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章 從負債一三○萬元,到存款一八○○萬元
背負學貸債務踏入社會
我在二十四歲開始經濟獨立。跟一般社會新鮮人相比,我的起步比別人辛苦。因為我從高中到研究所畢業的九年間,一直申請就學貸款,貸款總金額高達四百八十六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三十一萬元)。雖然這是出自我本身情況所借貸的錢,但背負四百八十六萬債務踏入社會,心情還是很沉重。
順帶一提,根據日本律師聯合會「二○一一年破產事件及個人更生事件紀錄調查」的結果,半數以上自願破產者的欠債金額,均未達五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三十五萬元)。儘管各項條件不同,然而我的欠債總金額卻已經達到自願破產的等級。
成為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年,我一直想:「趕快存錢還清就學貸款吧。」光用想的存不了錢,必須採取行動。於是我首度開始挑戰儲蓄,努力避免所有主觀認為奢侈的行為,大約過了兩年儉樸度日的儲蓄生活。事到如今,我對於這兩年的生活感到後悔不已,我認為應該過得更有意義才對。
結果我只存到一點錢,實際上,我根本搞不清楚避免奢侈有多少效果。說不定只是當下覺得自己省了錢,其實沒有效果。如果是這樣,為了省錢而忍耐真是虧大了。
當時我並沒有設定每個月要存多少錢,也沒有確認到底省了多少錢。完全是過著自我滿足的儲蓄生活,深信:「我沒有亂花錢,所以應該有存到錢。」如果我當時決定儲蓄的目標金額,並確認省錢效果,這兩年的目標應該會更明確,也能過得更有意義。
到四○歲都要償還學貸
過著漫無目的的存錢生活時,我認識同為經營顧問的妻子,在二十五歲左右時,決定要結婚。雖然我漫無目的地存錢,後來還是存了一筆錢,再差一點就能將就學貸款一次還完,不過我還是處於負債的狀態。
我告訴妻子,在四十歲以前,每個月都要持續償還兩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四百元)。由於她是我的重要伴侶,所以我認為應該盡早將一切說清楚。順帶一提,這時我也告訴妻子,我並不打算一次還清所有債務。
雖然當初存錢的目的,是為了一次還清就學貸款,不過我申辦的就學貸款並不計息。我趁著結婚再次思考:「假設我用手頭的錢投資,每個月獲得兩萬日圓利潤,對家計的負擔是不是比較沒那麼大呢?」
當時還是模糊不清地處於「應該比較小」的程度,後來這個理念成了我投資方針的基本架構。接著我開始過新婚生活。幾個月之後,有一天下班,妻子向我說了改變人生的那句話。
想要移居新天地,但錢在哪裡?
「如果可以,我希望盡快回到我的家鄉沖繩生活。」妻子突如其來的一句話,並沒有嚇到我。因為在那個時候,我不認為這是她的真心話。
後來,妻子經常提起「到沖繩定居」的話題。經過反覆思量,我決定透過聆聽,確定妻子的認真程度。假日出門散步是我們夫妻共同的興趣。我利用散步時間,確認妻子的意志有多堅定。結果發現,雖然還不具體,但是聊到這件事時,我從她的表情中感受到她有強烈的意念。
時至今日,我還是很想讚賞自己當時的行為。對於剛結婚的我來說,沖繩不過是妻子的家鄉,跟我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遷居根本是「難以置信」且「不切實際」的提案。雖然是這樣的提案,但是我沒有否定地說:「先別管退休後怎麼樣,現在根本不可能辭職搬到沖繩去。」我只是傾聽妻子的意見,不斷地與她討論。
踏不踏得出這一步,對於夫妻能否用共同步伐前進,將造成重大影響。正因為有了當時的討論,才有現在這麼充實的生活,我要大加讚揚自己當時的行動。
實地訪查,確立存錢目標
決定遷居,對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轉變,因為這跟我朦朧勾勒的未來完全不一樣。用不負責任的預測與不明確的資訊來判斷是否遷居,實在太危險了,即使得花一筆錢,我都該親自去調查與體驗。既然妻子認真想要回去,可不能隨便打發她。
於是,為了認識沖繩,我展開實地調查,努力地想要認識更多的沖繩。為了接觸風土與文化,我聽岳父岳母講述沖繩縣民的人情味,也詢問伯父伯母沖繩的事情。此外,除了現在的沖繩,我也接觸歷史資料,看一些書籍與觀光景點的說明。
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慢慢喜歡上沖繩這個地方。當然,沖繩並沒有完全符合我的理想,也有一些我不怎麼喜歡,甚至可以說是討厭的部分。儘管如此,多次實地調查後,我認為沖繩的住民、風土與自然,都非常美好。
