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蘭
平生願為造書匠
「民間美術」的手作情懷
喜愛手工紙信箋、版畫年曆、線裝筆記書、手繡棉布筆袋的讀者,或許仍記得,在一九九○年代曾有一個以「做書的團體」(Make a Hand-made Book)自許的「民間美術」,在台灣藝文界掀起了一股鄉土懷古風潮。
時光燦爛、年華似水。
且循光陰的長廊溯回一九八八年,那一年台灣島內充滿了躁動、激情、渴求自由的氛圍,人們翹盼改革、反抗禁忌,包括解除報禁、蔣經國去世、股市飆漲,以及解嚴後首次爆發的五二○大規模農民運動等,整個社會彷彿亟欲跨入一個追尋理想浪漫的新時代。彼時接受新地文學基金會委託製作海報,而在台北平面設計圈嶄露頭角、年方二十七的呂秀蘭,憑一己之力草創「民間美術」工作室的來龍去脈,便往來穿插在這些歷史事件間,彼此交織、輝映。
一九九○年代中期在誠品書店,常見民間美術所推出的紙製作品,琳瑯滿目,頗受好評,總是賣到缺貨,可謂叫好又叫座。舉凡各種印刷紙製品──包括以傳統版畫與水墨作插圖、採用長春棉紙廠純棉海月紙印製的年曆日誌;結合復古裝幀與黑陶工藝的經摺本筆記;以及遵循古法以植物染料製作的布染系列商品,如書衣、書包、筆袋、名片夾、經摺書袋、背心、桌布,以及各種素色或紮有花色的布料等,由內而外皆樸素古拙的手工質感,凝聚著秀雅渾成的氣質,彷彿透露出一股魔力,迅即風靡當時,一整個世代的文青競相收藏。
生長於純樸農家、出身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的呂秀蘭,喜歡在印章上刻畫、刻句,寫詩、隨筆和小說,並且將一枚枚拓紙串冊成書,在大量留白的冊頁裡伸展一頁又一頁的素描與記憶,同時也熱衷於鄉土傳統版畫與現代美術設計的交融混搭,無有窒礙。她陸續替大雁書店、新地出版社、派色文化等出版公司製作了許多文學書籍封面,色調明朗而帶有樸拙古意的視覺風格,每每讓人耳目一新。
回顧一九九○年代初,身兼詩文圖畫創作者與出版人的呂秀蘭,總是勇於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因嚮往古代造紙技藝而隻身探訪中國大陸雲南邊境金沙江岸一偏僻小村落,用近似認養的方式請當地村民在農閒時投入造紙工作,參照傳統方法,一手打造民間美術生產手工造紙的上游衛星工廠,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迅即遠播海內外,就連向來在出版印刷領域自豪的日本人也大為讚賞。從手工筆記本製作、插圖設計、書籍裝幀乃至復育造紙傳統,昔日好友暱稱「阿蘭」的呂秀蘭和民間美術,曾在文化界大放異彩、名噪一時,足以稱是開拓台灣本土文創事業的先驅者。
●鋤耘筆耕是生涯:農家子女的文化大夢
早自學生時代起,呂秀蘭便與「造紙」這件事結下了不解之緣。念高中時學美術,而後進入藝專就讀美術印刷科,同時又對攝影情有獨鍾(後來還曾陸續收藏了數十台古董相機)。她天生挾有某種懷舊癖好,平日喜歡「下鄉」蒐集各類文化古物(如老照片、舊工藝品),並翻攝印製成海報。
及至藝專畢業,呂秀蘭進入雄獅美術公司工作,當時她眼見日商在台灣訂製的一批手工紙因為庫存賣不掉,而被拿來作為包裝商品的外皮紙,觸發了她日後尋找傳統手工造紙的契機。隨後,呂秀蘭決定前往日本旅行,只為了訪查當地流傳的古老造紙術。她曾搭上只有一節的小火車,甚至到過只住了一位居民的小村。在日本,呂秀蘭打開了傳統造紙工藝的視野,但她並不以此為滿足。
