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成功人士
馬友友 Yo-Yo Ma 葛萊美獎音樂家、演奏家,聯合國和平大使
張忠謀 Morris Chang 台積電創辦人兼董事長
黃仁勳 繪圖晶片大廠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
達賴喇嘛 西藏宗教與政治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前南非總理、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
夏蘭澤 Shelly Lazarus 奧美廣告執行長
路易士 Carl Lewis 數度奪得奧運金牌的世紀運動員
昆西‧瓊斯 Quincy Jones 葛萊美獎音樂製作人
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奇異公司前執行長
馬雅‧安格羅 Maya Angelou 作家、詩人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蘋果電腦、皮克斯動畫公司執行
趙小蘭 Elaine Lan Chao 美國首位亞裔女性勞工部長
魯茲 Hector de J. Ruiz 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執行長
賴利‧包熙迪 Larry Bossidy 漢威聯合(Honeywell and Allied Signal)前任執行長、《執行力》(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 投資大師、全球首富之一
羅勃特‧清崎 Robert T. Kiyosaki 暢銷作家兼財經顧問、《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作者
法蘭西斯‧賀賽蘋 Frances Hesselbein 「領導人對談學院」(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前身為彼得‧杜拉克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
肯‧布蘭查 Ken Blanchard 作家、《一分鐘經理人》(One Minute Manager)作者
芭芭拉‧渥芙 Barbara Waugh 惠普實驗室(HP Labs)全球人事長兼變革管理經理、惠普「世界e家」(World e-Inclusion)事業聯合創辦人
朱利安尼 Rudy Giuliani 前紐約市長
波諾 Bono U2合唱團主唱、社會運動者
理察‧柯瓦希維奇 Richard Kovacevich 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主席兼執行長
艾力克‧史密特 Eric Schmidt Google執行長
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格拉明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創辦人,創設「微型貸款」(micro-lending)借錢給窮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微軟公司創辦人、慈善家、世界首富
瑞雀‧雷門 Rachel Naomi Remen 醫生、作家、「公益癌症協助計畫」(Commonweal Cancer Help Program)聯合創辦人,《自然心藥》(Kitchen Table Wisdom: Stories That Heal)作者
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創辦人
卡特 Jimmy Carter 美國第39任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拉比‧辛格 Rabbi Israel Singer 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World Jewish Congress)。
大衛‧史登 David Stern 美國職籃聯盟NBA執行長
莎莉‧菲爾德 Sally Field 美國演員演員、導演、編劇,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諾曼‧賀達玲 Norman Hotaling 女權主義者,Sage計畫創辦人,積極幫助婦女戒除毒癮、擺脫賣淫的惡性循環,重返生活正軌。
羅伯塔‧詹美遜 Roberta Jamieson 加拿大原住民成就基金會(National Aboriginal Achievement Foundation)執行長
法蘭辛‧帕特森 Dr. Francine Penny Patterson 猩猩基金會(Gorilla Foundation)創辦人
歐布萊特 Madeleine Albright 首位女性美國國務卿
馬爾法‧柯林斯 Marva Collins 受兩位美國總統邀請擔任教育部秘書長,但都婉拒的學校教師
戴斯蒙‧屠圖 Desmond Tutu 前南非大主教、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傑克‧坎菲爾 Jack Canfield 作家、《心靈雞湯》系列叢書作者
施瓦布 Charles Schwab 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 Co., Inc.)創辦人,改寫美國證券市場遊戲規則的成功企業家
文卡塔斯瓦米 Govindappa Venkataswamy 印度眼科醫生,為人民進行低廉或免費的眼疾手術,協助上百萬印度貧民恢復視力
喬‧尼可斯 Joe Nichols, Jr. 創立「小郵站」(mail shops)網絡的創業家、德州青少年商會(Texas Jaycees)領導人
