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後 記 
交換禮物之後的不一樣  林明謙

對我來說,《交換禮物》不只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趟至今仍讓我感到驚異的旅程。
我很難忘記我們這一路上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包括專家和癌症病友,不是因為他們在訪談中說了什麼發人深省的話語,而是他們不畏懼癌症,並且身體力行的生活態度。
簡單說,就是那份「勇敢」。
很多人以為勇敢就是「什麼都不怕」,但我理解的勇敢卻是:「明知道很害怕,但還是坦然面對」,那是一種崇高的心靈品質。我何其有幸,能在探索癌症的這一路上不斷的見證勇敢,有太多太多的觸動,於是提筆寫下了片中的這段旁白:

衰仔,我見證過很多奇蹟
所以我還在默默地努力
勇敢不是用來發狠、用來開大絕幹掉小強的
勇敢是用來面對你
面對一直被忽視、被無視、被神憎鬼厭的你啊!

在《交換禮物》中,我們把癌細胞稱為「衰仔」。衰仔是一句有點貶意的廣東話,是寶儀的母語,類似國語的「敗家子」,或是台語的「了尾仔囝」。這個靈感來自許中華醫師,因為他把癌細胞視為「家裡的壞孩子」,讓我們都深受啟發。
身處人類有史以來醫學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我想每一位癌症病人跟家屬都知道,「癌細胞不是外來的病毒或細菌,而是自己的細胞」——恕我直言,這句話跟教科書裡的大道理一樣,我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聽的人都會停頓幾秒,回一句「是沒錯啦」,然後就直接跳過了,說了等於白說。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把癌細胞當成是「家裡的壞孩子」呢?
有時候改變視角、轉變心態,就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視野,讓你看見以往從不曾看見的風景,以及你曾經視而不見的世界。
所以,你到底想怎麼面對「家裡的壞孩子」呢?

癌症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只要一談到改變,我很難不想起片中訪問過的戴志祺醫生。戴醫師原本學的是中醫,後來轉向更廣泛的自然醫學。在紀錄片中,談到診斷出癌症的文伯伯,戴醫師是這麼對寶儀說的:
「在自然醫學上,碰到功能低下的、還沒有真正達到器質性病變的,基本上就可以用一些『營養干預』的方法,把問題給解決了。像是上了五十歲男性的前列腺問題,我們就要低度保守,不治療比治療好。」
「被你這麼一說,我們要怎麼相信醫院裡的醫生呢?」寶儀滿腦子問號。
「不要相信,要自己學!接軌國際資訊。」
我至今還記得,寶儀當時倒吸了一口氣、滿臉不敢置信的表情。其實鏡頭外的整個劇組也都嚇了一大跳,雖說我們都知道衛福部已經在推廣醫病共享決策(SDM),但畢竟他是極少數敢在鏡頭前,叫我們不要迷信白色巨塔的人。
「我想傳達的是,其實還有至少一種以上的治療方式可以選擇。醫療必須回歸『療效』,療效必須建立在『醫病不傷身』。不要盲信白色巨塔,不要盲信證書多,不要盲信醫院大、設備多,你就還有一絲機會把治療自己的主動權拿在手上。」戴醫師笑著補充道:「既然是從營養著手,就表示每一天我們都在為自己的身體負責任,並不是等到生病了再來處理。」
「病急亂投醫是大忌!」戴醫師這句話說得斬釘截鐵。
整段話聽完,我們都明白了他不是在打臉西醫,而是在打臉盲從與迷信權威。「拿回身體的自主權」,對每個病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要落實到實際行動,顯然難度不低。
「你覺得癌症是什麼?」寶儀又問道。
「癌症是一種最嚴重的營養代謝失常。」
「癌症是絕症嗎?」
「不會啊,你怎麼把它養大,就怎麼把它養回來。」
這個回答又讓寶儀和整個劇組震驚了。
戴醫師從容不迫地說明:「很簡單一個邏輯:是先有癌細胞還是先有癌細胞生存的環境?是先有蟑螂還是先有髒亂的環境?」
「先有髒亂的環境。」寶儀答道。
「是蟑螂帶來髒亂,還是髒亂帶來蟑螂?」
「當然是髒亂帶來蟑螂。」
「對嘛!所以是先有適合癌細胞生存的環境,才帶來癌細胞啊——所以解決癌細胞生長的環境問題,就能解決癌症。如果你一心想著殺掉癌細胞,造成的破壞可能更大,到最後抵抗力跟自癒力都發揮不了作用了。」
戴醫師用最通俗易懂的邏輯,讓我們全都啞口無言了。
即使癌細胞對你來說,就是討人厭、欲除之而後快的蟑螂,除了去尋找世界上最強效的滅蟑藥之外,難道打掃一下環境,完全不值得考慮嗎?
治標的同時也治本,難道不好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