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聰明花錢的兩大前提
  「錢放在口袋不會咬人!」這是很多富有的人經常掛在嘴上的話。他們不只掛在嘴上,而且還經常壓在桌上,奉為行動的準則。這個道理很簡單,做起來似乎也很容易,但是,很多人的習慣卻是一到了消費場所,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刺激,就會莫名其妙地拒絕不了誘惑。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是哪裡出了問題?

  人一生中的正常收入,應該在新台幣三千八百萬元至四千萬元之間,這是以每月收入七萬元,年利率約三%,和工作三十年計算得來。這樣的家庭收入有一半的人都能夠達到,再以正常的儲蓄率二○%計算,加以合理的投資報酬率,一個家庭的合理儲蓄應該在八百萬元至一千萬元之譜,足以讓你安心地度過餘生。但是,一般人真的都能做到嗎?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育強調,創造人生的財富有兩個不可不知的前提,這對於受薪階級而言有些殘酷,但卻很現實。它提醒受薪階級,要有兩個假設性的認知前提:

  一、假如創造和追求財富的極大化是你人生的終極目標;那麼,薪水不是最有效的收益來源。

  二、假如財務安全是你人生的終極目標;那麼,一輩子都為人工作其實很危險。

  上述的兩個假設前提,無論中外都有成千上百的研究報告證明所言不假,而且預期未來無論在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社會中,隨著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這種假設恐怕只會越來越貼近現實。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最可靠的方法是自求多福,而最可靠的自求多福則是聰明消費,除了要懂得精打細算,用最少的花費買到最「物超所值」的產品和服務,還要懂得用理性駕馭非理性的欲望,減少錯誤的浪費和耗損,讓自己的財富木桶能夠在注入不確定的風險下,依然維持一定的安全庫存,不致捉襟見肘。

把現金當成夥伴
  「把現金當成夥伴」的精義是,夥伴是替你賺錢的資源,也是事業成長最可靠的人力資本。《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一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和莎朗‧萊希特(Sharon L. Lechter)說:「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錢工作,富人則是讓錢為他們工作。」受薪階級薪水再高,總是有個限度,有限的錢,當然更要把它視為生財的資源和種子,不只不能隨便亂花,而且要小心地將它存著,進一步用心耕耘和投資,讓它能夠生生不息,長成大樹,涓滴成河。

  理財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而現金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經由經年累月的儲蓄和投資所創造的「複利循環效應」(compounding effect)。看一下這個簡單的例子,你就不難感覺出複利循環的迷人魅力:

  一、假如你每天存下一塊錢,並且用在年報酬率二○%的投資;那麼,這個每日存下的一元會在三十二年後變成一百萬元。

  二、假如你每天存下十塊錢,並且用在年報酬率一○%的投資;那麼,這個每日存下的十元會在三十五年後變成一百萬元。

  這樣的做法,難嗎?你應該會同意,它其實還滿簡單易行。每天少抽半包香煙,省下三十塊錢,就算投資報酬率只有一○%,輕易多出百萬絕對不是難事。許多人卻沒有付諸行動,關鍵在於從來沒去計算過它的魅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這位「相對論」的發明者說:「複利循環效應是人類數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美國創國元老之一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說:「複利循環能夠點石成金,錢滾錢,利加利,創造更多財富。」

把消費視作投資
  「把消費視作投資」的真正意義是,把每一種消費都視為投資,那麼你就能真正徹底地改變消費的觀念和理財的做法。

  人們對於投資和消費在觀念上的不同,造成了理財心理的誤區,以為消費的金額小,或以為某樣物品一定是生活或工作的必需品,所以輕易地下了採購的決定,因此造成了浪費。

  投資與支出確實在會計帳上的認定有所不同。投資是指那些將有可能創造現金收入的經濟行為;支出則是那些不會創造現金收入的經濟行為。投資是將現金變成夥伴,因此能創造更多的現金;反之支出則是單純的消費,不會創造現金收益,甚至等於是謀殺生財的夥伴。

  你進一步看出投資與支出在經濟行為上的差距了嗎?投資因為涉及了三大特性:一是金額較大,二是變動性大,三是多半非個人能夠決定,所以你反而能夠慎重行事,再三運用專業和大腦,冷靜面對。消費支出反而沒有上述特性,都是個人即能隨興決定,所以出現不聰明消費行為的比率就變高了。特別是人類的大腦經常受非理性行為中的激動、面子、嫉妒等情感因素刺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更容易莫名其妙地買下一堆事後自己也覺得可笑和奇怪的東西。

