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歲起步:0~3歲兒童閱讀與兒童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有關0~3歲兒童早期閱讀教育的研究,成為國際兒童語言和閱讀教育的一個熱門問題。本章以零歲起步的閱讀為主要話題,介紹國際視野下的閱讀教育發展,討論零歲起步的閱讀如何為0~3歲兒童奠定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同時探討什麼是0~3歲兒童閱讀的開啟正確之路。
零歲起步的閱讀:國際視野的閱讀教育
近年國際早期閱讀教育研究開始關注0~3歲兒童的閱讀教育問題。一系列的國際研究已經發現,開展0~3歲兒童早期閱讀活動,可以從小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讓兒童享受閱讀的樂趣,為他們成長為一位良好的終身學習者打下堅實的基礎。放眼看世界,我們看到國際學前兒童閱讀教育,開始關注0~3歲兒童早期閱讀的發展趨勢。英國的閱讀起步走計畫
1992年,英國圖書基金會發起了一個支持早期兒童閱讀活動的「閱讀起步走」(Bookstart)計畫。這個計畫致力於為出生不久的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各類圖畫書閱讀資源,支持家長與孩子開展閱讀圖畫書的活動,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快樂的早期閱讀中受益。這個閱讀起步走計畫,將兒童早期分為6~12個月、13~36個月和3~4歲三個年齡階段,免費發放圖畫書閱讀袋給每個孩子;每個年齡層的兒童早期閱讀袋,根據兒童發展水準與閱讀的不同需要,裝入不同內容的圖畫書和閱讀指導材料。在「閱讀起步走」計畫實施過程中,其重點關注的幾個工作要點:(一)、培養0~4歲兒童閱讀圖畫書的興趣與習慣;(二)、幫助家長認識閱讀對促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功用;(三)、讓家長在帶領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理解圖畫書內容,從而獲得語言和認知等各方面的發展,做好學習的各種準備。
英國的「閱讀起步走」計畫在逐步推行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社會慈善組織、企業和兒童出版社加入並且給予資金、物質和服務上的支持。2004年,英國政府將「閱讀起步走」計畫納入政府管理與資助體系之中,並變成英國政府早期教育專案「安穩起步」的組成部分,為「閱讀起步走」計畫提供經費支持和輔助管理,從而加強了全民提倡早期閱讀的社會意識和計畫實施。「閱讀起步走」計畫進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探討閱讀計畫對幼童產生的具體影響,並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研究發現,對於兒童來說,早期開始的閱讀為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兒童入學之後的表現,增強了兒童日後就業和健康方面的優勢,還增加了孩子與家長之間互動的時間與品質。換句話說,閱讀為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對於家長來說,研究發現「閱讀起步走」計畫,使得家長更加懂得如何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並且提升了家長的自我成就感。在收集了一系列數據並利用模型計算之後,英國的早期「閱讀起步走」項目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閱讀起步走」計畫可以為兒童、家庭與國家創造價值,創造的總價值用投入回報的比率計算,投入1英鎊,可以獲得相當於25英鎊的回報。這個研究結果震撼了全世界,早期閱讀被社會普遍認為是最有價值且經濟實惠的早期教育投入方式。
在英國早期閱讀起步走計畫執行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零歲起步的早期閱讀可以帶來的社會效益,因此出現了自願加入「閱讀起步走」計畫的潮流。從1999年到2016年,已有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亞、美國、智利、義大利、墨西哥、波蘭、南非和印度等國家,參與「閱讀起步走」計畫,在本國推行了早期閱讀的專案。因此可以說,「閱讀起步走」計畫已發展為一個專為學前兒童提供閱讀支持和指導服務的全球性計畫。
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
1997~2000年,來自美國國家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報告引發了美國和國際間的早期閱讀革命。這個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國際著名的兒童語言學家凱薩琳・斯諾領銜,並由北美地區18名著名學者組成的早期閱讀委員會,經過3年的系統研究,回溯和整合了國際有關閱讀教育與早期閱讀的主要研究成果,就美國的早期閱讀教育問題提交了題為《在早期預防兒童閱讀困難》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以及稍後在美國國家學術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相關著作,重建了早期閱讀的系統理論,提出了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教育目標、教育措施和教學建議,因而引起了美國社會以及其他國家教育界的強烈回響。從預防閱讀困難的角度提倡早期閱讀,看似聳人聽聞,實質上,卻並非標新立異的想法。事實上,在美國國家研究院早期閱讀委員會的研究中發現,整個北美內存在在著嚴重的兒童閱讀困難的危機。