熱愛旅行的呂秀蘭,二十四歲時獨自到倫敦待了三個月,期間幾乎每天都去大英博物館「報到」,浸淫在館內所收藏的敦煌文物展覽當中。有一天,她在展出的石雕作品旁發現一幅民間畫家手繪的「南無觀世音菩薩」,圖畫邊緣有一行題字:「清傳佛弟子縫鞋靴匠索章三一心供養」,字跡樸拙、渾若天成,讓呂秀蘭感悟到千百年前這位民間工匠透過一張紙所傳達的純摯心意,並深深動容。從此她便化名為「索章三」,期勉自己要一輩子做個「一心一意」默默耕耘的造書匠人。
當年作家簡媜形容她:「背個黑色大書包,齊耳的頭髮,框著很深的近視眼鏡,皺皺的襯衫配泛舊的牛仔褲……,身上散發著極為濃郁的鄉土氣味,完全嗅不到城市的習氣。」自云是種田人家的孩子,童年記憶裡除了經常幫父母務農工作之外,印象最深的便是在黃昏時分天色曖曖之際,在曬穀場上玩一些追打的遊戲,父親這時候就會坐在他的藤椅上,聽著老唱機放送那一首又一首緩慢而低重的日本軍歌。
農家背景使然,呂秀蘭嚮往「守拙歸田園」,以布衣清貧為樂,殷切企盼著在深厚的民間土壤裡發掘、澆灌理想的活水源頭,遂於一九八八年,她年方二十七歲時,獨力創立了民間美術。創業初期,民間美術受限於硬體條件,一開始採取與紙廠合作的模式,由呂秀蘭提供概念,再委由長春棉紙廠製作。早年民間美術只一、兩人,呂秀蘭為了讓作品有更完美的呈現,開始深入研究紙張印刷、植物染色、手工裝幀等細節,經常與工作人員一整天都「泡」在工作室或印刷廠,直到做出令她滿意的成品,方才罷休。
展卷翻覽民間美術書物,常有似曾相識、如見故人之感。綜觀呂秀蘭化名「索章三」撰述出版的年曆筆記,內容大都具有相當濃厚的半自傳色彩,無論書頁間的心情隨筆或插畫塗鴉,字字句句總是勇於揭露自身最赤裸、也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在形式上,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採取筆記書、年曆札記的概念,開本有方有長、尺寸多樣,封面材料則以土紙土布為主,或用麻線手工裝訂,或用一般穿線膠裝,甚至亦有不施刀削的毛邊裝幀成冊。呂秀蘭特別強調回歸鄉土、崇尚自然和手工製作(如版權頁皆採用呂秀蘭手寫字印刷),拒斥被現代工業化體制抹除了個別差異的商品思維(民間美術不僅限定每本書的發行量,甚至堅持所有出版品都不申請ISBN國際書號),特別強調傳統工匠精神、回歸自然,藉此呼喚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步入民間,求得人與環境的共生,以及彰顯在地文化的主體性。
一九九六年,民間美術公司從台北東區(民生東路巷子內)搬遷到淡水(新民街一帶),呂秀蘭在山上租了一幢古宅當工作室,裡頭大大小小的修繕工程乃至於家具,都由員工親自動手做。呂秀蘭認為,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乃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因此她會要求每位新進員工從上菜市場買菜做起,每天和同事一起踏實、簡樸地過日子。「工作室的人,就好比一個人種一塊田,工作狀況好不好,不需要檢查,只要看菜種得好不好,就知道了。」呂秀蘭如是說道。
短短數年間,隨著民間美術各式手工筆記書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受到愈來愈多「識貨者」青睞(據說銷售最鼎盛時,忙到連貨都補不及),銷售據點很快從台灣島內拓展到香港,甚至一度外銷到日本、法國與美國等海外市場。然而,儘管民間美術的發展事業蒸蒸日上,但身為一家公司經營者的呂秀蘭卻從不把民間美術的產品當成一般商品來看待,更把每一位員工視同自己的親人朋友。「民間美術賺什麼?如果能真正培養出一個優秀的文化人才,才算民間美術賺到了。」誠如所言,這就是呂秀蘭自認肩負著一份文化使命感的用人之道與經營哲學。
