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單
做學問的道理,在於先學會了知識再動手去執行,飲食烹調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撰寫了《須知單》。
先天須知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先天的特質,就像人一樣,各有各不同的天資與稟賦。若是人的稟性愚昧低下,就算是讓孔子、孟子親自來教導,也是無濟於事的;同樣的道理,如果食物材料本身的品質就不夠好,即使讓易牙這樣的名廚來烹調,也很難做出美味佳餚來。
概括來說:豬肉要以皮薄的為佳,不可以有腥臊味兒;雞最好選用閹過的嫩雞,不要用太老或太小的雞;鯽魚要以身扁肚白的比較好吃,黑背的鯽魚,肉質較硬,盛盤之後賣相必然不佳;鰻魚以生長在湖水、溪水中的比較好,生長在江水裡的鰻魚,骨刺交錯,魚刺多得像樹枝枒一樣;用谷米餵養的鴨,肉質白嫩肥美;施過肥的土地中長出來的竹筍,筍節較少而且味道鮮甜。同樣是火腿,好壞之間有如天壤之別;同樣產自浙江台州的魚乾,味道也如同冰火兩重天。其他食物原料也可以依此類推。
大體而言,一席佳餚,廚師的手藝占有六成的功勞,而採買人的水準則占了四成。
作料須知
廚師所使用的調味料,就跟女人的衣服和首飾是一樣的。有的女人雖然仙姿貌美,化妝術高明很會擦脂抹粉,但如果穿得破破爛爛的,即使她貌美如西施,也很難讓人發現她的美貌。擅長烹調的名廚,用醬必用夏日三伏天製作而成的醬料,還必須親自嚐一嚐是否味道甘美;用油則一定會用香油,而且還必須辨別究竟是生油還是熟油;酒則一定會用發酵過後的米酒,而且還得將酒裡的糟粕過濾掉;醋則使用米醋,味道要清爽甘醇。
而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分,醋有新、陳之異,使用時千萬不可有絲毫的差錯。其他的例如蔥、椒、姜、桂、糖、鹽等等調味的材料,雖然使用的不多,但也應該挑選品質最好的。蘇州店鋪所賣的醬油,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鎮江醋顏色雖然不錯,但是酸味不足,失去了醋的本意。醋還是要以板浦醋的品質最好,浦口醋次之。
洗刷須知
食材的清洗也要講究方法,就像燕窩要剃除殘留的燕毛,海參必須徹底清除腔中的泥,魚翅要仔細刷掉沙子,鹿筋要除去難聞的腥臊味。豬肉上的筋要用刀子剔除乾淨,烹調時才能將它燒得酥軟;鴨腎臊味很重,一定要切掉才會乾淨;魚膽只要一破,整盤魚都會發苦;如果鰻魚的黏液沒洗乾淨,整碗都是腥味;韭菜要去掉葉子留下白莖,白菜要去邊留著菜心。《禮記•內則》上說:「魚去鰓與腸,鱉去鱉窍。」諺語說:「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就是這個道理。
調劑須知
調味的方式,全因食材而定。有的菜必須用酒和水,有的則只須用酒不用水,有的卻只用水不用酒;有些菜,鹽和醬油要一起用,有的只用醬油不用鹽,有的只用鹽而不用醬油;有的食物太過油膩,要先用油煎一下;有的食材氣味太腥,要用醋噴一下;有的食材必須先用冰糖去腥取鮮;有的食物最好要將汁燒到乾,汁味滲入食物,味道更好,一般煎炒的菜就是這麼做的;有的菜則貴在湯汁多,能讓食物的味道融在湯汁中,一般來說,都是一些清爽而容易浮在湯上面的食物。
配搭須知