有研究數據表明,美國大約有256萬名閱讀困難的學齡兒童,占美國全部6~21歲學齡人口的4.43%;美國學習困難兒童大約80%屬於閱讀困難之列。這些閱讀困難的存在,實際上已經影響了北美地區人口的素質,在檢討美國的閱讀教育現狀時,研究者們認為存在著很大問題。有關研究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公民中40%的人不能有效閱讀,甚至不能閱讀,因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工作系統的運作。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閱讀能力被視為重要且高價值的能力。近來美國的兩項國家級長期追蹤的教育研究項目結果公布,揭示了近20年來學校學生最為普遍存在的個人學業期望:一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二是「成為成功的工作者」。在研究中同時發現,現代社會有關「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條件已經有了新的定義,人們普遍認為閱讀能力是學業成就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人未來得以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另一項研究也表明,那些在小學三年級閱讀方面的表現差的學生,一般都會成為高中階段成績很差的學生,許多人甚至可能無法從高中畢業(Burns,etal.1998)。因此研究者大聲疾呼:閱讀是學習的基礎,諸多研究也開始關注閱讀教育,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提升國民閱讀能力的方法。由預防閱讀困難問題所引發,國際教育界重新審視兒童早期閱讀教育的價值。研究發現了早期閱讀與後期閱讀的關係,即對未來閱讀能力和學業成就具有預測作用。哈佛大學的一項針對3~19歲兒童語言和閱讀能力追蹤研究結論告訴我們,兒童早期語言和閱讀的條件、環境、能力與他們的未來閱讀能力以及所有學業成就存在很大的關係。(Snow,etal.1998)兒童早期口語詞彙的豐富性,口語詞彙的複雜程度,早期閱讀行為的建立、動機、興趣、習慣、方法等,是預測他們未來閱讀能力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早期檢測發現兒童是否可能存在閱讀困難的指標。(Pan,etal.2002)進一步討論預防閱讀困難的問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致力於探討閱讀困難產生的因素。研究發現,導致兒童閱讀困難的產生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其中因為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產生閱讀困難的問題,需要我們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上,閱讀困難三級預防的概念是:(一)、初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的發生率,如確保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上學,接受系統有效的指導。(二)、二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現有兒童的比例,因此,二級預防需要推行補償技巧和補償行為。例如,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就需要優秀的學前環境或學校,透過高效集中的指導來滿足他們的具體需求。對更有可能遇到閱讀困難的兒童應採取額外措施,以免出現嚴重的長期閱讀困難。(三)、三級預防——降低已有閱讀困難問題或情況的複雜程度。在這個層面,計畫、策略以及參與有明確的治療和康復目的。如果兒童的二級預防沒有成效,在現有指導之外,他們還需要從閱讀專家那裡接受專門設計和補充的教育和輔導。因此,美國專家團隊告訴人們,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所有的預防始於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是兒童成為成功閱讀者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開端。
在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逐漸推廣影響了全世界早期教育界。人們從中獲得幾個方面的認識:第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是學業成就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人未來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理解是閱讀的主要目的,也是閱讀的五項重要技能之一。兒童在進入小學正式閱讀之前,早就開始透過與環境中書面語言的互動,發展其早進一步討論預防閱讀困難的問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致力於探討閱讀困難產生的因素。研究發現,導致兒童閱讀困難的產生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其中因為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產生閱讀困難的問題,需要我們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上,閱讀困難三級預防的概念是:(一)、初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的發生率,如確保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上學,接受系統有效的指導。