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有人願意自掏腰包嗎?

這一天,上銀科技總部的會議室,多了好幾位訪客,他們是來自隴鈦銅器的吳佾達、勝泰衛材的潘進吉、銳泰精密的游祥鎮、伯鑫工具的吳傳福。這四名走過台灣經濟奇蹟年代、仍在產業困境中試圖力挽狂瀾的企業主,受邀來到上銀聽取簡報。
約莫半年前,上銀開始與水五金和手工具產業的廠商洽談,希望找到有意願的合作者,共同挑戰智慧自動化轉型的任務。在此之前,製造機器手臂的上銀,雖然曾經協助自行車業者、餅乾生產商、鍵盤裝配廠等等進行過部分產線的自動化改造,卻還不曾跨足到水五金和手工具產業,因此,在這兩個養活台灣許多就業人口的傳統產業中,知道上銀團隊能耐的人並不多,而上銀對這兩個產業的製程想像也還十分薄弱,以至於提案計畫在徵求合作者時,業界的反應並不踴躍,絕大多數人還是寧願先抱持觀望態度,真正願意身先士卒的廠商寥寥可數。
在政府部門的鼓勵下,上銀帶著這四家廠商申請了產業領航計畫,倘若通過,團隊的智慧自動化升級投資,部分經費有機會獲得經濟部的挹注支持。反之,如果無法通過,抑或是補助金額聊勝於無,所有參與者的盤算可能又會大不相同。在一切仍是未知數的情況下,已經下定決心的蔡惠卿只想知道,所有人是否和她一樣,都有了破釜沉舟的準備?
在這場特地召開的會議上,蔡惠卿當著大家的面,冷不防拋出了這個疑慮,她問道:「假如今天拿不到這個計畫的經費補助,你們還願意自掏腰包,跟著上銀一塊做下去嗎?」儘管已經來來回回開過多次會,四家廠商也都大略知道上銀能夠提供哪些協助,但是大家從來沒有好好坐下來彼此確認過初衷,將最壞的打算都給思考過一次。
吳傳福敏銳地感覺到,這個問題不像表面上看來那麼單純,它其實是眼前這位上銀的總經理,想要測試合作夥伴的底線在哪裡。吳傳福迅速地答了一句願意,幾乎同一時間,他也聽到另外三名老闆,異口同聲做出肯定表態。所有人的反應是一致的,只要上銀願意帶著大家一塊挑戰,即使沒有補助經費支持,這個轉型計畫還是非做不可。
吃下定心丸的蔡惠卿,現在知道合作夥伴們都是玩真的了。其實,能夠拿到多少補助經費,一直不是她最在意的事,在她看來,產業領航計畫本身,就像是一場附加了截止期限的大型測驗,有人會盯著大家的執行進度,不斷進行考核,逼迫著計畫申請者使盡渾身解數,達到一開始設定的要求,最後時間一到,所有人的成果都是一翻兩瞪眼,是好是壞無從隱瞞。
在求才領域,上銀其實和四家廠商站在同一艘船上。蔡惠卿一直想要改變社會的氛圍,讓年輕人不要再將機械、水五金、手工具等產業,視為日薄西山、沒有前景的黃昏產業。她希望從工作環境改變起,透過智慧自動化刷新人們的耳目,找到重新再前進的強大動能。
最後,這份計畫通過專家和學者的專業審核,榮獲工業局批准推動。為期兩年半的執行期間,對這些半路出家的人來說並不充裕,而且倒數計時的碼錶,此刻已經按下啟動鍵,沒有後悔的回頭路了。

(摘自本書第3章:一家精密機械廠的奇想)
展現企業社會責任 不能接受,那就動手做!

工業4.0的口號在台灣喊得滿天價響,其實卓永財自己全然明白,包括上銀自己,都還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只因對台灣產業發展的使命感,讓他認定上銀應當接下這個任務,「我們今天做這件事情,不是要去接一筆生意或訂單,要把它當成上銀作為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去思考。」

這項任務是由經濟部交辦,希望輔導水五金和手工具產業的轉型計畫。這兩門傳統產業在台灣都有數十年歷史,卻都同樣面臨工作人員老化、人才凋零的潛在困境。政府單位希望找一家研發能量比較雄厚的企業,出面帶領這些傳產業者朝「智慧自動化」轉型,以坊間流行的術語來說,就是引導業界邁向「工業4.0」,提早為更加劇烈的國際競爭做準備。而被工業局挑中的領頭企業,正是經營規模扶搖直上的上銀科技。

