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創造,而是修復
為了將那些與亡者共度的日子變成珍貴回憶、為了使家屬記住亡者最美好的面容,我非常堅持的是盡量讓亡者接近生前的模樣,包括表情,都要恢復到能讓家屬說:「這就是那個人!」
人一死,就會隨時間出現變化,那是無可奈何之事;然而,對家屬來說,亦是難以忍受之事。例如嘴巴張得開開的、臉孔變成土色、眼睛閉不起來、表情顯得有些痛苦……等等,大家應該都不想看到這樣的面容。利用技術解決這些問題和煩惱,使亡者更接近生前容貌──為此,我成為也進行「修復」的納棺師。
最令我們難過的,是往生者的樣子變得與生前截然不同,導致在喪禮等場合,沒有人願意走到他身邊;但,實際上就是會發生這樣的事。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悄悄對亡者說:
「待會兒變漂亮之後,再請大家來跟您說說話吧。」
事實上,外觀迅速復原後,家屬真的非常驚訝。一定會聽到有人說:「像是睡著一樣呢。」接下來,眾人趨前將往生者圍在中間,形成最棒的告別氛圍。
一說到遺體化妝,也許有些人會以為是用化妝去改變、創造外表,實則不然。我們只是在恢復原狀,故稱為「修復」。此外,我特別堅持的是:恢復微笑。
面帶微笑的故人臉孔,真的美麗極了。我反覆研究顏面表情肌,順著笑紋進行處理,終於能夠讓往生者恢復接近生前的笑容。
往生者肯定也想以最好的一面與眾人告別,希望大家最後能記住自己最棒的面容。我是這麼認為的。
踢爺爺一下
社會化良好的大人,縱使在儀式現場,亦會故作堅強。
然而,坦率地表露真正情感是比較好的。如此才能澈底接納死亡,向前邁進。現場經常有人提醒我們那種坦率的重要性──透過孩童純真而率直的行為。那些衝擊大人心靈、撼動其情緒的天使們,現場非常之多。
某個小男孩的爺爺往生了。入殮時,這孩子做了一件讓旁人大吃一驚的事情──他冷不防地抬腳踢了已去世爺爺的腰部。周圍人們嚇了一跳,小男孩則被父母大聲責罵。
入殮結束,我正準備蓋上棺木時,聽見有人大聲說:
「不要蓋起來!」
是那個小男孩。我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
「嗯,知道了。那,我就不蓋囉。」
我說完,小男孩就喜孜孜地問:
「喂,剛剛我踢爺爺的時候,妳為什麼不罵我呢?」
「因為我想你一定有理由的。是為什麼呢?」
周圍的大人們靜靜聆聽我和小男孩的對答。
「爺爺他呀,每次我做壞事時都很生氣。然後呀,生完氣就會搔我的癢,那很好玩。我呀,很想被爺爺罵。我想要是做了讓爺爺生氣的事,他說不定就會復活嘛。」
小男孩說著說著,開始號啕大哭起來。他是多麼喜歡爺爺、是多麼想要再見爺爺一面哪!奶奶淚流滿面地抱住小男孩。
每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不盡相同。我彷彿從小男孩身上看到愛的終極表現。
情書
往生者是名中年女性。
「真是神乎其技!把我心愛的老婆恢復得如此美麗,讓我想起我們初遇的時候呢。」要離開時,喪主哭著說。
我這麼答道:
「夫人很幸福哩,您這麼愛她。」
「妳真的這樣想嗎?」
「當然了,我也是女性,打從心底這麼想喲。」
是嗎?是嗎?丈夫一邊說,一邊不斷撫摸妻子的臉和手,又潸然淚下。我感到他妻子是真的被深愛著。能夠促成一場美好的告別,真是太好了!我衷心這麼認為。
某次入殮,我一到現場,就看到高齡丈夫摟著亡妻哭泣。景象委實教人心酸。我便提出一個建議。
「您要不要寫封情書給夫人呢?」
我經常建議夫妻給對方寫告別情書,而幾乎每個人都會寫。
妻子寫給丈夫的情書很棒,不過丈夫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情書亦很美,很多丈夫會寫,其實自己比妻子更需要對方。或許因為是最後的最後,才能夠誠實以對。這亦是目睹夫妻鶼鰈情深的瞬間。
然而,那個高齡丈夫的回答卻出人意料。
「我沒有學過字,不會寫哪……」
我便請孫子代筆,孫子滿口應允,但──
「我還是想自己寫,你教我寫字吧。」
丈夫於是開始跟孫子練習寫字。
「您慢慢來沒關係,只要趕上棺木從家裡出發的時間就好。」
「可是,要寫什麼才好呢?」
考量丈夫的能力,避開複雜的漢字似乎比較好。
「用平假名寫『我愛妳』不是很好嗎?因為夫人確實是被您愛著。女性無論何時,都希望聽自己愛的人說『我愛妳』。」
丈夫練習寫「我愛妳」的便條紙累積到十張左右時,我又建議:
「要不要把這些練習用紙放進去呢?對於女人這種生物來說,這個練習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這是愛的證據。」
家族中的女性們聞言,紛紛表示贊同。
可是,仔細一看,「我愛妳」寫成了「找愛妳」;「我」寫不好,結果變成「找」。
孫子說:「還沒完成。不再多練習一下的話,爺爺寫不出『我』字。」女性同胞們卻鼓譟道:「這個好!這個才好!」
「我」也好、「找」也好,我也覺得確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對妻子而言,「找愛妳」說不定還更開心,因為那裡面充滿了丈夫最真摯的愛。那是非常棒、非常棒的情書。
出殯時,聽說禮儀公司的負責人把這些情書牢牢放在妻子手裡,成為最完美的送行。
