜、芒果等做成的乾果,或者堅果類。 晚上有交際應酬或聚餐,所以會放寬飲食限制。肉類是一星期差不多吃一次。我喜歡喝酒,每天晚上會喝少許。配酒菜是菜乾、榨菜、毛豆、堅果類,或者魷魚等魚介類。
不過,酒精是癌症患者絕對不能入口的。肝臟除了酒精之外,也要代謝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排毒的器官。酒一喝下去,肝臟就必須處理,而暫時將其他營養素的代謝和解毒擱下。從喝酒後的隔天,r—GTP (檢視肝臟功能的指標)就會上升這點可以知道,酒精會傷害肝臟。
我主治消化器官,三十多年來動過四千多次手術,其中有約有半數對象是癌症患者。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我是在癌症醫療的最前線從事外科治療,怎麼會開始推展似乎屬於不同領域的「癌症飲食療法」呢?原因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有太多人無法光靠手術治癒。
我從小就覺得自己非當醫師不可。「濟陽」這個姓氏很罕見,據說中國山東省有個地方就是「濟陽縣」。我的祖先是明朝末期從中國遷移來的,在九州都城為島津家族擔任藥師。由於有這樣的出身背景,我懷有很大的志向,要當醫師治療難治的疾病。
1960年,當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日本正因在東京奧運帶動的經濟景氣中沸騰,收入加倍,城鎮到處都在興建大樓,交通網絡發達,都市設施日益完善。但另一方面,也常出現被稱為「猛烈社員」病倒的消息,即指那些對工作極端狂熱的上班族,那段時間一家之主因過勞而病倒死亡的例子層出不窮。現在「胃癌」算是容易治癒的癌症,但在那時候卻是癌症死亡的榜首。因為四周也有不少人死於胃癌,所以,我才會選擇從事消化器官外科。在那個時代,癌症治療只有動手術,別無其他辦法。
從醫學系畢業後,為了學習最尖端的技術,我在1973年以27歲之齡遠赴美國,進入德州大學的外科教室,研究消化器官的荷爾蒙。通常日本人留學,因為沒有美國的醫師執照,幾乎沒有實際動刀的機會。但我通過了美國的醫師國家考試,取得國際外科學會的推薦,可以在那裡當外科醫師,為病患開刀,成為美國極少見的日本人醫師。
在技術面上,我並不覺得美國與日本的水準有多大的差別,不過,令我驚訝的是兩地的醫療哲學。美國外科學會在1917年制定的醫療條件是:「在適當的時期,公平地施予安全、有效、有效率,而且以患者為主的醫療」,裡面包含了六大要件。而日本直至最近還因為治療者依自己的理念所做的醫療不受信任而產生社會問題,美國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十年前我留學的時候,就已經在努力貫徹以患者為主的醫療原則。
回國後,我在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院擔任助理教授,後來陸續改任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在第一線繼續治療病患,始終抱持著年輕時在美國學到的「站在患者(受治療者)的立場上進行醫療」的態度。「五年存活率52%」的震撼
2002年,我在荏原醫院任職的第八年,將該院由我和後輩所做的「消化器官癌症」的治療成績整理出來,發現胃癌有487例,大腸癌有623例,膽道癌73例,肝癌143例,胰臟癌80例,總共1406例。病患的癌症進展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接受了根治手術(把腫瘤清除到肉眼看不見的程度)。
其中並不含有嚴重到無法動手術,或是動了手術也無法清除病灶的人。我原本估計五年存活率大概會有七成。沒想到算出來的結果是「五年存活率52%」,這樣的結果讓我大吃一驚。
癌症在術後兩年內的復發機率較高,但是過了五年,就幾乎不用擔心了,所以五年的存活率是治癒的標準。儘管竭盡心力動手術,病灶也幾乎清除乾淨了,卻還是有48%的人無法得救。肉眼看不見的「癌芽」還是會以復發的形式出現,使患者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就過世。
一般認為,膽道癌、胰臟癌是「難治」的癌症。當我在學會發表這個結果時,得到的反應是,「會這樣也是無可奈何」這是第一線治療機構的成績。可是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個結果。那是使用美國最先進的現代醫療技術所做的治療,竟然只有一半的成效……照理說應該是要將近百分之百才對。對我來說,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原諒的數字。
那個時候我正好在思考,如何幫助有進行癌而無法動手術的患者。
癌症治療的三大方法是(1)手術、(2)用抗癌劑做化療、(3)放射線治療。抗癌劑對某些血癌非常有效,有些癌症也可以用化療治癒。尤其對於舌癌、咽頭癌等頭頸部的癌症,放射線和化療並用很有效,但基本上還是要動手術才能完全治癒。
每次我告訴患者或其家人,已經沒有辦法動手術,亦即現代醫療無力救治時,都會深切地想道:「我這個當醫師的,難道不能再想想辦法?」雖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重要,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提早發現癌症。而且有的癌症很難在早期發現,也有些癌症並沒有列在檢查的項目裡。實際上,有許多人都是要等到癌症進展到某種程度才會發現。
給患者動了手術,讓他們身心蒙受重大的負擔,卻只救得了其中一半的人。我面對這個事實時,開始重新思考「癌症治療的應有做法」。因此有了此書飲食療法的體悟與實證。濟陽式飲食療法的做法
飲食療法要從什麼時候開始?