對全力投入機器人產業的上銀科技來說,如果能將機器人系統的研發,與這份被交辦的傳產轉型升級計畫結合起來,即便計畫本身難以獲得金錢上的實質利益,至少不會偏離公司本來的業務太多。在這個前提下,將整份計畫的現場執行任務,交到執掌機器人研發單位的吳文加手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說不清楚為什麼,蔡惠卿就是一直下不了決心,她將吳文加叫進了辦公室,希望先透過書面資料瞭解一下,目前篩選出來的合作夥伴,大概是些什麼樣貌。不看則已,一讀完資料後,蔡惠卿難以掩飾第一時間的失望。最後被挑選出的這幾家公司,不論是資本額、營業額和廠房規模,都比她本來預期的還要小,那當下,蔡惠卿反而更加躊躇,更加猶豫不決了。

她自言自語道:「我是上市公司的總經理,有那麼多重要的責任在身上,而這四家企業規模那麼小,真的非要我騰出時間和管理能力投入嗎?」即使上司和部屬都有意願,蔡惠卿依舊找不到非將頭洗下去不可的堅決動力。

兩天後,她又將吳文加喚來,決定直接到四家廠商的工作現場走走,心想或許來趟實際接觸,能夠讓自己找到切入的動機和想法。而她果然被眼見的一切給重重衝擊。蔡惠卿沒料到,台灣從經濟起飛的年代到現在,已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受足了國際化的洗禮,怎麼還有中小企業的工作環境,依然停留在數十年前的水準原地踏步?「當我看到一群年長的哥哥、姐姐們,在陰暗的廠房中,排成一整列以手工做拋光時,突然間心頭一陣震撼。這和我的想像落差太大了,從這群人手中交出去的產品,不是都要交給世界知名品牌嗎?為什麼員工無法擁有一個更理想的工作條件?」蔡惠卿正色道:「坦白講,這樣的環境我非常不能接受。」

那個當下,她感覺自己腦袋總算接通了卓永財念茲在茲的企業社會責任,這才下定決心非將整個計畫接下不可,她轉身對吳文加說道:「我覺得我們有責任,讓年長的員工擁有更好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願意進入環境改善後的傳統產業。只要有年輕人願意進入,這些傳統產業就有改變的希望。」
(摘自《智能工廠來了!》第3章)
多個符號也不行!智慧製造時代來臨,標準化是關鍵第一步

「游先生有個遠大的夢想,他希望彈性製造這件事,有朝一日可以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頂著一副厚厚近視眼鏡、身材瘦高的李連峰舉例道:「假如今天有客人來到銳泰,說明想要的套筒有哪些規格,上面又希望刻上哪些紋路和文字,我們可以馬上將需求輸入電腦,自動透過系統安排工單生產,讓客人知道接下來是哪些機台會幫他生產。數量不大的話,甚至帶客人巡個廠、喝杯咖啡就可以取件了。這就是游先生放在心裡的夢想。」既非工廠二代,也非機械工程背景的李連峰,其實是資訊管理專家。在手工具業智慧化、彈性製造的願景中,資訊系統扮演整合性的關鍵角色,讓李連峰的任務格外吃重。

對任何一家希望步入智慧製造時代的廠商來說,「標準化」的範圍廣袤精深。它不止意謂著作業流程必須統一標準,也意謂著生產線上的每個加工動作,都得套入同樣的規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遇到例外狀況也必須有固定的排除步驟可以依循。對李連峰來說,無庸置疑地,「標準化」也意謂著公司的資訊系統中,每個代號和編碼都需要嚴謹一致,不容任何馬虎。

「每一顆套筒要生產出來,都必須經過好幾道加工程序,過程中每一個加工站,都必須給它一個固定代號,假設我們定義車床加工機的代號是001,之後不管換成生產哪種規格的套筒,只要會經過同一台機器,系統都應該用001去指稱,就像你的身分證字號一樣,即使你重新換了一張身分證,理論上身分證字號也不該改變。」但是,李連峰說道,自己在整理銳泰過去的生產資料時,赫然發現同樣的加工機台,竟然存在不一樣的代號,有時是001,有時又變成002,機台對應的中文名稱也反覆無常,不明究理者,乍看會以為是不一樣的加工程序。

與此相仿的問題,也出現在銳泰的主力產品套筒上頭,同樣一個規格的套筒,只要換了一名資料建檔者,輸入的代號就會不一樣。就自動化的執行而言,哪怕只是在原本的代號中,多加了一個破折號,都會造成資訊系統辨識時的誤判,無法吻合「標準化」的需求。

「從前銳泰沒有專業的資訊人員,對資料的要求不夠嚴謹。之所以沒出大問題,是因為工單交到技術人員或老師傅手上,大家也還是看得懂,明白上頭寫的東西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可是將來產線智動化後,前述一切都會交給電腦系統去管理,當定義不夠清楚時,電腦就會混淆,做出錯誤判斷。」李連峰說,智動化的好處,是可以排除人為介入,按照重複一致的邏輯,有效率地執行固定動作,反過來說,從前可以靠人為判讀補救的部分,將來也都不復存在,所以必須從現在開始,方方面面都建立「標準化」的作業習慣,未來才能充分發揮自動化及智慧化的正面效益。
(摘自《智能工廠來了!》第5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