史帝夫‧富比士 Steve Forbes 《富比士》(Forbes Magazine)雜誌總編輯
戴爾 Michael Dell 戴爾電腦創辦人兼董事長
史帝夫‧柯維 Steve Covey 成功學大師,《與成功有約》(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
葛洛夫 Andy Grove 英特爾(Intel)集團前任執行長
班傑明‧山德爾 Benjamin Zander 波士頓愛樂(Boston Philharmonic)指揮
波妮塔‧柏京 Bonita Bergin 寵物犬與助理犬學院(Canine Companions and Assistance Dogs Institute)創辦人,她於1975年率先提出以服務犬(Service Dogs)協助行動不變人士的概念
前言
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是一位積極從事社會運動的律師,在被關進死牢之前,他對終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使命充滿著狂熱與自信。儘管早期曾提倡以和平手段達成目標,但面對著國內看似永無寧日的暴亂和動盪,他後來還是決定武力抗爭。一九六四年,曼德拉被控叛國及從事破壞活動,判處無期徒刑。
他的牢獄歲月大半是在開普敦外海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上度過。那是南非政府專門關政治犯及消磨其意志的地方。在獄中勞改期間,政府不斷地以提早恢復自由為條件逼他放棄信念,但他都一一回絕。
二十七年後,七十一歲的曼德拉終於在一九九○年獲釋。這種政治迫害足以讓他變成報復政府的恐怖份子,但他卻選擇以和平方式推動改革。
曼德拉是如何放下仇恨,決心領導非暴力革命、尋求族群和解呢?在世界經濟論壇中,他疲倦地坐在椅上,卻掩不住鍥而不捨為祖國和平奮鬥的熠熠光采。不管支持者的擁戴是日益壯大或消逝,他仍堅持走自己的路。一條對他意義重大,值得用畢生精力追求的和平之路,無論政治、社會後果如何。其實,他可以悠閒地退休,但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兼南非前總統反而持續號召人民響應他的志業,不是花一個月或一年,而是花一生的時間及絲毫不因數十年牢獄之災而變質的熱情去奉獻。
本書三位作者在合作前,就一直都對持續成功人士和傑出企業的成功因素感到好奇:是什麼動力鼓舞這群出類拔萃的人作出跟曼德拉一樣的選擇,無懼重重困難、致力尋找新的意義並堅持到底,不是為一時衝動或私利,而著眼於長期的成功?雖然歷史證明曼德拉的信念是崇高的,不過在開始爭取自由的長期抗戰前,他並非優雅謙沖的聖人。但他的故事也因此更接近我們,更有啟發性。我們稱之為「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如果你成功開創了永續流傳的成就,不是因為你個人完美或是好運,而是你有勇氣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
從基業長青到成功長青
曼德拉的經歷是勇於開創永續人生的典型例子。他不僅改革成功,還因為意義非凡而名垂青史。柯林斯(Jim Collins) 和薄樂斯(Jerry Porras)就在商管名著《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的前言中寫道:「許多人在思考『自我認同』及『革心』的基本問題時,發現某些重要概念對個人和家庭很實用。我是誰?我為何而活?人生的目的何在?如何在混亂且充滿變數的世界中堅持自我價值?如何創造生活及工作的意義?該如何保持精神煥發、活力與衝勁?」
如果你跟我們一樣,相信有健全持久的企業,才會有健全安定的社會;而唯有能創造意義非凡的成就的人才能打造傑出的企業和社會,自然會想更深入瞭解這群擁有傳奇人生和影響深遠的人物。誠如貧民區教育家馬爾法(Marva Collins)在訪談中所言,當你開創了一個有意義且值得努力的人生,「世界會因為你的缺席而失去光彩。」
決定訪談對象的方法
我們訪問了知名度相對較低的企業經理人、企業家、教師、奧運選手和諾貝爾得主,另外也有普立茲獎、葛來美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Peabody)、奧斯卡金像獎得主,以及各大小企業的執行長。為避免遺珠之憾,我們也檢視了許多中立且具有公信力的排名,包括時代雜誌的「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士(Most Influential People)」、歐普拉秀的「善用人生獎(Use Your Life Award)」得主、財富雜誌(Fortune)和富比士(Forbes)等著名商業雜誌的各項年度得獎名單。此外,也參考各種非營利組織所表揚的人士。
我們為這份名單設了一個嚴格的時間門檻:二十年。除了少數例外,我們刪除掉那些儘管事業有成但持續時間不滿二十年的人,所以聞名一時的名人和不斷更迭的魅力型領袖都被排除在外,剩下不到一千名自信有長期成就的人。
在維持多元旨趣、產業及性別的前提下,我們再從這份名單篩選出數百名受訪者並邀請他們參與本計劃。在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間,我們完成兩百多次的專訪。當然,這群受訪者大都年過四十歲,平均年齡約五十幾歲,其中最老的已九十五歲。
我們的研究方法
敲定受訪名單後,要決定如何從受訪者身上得到我們所需的資料。我們不想完全依賴第三者所提供的傳記資料或是寄出大量制式問卷給受訪者勾選答案。我們不確定這些領導人是否會認真地回答這些他們已作過無數次的問卷。誠如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在二○○一年提醒我們的,「這些方法別人都用過了。」杜拉克和其他人都鼓勵我們由其他角度切入:「不要侷限在企業領導人和領袖風範上,應該透過沒有設限的訪談和不同領域的人探討『成功』對他們的意義。因為在找出『成功』對個人和組織的意義之前,討論如何建立領袖風範根本『毫無意義』。」畢竟,執行這個訪談計畫的目的不是要證實我們的企管理論,而是要學習新理論!