於是,遷居沖繩成了我們夫妻共同的夢想。沖繩的實地調查,成了推動我儲蓄生活的能量。如果我當時沒去沖繩,沒有親身體驗沖繩的美好,沒有確定遷居沖繩的目標,也許會半途而廢。我深刻體認到,對自己和家人來說,只有目標明確後,才能長時間努力也不迷惘,能夠朝向目的地衝刺。
夫妻倆,建立相同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
想遷居沖繩,不用想也知道我們必須擁有一筆超乎現有金錢的龐大金額。
「在沖繩過一輩子,到底需要多少錢?」根據我們理想的生活型態與沖繩的物價,加總居住與伙食等生活費,試算出的金額為一億日圓(約新台幣兩千七百萬元)。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金額,可不是馬上就能存到的錢。
即使每年存一千萬日圓(約新台幣兩百七十萬元),也是一場耗時十年的長期抗戰。對當時才二十幾歲的我們來說,十年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足以讓剛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到小學三年級。
我曾經在大學的畢業論文與顧問計畫中,多次鎖定目標並努力執行,但是我從來不曾努力超過十年。面對這堵長時間的高牆,我這麼想著。「漫無目的」的儲蓄,絕對存不了這麼一大筆錢。
我們夫妻同為顧問,深知「為實現夢想,不惜一切努力」的危險性。即使剛開始有堅強的意志,也會隨時間而變得薄弱,在不知不覺中停下通往目標的腳步,最後使得計畫觸礁。這樣的例子,我們在工作中早已看到不想看了。一般程度的熱情,無法超越即將降臨的困境。我們花了好幾十個鐘頭,磨合雙方的覺悟,確認這個夢想值得兩個人共同努力。
不需要悲觀,重要的是得隨時做好面對嚴峻情況的心理準備。越是遠大及重要的夢想,越不可能輕易實現,世界上可沒那麼便宜的事。
麥肯錫確實派上用場
「存錢等於忍耐嗎?我不否認有這樣的一面。但是,有沒有什麼儲蓄方法不會讓人覺得負擔沉重呢?」即將展開儲蓄生活時,我閃過這個念頭。既然都要存錢,當然希望存得輕鬆愉快。乍看之下很墮落,然而在長期抗戰中,這可是一個重要的觀點。
當我想著讓夫妻有效率儲蓄的各種方法時,我察覺到一件事。儲蓄應該先決定目標金額,再思考增加收入或節省開支的方案,然後才付諸實行。接下來要確認每個月存多少錢,掌握問題,反省是否恰當及是否符合我們的生活,並朝目標邁進,這就是推動商務工作的方法。
儲蓄生活與商場上該做的要素都一樣。這樣一來,促進商務效率的顧問技術,應該也能運用在儲蓄上。在這個瞬間,我們決定運用自己的專長,制訂實現夢想的儲蓄生活基本方針。
如何使用邏輯思考工具存千萬?
我運用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展開儲蓄生活後,已經過了七個年頭。目前,我手頭有超過七千萬日圓(約新台幣一千八百九十萬元)的流動資產(可以立刻換成現金的資產)。我並沒有在投資中獲得暴利,也沒有繼承遺產。這是我按照擬訂計畫,腳踏實地存到的錢。
「如果想要實現夢想,你要繞遠路還是走最短路徑呢?」若是問你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都會認為人生只有一次,選擇最短路徑,讓人生更充實,才是比較好的做法。在導出最短路徑時,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可以發揮強大的功效。
我們的儲蓄生活過得這麼順利,也是妥善運用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的結果(關於這部分知識,將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介紹)。雖然這是用於商場上的手法,但是我已經親身證實,這些手法在「儲蓄生活」中的效果。
設計商務架構時,本來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只要按照指導方針進行,都能維持一定的品質。因此,這是任何人都能學會並運用的知識。雖然我以前是外商顧問,不過我認為不管主婦、學生或任何職業的人士,只要運用本書方法,都能以最短路徑存到錢。
本章重點整理
●決定儲蓄的目標金額,並確認省錢效果,儲蓄生活才能過得有意義。
●目標明確才能長時間努力也不迷惘,能夠朝向目的地衝刺。
●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可以在儲蓄上發揮強大的功效。
第1章 為什麼九○%的人存不了錢?