(二)、二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現有兒童的比例,因此,二級預防需要推行補償技巧和補償行為。例如,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就需要優秀的學前環境或學校,透過高效集中的指導來滿足他們的具體需求。對更有可能遇到閱讀困難的兒童應採取額外措施,以免出現嚴重的長期閱讀困難。(三)、三級預防——降低已有閱讀困難問題或情況的複雜程度。在這個層面,計畫、策略以及參與有明確的治療和康復目的。如果兒童的二級預防沒有成效,在現有指導之外,他們還需要從閱讀專家那裡接受專門設計和補充的教育和輔導。因此,美國專家團隊告訴人們,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所有的預防始於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是兒童成為成功閱讀者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開端。在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逐漸推廣影響了全世界早期教育界。人們從中獲得幾個方面的認識:第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是學業成就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人未來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理解是閱讀的主要目的,也是閱讀的五項重要技能之一。兒童在進入小學正式閱讀之前,早就開始透過與環境中書面語言的互動,發展其早期讀寫能力,而且這種早期讀寫能力能夠預測兒童今後在學校的閱讀理解、寫作和數學成績。第二,圖畫書閱讀正是學齡前階段的兒童與書面語言互動的普遍方式。許多研究證明,兒童與父母的圖畫書分享閱讀活動中,父母讀故事給孩子聽,對孩子口頭語言能力、書面語言知識以及閱讀理解發展將帶來助益,並且自然地給予孩子社會文化的學習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圖畫書起步的閱讀,還可以擴展到多種媒介的圖像、動畫的閱讀。但是,閱讀的起步必須從圖畫書開始。第三,嬰兒自出生之日就開始發展閱讀與讀寫能力。嬰幼兒以看、聽、嚐、摸等方式探索與理解外部世界,成人則在抱、搖、撫摸、展示等各種與兒童的互動中有意或無意地傳達文化意義。在嬰幼兒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衣服、床單、食物包裝、玩具、影音光碟、書籍等物品上,充滿了圖畫、標誌、數位等象徵特定物件、角色和事件的符號。在閱讀適合的圖畫書時,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常常會一邊說一邊表演,在塗鴉時也會一邊畫一邊用語言解釋,兒童的繪畫裡則常常會出現圖形、數字和文字等各種符號。研究表明,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已能夠意識到各種符號系統之間的區別,知道畫和寫是不同的,如他們在假裝寫字時,筆抬起離開紙面的次數會比在假裝畫畫時更多;他們用不同的圖形表示畫和寫,一個圈是畫的,一條線則是寫的。這表明,幼小的兒童理解閱讀時,在自然而然地接觸書面語言文字,獲得對於文字符號的敏感性。這些是早期閱讀支持兒童後期書面讀寫最為重要的經驗。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在各州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府不斷加強投入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同時投入經費進行早期閱讀師資培養。近期的走向是,開展從嬰兒開始的閱讀培育專案,透過對家長的培訓幫助幼童更有效地閱讀圖畫書,從而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第四章
選好圖書:0~3歲兒童圖畫書閱讀的內容分類
一般來說,事物首先具有物理屬性,圖畫書具有吸引小讀者目光的外在特徵,包括材質、造型、色彩等;同時,事物又具有吸引孩子心靈的內在屬性,就圖畫書而言,包括類型、風格等內容屬性。本章主要從內在屬性出發,對圖畫書內容分類進行討論。
本書第1章中詳細闡述了父母在兒童閱讀中的重要角色,兒童閱讀活動是成人和兒童合作的結晶,這個結晶是否美麗,既取決於成人對閱讀的認識,也受制於孩子的閱讀興趣。換句話說,閱讀活動中的讀物要由成人選擇和提供,這一點在0~3歲期間更為突出。第1章中還介紹了圖畫書是兒童早期閱讀的主要素材,圖畫書是圖畫與文字相輔相成,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透過圖文搭配來表達特定情感和主題的讀本,圖畫不再是文字的附庸,甚至有些無字圖畫書僅透過圖畫就能表達故事。作為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父母們需要洞悉圖畫書世界的祕密,對圖畫書瞭若指掌。首先,父母的導讀是兒童理解圖畫書的基礎,了解圖畫書才能讓父母在與孩子一起閱讀時能夠進行更有效的指導;其次,兒童固然會呈現出各個年齡層的共有特徵,但基於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經驗,又會「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充分地了解圖畫書的分類,父母就能夠在眼花繚亂的圖畫書中,從容地挑選到適合自己孩子閱讀的圖書,滿足孩子的個性化需求,更有力地引發孩子的閱讀動機,提高閱讀活動品質。那麼,給0~3歲寶寶們看的圖畫書,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哪些類型呢?