此外,生性浪漫灑脫的她,還曾辦過報紙形式的藝文雜誌。一九八九年她號召一群文化界朋友,共同出版發行了一份以農民曆二十四節氣為出刊日期的《文化慢報》。
回想當初《文化慢報》創刊發表時,民間美術還特地舉辦了記者會。彼時曾參與該報撰述及編務的王鎮華追憶道:「記得阿蘭那時候請了五、六位主編來跟記者見面,其中包括林谷芳,他是負責主編那一期的音樂文化版,就叫我寫李雙澤,這是我第一次寫別人的小傳,居然因此留下了很重要的一篇資料。」「阿蘭還特別為《慢報》設計了一種紙桶包裝,同時也跟超商洽談行銷通路的合作,但這件事情後來可能讓她賠了不少錢……。」
此一刊物的出現,反映了台灣自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逐漸甦醒的社會集體氛圍,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皆出現了空前劇變。其後更因各種社會運動爆發、民間力量蠢蠢欲動,許多青年知識分子紛紛受到外來思潮啟蒙,都在尋找一個可突破的缺口,進而掀起一波波「回歸鄉土」的時代浪潮。《文化慢報》毋寧也適時呈現出一種嚮往草根的、庶民的、前衛的氣息,報導內容囊括攝影、美術、音樂、戲曲、建築、電影與童話等豐富多樣的領域,版面分類命名亦別具巧思,比方「店仔頭版」、「搖籃版」、「野台版」、「路邊攤版」與「思想起版」等,頗有濃濃的復古風味。然而可惜的是,沒過多久,這份刊物即迫於銷售管道成效不彰以及財務經營等問題而停刊,前後存在時間大約一年。
(摘錄自〈呂秀蘭 平生願為造書匠──「民間美術」的手作情懷〉)
平生願為造書匠
「民間美術」的手作情懷
喜愛手工紙信箋、版畫年曆、線裝筆記書、手繡棉布筆袋的讀者,或許仍記得,在一九九○年代曾有一個以「做書的團體」(Make a Hand-made Book)自許的「民間美術」,在台灣藝文界掀起了一股鄉土懷古風潮。
時光燦爛、年華似水。
且循光陰的長廊溯回一九八八年,那一年台灣島內充滿了躁動、激情、渴求自由的氛圍,人們翹盼改革、反抗禁忌,包括解除報禁、蔣經國去世、股市飆漲,以及解嚴後首次爆發的五二○大規模農民運動等,整個社會彷彿亟欲跨入一個追尋理想浪漫的新時代。彼時接受新地文學基金會委託製作海報,而在台北平面設計圈嶄露頭角、年方二十七的呂秀蘭,憑一己之力草創「民間美術」工作室的來龍去脈,便往來穿插在這些歷史事件間,彼此交織、輝映。
一九九○年代中期在誠品書店,常見民間美術所推出的紙製作品,琳瑯滿目,頗受好評,總是賣到缺貨,可謂叫好又叫座。舉凡各種印刷紙製品──包括以傳統版畫與水墨作插圖、採用長春棉紙廠純棉海月紙印製的年曆日誌;結合復古裝幀與黑陶工藝的經摺本筆記;以及遵循古法以植物染料製作的布染系列商品,如書衣、書包、筆袋、名片夾、經摺書袋、背心、桌布,以及各種素色或紮有花色的布料等,由內而外皆樸素古拙的手工質感,凝聚著秀雅渾成的氣質,彷彿透露出一股魔力,迅即風靡當時,一整個世代的文青競相收藏。
生長於純樸農家、出身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的呂秀蘭,喜歡在印章上刻畫、刻句,寫詩、隨筆和小說,並且將一枚枚拓紙串冊成書,在大量留白的冊頁裡伸展一頁又一頁的素描與記憶,同時也熱衷於鄉土傳統版畫與現代美術設計的交融混搭,無有窒礙。她陸續替大雁書店、新地出版社、派色文化等出版公司製作了許多文學書籍封面,色調明朗而帶有樸拙古意的視覺風格,每每讓人耳目一新。