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在開始儲蓄之前,趁這個機會來看看一般人的儲蓄實態。
你知道日本人的終身所得(工作一輩子所得的薪資總額)是多少嗎?根據日本勞動政策研究與研修機構調查,國中畢業的男性為一億七千七百一十萬日圓(約新台幣四千七百八十二萬元),高中畢業的男性為一億九千五百二十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兩百七十萬元),大學、研究所畢業的男性為兩億五千四百一十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千八百五十八萬元)。
至於女性方面,國中畢業的人為一億一千一百四十萬日圓(約新台幣三千零八萬元),高中畢業的人為一億兩千六百二十萬日圓(約新台幣三千四百零七萬元),大學、研究所畢業的人為一億九千八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三百四十六萬元)(這個數值不含退休金及年金。此外,許多人在六十歲過後仍繼續工作,因此實際的終身收入將會高於這些數值)。
在扣除約一○到二○%稅金及社會保險後,可供自由運用的金錢會更少,不過還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金額。
金錢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毫無目的、毫無意識地花用,就如同用手掬水一般,一下就消失了,連花去哪裡都不一定想得起來。終身所得當然也是如此。
隨便問一個年滿六十歲,準備要退休的人:「請問你這輩子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他應該也回答不出來。比較具體的答案,可能只有買房或養老,其他就是籠統的生活費及教育費了。
既然我們一輩子工作所得的薪資總額固定,更應該審慎決定錢的用途。終身所得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金額。只要擬訂計畫,有效率地運用,每個人都能存到一筆可以實現一般夢想的金額。
舉例來說,一般人認為「搭豪華郵輪環遊世界」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在調查後,卻發現它的行情不到五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這是一個你想實現的夢想,只要有計畫、有效率地存錢,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實現這個夢想。
結果還是要看如何花錢、如何存錢。如果用不同的方法能讓你的人生更富足、更有趣,現在就應該學習並實踐這些方法。
話雖如此,我們總不能把終身所得都花在「夢想」上,必須扣除食、衣、住等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需的費用。實際上,我們能挪出多少錢來「實現夢想」呢?來看看一般人的平均支出。
利用日本總務省(注:相當於台灣的內政部)公布的家計調查及終身所得資料,在夫妻支出為平均值的情況下,計算出終身生活費,結果如下圖所示,支出為兩億一千一百八十三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七百二十萬元,此為夫妻皆是國中畢業的金額)。
想要從支出中的任一項目中,挪出「實現夢想所需的金額」應該不太簡單。然而,我們應該以容易調整金額的項目為主,如包含零用錢及交際費等的雜項支出及教養娛樂費等,從整體生活費中刪減一○%的金額。
假設我們可以挪出一○%,再加上正常儲蓄(含退休後的準備金),就可存到一筆約兩千一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五百六十七萬),讓人可以實現夢想的存款。拿這筆金額來實現夢想,應該綽綽有餘。
平均一個家庭一輩子可賺五千萬元,卻沒存到錢
大多數的人又怎麼存錢呢?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全國消費實態調查,從存款扣除負債所得的平均金融資產,在三十歲這個年齡層呈現嚴重虧損。四十歲的年齡層稍微轉虧為盈,接下來的五十歲、六十歲,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成長。
對照終身所得與儲蓄金額的實際狀況,可以看出一般人的儲蓄實態。二十幾歲的單身貴族存錢當做結婚基金,結婚後存購屋頭期款。三、四十歲在買房的同時,背負鉅額貸款,花幾十年償付(或是將之前存的錢全都花在這裡)。同時,還要持續繳納保險以防萬一,生下小孩則要支付教育費。進入五十歲後,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又要馬不停蹄地準備養老金。
明明每個人都賺了一億日圓(約新台幣兩千七百萬元),一戶賺超過兩億日圓(約新台幣五千四百萬元),卻老是為了帳款和準備養老金忙得團團轉,根本沒存到錢。沒有人教大家這樣做,不過我想這已經成為一般人的標準生活模式。
我真的很討厭,錢就這樣一點一滴在無意間花掉。
「如果要花錢,我希望能實現更多自己或家人的夢想,速度越快越好。」
「不要渾渾噩噩地過著一般人標準存錢與花錢的生活,希望存錢與花錢都能符合自己的目的。」
這是我的想法。你怎麼想呢?