■彼得‧杜拉克曾提醒我們,在找出『成功』對個人和組織的意義之前,討論如何建立領袖風範根本『毫無意義』。■
因此,我們訪談了名單內絕大部分的人,而非倚賴問卷調查或第三者所提供的資料。這是本書和其他書最大的差別。我們當面跟他們一起探究各種議題,第一個問題就請他們對成功及永續領導所下的定義。這種開放式訪談可讓持續成功人士或實踐家主導談話方向,分享制式訪談中無法表達的想法。我們不會緊抓著預先準備好的稿子,而是順著他們的思維,適時釐清觀點,進一步瞭解其深層意義及創意。在傳統的學術研究中,當受訪者的回答超出預設主旨或問題時往往會被打斷,但我們卻想從他們自發性的談話裡挖出更多的寶貴經驗。
這個計畫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以科學實驗的方式進行,而是從我們花十年時間,在世界各地進行顧問工作過程中,針對不同領域中持續成功的人士進行面訪所累積的大量資料出發。我們將這些資料視為未開挖的金礦,只要加以系統化整理就能找出不可思議的洞見。我們相信,比起制式調查,這種隨機應變的訪談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豐富內容。這個方法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以前從沒想過要去驗證的觀點,因此對持續成功和領導風範有更新的體認及更明確的概念。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們收集並分析成功人士的看法與你分享,但不一定要改變,你可以把它當作純聊天。本書的用意是希望開啟一場深度對話,討論什麼是成功?什麼是人生的意義?而非自以為是全知,教導你領導統御技巧的「聖經」。
我們只能說,受訪者的精神、原則和實踐能力深深地感動和影響了我們。歡迎你進入書中所描述的世界,不一定要認同,重點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透他們的故事得到一些啟發,找出自己的方向。希望你能挑戰普世價值,找到新契機,在生活、人際關係和事業上創造永續成就。
翻開本書時,你可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成為或被當成實踐家,就像書中的傑出人士。希望接下來的故事可以讓你認清自己的潛力(再沒有藉口逃避),勇敢追求遠大的理想抱負。
馬友友 Yo-Yo Ma 葛萊美獎音樂家、演奏家,聯合國和平大使
張忠謀 Morris Chang 台積電創辦人兼董事長
黃仁勳 繪圖晶片大廠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
達賴喇嘛 西藏宗教與政治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前南非總理、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
夏蘭澤 Shelly Lazarus 奧美廣告執行長
路易士 Carl Lewis 數度奪得奧運金牌的世紀運動員
昆西‧瓊斯 Quincy Jones 葛萊美獎音樂製作人
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奇異公司前執行長
馬雅‧安格羅 Maya Angelou 作家、詩人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蘋果電腦、皮克斯動畫公司執行
趙小蘭 Elaine Lan Chao 美國首位亞裔女性勞工部長
魯茲 Hector de J. Ruiz 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執行長
賴利‧包熙迪 Larry Bossidy 漢威聯合(Honeywell and Allied Signal)前任執行長、《執行力》(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 投資大師、全球首富之一
羅勃特‧清崎 Robert T. Kiyosaki 暢銷作家兼財經顧問、《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作者
法蘭西斯‧賀賽蘋 Frances Hesselbein 「領導人對談學院」(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前身為彼得‧杜拉克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
肯‧布蘭查 Ken Blanchard 作家、《一分鐘經理人》(One Minute Manager)作者
芭芭拉‧渥芙 Barbara Waugh 惠普實驗室(HP Labs)全球人事長兼變革管理經理、惠普「世界e家」(World e-Inclusion)事業聯合創辦人
朱利安尼 Rudy Giuliani 前紐約市長
波諾 Bono U2合唱團主唱、社會運動者
理察‧柯瓦希維奇 Richard Kovacevich 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主席兼執行長
艾力克‧史密特 Eric Schmidt Google執行長
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格拉明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創辦人,創設「微型貸款」(micro-lending)借錢給窮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微軟公司創辦人、慈善家、世界首富