一般來說,事物首先具有物理屬性,圖畫書具有吸引小讀者目光的外在特徵,包括材質、造型、色彩等;同時,事物又具有吸引孩子心靈的內在屬性,就圖畫書而言,包括類型、風格等內容屬性。本書第5章從物理屬性出發,介紹布書、洗澡書、觸摸書、有聲書、嗅覺書、立體造型書、洞洞書等遊戲玩具書,而本章主要從內在屬性出發,對圖畫書內容分類進行討論。按照圖畫書主題劃分:好吃、好玩、好看和好多的人
0~3歲這階段的兒童對外界充滿好奇,為他們提供的文學作品被稱作「認識周圍世界的文學」。周圍世界很奇妙,為兒童選擇圖畫書,要投其所好,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興趣。那麼,這個階段的兒童在關心什麼?什麼最容易引發兒童的興趣?周圍的世界如何在他們面前展開?與一般的圖畫書相比,為3歲前的兒童所創作的作品更具有挑戰性,要準確地把握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0~3歲的兒童喜歡問為什麼,渴望認識天空、太陽、月亮、星星等自然界事物,急切地想知道周圍物品的用途,開始認識空間概念,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能夠說出「某某有什麼東西」;他們喜歡提問和回答「什麼」、「怎樣」、「在哪裡」、「為什麼」的問題,能分辨「一個」和「許多」,初步比較「大」和「小」,開始說出「是」和「不」等。上述內容以不同面目出現在為0~3歲兒童創作的圖畫書中,經過長期的創作與閱讀的雙向選擇,以0~3歲兒童為對象的圖畫書逐漸聚焦在以下主題:
爸爸媽媽與家主題
親子關係是兒童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嬰幼兒時期尤其會對母親具有強烈的依戀,這種依戀感是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標誌,很多給嬰幼兒的讀物表現的是父子和母子之間的親密。第1章中提出「親子共讀圖畫書,給父母提供一種和孩子交流情感、溫暖互動的工具」,第2章中也談到「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從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關於「家與爸爸媽媽」的主題,有利於促進良好且密切的親子關係。民間故事《小兔乖乖》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幾乎每個小孩子都認真地唱過「媽媽不回來,誰來也不開。」圖畫書《跟著媽媽噠噠走》中描述了寶寶們如何和自己的媽媽形影不離,小山羊、小黃雞、小貓咪、小松鼠、小鴨子、小小豬和小小牛,都是緊緊地跟著媽媽「噠噠走」,最後一頁是小寶寶在媽媽懷裡甜甜地睡覺。在圖畫書的世界中,「爸爸媽媽主題」有著豐富多樣的表現,如林良創作的《媽媽》用詩一般優美抒情的語言,讚頌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溫暖快樂;《小貓頭鷹》中3隻站在樹枝上的小貓頭鷹緊緊地挨在一起,擔心媽媽有危險,在黑黑的樹林裡互相鼓勵,認認真真地等待晚歸的媽媽;一直到媽媽終於回家後,小貓頭鷹說出了「我好愛媽媽!」,這句話一定會打動每個曾經等過媽媽的孩子。《像媽媽一樣》、《像爸爸一樣》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打趣的語氣向小朋友們介紹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媽媽打著哈欠伸著懶腰,能想出各種新鮮有趣的點子;而爸爸呢,留著一個超酷的爆炸頭!這一系列中的爸爸媽媽形象滑稽而幽默。在《爸爸和我》中,父子則是一起拿著樹枝做梯子看星星的親密好夥伴。相較於以前兒童讀物中的慈母嚴父等傳統父母形象,當前圖畫書中爸爸媽媽的形象更加多采多姿,更具有現代氣息,也更符合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近年來,有關0~3歲兒童早期閱讀教育的研究,成為國際兒童語言和閱讀教育的一個熱門問題。本章以零歲起步的閱讀為主要話題,介紹國際視野下的閱讀教育發展,討論零歲起步的閱讀如何為0~3歲兒童奠定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同時探討什麼是0~3歲兒童閱讀的開啟正確之路。
零歲起步的閱讀:國際視野的閱讀教育
近年國際早期閱讀教育研究開始關注0~3歲兒童的閱讀教育問題。一系列的國際研究已經發現,開展0~3歲兒童早期閱讀活動,可以從小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讓兒童享受閱讀的樂趣,為他們成長為一位良好的終身學習者打下堅實的基礎。放眼看世界,我們看到國際學前兒童閱讀教育,開始關注0~3歲兒童早期閱讀的發展趨勢。英國的閱讀起步走計畫
1992年,英國圖書基金會發起了一個支持早期兒童閱讀活動的「閱讀起步走」(Bookstart)計畫。這個計畫致力於為出生不久的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各類圖畫書閱讀資源,支持家長與孩子開展閱讀圖畫書的活動,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快樂的早期閱讀中受益。這個閱讀起步走計畫,將兒童早期分為6~12個月、13~36個月和3~4歲三個年齡階段,免費發放圖畫書閱讀袋給每個孩子;每個年齡層的兒童早期閱讀袋,根據兒童發展水準與閱讀的不同需要,裝入不同內容的圖畫書和閱讀指導材料。在「閱讀起步走」計畫實施過程中,其重點關注的幾個工作要點:(一)、培養0~4歲兒童閱讀圖畫書的興趣與習慣;(二)、幫助家長認識閱讀對促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功用;(三)、讓家長在帶領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理解圖畫書內容,從而獲得語言和認知等各方面的發展,做好學習的各種準備。
