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繪畫心理治療技術概述

第一節 什麼是繪畫心理治療技術

  繪畫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能夠反映出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訊息(心理意象),是將潛意識的內容視覺化的過程。生理心理學家發現,人的大腦右半球具有音樂、繪畫、綜合的集合空間鑑別能力。精神分裂症側化損害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現為情感活動異常,主要是負性情感的症狀,這說明右半球功能損害影響患者情緒機能。所以,同屬右半球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可以影響和治療患者的情緒機能障礙。

  繪畫療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為基礎。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是一種類似自由意志在意識中的反映。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屬於心理投射。人們對繪畫的防禦心理較低,不知不覺就會把內心深層的動機、情緒、焦慮、衝突、價值觀和願望等投射在繪畫作品中,有時也可以將早期記憶中被隱藏或被壓抑的內容更快地釋放出來,並且開始重建過去。

  繪畫心理治療技術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一種,是透過繪畫來表達人們內心的思緒、感受及經驗。其所表達的內容,可能來自意識層面,也可能來自潛意識層面。繪畫心理治療技術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創作過程和藝術表達。

  「創作過程」指給定一個主題,來訪者根據指導語畫出指定主題,即畫畫的過程。而「藝術表達」指引導來訪者對創作的畫進行分享: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畫?畫畫時的心情如何?這幅畫講述什麼故事或表達什麼意思?除了用語言表達,還可以藉助文字的方式,比如為這幅畫寫一個故事,或寫一首詩。

  創作過程和藝術表達在繪畫心理治療技術中發揮同等重要的作用。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心理表達的過程,是內心心理空間的情緒和人格得到呈現的過程。因此,創作亦是治療,即使我們不需要懂得很多道理,但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也可以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

一、兩種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技術

  很多人對繪畫藝術心理治療技術認知度尚不全面,以為繪畫心理治療等同於繪畫心理分析,因此經常會聽到有人這樣說:「我來畫幅畫,你來幫我分析一下。」

  其實繪畫心理治療有兩個方向:一是心理分析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二是藝術表達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

  心理分析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就是大多數人對繪畫技術的認知——分析一幅畫,從畫中解讀來訪者的心理特點和人格特質。這種繪畫心理治療,側重對繪畫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分析,要求分析者有豐富的心理分析技術,能解讀不同文化下的符號意義,適合受過專業心理分析訓練的心理諮商師。

  而藝術表達背景下的繪畫藝術治療,側重於分享與表達,即來訪者在諮商師的陪伴下,講述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這種繪畫心理治療,不需要知道什麼樣的形式和內容代表什麼樣的心理特點和人格特質,強調的是表達即過程,藝術即分享。

  表面上看,上述兩者有所不同。前者是以諮商師為主導,而後者是以來訪者為主導,諮商師為陪伴;前者是分析為什麼、是什麼,而後者則側重於發生了什麼。但實際上,兩個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並不違背,是一個技術的兩面。

  所以,有人問我藝術表達背景下的表達分享是否包括分析?答案是肯定的。表達分享的過程一定會包含分析,只是這個分析過程不表現給來訪者看,也不會把分析的結果告訴來訪者。在來訪者表達分享的過程中,諮商師是帶著分析在思考的。例如一幅畫,色調全部都是黑色的,沒有任何其他的顏色,那麼諮商師就會對這幅畫進行相關的分析,但不會直接指出問題和假設,而是帶著好奇,去引導來訪者,做出進一步的分享和探索,並在表達分享中,用分析出的線索指導來訪者諮商的方向,這就是暗分析,講究看透不說透。

  相對地,心理分析背景下的分析,也同樣包括表達和分享。同樣一個主題的呈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來訪者,會有不同的解釋,比如龍,中、西方的符號意義就不一樣。在東方,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符號之一;而在西方,龍就常與邪惡畫上等號。即便是在同一種文化背景下,因為來訪者原生家庭、生長環境、教育經歷等的不同,同一個內容,對不同的人來說,意義也可能不一樣。比如畫樹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樹幹上畫洞,這個洞對有些來訪者來說,是過去經歷中受的傷,是傷疤。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自幼學畫時就被教導要在樹上畫一些圈,表示年輪。所以,不能看到樹上的洞,就認為是傷疤或者其他,而是要聽來訪者的表達分享,聽聽在他那裡,這個洞到底是傷疤還是年輪。這就要求諮商師不能刻板地分析,要結合來訪者的實際情況整體歸納。