瑞雀‧雷門 Rachel Naomi Remen 醫生、作家、「公益癌症協助計畫」(Commonweal Cancer Help Program)聯合創辦人,《自然心藥》(Kitchen Table Wisdom: Stories That Heal)作者
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創辦人
卡特 Jimmy Carter 美國第39任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拉比‧辛格 Rabbi Israel Singer 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World Jewish Congress)。
大衛‧史登 David Stern 美國職籃聯盟NBA執行長
莎莉‧菲爾德 Sally Field 美國演員演員、導演、編劇,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諾曼‧賀達玲 Norman Hotaling 女權主義者,Sage計畫創辦人,積極幫助婦女戒除毒癮、擺脫賣淫的惡性循環,重返生活正軌。
羅伯塔‧詹美遜 Roberta Jamieson 加拿大原住民成就基金會(National Aboriginal Achievement Foundation)執行長
法蘭辛‧帕特森 Dr. Francine Penny Patterson 猩猩基金會(Gorilla Foundation)創辦人
歐布萊特 Madeleine Albright 首位女性美國國務卿
馬爾法‧柯林斯 Marva Collins 受兩位美國總統邀請擔任教育部秘書長,但都婉拒的學校教師
戴斯蒙‧屠圖 Desmond Tutu 前南非大主教、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傑克‧坎菲爾 Jack Canfield 作家、《心靈雞湯》系列叢書作者
施瓦布 Charles Schwab 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 Co., Inc.)創辦人,改寫美國證券市場遊戲規則的成功企業家
文卡塔斯瓦米 Govindappa Venkataswamy 印度眼科醫生,為人民進行低廉或免費的眼疾手術,協助上百萬印度貧民恢復視力
喬‧尼可斯 Joe Nichols, Jr. 創立「小郵站」(mail shops)網絡的創業家、德州青少年商會(Texas Jaycees)領導人
史帝夫‧富比士 Steve Forbes 《富比士》(Forbes Magazine)雜誌總編輯
戴爾 Michael Dell 戴爾電腦創辦人兼董事長
史帝夫‧柯維 Steve Covey 成功學大師,《與成功有約》(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
葛洛夫 Andy Grove 英特爾(Intel)集團前任執行長
班傑明‧山德爾 Benjamin Zander 波士頓愛樂(Boston Philharmonic)指揮
波妮塔‧柏京 Bonita Bergin 寵物犬與助理犬學院(Canine Companions and Assistance Dogs Institute)創辦人,她於1975年率先提出以服務犬(Service Dogs)協助行動不變人士的概念
前言
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是一位積極從事社會運動的律師,在被關進死牢之前,他對終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使命充滿著狂熱與自信。儘管早期曾提倡以和平手段達成目標,但面對著國內看似永無寧日的暴亂和動盪,他後來還是決定武力抗爭。一九六四年,曼德拉被控叛國及從事破壞活動,判處無期徒刑。
他的牢獄歲月大半是在開普敦外海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上度過。那是南非政府專門關政治犯及消磨其意志的地方。在獄中勞改期間,政府不斷地以提早恢復自由為條件逼他放棄信念,但他都一一回絕。
二十七年後,七十一歲的曼德拉終於在一九九○年獲釋。這種政治迫害足以讓他變成報復政府的恐怖份子,但他卻選擇以和平方式推動改革。
曼德拉是如何放下仇恨,決心領導非暴力革命、尋求族群和解呢?在世界經濟論壇中,他疲倦地坐在椅上,卻掩不住鍥而不捨為祖國和平奮鬥的熠熠光采。不管支持者的擁戴是日益壯大或消逝,他仍堅持走自己的路。一條對他意義重大,值得用畢生精力追求的和平之路,無論政治、社會後果如何。其實,他可以悠閒地退休,但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兼南非前總統反而持續號召人民響應他的志業,不是花一個月或一年,而是花一生的時間及絲毫不因數十年牢獄之災而變質的熱情去奉獻。
本書三位作者在合作前,就一直都對持續成功人士和傑出企業的成功因素感到好奇:是什麼動力鼓舞這群出類拔萃的人作出跟曼德拉一樣的選擇,無懼重重困難、致力尋找新的意義並堅持到底,不是為一時衝動或私利,而著眼於長期的成功?雖然歷史證明曼德拉的信念是崇高的,不過在開始爭取自由的長期抗戰前,他並非優雅謙沖的聖人。但他的故事也因此更接近我們,更有啟發性。我們稱之為「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如果你成功開創了永續流傳的成就,不是因為你個人完美或是好運,而是你有勇氣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