英國的「閱讀起步走」計畫在逐步推行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社會慈善組織、企業和兒童出版社加入並且給予資金、物質和服務上的支持。2004年,英國政府將「閱讀起步走」計畫納入政府管理與資助體系之中,並變成英國政府早期教育專案「安穩起步」的組成部分,為「閱讀起步走」計畫提供經費支持和輔助管理,從而加強了全民提倡早期閱讀的社會意識和計畫實施。「閱讀起步走」計畫進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探討閱讀計畫對幼童產生的具體影響,並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研究發現,對於兒童來說,早期開始的閱讀為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兒童入學之後的表現,增強了兒童日後就業和健康方面的優勢,還增加了孩子與家長之間互動的時間與品質。換句話說,閱讀為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對於家長來說,研究發現「閱讀起步走」計畫,使得家長更加懂得如何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並且提升了家長的自我成就感。在收集了一系列數據並利用模型計算之後,英國的早期「閱讀起步走」項目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閱讀起步走」計畫可以為兒童、家庭與國家創造價值,創造的總價值用投入回報的比率計算,投入1英鎊,可以獲得相當於25英鎊的回報。這個研究結果震撼了全世界,早期閱讀被社會普遍認為是最有價值且經濟實惠的早期教育投入方式。
在英國早期閱讀起步走計畫執行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零歲起步的早期閱讀可以帶來的社會效益,因此出現了自願加入「閱讀起步走」計畫的潮流。從1999年到2016年,已有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亞、美國、智利、義大利、墨西哥、波蘭、南非和印度等國家,參與「閱讀起步走」計畫,在本國推行了早期閱讀的專案。因此可以說,「閱讀起步走」計畫已發展為一個專為學前兒童提供閱讀支持和指導服務的全球性計畫。
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
1997~2000年,來自美國國家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報告引發了美國和國際間的早期閱讀革命。這個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國際著名的兒童語言學家凱薩琳・斯諾領銜,並由北美地區18名著名學者組成的早期閱讀委員會,經過3年的系統研究,回溯和整合了國際有關閱讀教育與早期閱讀的主要研究成果,就美國的早期閱讀教育問題提交了題為《在早期預防兒童閱讀困難》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以及稍後在美國國家學術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相關著作,重建了早期閱讀的系統理論,提出了培養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教育目標、教育措施和教學建議,因而引起了美國社會以及其他國家教育界的強烈回響。從預防閱讀困難的角度提倡早期閱讀,看似聳人聽聞,實質上,卻並非標新立異的想法。事實上,在美國國家研究院早期閱讀委員會的研究中發現,整個北美內存在在著嚴重的兒童閱讀困難的危機。有研究數據表明,美國大約有256萬名閱讀困難的學齡兒童,占美國全部6~21歲學齡人口的4.43%;美國學習困難兒童大約80%屬於閱讀困難之列。這些閱讀困難的存在,實際上已經影響了北美地區人口的素質,在檢討美國的閱讀教育現狀時,研究者們認為存在著很大問題。有關研究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公民中40%的人不能有效閱讀,甚至不能閱讀,因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工作系統的運作。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閱讀能力被視為重要且高價值的能力。近來美國的兩項國家級長期追蹤的教育研究項目結果公布,揭示了近20年來學校學生最為普遍存在的個人學業期望:一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二是「成為成功的工作者」。