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出血要當心】
妊娠陰道出血原因多
引起妊娠期間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若依據妊娠週數可區分為:
①妊娠早期出血(第一孕期,即妊娠前三個月)。
②妊娠中、後期出血(第二、三孕期,即妊娠四個月到胎兒出生)。
不可輕忽,妊娠早期出血
懷孕前三個月的陰道出血皆屬於妊娠早期出血,通常以咖啡色、暗紅色點狀出血居多,有時還伴隨腹痛症狀。在這期間需要做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流產、子宮外孕、葡萄胎及局部子宮頸或陰道的病變,如子宮頸瘜肉、糜爛或是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
①流產:懷孕二十週以前終止懷孕,或產出胎兒/新生兒的重量不到五百克皆定義為流產,懷孕二十週到三十七週的分娩則稱為早產。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流產發生在懷孕十二週內,胎兒染色體基因異常會造成至少半數的早期流產,胎兒在子宮內先天發育異常或後天的缺陷,也是導致流產的原因。
此外,孕媽咪本身的疾病如微生物感染、內分泌異常、慢性疾病(如心臟、腎臟與血液疾病)、免疫疾病、遺傳血栓性栓塞、營養不良、吸菸、不當用藥、子宮缺陷、子宮頸閉鎖不全;過度操勞、壓力過大、外力撞擊等,都會造成流產。
流產的形態可分為先兆性流產(半數會流掉,半數可安胎成功)、不可避免流產(子宮頸已擴張,終會流產)、不完全流產(雖已流產,但仍有部分胎盤組織遺留在子宮內,需清除乾淨)、完全流產(自己完全排掉)、過期流產(胎兒雖已死亡,但仍留存在子宮內,需終止妊娠)、習慣性流產(連續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需查原因)。
上述的情況除先兆性流產,可藉黃體素安胎藥物的給予、孕媽咪多休息、勿久站或提重物,尚可安胎成功、繼續懷孕。其餘需借助外科手術或內科藥物來清空子宮。
②子宮外孕:受精卵正常會著床於子宮腔內膜,若著床在其他任何地方,皆稱為子宮外孕,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好發年齡在三十五到四十四歲之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子宮外孕會侵犯輸卵管,其他可能發生於子宮頸、卵巢、腹腔等處,極少數會發生在剖腹產後的子宮疤痕上、脾臟、肝臟、橫隔膜下,腹膜後腔。臨床的症狀有疼痛(骨盆和腹部)、月經異常(月經過期不來,併有陰道點狀出血)、骨盆腫塊。嚴重時會因大量的腹內出血而導致出血性休克。常藉尿液妊娠試驗或加測血清人類絨毛膜激素(serumβ-HCG)與超音波檢查得到診斷,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及內科藥物治療。
③妊娠滋養層疾病:可分成葡萄胎和滋養層腫瘤。葡萄胎為一種良性絨毛膜疾病,發生率約一千分之一,因基因問題導致胎盤絨毛滋養細胞異常增生,末端絨毛形成水泡且相連成串,在超音波影像看來像葡萄狀而得名。葡萄胎在懷孕早期(十二週時)會連續性或間歇性陰道出血,顏色接近褐色而非紅色。
④子宮頸──陰道局部病變:子宮頸嚴重發炎或糜爛、子宮頸息肉因懷孕時的荷爾蒙改變而造成表面微血管破裂而出血、陰道炎甚至於子宮頸癌,皆可造成懷孕期間的出血,而且出血時間涵蓋整個懷孕期,不是自發性就是接觸後才出血。這些局部的問題需借助於陰道內診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發現,再針對個別原因來加以治療!
