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二號
繼Daytona之後,最受歡迎的勞力士款式,應該就是Explorer II。Explorer是其中一款十分搶手的勞力士,也很容易辨識,12:00位置那個特大三角marker就是記號。
1953年5月29日,Tenzing Norgay成為首位成功登上聖母峰的探險家。但其實早在刷新紀錄之前,勞力士的6350已經是有特大三角marker和平治時針。而這位偉大的探險家便是戴著這只6350登山。後來6350就變成第一代的Explorer。
適合給探險家佩戴的腕錶,錶面要清晰易讀,錶殼要堅固防水,還得要能抵擋攝氏四十度和零下二十度的極端天氣和溫差。要有如此表現,關鍵就在潤滑油。要一種特別的潤滑油才能應付極端天氣。相對而言,Explorer最厲害的不是錶殼,也不是機芯的精確,就是大家完全看不到的油。
但多數人都不是探險家,只是被那12:00的三角marker、那三個3/6/9數字、那平治時針,還有附螢光圓點的秒針及金製的凸字logo所吸引而已。6350之後是6150,用同一款手上鍊機芯,錶殼錶面設計基本上也一樣,只是指針變粗。到1959年,換上1030機芯,變成6610,錶面上開始出現chronometer字樣。五年後的1963年再換上1560機芯,新錶編號是1016,並一直生產到1989年。期間1016也進化過,例如機芯由1560變成有停秒功能的1570,另外錶帶鍊扣也由以前薄鋼片摺製而成的變成鑄製的一整塊厚厚鋼件。1989年,新一代Explorer One登場,編號14270。到2001年,114270取而代之,換上3130機芯。
探險家二號
勞力士在1971年還推出Explorer II,編號1655。那是跟Explorer I完全不同類型的兩只錶。Explorer I既具動感,也有溫文爾雅的一面。之前說過它的能耐全在潤滑油方面,外表還是一派斯文,直徑只有36mm,就像穿著西裝的007一樣。但Explorer II則換上全套運動服,基本上是一只GMT Master,用的也是跟GMT Master一樣的1575機芯。不同的是那個24小時錶圈是固定的,配合中央橙色broad arrow 24小時時針,Explorer II不能顯示第二時區時間,只能指示日夜時間,是專門為洞穴探險家而設計的款式。到了1974年,原來的直條秒針加上了圓點。1975年,橙色24小時時針更改成紅色。
第一代的Explorer II在當時並不流行,1655到1985年停產,換上第二代的16550。接著又換上16570,40mm直徑外殼,用的是3135機芯。雖然刻上24小時刻度的錶圈還是不能轉動,但那支24小時時針卻能獨立調校,方便用家用來指示第二時區時間或本土的日夜時間。16570隨著近年Submariner、Milgauss和DeepSea的更新而相對沉寂了下來;但在九十年代,Explorer II是繼Daytona之後最受歡迎的款式。現在16570或許不及其他款式型號,但那第一代的1655卻有越炒越熱的趨勢,由九十年代末的十萬港幣到最高峰的二十萬港幣。
2011年,輪到Explorer慶祝問世四十周年,新錶216570登場。錶殼直徑加大到42mm,另外為了懷緬1655,新錶的24小時時針也刻意變回橙色和broad arrow的樣子。別問我買回舊款的16570好還是新錶216570好,最好就是兩款都有兩款都買。
最好的三問錶
三問錶,最重要的始終是打簧聲的音質,而音質又可細分為音量、音階、音符和餘音四個元素。