想必有許多人因為切身的病況,而對於開始飲食療法的時間或要持續多久感到疑惑。
首先要說明的是癌症的分期。癌症的分期定義依種類而異。以大腸癌來說,癌是從腸壁的黏膜發生的。癌細胞停留在黏膜上時是「零期」,如果已經有點深入,還沒有轉移到淋巴結時稱為「第一期」。到這裡為止算是癌症早期。
如果繼續進行,癌細胞沒有轉移到淋巴,卻深入到腸壁,跑到腸子外面,就稱為「第二期」,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時稱為「第三期」,如果又轉移到肝臟或肺臟等其他器官,就是「第四期」了。
以胃癌來說,即使已經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只要還留在黏膜裡面,就是「第一期」。
雖然同樣是消化器官的癌症就有如此差異,但基本上只要還留在黏膜上或只有些許的癌細胞,都屬於「早期」。早期癌症可以說幾乎都能治癒。相對的,已經轉移到淋巴結的癌症,就可以稱為「進行癌」。
無論是什麼癌症,只要發展到第四期,癌就會進入血液或淋巴管,擴散到全身。如果已經蔓延到較遠的內臟,或穿透病灶,擴展到肋膜或腹膜,就不可能用手術完全切除,這時通常會採取全身性的化學療法(抗癌劑)。以目前的醫學來說,除了血癌之類的少數癌症,要以化療治癒第四期癌症是很困難的。
這種「對現代醫學來說很難治癒,但又稱不上末期」的狀態,我稱為「晚期癌」。由於沒有辦法治療,有些被建議住進安寧病房的人,就會來到我服務的醫院求診。但像這樣的病患,還是能靠著飲食療法讓癌細胞消失。
知道有進行癌就要立刻開始
基本上,一知道有進行癌,就要立刻開始飲食療法。這時候不能停止現代醫學的治療,要一邊接受治療,一邊實行飲食療法。如第二章所述,我的做法是用現代醫療削弱癌細胞的氣勢,同時用飲食療法從體內去殲滅它。
尤其是第四期,亦即被診斷為「晚期癌」時,並立即與專業醫師商量,徹底展開飲食療法是很重要的。在第四期階段,多半要接受抗癌劑的化療。抗癌劑的效用很強,有些人以為,是不是可以等到身體在化療後變得孱弱不堪,但癌症還是治不好時,才開始進行飲食療法?然而此時,患者的免疫力已經相當衰弱了。等到這個時候才用飲食療法提高免疫力會非常困難,就算能徹底實行飲食療法,也多半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該要與充分理解飲食療法的醫師商量,了解飲食與現代醫療的搭配方式,並依照專家的指導,開始進行飲食療法。
如果癌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或復發,現代醫學確實很難治療。醫師可能會勸告病患住進安寧病房,或停止積極性的治療,改用緩和疼痛的緩和醫療,或是請病患回家接受居家治療。
但是不需要在這裡放棄。儘管已經是晚期癌或進行癌,我還是有六成患者藉著飲食療法使腫瘤縮小,或是用免疫力來改善病況。一旦發現有進行癌,就要立刻尋求適當的指導,開始徹底的飲食療法。特別是進入晚期癌的人,我認為「飲食療法是消滅癌症的唯一方式」。
我身為非癌症患者的飲食
或許有人對我的飲食方式感到好奇。我沒有罹患癌症,所以只能在這裡介紹我為了維持健康和防癌所採行的做法。
我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八點,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由於熟睡是強化免疫的基礎,因此我養成早睡早起,早上五點過後起床,晚上九點過後上床的習慣。起床後,我會喝兩、三杯綠茶,看看報紙,而且每天為家人做果汁。一人份是兩顆葡萄柚、兩顆檸檬搾成的汁,外加兩大匙蜂蜜。還有,每週有兩、三次,每個人會再多喝兩百CC的蔬菜汁。那是用甘藍菜、青菜(白蘿蔔葉、小松菜、菠菜等)、蘋果、鴨兒芹或荷蘭芹等新鮮蔬菜搾出來的汁。這件事也由是我負責的。
基本的飲食是糙米、味噌湯、醃菜、酸梅乾,再加上洋蔥片、豆芽或甘藍菜等炒蔬菜、煎蛋,以及一茶杯量的蘿蔔泥。味噌湯的配料多半是豆腐、香菇、貝類、海帶芽等。
中餐是一顆蘋果加五百CC的優酪乳。只有這樣還是會餓,所以三點時要吃點心,例如香蕉、橘子,或木瓜、芒果等做成的乾果,或者堅果類。 晚上有交際應酬或聚餐,所以會放寬飲食限制。肉類是一星期差不多吃一次。我喜歡喝酒,每天晚上會喝少許。配酒菜是菜乾、榨菜、毛豆、堅果類,或者魷魚等魚介類。
不過,酒精是癌症患者絕對不能入口的。肝臟除了酒精之外,也要代謝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排毒的器官。酒一喝下去,肝臟就必須處理,而暫時將其他營養素的代謝和解毒擱下。從喝酒後的隔天,r—GTP (檢視肝臟功能的指標)就會上升這點可以知道,酒精會傷害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