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馬達
人類文明的發達,來自於能源利用技術的進步,例如:生火以使用熱能、發明車輪搬運重物等。到了近代,人們還發明蒸汽機,利用蒸汽的力量,引發工業革命。
後來,更發明發電機,讓各種自然能源(石油、煤、水力等)轉換成電能。現今,我們的生活處處依靠電能,而且有一半以上的電能(電力)都用於驅動馬達。
1960 年代,日本有三種家電被稱為「家庭神器」。這三個神器分別是各個家庭都非常想要的洗衣機、電冰箱以及黑白電視機,其中兩個神器需要使用馬達。亦即,家裡有兩台馬達,即能擁有便利的生活。後來,電風扇、磁帶錄音機的出現,使家中的馬達數量逐漸增加。今日,家中的馬達已經多到難以掌握,人們處處依靠馬達,卻不曉得馬達到底位在哪些機器中。明明家裡、公司與街上到處都是馬達,我們卻不曉得,為什麼呢?因為多數的馬達都安裝在機器內部。某些家電產品可由外觀看出馬達的存在,例如電風扇、洗衣機。但手機的震動裝置內部也有直徑約2mm的超小型馬達,可擺盪擺鎚使手機震動。也就是說,現代人隨身攜帶著馬達。交通工具已逐步由引擎驅動的時代,邁入馬達驅動的時代。別說是電車、電動車,最近連船也換成馬達驅動。而引擎汽車的內部,使用了超過一百台的馬達,街上也有很多東西都使用馬達驅動,例如電扶梯、電梯等。
供給大樓住戶自來水的幫浦也使用馬達,停電時,大樓沒辦法供給自來水,是因為馬達沒辦法運轉。
馬達充滿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最近的事。邁入二十一世紀前,馬達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高性能釹磁鐵的發明、電腦的進步、控制電流半導體(IGBT)的發明。
釹磁鐵是由釹、鐵、硼(Nd-Fe-B)做成的磁鐵,磁力比以前的主流「鐵氧體磁鐵」強十倍。由於釹磁鐵,馬達越做越小,更易於組裝到機器內部。大家應該都曉得,個人電腦(PC)的出現帶動了電腦界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馬達控制技術的進步。IGBT 1和電腦的結合,促成電子電力學的技術進步,讓我們能夠自由控制馬達的旋轉。
旋轉馬達需要電流。發明馬達的十八世紀,電源只有來自電池的直流電,因此當時所有的馬達都是直流馬達。後來,交流發電機問世,逐漸出現交流馬達,因此馬達可依電源,分成直流馬達和交流馬達。馬達的分類
本書介紹的馬達有四種:直流馬達、無刷馬達、同步馬達、感應馬達。
有一類直流馬達用線圈(Coil)代替磁鐵,將線圈當作電磁鐵。同步馬達也有不使用磁鐵的線圈式同步馬達,此外,還有轉子不含磁鐵與線圈的同步磁阻馬達(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某些感應馬達也有線圈式轉子。另外,還有旋轉原理和構造皆不同的步進馬達(Stepper Motor)、線性馬達等。馬達的種類真的非常多。常見的馬達分類方式可依電源的種類區分,但是,最近許多馬達不直接接電源,而是和驅動迴路共用,而且越來越多馬達沒有驅動迴路就沒辦法旋轉。不論電源是直流電還是交流電,驅動迴路都能轉換成馬達所需的電源,此處以電車為例,來說明驅動迴路的功能吧,請看圖1.1。電車由上方的架空電線供給直流電,其中一條電源線接在鐵軌上。直流電經由集電弓流入電車,有些電車不轉換而直接使用,但最近許多電車會利用驅動迴路,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以交流馬達驅動的電車現已越來越多。依電源分類的方式,不是根據流入電源來分類,而是根據驅動馬達的電源。本書將介紹我們身邊輸出功率較小,用途廣泛的馬達,並簡要介紹馬達的原理與構造。