回顧一九九○年代初,身兼詩文圖畫創作者與出版人的呂秀蘭,總是勇於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因嚮往古代造紙技藝而隻身探訪中國大陸雲南邊境金沙江岸一偏僻小村落,用近似認養的方式請當地村民在農閒時投入造紙工作,參照傳統方法,一手打造民間美術生產手工造紙的上游衛星工廠,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迅即遠播海內外,就連向來在出版印刷領域自豪的日本人也大為讚賞。從手工筆記本製作、插圖設計、書籍裝幀乃至復育造紙傳統,昔日好友暱稱「阿蘭」的呂秀蘭和民間美術,曾在文化界大放異彩、名噪一時,足以稱是開拓台灣本土文創事業的先驅者。
●鋤耘筆耕是生涯:農家子女的文化大夢
早自學生時代起,呂秀蘭便與「造紙」這件事結下了不解之緣。念高中時學美術,而後進入藝專就讀美術印刷科,同時又對攝影情有獨鍾(後來還曾陸續收藏了數十台古董相機)。她天生挾有某種懷舊癖好,平日喜歡「下鄉」蒐集各類文化古物(如老照片、舊工藝品),並翻攝印製成海報。
及至藝專畢業,呂秀蘭進入雄獅美術公司工作,當時她眼見日商在台灣訂製的一批手工紙因為庫存賣不掉,而被拿來作為包裝商品的外皮紙,觸發了她日後尋找傳統手工造紙的契機。隨後,呂秀蘭決定前往日本旅行,只為了訪查當地流傳的古老造紙術。她曾搭上只有一節的小火車,甚至到過只住了一位居民的小村。在日本,呂秀蘭打開了傳統造紙工藝的視野,但她並不以此為滿足。
熱愛旅行的呂秀蘭,二十四歲時獨自到倫敦待了三個月,期間幾乎每天都去大英博物館「報到」,浸淫在館內所收藏的敦煌文物展覽當中。有一天,她在展出的石雕作品旁發現一幅民間畫家手繪的「南無觀世音菩薩」,圖畫邊緣有一行題字:「清傳佛弟子縫鞋靴匠索章三一心供養」,字跡樸拙、渾若天成,讓呂秀蘭感悟到千百年前這位民間工匠透過一張紙所傳達的純摯心意,並深深動容。從此她便化名為「索章三」,期勉自己要一輩子做個「一心一意」默默耕耘的造書匠人。
當年作家簡媜形容她:「背個黑色大書包,齊耳的頭髮,框著很深的近視眼鏡,皺皺的襯衫配泛舊的牛仔褲……,身上散發著極為濃郁的鄉土氣味,完全嗅不到城市的習氣。」自云是種田人家的孩子,童年記憶裡除了經常幫父母務農工作之外,印象最深的便是在黃昏時分天色曖曖之際,在曬穀場上玩一些追打的遊戲,父親這時候就會坐在他的藤椅上,聽著老唱機放送那一首又一首緩慢而低重的日本軍歌。
農家背景使然,呂秀蘭嚮往「守拙歸田園」,以布衣清貧為樂,殷切企盼著在深厚的民間土壤裡發掘、澆灌理想的活水源頭,遂於一九八八年,她年方二十七歲時,獨力創立了民間美術。創業初期,民間美術受限於硬體條件,一開始採取與紙廠合作的模式,由呂秀蘭提供概念,再委由長春棉紙廠製作。早年民間美術只一、兩人,呂秀蘭為了讓作品有更完美的呈現,開始深入研究紙張印刷、植物染色、手工裝幀等細節,經常與工作人員一整天都「泡」在工作室或印刷廠,直到做出令她滿意的成品,方才罷休。