諺語說:「男女談婚論嫁,要衡量自己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婚配。」這是所謂的門當戶對;《禮記》上也說:「同類、同輩的人才能相互做比較。」烹調方法與上述的說法有什麼差異呢?烹調任何一道菜,都必須有恰當的配料來搭配。最好是用清淡的配料來搭配清淡的菜餚,味道濃郁的菜餚搭配味道濃厚的配料,柔軟的菜色配合柔軟的配料,口感較有嚼勁的配合味道強烈的配料,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菜餚。食材中,可以葷燒也可素燒的食材有蘑菇、鮮筍、冬瓜等;可以配葷不可配素的調料是蔥、韭、茴香、生蒜等;可以搭配素菜不可以搭配葷菜的,則有芹菜、百合、刀豆等。常常看見有人把蟹粉放入燕窩中,把百合和雞肉、豬肉一同烹調,這就好比聖賢明君與亂臣賊子一起對坐似的,簡直荒謬至極。但是也有葷菜、素菜放在一起烹調,反而錦上添花、相得益彰的菜餚,例如炒葷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葷油的搭配。
獨用須知
味道濃烈的食材,只適合單獨使用,而不適合跟其他食物搭配。就像李贊皇、張江陵一類強硬派的人才,只有單獨任用,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食物中的鰻魚、鱉、蟹、鰣魚、牛羊肉等,都應該單獨食用,不可另外搭配其他食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物的味道濃厚、力道足,但缺點也很多,必須以五味來調和、精心調製,才能取其長處避開短處,得其美味。哪裡會節外生枝,捨棄其本來的滋味呢?南京人喜歡用海參配甲魚,魚翅配蟹粉吃,我一看見就不禁眉頭緊蹙。甲魚和蟹粉的味道,不足以改變或為海參和魚翅增添滋味,但海參和魚翅的味道,甲魚和蟹粉的味道一但沾上,原有的味道就全變了。
火候須知
烹煮食物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好火候。有的必須用大火,例如煎、炒之類,火太小菜就不脆了,顯得軟趴趴的。有的要用小火來煮,例如:煨、煮之類,火太大食物就會乾掉變形。有的則必須先用大火然後再改用小火的,就像燒好之後需要收湯汁的菜,性子太急,火侯不夠的話,就會外表焦了而裡面還不夠熟。有些食物會越煮越嫩,例如:腰子、雞蛋之類的食物。有些菜稍微煮一下就會變老,例如:鮮魚、蚌蛤之類。炒肉時起鍋太慢,肉就會由紅色變成黑色;魚起鍋晚了,魚肉就會由鮮肉變成柴肉,不好吃。烹煮時不斷掀鍋蓋,菜餚就會變得泡沫多而香味少。中途熄火再燒,就會走油而失去滋味。道家煉丹講究九轉成仙,儒家把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奉為中庸之道。廚師必須瞭解火候而小心掌控,那就基本掌握烹飪的要領。魚一上桌時,色白如玉,魚肉富有彈性而不鬆散,這是新鮮的魚;如果色白如粉,魚肉散開而不緊實,那就是不新鮮的死魚。明明是鮮魚,卻把它烹煮成死魚,實在是太可恨了。
色臭須知
眼睛和鼻子,與嘴巴相鄰,也是嘴巴的媒介。一道好菜,眼睛一看,鼻子一聞,它的顏色和氣味的區別立刻就顯現出來。有的菜餚像秋天的雲彩那般乾淨清爽,有的菜餚顏色如琥珀般豔麗,當菜餚的芳香之氣撲鼻而來時,不必用牙齒咬,不需要用舌頭去嘗,便可以知道它的美味。但是,要使菜顏色鮮豔,就不可以用糖來炒,要給菜餚提香,就不能過度使用香料。一味地追求用調味來粉飾,就會傷及食物的原味。