無法按照計畫儲蓄的原因
擬訂計畫的階段非常順利,實施起來卻不如預期,這樣的案例很多。這可不限於儲蓄,在商場上也是如此。
身為顧問,我看過各種企業的企畫案,在為期數月到數年的計畫中,能夠按照計畫進行,獲得成果的例子卻不到一成。為什麼無法按照計畫進行並獲得成果呢?我們可列出三大原因。
一、沒有目的,無法設定具體目標。
二、計畫不切實際,只能靠意志力硬撐。
三、不會反省,沒有改善方案。
原因①:沒有目的,無法設定具體目標
「一年可以存到二十元。」「每個月可省下八千元。」走進書店,可以看到許多印著這類標語的書籍。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讀了這些書後,存到二十元或省下八千元呢?應該很少吧。至少,我身邊連一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這些書寫得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必須存到二十萬元或省下八千元的理由,並未依據你個人的目的進行調整與把目標明確化。
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有二十萬元存款或能夠省下八千元,當然是「有比沒有好」。可是,「如果○○該有多好」,並不足以當做目的,無法導出你真正需要的金額。根據你的環境與迫切希望達成的願望,才能夠有成為目的的需要。
原因②:計畫不切實際,只能靠意志力硬撐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起跑時氣勢十足,結果不到三天,就停下往夢想前進的腳步。這是想靠意志力達成目的,最後失敗的典型模式。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曾說過一句話:「具備熾熱的心與冷靜的頭腦。」我認為想要超越眾多難題並且達成目的,「熾熱的心與冷靜的頭腦」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即使擁有明確的目的、目標,以及勢在必得的熾熱決心,沒有用冷靜頭腦思考可行的計畫,夢想只是一個畫在空中的大餅。唯有具備不硬撐、不浪費,現實又有效率的計畫,才能看見達成目的的路徑,熾熱的心與冷靜的頭腦相輔相成,才能帶來成功。
原因③:不會反省,沒有改善方案
就算擬訂的計畫非常完整,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計畫進行,一定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如果因為這樣而中斷計畫,就不可能實現夢想。我們必須不斷確認目前的所在地及到達目的的路線,持續修正與改善計畫。
此外,當計畫順利進行時,不斷改善計畫也有重要的意義。實施改善方案,也許可以加速存錢速度,使計畫超出原本的預期。
為了因應意外狀況,讓計畫順利進行,也為了能夠超越原有計畫的預期進度,反省實施效果與持續改善非常重要。
能夠朝向擬訂的目的努力,將計畫付諸實現的人並不多。我也不太擅長,曾經遇過幾次挫折。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人的意志沒那麼堅強」為前提來思考。
不先擬好策略,別想存到錢!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多數人的儲蓄會失敗,都有原因;我身為上班族,能夠在七年內存到七千萬日圓(約新台幣一千八百九十萬元),也是有原因的。
儲蓄失敗的人跟我,只差在這一點不同:運用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擬訂儲蓄生活的策略,邁向目標。
只要運用顧問管理公司普遍使用的思考方式與工具,儲蓄一點也不難。任何人都能非常有效率地存大錢。
本章重點整理
●一般人一生能夠賺到上千萬,卻老是為了付帳款與準備養老金,而存不到錢。
●大多數人無法按照計畫存錢的原因:①沒有目的,無法設定具體目標。②計畫不切實際,只能靠意志力硬撐。③不會反省,沒有改善方案。
●儲蓄目標應該要依據個人目的進行調整及把目標明確化。
●唯有不硬撐、不浪費,現實又有效率的計畫,才能看見達成目的的路徑。
●為了因應意外狀況,讓計畫順利進行,也為了能夠超越計畫的預期,反省實施效果與持續改善非常重要。
背負學貸債務踏入社會