在研究中同時發現,現代社會有關「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條件已經有了新的定義,人們普遍認為閱讀能力是學業成就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人未來得以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另一項研究也表明,那些在小學三年級閱讀方面的表現差的學生,一般都會成為高中階段成績很差的學生,許多人甚至可能無法從高中畢業(Burns,etal.1998)。因此研究者大聲疾呼:閱讀是學習的基礎,諸多研究也開始關注閱讀教育,希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提升國民閱讀能力的方法。由預防閱讀困難問題所引發,國際教育界重新審視兒童早期閱讀教育的價值。研究發現了早期閱讀與後期閱讀的關係,即對未來閱讀能力和學業成就具有預測作用。哈佛大學的一項針對3~19歲兒童語言和閱讀能力追蹤研究結論告訴我們,兒童早期語言和閱讀的條件、環境、能力與他們的未來閱讀能力以及所有學業成就存在很大的關係。(Snow,etal.1998)兒童早期口語詞彙的豐富性,口語詞彙的複雜程度,早期閱讀行為的建立、動機、興趣、習慣、方法等,是預測他們未來閱讀能力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早期檢測發現兒童是否可能存在閱讀困難的指標。(Pan,etal.2002)進一步討論預防閱讀困難的問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致力於探討閱讀困難產生的因素。研究發現,導致兒童閱讀困難的產生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其中因為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產生閱讀困難的問題,需要我們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上,閱讀困難三級預防的概念是:(一)、初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的發生率,如確保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上學,接受系統有效的指導。(二)、二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現有兒童的比例,因此,二級預防需要推行補償技巧和補償行為。例如,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就需要優秀的學前環境或學校,透過高效集中的指導來滿足他們的具體需求。對更有可能遇到閱讀困難的兒童應採取額外措施,以免出現嚴重的長期閱讀困難。(三)、三級預防——降低已有閱讀困難問題或情況的複雜程度。在這個層面,計畫、策略以及參與有明確的治療和康復目的。如果兒童的二級預防沒有成效,在現有指導之外,他們還需要從閱讀專家那裡接受專門設計和補充的教育和輔導。因此,美國專家團隊告訴人們,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所有的預防始於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是兒童成為成功閱讀者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開端。
在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逐漸推廣影響了全世界早期教育界。人們從中獲得幾個方面的認識:第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是學業成就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人未來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理解是閱讀的主要目的,也是閱讀的五項重要技能之一。兒童在進入小學正式閱讀之前,早就開始透過與環境中書面語言的互動,發展其早進一步討論預防閱讀困難的問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致力於探討閱讀困難產生的因素。研究發現,導致兒童閱讀困難的產生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其中因為環境因素和教學因素產生閱讀困難的問題,需要我們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上,閱讀困難三級預防的概念是:(一)、初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的發生率,如確保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上學,接受系統有效的指導。(二)、二級預防——降低閱讀困難現有兒童的比例,因此,二級預防需要推行補償技巧和補償行為。例如,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就需要優秀的學前環境或學校,透過高效集中的指導來滿足他們的具體需求。對更有可能遇到閱讀困難的兒童應採取額外措施,以免出現嚴重的長期閱讀困難。