從基業長青到成功長青
曼德拉的經歷是勇於開創永續人生的典型例子。他不僅改革成功,還因為意義非凡而名垂青史。柯林斯(Jim Collins) 和薄樂斯(Jerry Porras)就在商管名著《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的前言中寫道:「許多人在思考『自我認同』及『革心』的基本問題時,發現某些重要概念對個人和家庭很實用。我是誰?我為何而活?人生的目的何在?如何在混亂且充滿變數的世界中堅持自我價值?如何創造生活及工作的意義?該如何保持精神煥發、活力與衝勁?」
如果你跟我們一樣,相信有健全持久的企業,才會有健全安定的社會;而唯有能創造意義非凡的成就的人才能打造傑出的企業和社會,自然會想更深入瞭解這群擁有傳奇人生和影響深遠的人物。誠如貧民區教育家馬爾法(Marva Collins)在訪談中所言,當你開創了一個有意義且值得努力的人生,「世界會因為你的缺席而失去光彩。」
決定訪談對象的方法
我們訪問了知名度相對較低的企業經理人、企業家、教師、奧運選手和諾貝爾得主,另外也有普立茲獎、葛來美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Peabody)、奧斯卡金像獎得主,以及各大小企業的執行長。為避免遺珠之憾,我們也檢視了許多中立且具有公信力的排名,包括時代雜誌的「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士(Most Influential People)」、歐普拉秀的「善用人生獎(Use Your Life Award)」得主、財富雜誌(Fortune)和富比士(Forbes)等著名商業雜誌的各項年度得獎名單。此外,也參考各種非營利組織所表揚的人士。
我們為這份名單設了一個嚴格的時間門檻:二十年。除了少數例外,我們刪除掉那些儘管事業有成但持續時間不滿二十年的人,所以聞名一時的名人和不斷更迭的魅力型領袖都被排除在外,剩下不到一千名自信有長期成就的人。
在維持多元旨趣、產業及性別的前提下,我們再從這份名單篩選出數百名受訪者並邀請他們參與本計劃。在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間,我們完成兩百多次的專訪。當然,這群受訪者大都年過四十歲,平均年齡約五十幾歲,其中最老的已九十五歲。
我們的研究方法
敲定受訪名單後,要決定如何從受訪者身上得到我們所需的資料。我們不想完全依賴第三者所提供的傳記資料或是寄出大量制式問卷給受訪者勾選答案。我們不確定這些領導人是否會認真地回答這些他們已作過無數次的問卷。誠如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在二○○一年提醒我們的,「這些方法別人都用過了。」杜拉克和其他人都鼓勵我們由其他角度切入:「不要侷限在企業領導人和領袖風範上,應該透過沒有設限的訪談和不同領域的人探討『成功』對他們的意義。因為在找出『成功』對個人和組織的意義之前,討論如何建立領袖風範根本『毫無意義』。」畢竟,執行這個訪談計畫的目的不是要證實我們的企管理論,而是要學習新理論!
■彼得‧杜拉克曾提醒我們,在找出『成功』對個人和組織的意義之前,討論如何建立領袖風範根本『毫無意義』。■
因此,我們訪談了名單內絕大部分的人,而非倚賴問卷調查或第三者所提供的資料。這是本書和其他書最大的差別。我們當面跟他們一起探究各種議題,第一個問題就請他們對成功及永續領導所下的定義。這種開放式訪談可讓持續成功人士或實踐家主導談話方向,分享制式訪談中無法表達的想法。我們不會緊抓著預先準備好的稿子,而是順著他們的思維,適時釐清觀點,進一步瞭解其深層意義及創意。在傳統的學術研究中,當受訪者的回答超出預設主旨或問題時往往會被打斷,但我們卻想從他們自發性的談話裡挖出更多的寶貴經驗。
這個計畫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以科學實驗的方式進行,而是從我們花十年時間,在世界各地進行顧問工作過程中,針對不同領域中持續成功的人士進行面訪所累積的大量資料出發。我們將這些資料視為未開挖的金礦,只要加以系統化整理就能找出不可思議的洞見。我們相信,比起制式調查,這種隨機應變的訪談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豐富內容。這個方法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以前從沒想過要去驗證的觀點,因此對持續成功和領導風範有更新的體認及更明確的概念。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們收集並分析成功人士的看法與你分享,但不一定要改變,你可以把它當作純聊天。本書的用意是希望開啟一場深度對話,討論什麼是成功?什麼是人生的意義?而非自以為是全知,教導你領導統御技巧的「聖經」。
我們只能說,受訪者的精神、原則和實踐能力深深地感動和影響了我們。歡迎你進入書中所描述的世界,不一定要認同,重點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透他們的故事得到一些啟發,找出自己的方向。希望你能挑戰普世價值,找到新契機,在生活、人際關係和事業上創造永續成就。
翻開本書時,你可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成為或被當成實踐家,就像書中的傑出人士。希望接下來的故事可以讓你認清自己的潛力(再沒有藉口逃避),勇敢追求遠大的理想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