我在二十四歲開始經濟獨立。跟一般社會新鮮人相比,我的起步比別人辛苦。因為我從高中到研究所畢業的九年間,一直申請就學貸款,貸款總金額高達四百八十六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三十一萬元)。雖然這是出自我本身情況所借貸的錢,但背負四百八十六萬債務踏入社會,心情還是很沉重。
順帶一提,根據日本律師聯合會「二○一一年破產事件及個人更生事件紀錄調查」的結果,半數以上自願破產者的欠債金額,均未達五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三十五萬元)。儘管各項條件不同,然而我的欠債總金額卻已經達到自願破產的等級。
成為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年,我一直想:「趕快存錢還清就學貸款吧。」光用想的存不了錢,必須採取行動。於是我首度開始挑戰儲蓄,努力避免所有主觀認為奢侈的行為,大約過了兩年儉樸度日的儲蓄生活。事到如今,我對於這兩年的生活感到後悔不已,我認為應該過得更有意義才對。
結果我只存到一點錢,實際上,我根本搞不清楚避免奢侈有多少效果。說不定只是當下覺得自己省了錢,其實沒有效果。如果是這樣,為了省錢而忍耐真是虧大了。
當時我並沒有設定每個月要存多少錢,也沒有確認到底省了多少錢。完全是過著自我滿足的儲蓄生活,深信:「我沒有亂花錢,所以應該有存到錢。」如果我當時決定儲蓄的目標金額,並確認省錢效果,這兩年的目標應該會更明確,也能過得更有意義。
到四○歲都要償還學貸
過著漫無目的的存錢生活時,我認識同為經營顧問的妻子,在二十五歲左右時,決定要結婚。雖然我漫無目的地存錢,後來還是存了一筆錢,再差一點就能將就學貸款一次還完,不過我還是處於負債的狀態。
我告訴妻子,在四十歲以前,每個月都要持續償還兩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四百元)。由於她是我的重要伴侶,所以我認為應該盡早將一切說清楚。順帶一提,這時我也告訴妻子,我並不打算一次還清所有債務。
雖然當初存錢的目的,是為了一次還清就學貸款,不過我申辦的就學貸款並不計息。我趁著結婚再次思考:「假設我用手頭的錢投資,每個月獲得兩萬日圓利潤,對家計的負擔是不是比較沒那麼大呢?」
當時還是模糊不清地處於「應該比較小」的程度,後來這個理念成了我投資方針的基本架構。接著我開始過新婚生活。幾個月之後,有一天下班,妻子向我說了改變人生的那句話。
想要移居新天地,但錢在哪裡?
「如果可以,我希望盡快回到我的家鄉沖繩生活。」妻子突如其來的一句話,並沒有嚇到我。因為在那個時候,我不認為這是她的真心話。
後來,妻子經常提起「到沖繩定居」的話題。經過反覆思量,我決定透過聆聽,確定妻子的認真程度。假日出門散步是我們夫妻共同的興趣。我利用散步時間,確認妻子的意志有多堅定。結果發現,雖然還不具體,但是聊到這件事時,我從她的表情中感受到她有強烈的意念。
時至今日,我還是很想讚賞自己當時的行為。對於剛結婚的我來說,沖繩不過是妻子的家鄉,跟我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遷居根本是「難以置信」且「不切實際」的提案。雖然是這樣的提案,但是我沒有否定地說:「先別管退休後怎麼樣,現在根本不可能辭職搬到沖繩去。」我只是傾聽妻子的意見,不斷地與她討論。
踏不踏得出這一步,對於夫妻能否用共同步伐前進,將造成重大影響。正因為有了當時的討論,才有現在這麼充實的生活,我要大加讚揚自己當時的行動。
實地訪查,確立存錢目標
決定遷居,對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轉變,因為這跟我朦朧勾勒的未來完全不一樣。用不負責任的預測與不明確的資訊來判斷是否遷居,實在太危險了,即使得花一筆錢,我都該親自去調查與體驗。既然妻子認真想要回去,可不能隨便打發她。
於是,為了認識沖繩,我展開實地調查,努力地想要認識更多的沖繩。為了接觸風土與文化,我聽岳父岳母講述沖繩縣民的人情味,也詢問伯父伯母沖繩的事情。此外,除了現在的沖繩,我也接觸歷史資料,看一些書籍與觀光景點的說明。
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慢慢喜歡上沖繩這個地方。當然,沖繩並沒有完全符合我的理想,也有一些我不怎麼喜歡,甚至可以說是討厭的部分。儘管如此,多次實地調查後,我認為沖繩的住民、風土與自然,都非常美好。