雖然大聲不是一切,但音量始終佔首位。因為如果不夠大聲,再好的音質也徒然,因為聽不到。
音量是可以用分貝來量化的,很客觀,不需左猜右度。三十分貝以下的聲音是很細微的,可以照常睡覺。但九十分貝以上就是噪音了,所以最理想是做到五、六十分貝。要大聲的話,可以從錶殼著手,錶殼充當了共鳴箱效果,擔當了讓聲波傳導的橋梁。錶殼的質量愈低,傳導聲音的效果就愈佳。簡單來說,愈輕的殼,其打簧聲音就會愈響亮,所以最差的是鉑金,其次是金,鋼好一點,鈦金屬又再好一點。
我最欣賞的腕錶功能就是打簧,一來這是最古老的複雜功能,二來也最難製造。再者,它很感性,也最具人性。製造的人要用心製造,聽的人也要多點兒靈性。要是靜不下來的話,是不會懂得欣賞打簧錶的。我從來都不敢多寫打簧錶,但今天忍不住又寫了,寫哪一只?寫百達翡麗的3939。
百達翡麗的3939
不知是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是怯於百達翡麗的威名,自己不由得也當祂神明般膜拜。但我真的去過百達翡麗的廠房,聽過3939的聲音。那一次,他們就直接把錶放在檯上,在一間不是很大的房裡,那打簧的聲音清晰可聞,而且十分清脆。那是我聽過最好的問錶聲音。它為什麼可以如此清脆響亮?就是因為它夠細夠薄。
於1992年推出,跟品牌近年的做法一樣,紅金、黃金、白金和鉑金都有。現在要買一只,沒四百萬是不用想的了。近年再次掀起話題,是因為品牌為了支持Only Watch拍賣,特製了一只鋼殼版本,成功的以約一千四百萬港幣賣出。嘩!一只鋼錶可以賣一千多萬港幣,這不是傳奇什麼才是傳奇?
這只Only Watch的鋼殼版可能就是當今最好的一只三問錶。因為錶殼是鋼製之餘,而且還很細,直徑只有33.3mm(我近來愈來愈喜歡細錶)。除了有三問功能,還有陀飛輪,但大家是看不到的(這才是最理想的做法,讓陽光直接照射到擺輪其實不太好)。薄錶殼,加上看不到的陀飛輪,還有那琺瑯彩繪錶盤,這全都是最古典最優雅的設計。再加上那傲視同儕的打簧聲音,那便成就了這只可能是當今最好的三問陀飛輪腕錶。買什麼錶會無憾,大抵這一只就是答案。
中價錶推薦
寫中階錶款責任重大
我想寫中階錶,因為這才有實際用途。超過百萬的款式,消費者如何篩選?因為朋友推薦,因為跟品牌熟稔,因為只有一只,因為只有他才買得到買得起。可以一擲千金的,是否物有所值已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正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既然可以不假思索,既然都不要求物超所值,那麼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分析評論,不需要我們在旁邊指指點點。買錯了,花的也只是九牛一毛,無所謂啦。但中階錶款對普羅大眾卻可能已經是傾家蕩產,他們不想買錯,也不可以買錯,我們就有責任提供可靠有用的情報。我們的報導就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一定要不偏不倚。
選擇的標準