懷孕中後期的陰道出血
懷孕二十週到三十七週的分娩稱為早產,以後就屬於足月分娩。不管早產或足月分娩,當子宮出現規則的收縮時,會使得子宮頸變薄甚至張開而導致出血,稱為「見紅」。
孕媽咪會感覺到從平日不規則的無痛性收縮,演變成規則、強烈性疼痛的規則收縮,而且感到下墜感,這是分娩的徵兆,必須趕緊前往產檢院所安排內診,並裝胎兒監視器來監測子宮收縮的頻率及胎心率的變化。
如果已經是足月要生產的產婦,就需要住院待產;如果是早產的現象,也要住院安胎打點滴,希望等到接近預產期才分娩,對新生兒會比較好。
①前置胎盤:一般正常懷孕時,胎盤會附著在子宮前壁、後壁、子宮底(頂部),若附著在靠近子宮頸的位置,擋住胎兒先露部,則稱為「前置胎盤」,其發生率約為兩百分之一。
子宮會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而伸展變大,但位於子宮頸口的胎盤無法自由伸展,導致前置胎盤從附著處剝離而引起無痛性產前出血,通常在接近第二孕期末或之後才會出現,而且初次的出血量不多,但是隨著子宮不斷地被撐大,出血量與頻率皆會增加。前置胎盤的診斷都必須靠超音波來定位。因為胎盤堵住子宮頸口,使得胎兒不得其門而出,需剖腹生產。前置胎盤若在子宮前壁且植入於前次剖腹產的子宮切口時,會有大量出血的危險性。這時候需要多種的止血方法、甚至是切除子宮,避免危及產婦的生命安全。
②前置血管(vasa previa):指胎兒血管通過胞膜出現在子宮頸口,若胞膜破裂可能伴隨胎兒血管的破裂,而引起胎兒出血性休克而死亡,需緊急剖腹產,胎兒方可得救。
③胎盤早期剝離:在正常的情況下,胎盤會在胎兒產出後,才會剝離娩出。若在胎兒尚未娩出前,胎盤就從子宮內膜上部分或完全分離,稱為胎盤早期剝離。其臨床症狀包括陰道出血、子宮壓痛或背痛、胎兒窘迫、頻繁的子宮收縮、子宮張力過高、原發性早產、胎死腹中。診斷方式主要依據臨床症狀與超音波,由於可能出現大量出血、消耗性凝血病變、腎臟衰竭,必須立即剖腹生產來搶救母胎的生命。
④子宮破裂:當子宮的組織裂開、羊膜破裂,導致子宮腔與腹腔相通,此時胎兒可能部分或完全位在腹腔內,臨床上可分為完全性子宮破裂,指子宮腔與腹腔相通,所有或部分的胎兒或胎盤突入腹膜腔內;不完全性子宮破裂,又稱為子宮裂開(uterine dehiscence),胎膜是完整,且胎兒及胎盤沒有突入腹腔。發生後產婦死亡率約百分之四十,胎兒死亡率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
臨床症狀最常出現胎心率減速、腹痛、出血、休克、子宮收縮型態改變、胎兒位置改變、胎心音減弱甚至無胎心音。子宮破裂常發生於有手術疤痕的子宮,如曾接受剖腹產、子宮肌瘤摘除術、子宮合成手術等;無手術疤痕子宮破裂,發生的原因有多產次、外傷及陣痛分娩併發症,像是胎頭骨盆腔大小不對稱、異常胎位(臀位、橫位)、胎兒過大、催生引產藥物使用不當。
其治療方式必須緊急剖腹產,再修補破裂傷口或切除子宮來控制出血,並採立即輸血、輸液來維持血壓。
妊娠陰道出血原因多
引起妊娠期間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若依據妊娠週數可區分為:
①妊娠早期出血(第一孕期,即妊娠前三個月)。
②妊娠中、後期出血(第二、三孕期,即妊娠四個月到胎兒出生)。
不可輕忽,妊娠早期出血
懷孕前三個月的陰道出血皆屬於妊娠早期出血,通常以咖啡色、暗紅色點狀出血居多,有時還伴隨腹痛症狀。在這期間需要做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流產、子宮外孕、葡萄胎及局部子宮頸或陰道的病變,如子宮頸瘜肉、糜爛或是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
①流產:懷孕二十週以前終止懷孕,或產出胎兒/新生兒的重量不到五百克皆定義為流產,懷孕二十週到三十七週的分娩則稱為早產。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流產發生在懷孕十二週內,胎兒染色體基因異常會造成至少半數的早期流產,胎兒在子宮內先天發育異常或後天的缺陷,也是導致流產的原因。
此外,孕媽咪本身的疾病如微生物感染、內分泌異常、慢性疾病(如心臟、腎臟與血液疾病)、免疫疾病、遺傳血栓性栓塞、營養不良、吸菸、不當用藥、子宮缺陷、子宮頸閉鎖不全;過度操勞、壓力過大、外力撞擊等,都會造成流產。
流產的形態可分為先兆性流產(半數會流掉,半數可安胎成功)、不可避免流產(子宮頸已擴張,終會流產)、不完全流產(雖已流產,但仍有部分胎盤組織遺留在子宮內,需清除乾淨)、完全流產(自己完全排掉)、過期流產(胎兒雖已死亡,但仍留存在子宮內,需終止妊娠)、習慣性流產(連續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需查原因)。
上述的情況除先兆性流產,可藉黃體素安胎藥物的給予、孕媽咪多休息、勿久站或提重物,尚可安胎成功、繼續懷孕。其餘需借助外科手術或內科藥物來清空子宮。
②子宮外孕:受精卵正常會著床於子宮腔內膜,若著床在其他任何地方,皆稱為子宮外孕,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好發年齡在三十五到四十四歲之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子宮外孕會侵犯輸卵管,其他可能發生於子宮頸、卵巢、腹腔等處,極少數會發生在剖腹產後的子宮疤痕上、脾臟、肝臟、橫隔膜下,腹膜後腔。臨床的症狀有疼痛(骨盆和腹部)、月經異常(月經過期不來,併有陰道點狀出血)、骨盆腫塊。嚴重時會因大量的腹內出血而導致出血性休克。常藉尿液妊娠試驗或加測血清人類絨毛膜激素(serumβ-HCG)與超音波檢查得到診斷,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及內科藥物治療。
③妊娠滋養層疾病:可分成葡萄胎和滋養層腫瘤。葡萄胎為一種良性絨毛膜疾病,發生率約一千分之一,因基因問題導致胎盤絨毛滋養細胞異常增生,末端絨毛形成水泡且相連成串,在超音波影像看來像葡萄狀而得名。葡萄胎在懷孕早期(十二週時)會連續性或間歇性陰道出血,顏色接近褐色而非紅色。
④子宮頸──陰道局部病變:子宮頸嚴重發炎或糜爛、子宮頸息肉因懷孕時的荷爾蒙改變而造成表面微血管破裂而出血、陰道炎甚至於子宮頸癌,皆可造成懷孕期間的出血,而且出血時間涵蓋整個懷孕期,不是自發性就是接觸後才出血。這些局部的問題需借助於陰道內診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發現,再針對個別原因來加以治療!