於是,遷居沖繩成了我們夫妻共同的夢想。沖繩的實地調查,成了推動我儲蓄生活的能量。如果我當時沒去沖繩,沒有親身體驗沖繩的美好,沒有確定遷居沖繩的目標,也許會半途而廢。我深刻體認到,對自己和家人來說,只有目標明確後,才能長時間努力也不迷惘,能夠朝向目的地衝刺。
夫妻倆,建立相同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
想遷居沖繩,不用想也知道我們必須擁有一筆超乎現有金錢的龐大金額。
「在沖繩過一輩子,到底需要多少錢?」根據我們理想的生活型態與沖繩的物價,加總居住與伙食等生活費,試算出的金額為一億日圓(約新台幣兩千七百萬元)。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金額,可不是馬上就能存到的錢。
即使每年存一千萬日圓(約新台幣兩百七十萬元),也是一場耗時十年的長期抗戰。對當時才二十幾歲的我們來說,十年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足以讓剛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到小學三年級。
我曾經在大學的畢業論文與顧問計畫中,多次鎖定目標並努力執行,但是我從來不曾努力超過十年。面對這堵長時間的高牆,我這麼想著。「漫無目的」的儲蓄,絕對存不了這麼一大筆錢。
我們夫妻同為顧問,深知「為實現夢想,不惜一切努力」的危險性。即使剛開始有堅強的意志,也會隨時間而變得薄弱,在不知不覺中停下通往目標的腳步,最後使得計畫觸礁。這樣的例子,我們在工作中早已看到不想看了。一般程度的熱情,無法超越即將降臨的困境。我們花了好幾十個鐘頭,磨合雙方的覺悟,確認這個夢想值得兩個人共同努力。
不需要悲觀,重要的是得隨時做好面對嚴峻情況的心理準備。越是遠大及重要的夢想,越不可能輕易實現,世界上可沒那麼便宜的事。
麥肯錫確實派上用場
「存錢等於忍耐嗎?我不否認有這樣的一面。但是,有沒有什麼儲蓄方法不會讓人覺得負擔沉重呢?」即將展開儲蓄生活時,我閃過這個念頭。既然都要存錢,當然希望存得輕鬆愉快。乍看之下很墮落,然而在長期抗戰中,這可是一個重要的觀點。
當我想著讓夫妻有效率儲蓄的各種方法時,我察覺到一件事。儲蓄應該先決定目標金額,再思考增加收入或節省開支的方案,然後才付諸實行。接下來要確認每個月存多少錢,掌握問題,反省是否恰當及是否符合我們的生活,並朝目標邁進,這就是推動商務工作的方法。
儲蓄生活與商場上該做的要素都一樣。這樣一來,促進商務效率的顧問技術,應該也能運用在儲蓄上。在這個瞬間,我們決定運用自己的專長,制訂實現夢想的儲蓄生活基本方針。
如何使用邏輯思考工具存千萬?
我運用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展開儲蓄生活後,已經過了七個年頭。目前,我手頭有超過七千萬日圓(約新台幣一千八百九十萬元)的流動資產(可以立刻換成現金的資產)。我並沒有在投資中獲得暴利,也沒有繼承遺產。這是我按照擬訂計畫,腳踏實地存到的錢。
「如果想要實現夢想,你要繞遠路還是走最短路徑呢?」若是問你這個問題,大家應該都會認為人生只有一次,選擇最短路徑,讓人生更充實,才是比較好的做法。在導出最短路徑時,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可以發揮強大的功效。
我們的儲蓄生活過得這麼順利,也是妥善運用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的結果(關於這部分知識,將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介紹)。雖然這是用於商場上的手法,但是我已經親身證實,這些手法在「儲蓄生活」中的效果。
設計商務架構時,本來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只要按照指導方針進行,都能維持一定的品質。因此,這是任何人都能學會並運用的知識。雖然我以前是外商顧問,不過我認為不管主婦、學生或任何職業的人士,只要運用本書方法,都能以最短路徑存到錢。
本章重點整理
●決定儲蓄的目標金額,並確認省錢效果,儲蓄生活才能過得有意義。
●目標明確才能長時間努力也不迷惘,能夠朝向目的地衝刺。
●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可以在儲蓄上發揮強大的功效。
第1章 為什麼九○%的人存不了錢?
