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錯中出發
人們透過這個「自認為對的空間」來看外界,以為這就是全世界,其實那只不過是我們從自己井底看出來所得到的世界,卻不知道其實井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每個人其實都活在一個或大或小的井底
人們總是不容易察覺到自己所犯的「錯」,更別說承認自己犯的「錯」,於是人們往往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不斷地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經過長時間的催化後就形成了所謂的「性格」,大多數人的性格都是在不自覺下,受社會、環境、家庭演變,及與朋友同事的交往互動過程中而自然成型。
我們原本都以為,我們所知道、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很大的,殊不知由於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物都努力投入,於是在不服輸要面子,好勝又想控制對方、指揮對方的想法驅動下,把原本是「工作、生活、生命」這三個獨立空間擠壓成了一個小而狹窄的空間,夫妻關係是如此,朋友關係也是如此,同事關係更是如此,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如此,但我們卻又小心翼翼且不惜一切代價地付出,去維護那個我們自認對而偉大的空間,不鬆手也不回頭,人在不鬆手及不回頭的狀態下,很容易就會啟動自我保護主義,縮回自己最熟悉的空間。
於是我們便透過這個「自認為對的空間」來看外界,以為這就是全世界,其實那只不過是我們從自己井底所看出來的世界,卻不知道其實井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每個人其實都活在一個或大或小的井底,但要承認自己是井底之蛙,是要有很大的勇氣與智慧。「承認」本身並不是一種自我否定行為,更不是為逃避所找的藉口,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認知與覺醒的行為,也是另一種高貴的美德情操。
你是否被井困住了呢?
或許你工作上的「井」是──
對加薪、升遷不滿意?
對你的老闆不滿意?
公司團隊帶不好?
或許你生活上的「井」是──
對夫妻關係不滿意?
對親子關係不滿意?
對人際關係不滿意?
或許你生命上的「井」是──
每天上班提不起勁?
人生沒有奮鬥目標?
對生命意義很迷惑?
所以,我們總不能永遠被困在井底,我們要飛出自己的井!
◎我們的「角色」被混淆了
為什麼人會不知不覺地就被困在井底,是因為我們的「角色」被混淆了、弄亂了。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在「工作、生活、生命」這三個領域,應該有三個不同的角色定位與名稱,但往往被簡化成一個角色,讓自己一直使用同一個角色,並沒有因「工作、生活、生命」去變換你的角色,以致於誤入其他空間而渾然不知,例如:將工作的角色─老闆帶回家,便習慣以命令的態度和口氣與家人互動,於是最常見的就是發生在親子之間的代溝問題。
若是以筆者自己為例,我的角色定位分類如下:
工作角色:老闆、老師、作者、顧問
生活角色:丈夫、父親、兒子、弟弟、女婿、朋友
生命角色:哲學家(筆者自我設定的目標)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在總統大選後曾對馬總統有這樣的期許:
選舉時:政治家
選舉後:企業家
談判時:經濟學家
決策時:軍事家
真是一個既精準又精闢的角色定位,令人佩服!也難怪鴻海集團能獨步全球。
那麼,若是那些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的業務員,他們的角色定位就可以是──資產守護者/風險消滅者/財富創造者/幸福規劃者
當業務員有了角色定位的能力,就能跳脫只是一個銷售者的思維框架,創造更驚人的業績。
但角色做完定位、分類完成後,僅僅這樣還不夠,因為井外的環境會隨時改變,可能導致井會比以前變得又深又窄,會增加我們想要出井的難度,因此必須再進一步把角色的意義價值(它是角色的靈魂與導航器)也要一併地去了解與探討:
工作角色的意義價值是在追求什麼?
生活角色的意義價值是在追求什麼?
生命角色的意義價值是在追求什麼?
有這麼多角色要扮演,更何況又要扮好,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說太累了吧?但我們仔細想想如果你這一生的時間歲月都耗費在為困在井底出不來而煩惱!那麼,不如用心花時間找個方法飛出自己的井。
◎思考你的生命/工作/生活
工作/生活/生命這三者的角色之所以複雜難解,是因生命角色常常被忽略而不談,一般人總認為談生命角色太高調,但事實上不是高調而是我們不會思考。
人一定要先學會「思考」,會思考才會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理念」,有了理念就產生「計畫」,有了計畫就會有「行動」,所以會不會思考決定你未來
成就的大小。
會替公司省錢的叫───────────好員工
會替公司賺錢的叫───────────優秀員工
會替公司省錢又賺錢再加想法叫─────經理
會替公司省錢又賺錢加想法再加冒險叫──老板
我們常會說當時我沒想到這「一點」;常說當時我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妨試試看用不同「角色」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會不會產生不一樣的答案?
問題:地球有七十多億人口,資源分配的問題要如何解決?