為了將那些與亡者共度的日子變成珍貴回憶、為了使家屬記住亡者最美好的面容,我非常堅持的是盡量讓亡者接近生前的模樣,包括表情,都要恢復到能讓家屬說:「這就是那個人!」
人一死,就會隨時間出現變化,那是無可奈何之事;然而,對家屬來說,亦是難以忍受之事。例如嘴巴張得開開的、臉孔變成土色、眼睛閉不起來、表情顯得有些痛苦……等等,大家應該都不想看到這樣的面容。利用技術解決這些問題和煩惱,使亡者更接近生前容貌──為此,我成為也進行「修復」的納棺師。
最令我們難過的,是往生者的樣子變得與生前截然不同,導致在喪禮等場合,沒有人願意走到他身邊;但,實際上就是會發生這樣的事。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悄悄對亡者說:
「待會兒變漂亮之後,再請大家來跟您說說話吧。」
事實上,外觀迅速復原後,家屬真的非常驚訝。一定會聽到有人說:「像是睡著一樣呢。」接下來,眾人趨前將往生者圍在中間,形成最棒的告別氛圍。
一說到遺體化妝,也許有些人會以為是用化妝去改變、創造外表,實則不然。我們只是在恢復原狀,故稱為「修復」。此外,我特別堅持的是:恢復微笑。
面帶微笑的故人臉孔,真的美麗極了。我反覆研究顏面表情肌,順著笑紋進行處理,終於能夠讓往生者恢復接近生前的笑容。
往生者肯定也想以最好的一面與眾人告別,希望大家最後能記住自己最棒的面容。我是這麼認為的。
踢爺爺一下
社會化良好的大人,縱使在儀式現場,亦會故作堅強。
然而,坦率地表露真正情感是比較好的。如此才能澈底接納死亡,向前邁進。現場經常有人提醒我們那種坦率的重要性──透過孩童純真而率直的行為。那些衝擊大人心靈、撼動其情緒的天使們,現場非常之多。
某個小男孩的爺爺往生了。入殮時,這孩子做了一件讓旁人大吃一驚的事情──他冷不防地抬腳踢了已去世爺爺的腰部。周圍人們嚇了一跳,小男孩則被父母大聲責罵。
入殮結束,我正準備蓋上棺木時,聽見有人大聲說:
「不要蓋起來!」
是那個小男孩。我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
「嗯,知道了。那,我就不蓋囉。」
我說完,小男孩就喜孜孜地問:
「喂,剛剛我踢爺爺的時候,妳為什麼不罵我呢?」
「因為我想你一定有理由的。是為什麼呢?」
周圍的大人們靜靜聆聽我和小男孩的對答。
「爺爺他呀,每次我做壞事時都很生氣。然後呀,生完氣就會搔我的癢,那很好玩。我呀,很想被爺爺罵。我想要是做了讓爺爺生氣的事,他說不定就會復活嘛。」
小男孩說著說著,開始號啕大哭起來。他是多麼喜歡爺爺、是多麼想要再見爺爺一面哪!奶奶淚流滿面地抱住小男孩。
每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不盡相同。我彷彿從小男孩身上看到愛的終極表現。
情書
往生者是名中年女性。
「真是神乎其技!把我心愛的老婆恢復得如此美麗,讓我想起我們初遇的時候呢。」要離開時,喪主哭著說。
我這麼答道:
「夫人很幸福哩,您這麼愛她。」
「妳真的這樣想嗎?」
「當然了,我也是女性,打從心底這麼想喲。」
是嗎?是嗎?丈夫一邊說,一邊不斷撫摸妻子的臉和手,又潸然淚下。我感到他妻子是真的被深愛著。能夠促成一場美好的告別,真是太好了!我衷心這麼認為。
某次入殮,我一到現場,就看到高齡丈夫摟著亡妻哭泣。景象委實教人心酸。我便提出一個建議。
「您要不要寫封情書給夫人呢?」
我經常建議夫妻給對方寫告別情書,而幾乎每個人都會寫。
妻子寫給丈夫的情書很棒,不過丈夫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情書亦很美,很多丈夫會寫,其實自己比妻子更需要對方。或許因為是最後的最後,才能夠誠實以對。這亦是目睹夫妻鶼鰈情深的瞬間。
然而,那個高齡丈夫的回答卻出人意料。
「我沒有學過字,不會寫哪……」
我便請孫子代筆,孫子滿口應允,但──
「我還是想自己寫,你教我寫字吧。」
丈夫於是開始跟孫子練習寫字。
「您慢慢來沒關係,只要趕上棺木從家裡出發的時間就好。」
「可是,要寫什麼才好呢?」
考量丈夫的能力,避開複雜的漢字似乎比較好。
「用平假名寫『我愛妳』不是很好嗎?因為夫人確實是被您愛著。女性無論何時,都希望聽自己愛的人說『我愛妳』。」
丈夫練習寫「我愛妳」的便條紙累積到十張左右時,我又建議:
「要不要把這些練習用紙放進去呢?對於女人這種生物來說,這個練習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這是愛的證據。」
家族中的女性們聞言,紛紛表示贊同。
可是,仔細一看,「我愛妳」寫成了「找愛妳」;「我」寫不好,結果變成「找」。
孫子說:「還沒完成。不再多練習一下的話,爺爺寫不出『我』字。」女性同胞們卻鼓譟道:「這個好!這個才好!」
「我」也好、「找」也好,我也覺得確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對妻子而言,「找愛妳」說不定還更開心,因為那裡面充滿了丈夫最真摯的愛。那是非常棒、非常棒的情書。
出殯時,聽說禮儀公司的負責人把這些情書牢牢放在妻子手裡,成為最完美的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