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在開始儲蓄之前,趁這個機會來看看一般人的儲蓄實態。
你知道日本人的終身所得(工作一輩子所得的薪資總額)是多少嗎?根據日本勞動政策研究與研修機構調查,國中畢業的男性為一億七千七百一十萬日圓(約新台幣四千七百八十二萬元),高中畢業的男性為一億九千五百二十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兩百七十萬元),大學、研究所畢業的男性為兩億五千四百一十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千八百五十八萬元)。
至於女性方面,國中畢業的人為一億一千一百四十萬日圓(約新台幣三千零八萬元),高中畢業的人為一億兩千六百二十萬日圓(約新台幣三千四百零七萬元),大學、研究所畢業的人為一億九千八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三百四十六萬元)(這個數值不含退休金及年金。此外,許多人在六十歲過後仍繼續工作,因此實際的終身收入將會高於這些數值)。
在扣除約一○到二○%稅金及社會保險後,可供自由運用的金錢會更少,不過還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金額。
金錢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毫無目的、毫無意識地花用,就如同用手掬水一般,一下就消失了,連花去哪裡都不一定想得起來。終身所得當然也是如此。
隨便問一個年滿六十歲,準備要退休的人:「請問你這輩子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他應該也回答不出來。比較具體的答案,可能只有買房或養老,其他就是籠統的生活費及教育費了。
既然我們一輩子工作所得的薪資總額固定,更應該審慎決定錢的用途。終身所得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金額。只要擬訂計畫,有效率地運用,每個人都能存到一筆可以實現一般夢想的金額。
舉例來說,一般人認為「搭豪華郵輪環遊世界」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在調查後,卻發現它的行情不到五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這是一個你想實現的夢想,只要有計畫、有效率地存錢,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實現這個夢想。
結果還是要看如何花錢、如何存錢。如果用不同的方法能讓你的人生更富足、更有趣,現在就應該學習並實踐這些方法。
話雖如此,我們總不能把終身所得都花在「夢想」上,必須扣除食、衣、住等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需的費用。實際上,我們能挪出多少錢來「實現夢想」呢?來看看一般人的平均支出。
利用日本總務省(注:相當於台灣的內政部)公布的家計調查及終身所得資料,在夫妻支出為平均值的情況下,計算出終身生活費,結果如下圖所示,支出為兩億一千一百八十三萬日圓(約新台幣五千七百二十萬元,此為夫妻皆是國中畢業的金額)。
想要從支出中的任一項目中,挪出「實現夢想所需的金額」應該不太簡單。然而,我們應該以容易調整金額的項目為主,如包含零用錢及交際費等的雜項支出及教養娛樂費等,從整體生活費中刪減一○%的金額。
假設我們可以挪出一○%,再加上正常儲蓄(含退休後的準備金),就可存到一筆約兩千一百萬日圓(約新台幣五百六十七萬),讓人可以實現夢想的存款。拿這筆金額來實現夢想,應該綽綽有餘。
平均一個家庭一輩子可賺五千萬元,卻沒存到錢
大多數的人又怎麼存錢呢?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全國消費實態調查,從存款扣除負債所得的平均金融資產,在三十歲這個年齡層呈現嚴重虧損。四十歲的年齡層稍微轉虧為盈,接下來的五十歲、六十歲,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成長。
對照終身所得與儲蓄金額的實際狀況,可以看出一般人的儲蓄實態。二十幾歲的單身貴族存錢當做結婚基金,結婚後存購屋頭期款。三、四十歲在買房的同時,背負鉅額貸款,花幾十年償付(或是將之前存的錢全都花在這裡)。同時,還要持續繳納保險以防萬一,生下小孩則要支付教育費。進入五十歲後,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又要馬不停蹄地準備養老金。
明明每個人都賺了一億日圓(約新台幣兩千七百萬元),一戶賺超過兩億日圓(約新台幣五千四百萬元),卻老是為了帳款和準備養老金忙得團團轉,根本沒存到錢。沒有人教大家這樣做,不過我想這已經成為一般人的標準生活模式。
我真的很討厭,錢就這樣一點一滴在無意間花掉。
「如果要花錢,我希望能實現更多自己或家人的夢想,速度越快越好。」
「不要渾渾噩噩地過著一般人標準存錢與花錢的生活,希望存錢與花錢都能符合自己的目的。」
這是我的想法。你怎麼想呢?