遲速須知
一般人請客,通常會在三天前就事先約好,這樣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來採購各種食材與擬定菜單。如果突然來了客人,急需準備便餐;或者乘船住店,作客在外,怎麼來得及取東海之水來救南海之火?所以必須準備一些應急的菜餚,例如:炒雞片、炒肉絲、炒蝦米豆腐或者是糟魚、火腿之類的菜餚,以備不時之需。凡是能在短時間上桌,又能博得客人的稱讚的菜式,廚師絕對不可不知道這些訣竅。
變換須知
每一種食材都有其獨特的味道,不可混在一起以求同。就像聖人教授學生,講究因材施教,不會拘泥於同一種形式。這就是所謂的君子有成人之美。現在有些不太講究的廚子,動不動就把雞、鴨、豬、鵝放在一鍋湯裡一起煮,這樣的做菜方式人人都會,味道雷同,味同嚼蠟。我想,如果這些雞、豬、鵝、鴨有靈,恐怕會到枉死城中去告狀吧。會做菜的廚師,必定會使用不同的鍋具,例如:鍋、灶、孟、缽之類的來盛裝,讓每一種食物都能各顯其特色,每一道菜都各有其滋味。這樣,即使是挑剔的食客,他的嘴巴也是忙不過來的,自然是心花怒放,吃得無比盡興。
器具須知
古話說:美食不如美器。這句話說明了盛裝食物的器具是麼的重要。然而明代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年間的瓷器都極為昂貴,如果拿來盛菜,會擔心造成損壞,倒不如用官窯燒製的瓷器,這類瓷器也十分清雅秀麗。只是該用碗盛的時候就用碗,該用盤盛的時候就用盤,該使用大的器皿就用大的,該用小器皿的時候就用小的。各種器皿參差錯落地擺放在桌上,才會讓美食增色。如果刻板地局限在十碗八盤這樣的老規矩,就顯得愚笨庸俗了。總體說來,珍貴的菜肴適宜用較大的食器來裝盛,普通的菜餚適合用小型的器皿來盛裝。煎炒的菜式適合裝盤,湯羹之類的菜餚適合用碗來裝。煎炒的菜式宜用鐵鍋來做,爆煮燉湯的菜餚則適合用砂罐來煨煮。
上菜須知
上菜的正確方法是:味道鹹的要先上,味道清淡的要後上;味道濃郁的先上,味道清爽的後上;無湯的菜餚應先上,有湯的食物要後上。天底下的食物原本就有五種味道,不可以只注重在一種味道上,而忽視了其他的口味。想來客人吃飽了之後,脾臟也疲累了,這時就要用辛辣的味道來調動食慾;考慮到客人酒喝多了,胃也疲憊了,那就要用酸甜的食物來提神醒酒才行。
時節須知
夏季的白天既長而且炎熱,禽畜宰殺得過早,肉就容易腐敗變質。冬季的白天短而且寒冷,烹飪的時間與火侯不夠,菜餚就不容易熟透。在冬天時適合吃牛羊肉,如果移到夏天食用,就會不合時宜。夏天適合吃乾臘的食品,移到冬天去吃,也不是對的時機。至於調味料的選擇,夏季應當使用芥末,冬季應當選用胡椒。冬天醃製的鹹菜原本不太值錢,但在三伏天能吃到,也會將它視若珍寶。行鞭筍本來也是一種廉價的食物,但在秋涼時節能拿來烹調,也會被人視為上等的佳餚。有些東西在季節前提前食用,味道會更美,就像在三月份時吃鰣魚的道理一樣。也有晚於季節就覺得更好吃的食物,就像四月份吃芋艿。其他的都可以類推。有些東西過了時節就不能食用了,例如蘿蔔過時就成空心的,山筍過時味道就苦了,鳳尾魚過時了骨頭就會變硬。所以,萬物生長,四時有序,當季的時節一過,精華散盡,光彩已不再。
多寡須知