(三)、三級預防——降低已有閱讀困難問題或情況的複雜程度。在這個層面,計畫、策略以及參與有明確的治療和康復目的。如果兒童的二級預防沒有成效,在現有指導之外,他們還需要從閱讀專家那裡接受專門設計和補充的教育和輔導。因此,美國專家團隊告訴人們,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所有的預防始於早期閱讀,早期閱讀是兒童成為成功閱讀者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開端。在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逐漸推廣影響了全世界早期教育界。人們從中獲得幾個方面的認識:第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力是學業成就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人未來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理解是閱讀的主要目的,也是閱讀的五項重要技能之一。兒童在進入小學正式閱讀之前,早就開始透過與環境中書面語言的互動,發展其早期讀寫能力,而且這種早期讀寫能力能夠預測兒童今後在學校的閱讀理解、寫作和數學成績。第二,圖畫書閱讀正是學齡前階段的兒童與書面語言互動的普遍方式。許多研究證明,兒童與父母的圖畫書分享閱讀活動中,父母讀故事給孩子聽,對孩子口頭語言能力、書面語言知識以及閱讀理解發展將帶來助益,並且自然地給予孩子社會文化的學習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圖畫書起步的閱讀,還可以擴展到多種媒介的圖像、動畫的閱讀。但是,閱讀的起步必須從圖畫書開始。第三,嬰兒自出生之日就開始發展閱讀與讀寫能力。嬰幼兒以看、聽、嚐、摸等方式探索與理解外部世界,成人則在抱、搖、撫摸、展示等各種與兒童的互動中有意或無意地傳達文化意義。在嬰幼兒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衣服、床單、食物包裝、玩具、影音光碟、書籍等物品上,充滿了圖畫、標誌、數位等象徵特定物件、角色和事件的符號。在閱讀適合的圖畫書時,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常常會一邊說一邊表演,在塗鴉時也會一邊畫一邊用語言解釋,兒童的繪畫裡則常常會出現圖形、數字和文字等各種符號。研究表明,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已能夠意識到各種符號系統之間的區別,知道畫和寫是不同的,如他們在假裝寫字時,筆抬起離開紙面的次數會比在假裝畫畫時更多;他們用不同的圖形表示畫和寫,一個圈是畫的,一條線則是寫的。這表明,幼小的兒童理解閱讀時,在自然而然地接觸書面語言文字,獲得對於文字符號的敏感性。這些是早期閱讀支持兒童後期書面讀寫最為重要的經驗。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早期閱讀革命在各州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府不斷加強投入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同時投入經費進行早期閱讀師資培養。近期的走向是,開展從嬰兒開始的閱讀培育專案,透過對家長的培訓幫助幼童更有效地閱讀圖畫書,從而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第四章
選好圖書:0~3歲兒童圖畫書閱讀的內容分類
一般來說,事物首先具有物理屬性,圖畫書具有吸引小讀者目光的外在特徵,包括材質、造型、色彩等;同時,事物又具有吸引孩子心靈的內在屬性,就圖畫書而言,包括類型、風格等內容屬性。本章主要從內在屬性出發,對圖畫書內容分類進行討論。
本書第1章中詳細闡述了父母在兒童閱讀中的重要角色,兒童閱讀活動是成人和兒童合作的結晶,這個結晶是否美麗,既取決於成人對閱讀的認識,也受制於孩子的閱讀興趣。換句話說,閱讀活動中的讀物要由成人選擇和提供,這一點在0~3歲期間更為突出。第1章中還介紹了圖畫書是兒童早期閱讀的主要素材,圖畫書是圖畫與文字相輔相成,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透過圖文搭配來表達特定情感和主題的讀本,圖畫不再是文字的附庸,甚至有些無字圖畫書僅透過圖畫就能表達故事。作為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父母們需要洞悉圖畫書世界的祕密,對圖畫書瞭若指掌。首先,父母的導讀是兒童理解圖畫書的基礎,了解圖畫書才能讓父母在與孩子一起閱讀時能夠進行更有效的指導;其次,兒童固然會呈現出各個年齡層的共有特徵,但基於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經驗,又會「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充分地了解圖畫書的分類,父母就能夠在眼花繚亂的圖畫書中,從容地挑選到適合自己孩子閱讀的圖書,滿足孩子的個性化需求,更有力地引發孩子的閱讀動機,提高閱讀活動品質。那麼,給0~3歲寶寶們看的圖畫書,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哪些類型呢?