無法按照計畫儲蓄的原因
擬訂計畫的階段非常順利,實施起來卻不如預期,這樣的案例很多。這可不限於儲蓄,在商場上也是如此。
身為顧問,我看過各種企業的企畫案,在為期數月到數年的計畫中,能夠按照計畫進行,獲得成果的例子卻不到一成。為什麼無法按照計畫進行並獲得成果呢?我們可列出三大原因。
一、沒有目的,無法設定具體目標。
二、計畫不切實際,只能靠意志力硬撐。
三、不會反省,沒有改善方案。
原因①:沒有目的,無法設定具體目標
「一年可以存到二十元。」「每個月可省下八千元。」走進書店,可以看到許多印著這類標語的書籍。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讀了這些書後,存到二十元或省下八千元呢?應該很少吧。至少,我身邊連一個這樣的人都沒有。
這些書寫得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必須存到二十萬元或省下八千元的理由,並未依據你個人的目的進行調整與把目標明確化。
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有二十萬元存款或能夠省下八千元,當然是「有比沒有好」。可是,「如果○○該有多好」,並不足以當做目的,無法導出你真正需要的金額。根據你的環境與迫切希望達成的願望,才能夠有成為目的的需要。
原因②:計畫不切實際,只能靠意志力硬撐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起跑時氣勢十足,結果不到三天,就停下往夢想前進的腳步。這是想靠意志力達成目的,最後失敗的典型模式。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曾說過一句話:「具備熾熱的心與冷靜的頭腦。」我認為想要超越眾多難題並且達成目的,「熾熱的心與冷靜的頭腦」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即使擁有明確的目的、目標,以及勢在必得的熾熱決心,沒有用冷靜頭腦思考可行的計畫,夢想只是一個畫在空中的大餅。唯有具備不硬撐、不浪費,現實又有效率的計畫,才能看見達成目的的路徑,熾熱的心與冷靜的頭腦相輔相成,才能帶來成功。
原因③:不會反省,沒有改善方案
就算擬訂的計畫非常完整,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計畫進行,一定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如果因為這樣而中斷計畫,就不可能實現夢想。我們必須不斷確認目前的所在地及到達目的的路線,持續修正與改善計畫。
此外,當計畫順利進行時,不斷改善計畫也有重要的意義。實施改善方案,也許可以加速存錢速度,使計畫超出原本的預期。
為了因應意外狀況,讓計畫順利進行,也為了能夠超越原有計畫的預期進度,反省實施效果與持續改善非常重要。
能夠朝向擬訂的目的努力,將計畫付諸實現的人並不多。我也不太擅長,曾經遇過幾次挫折。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人的意志沒那麼堅強」為前提來思考。
不先擬好策略,別想存到錢!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多數人的儲蓄會失敗,都有原因;我身為上班族,能夠在七年內存到七千萬日圓(約新台幣一千八百九十萬元),也是有原因的。
儲蓄失敗的人跟我,只差在這一點不同:運用邏輯思考與商務架構,擬訂儲蓄生活的策略,邁向目標。
只要運用顧問管理公司普遍使用的思考方式與工具,儲蓄一點也不難。任何人都能非常有效率地存大錢。
本章重點整理
●一般人一生能夠賺到上千萬,卻老是為了付帳款與準備養老金,而存不到錢。
●大多數人無法按照計畫存錢的原因:①沒有目的,無法設定具體目標。②計畫不切實際,只能靠意志力硬撐。③不會反省,沒有改善方案。
●儲蓄目標應該要依據個人目的進行調整及把目標明確化。
●唯有不硬撐、不浪費,現實又有效率的計畫,才能看見達成目的的路徑。
●為了因應意外狀況,讓計畫順利進行,也為了能夠超越計畫的預期,反省實施效果與持續改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