在同一道菜當中,貴重的食材應該多放一點,而便宜的食材,用量要減少。煎炒的菜餚,食材放太多,則容易火侯不夠,肉質不夠酥脆。因此,一盤葷菜,豬肉不可以用超過半斤,雞、魚不可以超過六兩。如果有人問說:「不夠吃怎麼辦呢?」只需回答他:「等吃完之後再另外炒一盤就是了。」有些菜餚,必須食材的量夠多才會美味,例如白煮肉,不到二十斤以上,就顯得淡而無味。粥也是如此,下鍋時沒有用到一斗米,粥漿就不夠黏稠,而且還要控制好用水量,水太多米太少,則粥的味道就淡薄了。
潔淨須知
切過蔥的刀子,不可以再將它拿去切筍子;搗過辣椒的臼,也不能再拿來搗芡粉。如果聞到菜裡有抹布的味道,那一定是抹布沒洗乾淨;聞到了菜裡有砧板的氣味,那是因為砧板已經髒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優秀的廚師要勤於將刀鋒磨利、勤於更換抹布、勤於刮洗砧板、勤於洗手,然後再去處理食材。至於抽煙的煙灰、頭上冒出的汗水、爐灶上的蚊蠅、鍋子上的煙煤,一旦沾汙了菜餚,即使再精心製作的食物,也會像西施臉上沾了不乾淨的東西那樣,人人都會掩鼻而過。
用纖須知
「纖」就是俗話說的豆粉(芡粉),也就是拉船用的纖繩,顧名思義便可以知道它的作用。例如製作肉團時不容易黏合成團,想做羹湯時想要不過分油膩,可以用芡粉使這類食物變得黏稠。煎炒肉類食,考慮到肉類容易沾黏鍋底,變得焦老,因此可用芡粉來處理。這就是「纖」的用處所在。能理解芡粉的作用,就能夠恰到好處的使用在食物上。否則,亂用芡粉就會弄得一塌糊塗。古書《漢制考》上把麯麩叫作媒,媒就是現在所說的芡粉。
選用須知
選用食材的方法是:小炒肉要用後臀上的肉,做肉丸要用前夾心肉,煨燉肉則用硬短肋骨下方的肉。炒魚片一般使用的是青魚、鱖魚,做魚鬆則使用草魚、鯉魚。蒸雞就用小母雞來蒸,燉雞則用閹過的公雞來燉,煲雞湯要用老母雞來煨;母雞才嫩,公鴨才肥;莼菜用上方的嫩葉,芹菜、韭菜則宜用根莖......這些都是不變的定理。其他食物的選材方法,可以依此類推。
疑似須知
食材的味道要做得濃郁芬香,但不可以太過油膩;味道要清甜鮮美,但不可淡薄寡味。這其實是很難掌握的烹調技巧,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謂味道濃郁芳香,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思。如果只是貪圖肥膩,還不如專門去吃豬油算了。味道清甜鮮美,就要突出食材本來的味道,而不沾染雜味。如果一味貪戀清湯寡水的飲食,那還不如直接去喝白開水罷了。
補救須知
名廚烹調菜肴,必定鹹淡適中,老嫩恰到好處,原本就不需要去做任何補救措施。但我還是不得不對一般人說一些補救的方法:調味時寧可選擇清淡也不可以太鹹,淡可加鹽來補救,鹹則沒辦法讓菜再變淡;烹調魚料理時寧可嫩也不可太老,嫩了可以加火補救,老了就無法再去做任何改變。這些奧妙,在做菜下料時,只要仔細觀察火候就能清楚明白了。
本分須知
滿人做菜,大多用燒煮的方式,漢人做菜則喜好羹湯,他們從小就是這樣學習的,因此做菜的方法各有擅長。漢人宴請滿人,滿人宴請漢人,都會各自使用擅長的菜餚招待賓客,這倒是讓人覺得吃起來很新鮮,不會像邯鄲學步一樣,丟失了自己的特色。很多人都忘了本分,刻意去討好客人。漢人請滿人時用滿菜,滿人請漢人時用漢菜,結果反而成了依樣畫葫蘆,有名而無實,真是所謂的畫虎不成反類犬。秀才進考場應試,只要專心寫好自己的文章,竭盡自己的全力,自然會遇見賞識自己的人。如果一味地模仿某位宗師的文章,或者刻意模仿逢迎某位主考官的風格,那樣只能學到皮毛,終身難以考中功名。