好了,那麼挑選中階錶款有什麼準則呢?很簡單,說來說去都是機芯加錶殼。 機芯方面,首選是用自製機芯的款式。不代表自製機芯就一定好過ETA好過Sellita好過Miyota。相反這些大機芯廠的出品,因為量多,因為做了那麼多年,正所謂工多藝熟,其品質和可靠程度更有保證,表現通常更穩定更耐用。但我們仍然堅持推薦自製機芯,原因有二。第一是量少,量少就罕有一點,特別一點,不是俯拾皆是。第二是承擔。要研製一枚自家機芯,花費人力物力,開發成本高昂。而且必須有充足信心,相信品牌可一直經營下去,才值得投資開發。換言之,肯花時間花錢去研發自製機芯的,我們對這些品牌會有多一份信心,也心存多一份尊重。重申,這絕對不是客觀的質素評定,而是一廂情願的主觀好感,情不自禁地欣賞採用自家機芯的產品。其次就是用改裝機芯的,自家研發改裝,又或者找其他改裝廠如Soprod如La Joux Perret如Dubois Depraz協助。這種改裝機芯,因為多加了心思,所以我們也推薦。最後才是用現成機芯的出品。
解決了機芯的問題,之後就是錶殼,這就關乎打磨的品質和做工。錶殼打磨得好的,就是好錶。何謂打磨得好?何謂做工漂亮?我們當然要求完美無瑕。其實除此之外,愈多切面是愈複雜的,圓滑的邊緣又比尖角利邊優勝,方殼難製勝過圓殼,又鏡面又霧面,層次就更豐富了。在中階錶的範圍內,都是鋼殼的。假如是鈦金屬殼,這已經很難得。如果是陶瓷殼,就更少見了。
價錢最重要
如果用自家機芯或改裝機芯,陶瓷或鈦金屬殼,又或者用打磨精美的鋼殼,這已幾乎具備成為出色中階錶的所有條件。還有其他要求嗎?中階錶可能是人生第一只高級腕錶。既然是第一只,自然不想神神秘秘。出名的比不出名的好,舉世皆知的比另類小眾更受人歡迎。最後當然是價位,超級富豪才不理會價錢,普羅市民當然希望價錢愈親民愈經濟愈好,這才物超所值。
換言之,有好機芯,有好錶殼,有好品牌,有好價錢,就是一只好的中階腕錶。那麼何謂中階腕錶?很難界定的,有些品牌是不會把自己標籤為中階錶的。他們雖然以製作中階產品為主,但也製作過百萬的複雜錶。而且,到底價位介於多少才算中階錶呢?你的中價位可能是我的傾家蕩產,也可能是我的九牛一毛。我們把價錢定在七萬港幣以下,別問我為什麼。你不同意也不要緊,事實上這絕非什麼牢不可破的準則,可以是三萬,可以是十萬,只不過我傻呼呼地選了七萬。那麼這個七萬是定價還是折扣價,應該是定價的。不過我可能失驚無神多加了一只定價超過七萬的,然後還狡辯說折後就七萬以下。如果真的是這樣,請原諒我,我可能無心,但肯定有意。
繼Daytona之後,最受歡迎的勞力士款式,應該就是Explorer II。Explorer是其中一款十分搶手的勞力士,也很容易辨識,12:00位置那個特大三角marker就是記號。
1953年5月29日,Tenzing Norgay成為首位成功登上聖母峰的探險家。但其實早在刷新紀錄之前,勞力士的6350已經是有特大三角marker和平治時針。而這位偉大的探險家便是戴著這只6350登山。後來6350就變成第一代的Explorer。
適合給探險家佩戴的腕錶,錶面要清晰易讀,錶殼要堅固防水,還得要能抵擋攝氏四十度和零下二十度的極端天氣和溫差。要有如此表現,關鍵就在潤滑油。要一種特別的潤滑油才能應付極端天氣。相對而言,Explorer最厲害的不是錶殼,也不是機芯的精確,就是大家完全看不到的油。
但多數人都不是探險家,只是被那12:00的三角marker、那三個3/6/9數字、那平治時針,還有附螢光圓點的秒針及金製的凸字logo所吸引而已。6350之後是6150,用同一款手上鍊機芯,錶殼錶面設計基本上也一樣,只是指針變粗。到1959年,換上1030機芯,變成6610,錶面上開始出現chronometer字樣。五年後的1963年再換上1560機芯,新錶編號是1016,並一直生產到1989年。期間1016也進化過,例如機芯由1560變成有停秒功能的1570,另外錶帶鍊扣也由以前薄鋼片摺製而成的變成鑄製的一整塊厚厚鋼件。1989年,新一代Explorer One登場,編號14270。到2001年,114270取而代之,換上3130機芯。