  事實上,越是把繪畫心理治療技術運用良好的諮商師,越善於把兩個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技術結合起來使用。在表達分享中分析,用分析的線索指導諮商的方向,從而促進來訪者分享得更深刻,表達得更淋漓盡致,達到情緒釋放、問題修復等諮商目標。

二、本書側重於藝術表達背景下的繪畫心理治療

  不管是在運用繪畫心理治療技術做諮商時,還是在教授繪畫心理治療技術的課程中,都會遇到有人指著他的畫對我說:「我畫的這些都代表什麼意思呀?老師您幫我分析吧!」通常會這樣問的人,都可以做這樣的假設:這個人在作畫的時候,他是匆匆忙忙的、是作業式的,他覺得只要畫出來,老師便會告訴他是怎麼回事,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他不會全情投入,感受也就不會深刻。有這樣的前提,即便告訴他關於畫的分析,也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有些時候,還可能有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在帶領學生作畫時,無論是個人諮商還是團體諮商,我都會有這樣的前提告知:請重視創作過程,創作的過程即是治療的過程。創作過程本身就展現了情緒的釋放以及對心理空間的重新排列,甚至也是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也在隱喻和象徵的時候,實行了意義的轉換,這些都是在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實現的。所以如果僅僅局限在對繪畫的心理分析,缺乏投入過程的表達和分享,就會變得狹隘,大大浪費藝術治療本身的意義。

  我曾接診過一個恐懼症患者,諮商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與其談論那些認知層面的道理。每次他來諮商時,我便讓他作畫,畫他遇到的人、經歷過的事、去過的地方、有過的心情等。按照諮商方案和繪畫療法療程的設計,經過共7次諮商,來訪者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他很不服氣,我就問為什麼,他說:「你每次都要我作畫,我畫完之後,你也不告訴我是什麼、為什麼。我曾聽說過『屋樹人測驗(House-Tree-Person,H-T-P)』,這種測驗是會分析什麼樣的內容代表什麼樣的心理,但你從來不分析,我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說:「如果我告訴你是怎麼回事,你就能好的話,那其實你可以不用來找我,每個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告訴自己是怎麼回事。事實上,即便你告訴了自己,你依然沒有好。可見,我們很多時候知道是什麼、為什麼,也不一定能解決。有很多是情緒的問題,是潛意識的問題。」

  藝術治療的過程是滿足人們需要表達的過程,而不是給予道理的過程。告知道理,只會讓其心裡有譜,更有掌控感,僅此而已,最後有人會把這種心裡有譜的感覺,當作心理治療的效果。但並非如此,真正的治療效果是愛、是表達,我們和來訪者之間愛的關係,才是療效因子之一。還有就是來訪者的確表達了自己,把自己的需求進行呈現和轉換,進行有意義的昇華,這才是真正的療效。

  我還做過一個對比實驗,就是讓來訪者們作畫,一些諮商師做心理分析,一些引導表達分享,結果接受分析的來訪者感受都不太好,其中有一位回饋說,他明明畫的是駱駝,卻被說成是馬,於是兩人就產生了分歧,讓他覺得諮商師能力不夠。所以在分析的過程裡,如果你缺少表達分享,如果你不夠專業,就會融入很多自身的主觀投射,這在心理諮商過程中是很可怕的。就好比一個人站在鏡子前說鏡子很髒,要去擦拭它,鏡子卻說:「老兄,我一開始是很乾淨的,就是因為有你站在這裡,才出現這幾個汙漬的。」聽聽鏡子怎麼說,這非常重要。

  本書側重藝術表達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現在介紹繪畫心理治療技術的書籍,大都以心理分析為背景,所以才會讓很多心理學工作者和愛好者誤以為繪畫心理治療技術只有這一個方向,未能全面了解和掌握這門特別有用的藝術治療方式,本書旨在填補這方面的空缺,讓繪畫心理治療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和傳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