做學問的道理,在於先學會了知識再動手去執行,飲食烹調的道理也是如此。因此撰寫了《須知單》。
先天須知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先天的特質,就像人一樣,各有各不同的天資與稟賦。若是人的稟性愚昧低下,就算是讓孔子、孟子親自來教導,也是無濟於事的;同樣的道理,如果食物材料本身的品質就不夠好,即使讓易牙這樣的名廚來烹調,也很難做出美味佳餚來。
概括來說:豬肉要以皮薄的為佳,不可以有腥臊味兒;雞最好選用閹過的嫩雞,不要用太老或太小的雞;鯽魚要以身扁肚白的比較好吃,黑背的鯽魚,肉質較硬,盛盤之後賣相必然不佳;鰻魚以生長在湖水、溪水中的比較好,生長在江水裡的鰻魚,骨刺交錯,魚刺多得像樹枝枒一樣;用谷米餵養的鴨,肉質白嫩肥美;施過肥的土地中長出來的竹筍,筍節較少而且味道鮮甜。同樣是火腿,好壞之間有如天壤之別;同樣產自浙江台州的魚乾,味道也如同冰火兩重天。其他食物原料也可以依此類推。
大體而言,一席佳餚,廚師的手藝占有六成的功勞,而採買人的水準則占了四成。
作料須知
廚師所使用的調味料,就跟女人的衣服和首飾是一樣的。有的女人雖然仙姿貌美,化妝術高明很會擦脂抹粉,但如果穿得破破爛爛的,即使她貌美如西施,也很難讓人發現她的美貌。擅長烹調的名廚,用醬必用夏日三伏天製作而成的醬料,還必須親自嚐一嚐是否味道甘美;用油則一定會用香油,而且還必須辨別究竟是生油還是熟油;酒則一定會用發酵過後的米酒,而且還得將酒裡的糟粕過濾掉;醋則使用米醋,味道要清爽甘醇。
而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分,醋有新、陳之異,使用時千萬不可有絲毫的差錯。其他的例如蔥、椒、姜、桂、糖、鹽等等調味的材料,雖然使用的不多,但也應該挑選品質最好的。蘇州店鋪所賣的醬油,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鎮江醋顏色雖然不錯,但是酸味不足,失去了醋的本意。醋還是要以板浦醋的品質最好,浦口醋次之。
洗刷須知
食材的清洗也要講究方法,就像燕窩要剃除殘留的燕毛,海參必須徹底清除腔中的泥,魚翅要仔細刷掉沙子,鹿筋要除去難聞的腥臊味。豬肉上的筋要用刀子剔除乾淨,烹調時才能將它燒得酥軟;鴨腎臊味很重,一定要切掉才會乾淨;魚膽只要一破,整盤魚都會發苦;如果鰻魚的黏液沒洗乾淨,整碗都是腥味;韭菜要去掉葉子留下白莖,白菜要去邊留著菜心。《禮記•內則》上說:「魚去鰓與腸,鱉去鱉窍。」諺語說:「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就是這個道理。
調劑須知
調味的方式,全因食材而定。有的菜必須用酒和水,有的則只須用酒不用水,有的卻只用水不用酒;有些菜,鹽和醬油要一起用,有的只用醬油不用鹽,有的只用鹽而不用醬油;有的食物太過油膩,要先用油煎一下;有的食材氣味太腥,要用醋噴一下;有的食材必須先用冰糖去腥取鮮;有的食物最好要將汁燒到乾,汁味滲入食物,味道更好,一般煎炒的菜就是這麼做的;有的菜則貴在湯汁多,能讓食物的味道融在湯汁中,一般來說,都是一些清爽而容易浮在湯上面的食物。
配搭須知