探險家二號
勞力士在1971年還推出Explorer II,編號1655。那是跟Explorer I完全不同類型的兩只錶。Explorer I既具動感,也有溫文爾雅的一面。之前說過它的能耐全在潤滑油方面,外表還是一派斯文,直徑只有36mm,就像穿著西裝的007一樣。但Explorer II則換上全套運動服,基本上是一只GMT Master,用的也是跟GMT Master一樣的1575機芯。不同的是那個24小時錶圈是固定的,配合中央橙色broad arrow 24小時時針,Explorer II不能顯示第二時區時間,只能指示日夜時間,是專門為洞穴探險家而設計的款式。到了1974年,原來的直條秒針加上了圓點。1975年,橙色24小時時針更改成紅色。
第一代的Explorer II在當時並不流行,1655到1985年停產,換上第二代的16550。接著又換上16570,40mm直徑外殼,用的是3135機芯。雖然刻上24小時刻度的錶圈還是不能轉動,但那支24小時時針卻能獨立調校,方便用家用來指示第二時區時間或本土的日夜時間。16570隨著近年Submariner、Milgauss和DeepSea的更新而相對沉寂了下來;但在九十年代,Explorer II是繼Daytona之後最受歡迎的款式。現在16570或許不及其他款式型號,但那第一代的1655卻有越炒越熱的趨勢,由九十年代末的十萬港幣到最高峰的二十萬港幣。
2011年,輪到Explorer慶祝問世四十周年,新錶216570登場。錶殼直徑加大到42mm,另外為了懷緬1655,新錶的24小時時針也刻意變回橙色和broad arrow的樣子。別問我買回舊款的16570好還是新錶216570好,最好就是兩款都有兩款都買。
最好的三問錶
三問錶,最重要的始終是打簧聲的音質,而音質又可細分為音量、音階、音符和餘音四個元素。
雖然大聲不是一切,但音量始終佔首位。因為如果不夠大聲,再好的音質也徒然,因為聽不到。
音量是可以用分貝來量化的,很客觀,不需左猜右度。三十分貝以下的聲音是很細微的,可以照常睡覺。但九十分貝以上就是噪音了,所以最理想是做到五、六十分貝。要大聲的話,可以從錶殼著手,錶殼充當了共鳴箱效果,擔當了讓聲波傳導的橋梁。錶殼的質量愈低,傳導聲音的效果就愈佳。簡單來說,愈輕的殼,其打簧聲音就會愈響亮,所以最差的是鉑金,其次是金,鋼好一點,鈦金屬又再好一點。
我最欣賞的腕錶功能就是打簧,一來這是最古老的複雜功能,二來也最難製造。再者,它很感性,也最具人性。製造的人要用心製造,聽的人也要多點兒靈性。要是靜不下來的話,是不會懂得欣賞打簧錶的。我從來都不敢多寫打簧錶,但今天忍不住又寫了,寫哪一只?寫百達翡麗的3939。
百達翡麗的3939
不知是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是怯於百達翡麗的威名,自己不由得也當祂神明般膜拜。但我真的去過百達翡麗的廠房,聽過3939的聲音。那一次,他們就直接把錶放在檯上,在一間不是很大的房裡,那打簧的聲音清晰可聞,而且十分清脆。那是我聽過最好的問錶聲音。它為什麼可以如此清脆響亮?就是因為它夠細夠薄。
於1992年推出,跟品牌近年的做法一樣,紅金、黃金、白金和鉑金都有。現在要買一只,沒四百萬是不用想的了。近年再次掀起話題,是因為品牌為了支持Only Watch拍賣,特製了一只鋼殼版本,成功的以約一千四百萬港幣賣出。嘩!一只鋼錶可以賣一千多萬港幣,這不是傳奇什麼才是傳奇?