懷孕中後期的陰道出血
懷孕二十週到三十七週的分娩稱為早產,以後就屬於足月分娩。不管早產或足月分娩,當子宮出現規則的收縮時,會使得子宮頸變薄甚至張開而導致出血,稱為「見紅」。
孕媽咪會感覺到從平日不規則的無痛性收縮,演變成規則、強烈性疼痛的規則收縮,而且感到下墜感,這是分娩的徵兆,必須趕緊前往產檢院所安排內診,並裝胎兒監視器來監測子宮收縮的頻率及胎心率的變化。
如果已經是足月要生產的產婦,就需要住院待產;如果是早產的現象,也要住院安胎打點滴,希望等到接近預產期才分娩,對新生兒會比較好。
①前置胎盤:一般正常懷孕時,胎盤會附著在子宮前壁、後壁、子宮底(頂部),若附著在靠近子宮頸的位置,擋住胎兒先露部,則稱為「前置胎盤」,其發生率約為兩百分之一。
子宮會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而伸展變大,但位於子宮頸口的胎盤無法自由伸展,導致前置胎盤從附著處剝離而引起無痛性產前出血,通常在接近第二孕期末或之後才會出現,而且初次的出血量不多,但是隨著子宮不斷地被撐大,出血量與頻率皆會增加。前置胎盤的診斷都必須靠超音波來定位。因為胎盤堵住子宮頸口,使得胎兒不得其門而出,需剖腹生產。前置胎盤若在子宮前壁且植入於前次剖腹產的子宮切口時,會有大量出血的危險性。這時候需要多種的止血方法、甚至是切除子宮,避免危及產婦的生命安全。
②前置血管(vasa previa):指胎兒血管通過胞膜出現在子宮頸口,若胞膜破裂可能伴隨胎兒血管的破裂,而引起胎兒出血性休克而死亡,需緊急剖腹產,胎兒方可得救。
③胎盤早期剝離:在正常的情況下,胎盤會在胎兒產出後,才會剝離娩出。若在胎兒尚未娩出前,胎盤就從子宮內膜上部分或完全分離,稱為胎盤早期剝離。其臨床症狀包括陰道出血、子宮壓痛或背痛、胎兒窘迫、頻繁的子宮收縮、子宮張力過高、原發性早產、胎死腹中。診斷方式主要依據臨床症狀與超音波,由於可能出現大量出血、消耗性凝血病變、腎臟衰竭,必須立即剖腹生產來搶救母胎的生命。
④子宮破裂:當子宮的組織裂開、羊膜破裂,導致子宮腔與腹腔相通,此時胎兒可能部分或完全位在腹腔內,臨床上可分為完全性子宮破裂,指子宮腔與腹腔相通,所有或部分的胎兒或胎盤突入腹膜腔內;不完全性子宮破裂,又稱為子宮裂開(uterine dehiscence),胎膜是完整,且胎兒及胎盤沒有突入腹腔。發生後產婦死亡率約百分之四十,胎兒死亡率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
臨床症狀最常出現胎心率減速、腹痛、出血、休克、子宮收縮型態改變、胎兒位置改變、胎心音減弱甚至無胎心音。子宮破裂常發生於有手術疤痕的子宮,如曾接受剖腹產、子宮肌瘤摘除術、子宮合成手術等;無手術疤痕子宮破裂,發生的原因有多產次、外傷及陣痛分娩併發症,像是胎頭骨盆腔大小不對稱、異常胎位(臀位、橫位)、胎兒過大、催生引產藥物使用不當。
其治療方式必須緊急剖腹產,再修補破裂傷口或切除子宮來控制出血,並採立即輸血、輸液來維持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