諺語說:「男女談婚論嫁,要衡量自己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婚配。」這是所謂的門當戶對;《禮記》上也說:「同類、同輩的人才能相互做比較。」烹調方法與上述的說法有什麼差異呢?烹調任何一道菜,都必須有恰當的配料來搭配。最好是用清淡的配料來搭配清淡的菜餚,味道濃郁的菜餚搭配味道濃厚的配料,柔軟的菜色配合柔軟的配料,口感較有嚼勁的配合味道強烈的配料,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菜餚。食材中,可以葷燒也可素燒的食材有蘑菇、鮮筍、冬瓜等;可以配葷不可配素的調料是蔥、韭、茴香、生蒜等;可以搭配素菜不可以搭配葷菜的,則有芹菜、百合、刀豆等。常常看見有人把蟹粉放入燕窩中,把百合和雞肉、豬肉一同烹調,這就好比聖賢明君與亂臣賊子一起對坐似的,簡直荒謬至極。但是也有葷菜、素菜放在一起烹調,反而錦上添花、相得益彰的菜餚,例如炒葷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葷油的搭配。
獨用須知
味道濃烈的食材,只適合單獨使用,而不適合跟其他食物搭配。就像李贊皇、張江陵一類強硬派的人才,只有單獨任用,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食物中的鰻魚、鱉、蟹、鰣魚、牛羊肉等,都應該單獨食用,不可另外搭配其他食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物的味道濃厚、力道足,但缺點也很多,必須以五味來調和、精心調製,才能取其長處避開短處,得其美味。哪裡會節外生枝,捨棄其本來的滋味呢?南京人喜歡用海參配甲魚,魚翅配蟹粉吃,我一看見就不禁眉頭緊蹙。甲魚和蟹粉的味道,不足以改變或為海參和魚翅增添滋味,但海參和魚翅的味道,甲魚和蟹粉的味道一但沾上,原有的味道就全變了。
火候須知
烹煮食物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好火候。有的必須用大火,例如煎、炒之類,火太小菜就不脆了,顯得軟趴趴的。有的要用小火來煮,例如:煨、煮之類,火太大食物就會乾掉變形。有的則必須先用大火然後再改用小火的,就像燒好之後需要收湯汁的菜,性子太急,火侯不夠的話,就會外表焦了而裡面還不夠熟。有些食物會越煮越嫩,例如:腰子、雞蛋之類的食物。有些菜稍微煮一下就會變老,例如:鮮魚、蚌蛤之類。炒肉時起鍋太慢,肉就會由紅色變成黑色;魚起鍋晚了,魚肉就會由鮮肉變成柴肉,不好吃。烹煮時不斷掀鍋蓋,菜餚就會變得泡沫多而香味少。中途熄火再燒,就會走油而失去滋味。道家煉丹講究九轉成仙,儒家把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奉為中庸之道。廚師必須瞭解火候而小心掌控,那就基本掌握烹飪的要領。魚一上桌時,色白如玉,魚肉富有彈性而不鬆散,這是新鮮的魚;如果色白如粉,魚肉散開而不緊實,那就是不新鮮的死魚。明明是鮮魚,卻把它烹煮成死魚,實在是太可恨了。
色臭須知
眼睛和鼻子,與嘴巴相鄰,也是嘴巴的媒介。一道好菜,眼睛一看,鼻子一聞,它的顏色和氣味的區別立刻就顯現出來。有的菜餚像秋天的雲彩那般乾淨清爽,有的菜餚顏色如琥珀般豔麗,當菜餚的芳香之氣撲鼻而來時,不必用牙齒咬,不需要用舌頭去嘗,便可以知道它的美味。但是,要使菜顏色鮮豔,就不可以用糖來炒,要給菜餚提香,就不能過度使用香料。一味地追求用調味來粉飾,就會傷及食物的原味。
遲速須知