人類文明的發達,來自於能源利用技術的進步,例如:生火以使用熱能、發明車輪搬運重物等。到了近代,人們還發明蒸汽機,利用蒸汽的力量,引發工業革命。
後來,更發明發電機,讓各種自然能源(石油、煤、水力等)轉換成電能。現今,我們的生活處處依靠電能,而且有一半以上的電能(電力)都用於驅動馬達。
1960 年代,日本有三種家電被稱為「家庭神器」。這三個神器分別是各個家庭都非常想要的洗衣機、電冰箱以及黑白電視機,其中兩個神器需要使用馬達。亦即,家裡有兩台馬達,即能擁有便利的生活。後來,電風扇、磁帶錄音機的出現,使家中的馬達數量逐漸增加。今日,家中的馬達已經多到難以掌握,人們處處依靠馬達,卻不曉得馬達到底位在哪些機器中。明明家裡、公司與街上到處都是馬達,我們卻不曉得,為什麼呢?因為多數的馬達都安裝在機器內部。某些家電產品可由外觀看出馬達的存在,例如電風扇、洗衣機。但手機的震動裝置內部也有直徑約2mm的超小型馬達,可擺盪擺鎚使手機震動。也就是說,現代人隨身攜帶著馬達。交通工具已逐步由引擎驅動的時代,邁入馬達驅動的時代。別說是電車、電動車,最近連船也換成馬達驅動。而引擎汽車的內部,使用了超過一百台的馬達,街上也有很多東西都使用馬達驅動,例如電扶梯、電梯等。
供給大樓住戶自來水的幫浦也使用馬達,停電時,大樓沒辦法供給自來水,是因為馬達沒辦法運轉。
馬達充滿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最近的事。邁入二十一世紀前,馬達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高性能釹磁鐵的發明、電腦的進步、控制電流半導體(IGBT)的發明。
釹磁鐵是由釹、鐵、硼(Nd-Fe-B)做成的磁鐵,磁力比以前的主流「鐵氧體磁鐵」強十倍。由於釹磁鐵,馬達越做越小,更易於組裝到機器內部。大家應該都曉得,個人電腦(PC)的出現帶動了電腦界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馬達控制技術的進步。IGBT 1和電腦的結合,促成電子電力學的技術進步,讓我們能夠自由控制馬達的旋轉。
旋轉馬達需要電流。發明馬達的十八世紀,電源只有來自電池的直流電,因此當時所有的馬達都是直流馬達。後來,交流發電機問世,逐漸出現交流馬達,因此馬達可依電源,分成直流馬達和交流馬達。馬達的分類
本書介紹的馬達有四種:直流馬達、無刷馬達、同步馬達、感應馬達。
有一類直流馬達用線圈(Coil)代替磁鐵,將線圈當作電磁鐵。同步馬達也有不使用磁鐵的線圈式同步馬達,此外,還有轉子不含磁鐵與線圈的同步磁阻馬達(Synchronous Reluctance Motor)。某些感應馬達也有線圈式轉子。另外,還有旋轉原理和構造皆不同的步進馬達(Stepper Motor)、線性馬達等。馬達的種類真的非常多。常見的馬達分類方式可依電源的種類區分,但是,最近許多馬達不直接接電源,而是和驅動迴路共用,而且越來越多馬達沒有驅動迴路就沒辦法旋轉。不論電源是直流電還是交流電,驅動迴路都能轉換成馬達所需的電源,此處以電車為例,來說明驅動迴路的功能吧,請看圖1.1。電車由上方的架空電線供給直流電,其中一條電源線接在鐵軌上。直流電經由集電弓流入電車,有些電車不轉換而直接使用,但最近許多電車會利用驅動迴路,將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以交流馬達驅動的電車現已越來越多。依電源分類的方式,不是根據流入電源來分類,而是根據驅動馬達的電源。本書將介紹我們身邊輸出功率較小,用途廣泛的馬達,並簡要介紹馬達的原理與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