不自覺的消費,往往超過你的想像
  也許你還不相信人為何有那麼多消費的心理誤區和漏洞,也不相信你只要稍微用點心,同時調整一下生活的態度和對品牌的認知,一生將可以省下非常多錢。看看以下這個例子:

  我們曾經對大學商學院的學生做過調查,發現常規班的MBA學生,男性平均有六雙鞋,十八件外衣;女性平均有十二雙鞋,二十八件外衣。在職班的EMBA學生,男性平均有十雙鞋,二十九件外衣;女的平均有十八雙鞋,三十九件外衣。我們回家後清點了自己的褲子,結果嚇了一大跳,光是上班用的褲子就有四十九條,有七、八條還原封不動地擺在自己都忘了的角落!因此,我們不禁合理地懷疑,同學們真正的衣服和鞋子數目,遠比他們填寫的還多。

  我們的調查也問他們每年購衣買鞋的大概次數,男性每年平均購衣三點五次,買鞋二點五次;女性平均購衣六次,買鞋五次。根據上述的調查,你去看看政府統計的民生消費數字,就會知道何以大家花在穿著的費用平均高達支出的一五到二○%了。衣服的品牌價差動輒達到五倍之多,你再仔細算算,如果老是沉迷名牌的人,一年就可能多花十萬元!這樣看來,一輩子要省個一百萬,真是何難之有?

  買車的差距就更大了。我們問過幾個事業有成的朋友,大家平均每四到五年就換一部車,如果只算人生精華的二十年,算起來至少換了四部車;若以每部車平均三百萬元計算,只要延成六到七年換車,至少可以省下三百萬元,如果改以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元的車來代步,更可省下五百萬元。貴一點的車,真的有比較安全和舒適嗎?他們都說感覺差不了太多,但為什麼改不了呢?一是因為公司車可抵稅,二則是品牌帶來的虛榮心作祟。

  更大的問題出現在你手頭寬鬆的時候。我們的同學現在身價上億者占了一半以上,大家有天開誠布公地聊天,彼此訂了君子保密條款,不可轉告他人。結果發現,每個人都曾經有好幾次慘痛的投資失利經驗,損失小則百萬,多則千萬。歸納的原因有二,一是基於當時手頭寬裕,出手就自然大方率性起來;二是這些投資絕大部分來自朋友的介紹,少了心理防線,而且有了人情壓力,或是誤以為朋友都有經過深思熟慮,因此在匆忙之間,就做了錯誤的判斷。 為什麼花錢會失控?
  一對夫妻最近因為經濟拮据,經常為一些消費上的事情發生爭吵。先生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妳們女人就是感情用事,不用大腦,看到東西,一高興就亂買!」

  姑且不論這只是一句氣話,其實,人類的消費行為的確很有趣!這是我們要懂得如何聰明消費之前,必須先了解的知識。上述生活場景所描述的購買行為,當然是不理性的消費行為,問題是,只有女人有這種現象嗎?

  諾貝爾二○○二年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ehneman)給的答案是:一般而言,因為男女大腦偏重左右半腦比例的不同,男人的思維較重計算,女人較重情感;但是,在高度敏感的刺激中或高度不確定的變動環境下,無論男女,大家的反應都會偏向非理性的感情用事。

  我們每天的消費行為,正是在今日各種五花八門的行銷技巧和形形色色的刺激誘惑中,經常陷入眼花撩亂、耳昏目眩的情境。

  人們的行為和決策常常偏離理性,遠非你想像的那樣完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一書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這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共同指出,在生活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經濟行為,存在著心理學上的盲點。我們的直覺有很多缺陷;然而,我們經常而且不自知地用直覺在從事很多的行為。

  直覺真的會讓我們失控或衝動?衝動都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嗎?行為經濟學家兼《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 告訴我們:錯!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有經濟的力量!