一般人請客,通常會在三天前就事先約好,這樣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用來採購各種食材與擬定菜單。如果突然來了客人,急需準備便餐;或者乘船住店,作客在外,怎麼來得及取東海之水來救南海之火?所以必須準備一些應急的菜餚,例如:炒雞片、炒肉絲、炒蝦米豆腐或者是糟魚、火腿之類的菜餚,以備不時之需。凡是能在短時間上桌,又能博得客人的稱讚的菜式,廚師絕對不可不知道這些訣竅。
變換須知
每一種食材都有其獨特的味道,不可混在一起以求同。就像聖人教授學生,講究因材施教,不會拘泥於同一種形式。這就是所謂的君子有成人之美。現在有些不太講究的廚子,動不動就把雞、鴨、豬、鵝放在一鍋湯裡一起煮,這樣的做菜方式人人都會,味道雷同,味同嚼蠟。我想,如果這些雞、豬、鵝、鴨有靈,恐怕會到枉死城中去告狀吧。會做菜的廚師,必定會使用不同的鍋具,例如:鍋、灶、孟、缽之類的來盛裝,讓每一種食物都能各顯其特色,每一道菜都各有其滋味。這樣,即使是挑剔的食客,他的嘴巴也是忙不過來的,自然是心花怒放,吃得無比盡興。
器具須知
古話說:美食不如美器。這句話說明了盛裝食物的器具是麼的重要。然而明代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年間的瓷器都極為昂貴,如果拿來盛菜,會擔心造成損壞,倒不如用官窯燒製的瓷器,這類瓷器也十分清雅秀麗。只是該用碗盛的時候就用碗,該用盤盛的時候就用盤,該使用大的器皿就用大的,該用小器皿的時候就用小的。各種器皿參差錯落地擺放在桌上,才會讓美食增色。如果刻板地局限在十碗八盤這樣的老規矩,就顯得愚笨庸俗了。總體說來,珍貴的菜肴適宜用較大的食器來裝盛,普通的菜餚適合用小型的器皿來盛裝。煎炒的菜式適合裝盤,湯羹之類的菜餚適合用碗來裝。煎炒的菜式宜用鐵鍋來做,爆煮燉湯的菜餚則適合用砂罐來煨煮。
上菜須知
上菜的正確方法是:味道鹹的要先上,味道清淡的要後上;味道濃郁的先上,味道清爽的後上;無湯的菜餚應先上,有湯的食物要後上。天底下的食物原本就有五種味道,不可以只注重在一種味道上,而忽視了其他的口味。想來客人吃飽了之後,脾臟也疲累了,這時就要用辛辣的味道來調動食慾;考慮到客人酒喝多了,胃也疲憊了,那就要用酸甜的食物來提神醒酒才行。
時節須知
夏季的白天既長而且炎熱,禽畜宰殺得過早,肉就容易腐敗變質。冬季的白天短而且寒冷,烹飪的時間與火侯不夠,菜餚就不容易熟透。在冬天時適合吃牛羊肉,如果移到夏天食用,就會不合時宜。夏天適合吃乾臘的食品,移到冬天去吃,也不是對的時機。至於調味料的選擇,夏季應當使用芥末,冬季應當選用胡椒。冬天醃製的鹹菜原本不太值錢,但在三伏天能吃到,也會將它視若珍寶。行鞭筍本來也是一種廉價的食物,但在秋涼時節能拿來烹調,也會被人視為上等的佳餚。有些東西在季節前提前食用,味道會更美,就像在三月份時吃鰣魚的道理一樣。也有晚於季節就覺得更好吃的食物,就像四月份吃芋艿。其他的都可以類推。有些東西過了時節就不能食用了,例如蘿蔔過時就成空心的,山筍過時味道就苦了,鳳尾魚過時了骨頭就會變硬。所以,萬物生長,四時有序,當季的時節一過,精華散盡,光彩已不再。
多寡須知
在同一道菜當中,貴重的食材應該多放一點,而便宜的食材,用量要減少。煎炒的菜餚,食材放太多,則容易火侯不夠,肉質不夠酥脆。因此,一盤葷菜,豬肉不可以用超過半斤,雞、魚不可以超過六兩。如果有人問說:「不夠吃怎麼辦呢?」只需回答他:「等吃完之後再另外炒一盤就是了。」有些菜餚,必須食材的量夠多才會美味,例如白煮肉,不到二十斤以上,就顯得淡而無味。粥也是如此,下鍋時沒有用到一斗米,粥漿就不夠黏稠,而且還要控制好用水量,水太多米太少,則粥的味道就淡薄了。