這只Only Watch的鋼殼版可能就是當今最好的一只三問錶。因為錶殼是鋼製之餘,而且還很細,直徑只有33.3mm(我近來愈來愈喜歡細錶)。除了有三問功能,還有陀飛輪,但大家是看不到的(這才是最理想的做法,讓陽光直接照射到擺輪其實不太好)。薄錶殼,加上看不到的陀飛輪,還有那琺瑯彩繪錶盤,這全都是最古典最優雅的設計。再加上那傲視同儕的打簧聲音,那便成就了這只可能是當今最好的三問陀飛輪腕錶。買什麼錶會無憾,大抵這一只就是答案。
中價錶推薦
寫中階錶款責任重大
我想寫中階錶,因為這才有實際用途。超過百萬的款式,消費者如何篩選?因為朋友推薦,因為跟品牌熟稔,因為只有一只,因為只有他才買得到買得起。可以一擲千金的,是否物有所值已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正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既然可以不假思索,既然都不要求物超所值,那麼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分析評論,不需要我們在旁邊指指點點。買錯了,花的也只是九牛一毛,無所謂啦。但中階錶款對普羅大眾卻可能已經是傾家蕩產,他們不想買錯,也不可以買錯,我們就有責任提供可靠有用的情報。我們的報導就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一定要不偏不倚。
選擇的標準
好了,那麼挑選中階錶款有什麼準則呢?很簡單,說來說去都是機芯加錶殼。 機芯方面,首選是用自製機芯的款式。不代表自製機芯就一定好過ETA好過Sellita好過Miyota。相反這些大機芯廠的出品,因為量多,因為做了那麼多年,正所謂工多藝熟,其品質和可靠程度更有保證,表現通常更穩定更耐用。但我們仍然堅持推薦自製機芯,原因有二。第一是量少,量少就罕有一點,特別一點,不是俯拾皆是。第二是承擔。要研製一枚自家機芯,花費人力物力,開發成本高昂。而且必須有充足信心,相信品牌可一直經營下去,才值得投資開發。換言之,肯花時間花錢去研發自製機芯的,我們對這些品牌會有多一份信心,也心存多一份尊重。重申,這絕對不是客觀的質素評定,而是一廂情願的主觀好感,情不自禁地欣賞採用自家機芯的產品。其次就是用改裝機芯的,自家研發改裝,又或者找其他改裝廠如Soprod如La Joux Perret如Dubois Depraz協助。這種改裝機芯,因為多加了心思,所以我們也推薦。最後才是用現成機芯的出品。
解決了機芯的問題,之後就是錶殼,這就關乎打磨的品質和做工。錶殼打磨得好的,就是好錶。何謂打磨得好?何謂做工漂亮?我們當然要求完美無瑕。其實除此之外,愈多切面是愈複雜的,圓滑的邊緣又比尖角利邊優勝,方殼難製勝過圓殼,又鏡面又霧面,層次就更豐富了。在中階錶的範圍內,都是鋼殼的。假如是鈦金屬殼,這已經很難得。如果是陶瓷殼,就更少見了。
價錢最重要
如果用自家機芯或改裝機芯,陶瓷或鈦金屬殼,又或者用打磨精美的鋼殼,這已幾乎具備成為出色中階錶的所有條件。還有其他要求嗎?中階錶可能是人生第一只高級腕錶。既然是第一只,自然不想神神秘秘。出名的比不出名的好,舉世皆知的比另類小眾更受人歡迎。最後當然是價位,超級富豪才不理會價錢,普羅市民當然希望價錢愈親民愈經濟愈好,這才物超所值。
換言之,有好機芯,有好錶殼,有好品牌,有好價錢,就是一只好的中階腕錶。那麼何謂中階腕錶?很難界定的,有些品牌是不會把自己標籤為中階錶的。他們雖然以製作中階產品為主,但也製作過百萬的複雜錶。而且,到底價位介於多少才算中階錶呢?你的中價位可能是我的傾家蕩產,也可能是我的九牛一毛。我們把價錢定在七萬港幣以下,別問我為什麼。你不同意也不要緊,事實上這絕非什麼牢不可破的準則,可以是三萬,可以是十萬,只不過我傻呼呼地選了七萬。那麼這個七萬是定價還是折扣價,應該是定價的。不過我可能失驚無神多加了一只定價超過七萬的,然後還狡辯說折後就七萬以下。如果真的是這樣,請原諒我,我可能無心,但肯定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