一般來說,事物首先具有物理屬性,圖畫書具有吸引小讀者目光的外在特徵,包括材質、造型、色彩等;同時,事物又具有吸引孩子心靈的內在屬性,就圖畫書而言,包括類型、風格等內容屬性。本書第5章從物理屬性出發,介紹布書、洗澡書、觸摸書、有聲書、嗅覺書、立體造型書、洞洞書等遊戲玩具書,而本章主要從內在屬性出發,對圖畫書內容分類進行討論。按照圖畫書主題劃分:好吃、好玩、好看和好多的人
0~3歲這階段的兒童對外界充滿好奇,為他們提供的文學作品被稱作「認識周圍世界的文學」。周圍世界很奇妙,為兒童選擇圖畫書,要投其所好,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興趣。那麼,這個階段的兒童在關心什麼?什麼最容易引發兒童的興趣?周圍的世界如何在他們面前展開?與一般的圖畫書相比,為3歲前的兒童所創作的作品更具有挑戰性,要準確地把握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0~3歲的兒童喜歡問為什麼,渴望認識天空、太陽、月亮、星星等自然界事物,急切地想知道周圍物品的用途,開始認識空間概念,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能夠說出「某某有什麼東西」;他們喜歡提問和回答「什麼」、「怎樣」、「在哪裡」、「為什麼」的問題,能分辨「一個」和「許多」,初步比較「大」和「小」,開始說出「是」和「不」等。上述內容以不同面目出現在為0~3歲兒童創作的圖畫書中,經過長期的創作與閱讀的雙向選擇,以0~3歲兒童為對象的圖畫書逐漸聚焦在以下主題:
爸爸媽媽與家主題
親子關係是兒童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嬰幼兒時期尤其會對母親具有強烈的依戀,這種依戀感是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標誌,很多給嬰幼兒的讀物表現的是父子和母子之間的親密。第1章中提出「親子共讀圖畫書,給父母提供一種和孩子交流情感、溫暖互動的工具」,第2章中也談到「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從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關於「家與爸爸媽媽」的主題,有利於促進良好且密切的親子關係。民間故事《小兔乖乖》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幾乎每個小孩子都認真地唱過「媽媽不回來,誰來也不開。」圖畫書《跟著媽媽噠噠走》中描述了寶寶們如何和自己的媽媽形影不離,小山羊、小黃雞、小貓咪、小松鼠、小鴨子、小小豬和小小牛,都是緊緊地跟著媽媽「噠噠走」,最後一頁是小寶寶在媽媽懷裡甜甜地睡覺。在圖畫書的世界中,「爸爸媽媽主題」有著豐富多樣的表現,如林良創作的《媽媽》用詩一般優美抒情的語言,讚頌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溫暖快樂;《小貓頭鷹》中3隻站在樹枝上的小貓頭鷹緊緊地挨在一起,擔心媽媽有危險,在黑黑的樹林裡互相鼓勵,認認真真地等待晚歸的媽媽;一直到媽媽終於回家後,小貓頭鷹說出了「我好愛媽媽!」,這句話一定會打動每個曾經等過媽媽的孩子。《像媽媽一樣》、《像爸爸一樣》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打趣的語氣向小朋友們介紹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媽媽打著哈欠伸著懶腰,能想出各種新鮮有趣的點子;而爸爸呢,留著一個超酷的爆炸頭!這一系列中的爸爸媽媽形象滑稽而幽默。在《爸爸和我》中,父子則是一起拿著樹枝做梯子看星星的親密好夥伴。相較於以前兒童讀物中的慈母嚴父等傳統父母形象,當前圖畫書中爸爸媽媽的形象更加多采多姿,更具有現代氣息,也更符合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