潔淨須知
切過蔥的刀子,不可以再將它拿去切筍子;搗過辣椒的臼,也不能再拿來搗芡粉。如果聞到菜裡有抹布的味道,那一定是抹布沒洗乾淨;聞到了菜裡有砧板的氣味,那是因為砧板已經髒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優秀的廚師要勤於將刀鋒磨利、勤於更換抹布、勤於刮洗砧板、勤於洗手,然後再去處理食材。至於抽煙的煙灰、頭上冒出的汗水、爐灶上的蚊蠅、鍋子上的煙煤,一旦沾汙了菜餚,即使再精心製作的食物,也會像西施臉上沾了不乾淨的東西那樣,人人都會掩鼻而過。
用纖須知
「纖」就是俗話說的豆粉(芡粉),也就是拉船用的纖繩,顧名思義便可以知道它的作用。例如製作肉團時不容易黏合成團,想做羹湯時想要不過分油膩,可以用芡粉使這類食物變得黏稠。煎炒肉類食,考慮到肉類容易沾黏鍋底,變得焦老,因此可用芡粉來處理。這就是「纖」的用處所在。能理解芡粉的作用,就能夠恰到好處的使用在食物上。否則,亂用芡粉就會弄得一塌糊塗。古書《漢制考》上把麯麩叫作媒,媒就是現在所說的芡粉。
選用須知
選用食材的方法是:小炒肉要用後臀上的肉,做肉丸要用前夾心肉,煨燉肉則用硬短肋骨下方的肉。炒魚片一般使用的是青魚、鱖魚,做魚鬆則使用草魚、鯉魚。蒸雞就用小母雞來蒸,燉雞則用閹過的公雞來燉,煲雞湯要用老母雞來煨;母雞才嫩,公鴨才肥;莼菜用上方的嫩葉,芹菜、韭菜則宜用根莖......這些都是不變的定理。其他食物的選材方法,可以依此類推。
疑似須知
食材的味道要做得濃郁芬香,但不可以太過油膩;味道要清甜鮮美,但不可淡薄寡味。這其實是很難掌握的烹調技巧,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謂味道濃郁芳香,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思。如果只是貪圖肥膩,還不如專門去吃豬油算了。味道清甜鮮美,就要突出食材本來的味道,而不沾染雜味。如果一味貪戀清湯寡水的飲食,那還不如直接去喝白開水罷了。
補救須知
名廚烹調菜肴,必定鹹淡適中,老嫩恰到好處,原本就不需要去做任何補救措施。但我還是不得不對一般人說一些補救的方法:調味時寧可選擇清淡也不可以太鹹,淡可加鹽來補救,鹹則沒辦法讓菜再變淡;烹調魚料理時寧可嫩也不可太老,嫩了可以加火補救,老了就無法再去做任何改變。這些奧妙,在做菜下料時,只要仔細觀察火候就能清楚明白了。
本分須知
滿人做菜,大多用燒煮的方式,漢人做菜則喜好羹湯,他們從小就是這樣學習的,因此做菜的方法各有擅長。漢人宴請滿人,滿人宴請漢人,都會各自使用擅長的菜餚招待賓客,這倒是讓人覺得吃起來很新鮮,不會像邯鄲學步一樣,丟失了自己的特色。很多人都忘了本分,刻意去討好客人。漢人請滿人時用滿菜,滿人請漢人時用漢菜,結果反而成了依樣畫葫蘆,有名而無實,真是所謂的畫虎不成反類犬。秀才進考場應試,只要專心寫好自己的文章,竭盡自己的全力,自然會遇見賞識自己的人。如果一味地模仿某位宗師的文章,或者刻意模仿逢迎某位主考官的風格,那樣只能學到皮毛,終身難以考中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