  丹.艾瑞利等知名的行為經濟學家,把社會當實驗室、真人當小白鼠,經由心理學上一連串的實驗,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我們,那些造成我們在消費時產生衝動的原因是什麼,又應該如何去改變。他們替我們揭開了我們那些不可思議的消費行為背後的原因。

  這些行為經濟學的見解,能夠讓你對有趣的人類消費行為恍然大悟。用行為經濟學家的另類視角去看消費世界的形形色色,從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會全然不同。

消費時的八種迷思

  一、相對性的選擇:人會用比較來做決定。在有A、B兩種屬性不同的選擇時,人往往會無從選擇。但在有A+、A-(與A+屬性相同,但條件比A+差)、B等三種選擇時,人會因A+與A-可以比較,而選擇A+。於是,商人便可以利用A-這樣的誘餌,誘使消費者選擇A+,而A+正是他們存貨最多的產品或服務。下回你到百貨公司或大賣場,發現有三種貨品放在同一個櫃子或空間裡,讓你挑選,小心,這就是商業行銷的相對性選擇法。

  二、定錨效應:當我們遇到新產品時,會受到一開始所看到的價格(初始價格)所影響,也會影響到我們未來對其他相關產品願意支付的價格,這就是「任意連貫性」(arbitrary coherence)。這個初始價格,又稱之為定錨點(anchor),經常是任意決定的。消費習慣的形成還有從眾效應,也就是我們會根據別人先前的行為,而認定某事物是好的(例如看到一家餐廳前面有很多人排隊,就覺得該餐廳好),也會根據自己之前的行為和一些經驗而遽下結論,相信某些事物的好壞。一些高級餐館更經常故意用「訂位不太容易」的電話話術,讓許多消費者誤以為它熱門到一位難求。

  三、難以抗拒免費的誘惑:若商品、服務伴隨著免費贈品或其他服務,或消費滿一定金額就提供免費商品或服務,對消費者將有莫大吸引力。我們經常抗拒不了「免費試用」、「免費服務」這些行銷詞彙的誘惑,而因這樣的商業手法而上鉤。化妝品業的體驗包及電信手機業的「零元手機」策略,正是其中的行銷花樣。

  四、受到高漲情緒的影響:高漲的情緒如憤怒、興奮、嫉妒等,會使人失去理智,做出在冷靜、理性的狀態下不會做的行為。每個人都是雙面人,有理性、冷靜行事的一面,也有不理性、情緒衝動的一面。人的理性消費行為正經常性地受到這些刺激所干擾。想想夜店、酒店的美女誘惑,曾令多少火山孝子一擲千金?

  五、所有權迷思:所有權會讓人產生三種不理性的消費怪癖,包括(一)熱愛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會傾向高估其價格;(二)損失趨避,即我們的焦點會放在可能失去的東西,而不是可能會得到的東西;(三)我們假設其他人看待某項交易的角度會和我們一樣。另外,「試用」也會讓人受到所有權的吸引,捨不得退貨。現在許多高爾夫球俱樂部,用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號召,因而使它們的價格異軍突起。但那個土地的共同持分所有權,真的貨價相符嗎?其實值得再冷靜思考。

  六、多重選擇的迷惘:人們往往會捨棄某些東西,以換取更多的選擇。但選擇太多,卻又會讓人猶豫不決,最後得為自己的優柔寡斷付出代價。九二一大地震期間,政府迅速提供災民七種住房救助方案,永久/暫時、住屋/租屋等都細心地考量到了,但是民眾反而遲遲無法選擇。行為經濟學的看法是,超過三種選擇時,人就會舉棋不定。

  七、預期心理效應:如果我們事前相信或被告知某事物是好的,它通常就是好的;反之亦然。刻板印象也有相同的效果。迷信名牌,而忘了當下要仔細檢驗品質和價值,就是這種預期心理的不良效應。買二手車最要注意這種名牌殘值的預期心理,因為它普遍沒有你預期的那麼有價值。

  八、誤信價格的力量:相同物品,人們會覺得貴的比較好。這就像給予病人安慰劑(告訴病人是真藥,其實是維他命)、甚至是安慰劑手術(醫生只是讓病患進手術房,但沒有真正動手術),都可能會因為安慰劑效應,而產生治療效果。就消費行為而言,如果只因為價格貴就產生「心理安慰」,那就糟了。像有些珠寶店因某些產品賣不好,提高三倍的價格然後打折,結果反而賣得比較好!

  了解我們天生具有的這些消費不理性行為,可以讓我們在以後購買時提高警覺,有助於改善消費決定的品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有,也早被別人吃掉了。因為市場中的每個人都會充分掌握訊息、衡量價值與效用後,才做出理性的決定,以獲得最高的效益。行為經濟學認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人往往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透過了解這樣的不理性,採取適當的做法,避免不理性的惡果,可以帶來淨利益,這才是你真正的免費午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