展卷翻覽民間美術書物,常有似曾相識、如見故人之感。綜觀呂秀蘭化名「索章三」撰述出版的年曆筆記,內容大都具有相當濃厚的半自傳色彩,無論書頁間的心情隨筆或插畫塗鴉,字字句句總是勇於揭露自身最赤裸、也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在形式上,民間美術作品大多採取筆記書、年曆札記的概念,開本有方有長、尺寸多樣,封面材料則以土紙土布為主,或用麻線手工裝訂,或用一般穿線膠裝,甚至亦有不施刀削的毛邊裝幀成冊。呂秀蘭特別強調回歸鄉土、崇尚自然和手工製作(如版權頁皆採用呂秀蘭手寫字印刷),拒斥被現代工業化體制抹除了個別差異的商品思維(民間美術不僅限定每本書的發行量,甚至堅持所有出版品都不申請ISBN國際書號),特別強調傳統工匠精神、回歸自然,藉此呼喚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步入民間,求得人與環境的共生,以及彰顯在地文化的主體性。
一九九六年,民間美術公司從台北東區(民生東路巷子內)搬遷到淡水(新民街一帶),呂秀蘭在山上租了一幢古宅當工作室,裡頭大大小小的修繕工程乃至於家具,都由員工親自動手做。呂秀蘭認為,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乃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因此她會要求每位新進員工從上菜市場買菜做起,每天和同事一起踏實、簡樸地過日子。「工作室的人,就好比一個人種一塊田,工作狀況好不好,不需要檢查,只要看菜種得好不好,就知道了。」呂秀蘭如是說道。
短短數年間,隨著民間美術各式手工筆記書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受到愈來愈多「識貨者」青睞(據說銷售最鼎盛時,忙到連貨都補不及),銷售據點很快從台灣島內拓展到香港,甚至一度外銷到日本、法國與美國等海外市場。然而,儘管民間美術的發展事業蒸蒸日上,但身為一家公司經營者的呂秀蘭卻從不把民間美術的產品當成一般商品來看待,更把每一位員工視同自己的親人朋友。「民間美術賺什麼?如果能真正培養出一個優秀的文化人才,才算民間美術賺到了。」誠如所言,這就是呂秀蘭自認肩負著一份文化使命感的用人之道與經營哲學。
此外,生性浪漫灑脫的她,還曾辦過報紙形式的藝文雜誌。一九八九年她號召一群文化界朋友,共同出版發行了一份以農民曆二十四節氣為出刊日期的《文化慢報》。
回想當初《文化慢報》創刊發表時,民間美術還特地舉辦了記者會。彼時曾參與該報撰述及編務的王鎮華追憶道:「記得阿蘭那時候請了五、六位主編來跟記者見面,其中包括林谷芳,他是負責主編那一期的音樂文化版,就叫我寫李雙澤,這是我第一次寫別人的小傳,居然因此留下了很重要的一篇資料。」「阿蘭還特別為《慢報》設計了一種紙桶包裝,同時也跟超商洽談行銷通路的合作,但這件事情後來可能讓她賠了不少錢……。」
此一刊物的出現,反映了台灣自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逐漸甦醒的社會集體氛圍,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皆出現了空前劇變。其後更因各種社會運動爆發、民間力量蠢蠢欲動,許多青年知識分子紛紛受到外來思潮啟蒙,都在尋找一個可突破的缺口,進而掀起一波波「回歸鄉土」的時代浪潮。《文化慢報》毋寧也適時呈現出一種嚮往草根的、庶民的、前衛的氣息,報導內容囊括攝影、美術、音樂、戲曲、建築、電影與童話等豐富多樣的領域,版面分類命名亦別具巧思,比方「店仔頭版」、「搖籃版」、「野台版」、「路邊攤版」與「思想起版」等,頗有濃濃的復古風味。然而可惜的是,沒過多久,這份刊物即迫於銷售管道成效不彰以及財務經營等問題而停刊,前後存在時間大約一年。
(摘錄自〈呂秀蘭 平生願為造書匠──「民間美術」的手作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