假設你是個科學家? 可能會想將人類移民到其他星球居住。
假設你是個宗教家? 可能會希望人類減低欲望,不要浪費。
假設你是個軍事家? 可能會發動戰爭來降低全球的人口。
生命角色是工作角色/生活角色動力的來源與方向的指示燈塔,生命角色一旦被確認,它將不會輕易被改變,但工作角色/生活角色卻很容易被改變。
一場金融風暴過後很容易改變了我們在工作職場上的角色,一場婚姻風暴後摧毀、改變了我們家庭夫妻上的角色。但金融風暴、婚姻風暴非但打不垮生命上的角色,甚至生命角色的力量可以阻止金融風暴與婚姻風暴的發生。
因此我們必須將生命角色/工作角色/生活角色三種角色賦與強大動力與新能力,尤其生命角色特別重要,這三個角色如能正確發揮,我們將可享有良好人際關係,優質的工作,美滿的家庭生活。
Guiding——導引力
以對方的價值觀為價值觀所架設的前進軌道,當對方沒有價值觀時,可以以HBD法則幫助對方尋找、建構,導引對方之前必須先學會自我導引。
衝突、爭執、破裂,這是人與人之間在相處上很容易發生的,尤其是越親密或是工作關係越緊密的人發生的頻率就越高。
工作夥伴因為對彼此的求好心切,朋友交往的坦誠相見,夫妻間彼此相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一切一切的行為,都是因為在自己的付出之後,希望能得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往往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魔咒靈驗之下,如意的「一、二」還沒來得及出現,往往狀況就已經失控或被破壞殆盡。
在一般的認知下,衝突、爭執、破裂的產生,都因不同的價值觀所造成,人其實都在追求同一範圍內的價值觀─Happy,Beatuy,Doaller。
就以選擇最佳住所來說:銀髮族的老人們選擇居住的環境最好是離醫院近一
點,年輕的父母希望選臨近好學區,未婚年輕人希望居住環境能依山傍水,好不
浪漫。但是一旦年輕夫婦有了小孩,他們的選擇就會捨棄依山傍水的條件而改選學區,當他們由中年邁向老年後,住家的選擇也轉向了醫院附近。
可見,價值觀絕非一致性或一成不變的,價值觀的組成是綜合且複雜的,會因為誘因、時空背景的改變而有所調整與改變,不能因為這樣就說它是深不可測。
呈現的時間點比例、比重,是掌握價值觀最重要的關鍵,因此千萬不要用定型
化的方式來評估自己個人或是他人。
以下舉筆者的親身經歷與各位分享。
「爸爸,我肚子痛今天不想上學了!」這是我兒子Timothy在幼稚園中班時丟出的第一個問題……
猜猜看,我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是:「好吧!」於是我帶著Tim坐上汽車,先逛一下我們居住的民生社區。一上車首先我們經過一間早餐店,我問Tim:「你長大後要做三明治早餐店的老闆嗎?」Tim回答:「我不要。」接著我們看到正在撿垃圾的楊伯伯,我問他:「那你長大後要學楊伯伯撿垃圾嗎?」Tim回答:「我不要!」沒多久,我們又經過一家西餐廳,我又問他,「那你想當餐廳老闆嗎?」Tim又回答:「我不要!!」
於是我反問Tim:「那麼,長大之後到底你想做什麼?」以一個幼稚園中班小孩的回答,當然是「不知道!」
此時我告訴Tim:「如果你不讀書,你的將來你是無法選擇的,到那時你想做什麼?並不是由你來決定的。但是如果你能把書讀好了,你就可以選擇你喜歡做的事!」兒子想了一想,說:「好吧!爸爸我們去上學吧!」
從那之後,兒子不再說肚子痛不想上學了之類的話。但日子沒過多久,Tim又反應他不想學英文,他說好難,他不想學英文。
當時我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只好暫時放在一邊不處理。但就在同年的暑假我們要去洛杉磯玩,在候機室裡Tim突然跑來問:「爸爸,飛機那麼大一架,它怎麼飛得起來?」我突然想起Tim不想學英文的問題,立即連結到有方法處理了,於是我告訴Tim:「待會兒我再告訴你答案。」
過了不久,機長從我們身邊走過,我用手指著機長說:「Tim你看!就是那個肩上有四條橫線的叔叔,他能讓飛機飛起來!」Tim說:「他好厲害哦!!」我回答:「對呀!」順便告訴他機長之所以能把飛機飛起來是因為他進了機艙必須掛上耳機,而且全部都要說「英文」,這樣飛機就會聽他的。
於是Tim反問我:「那是不是我會說英文就能讓飛機飛起來?」我回答:
「Yes。」Tim從此就立下志願要當「Captain」,從那天起,他開始非常認真地讀英文,在幼稚園畢業那年,還擔任英文話劇的主角!
不但如此!他更搜集了很多的客機模型,所以爺爺奶奶,我的朋友,總共送了他幾十架的客機模型,可見他真的很想當Captain,我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不搜集戰鬥機,而只要客機?他說他不喜歡打仗。
他的夢想是將來要進「波音公司」,因為飛機讓他愛上了英文!如今Tim已在NYU(美國紐約大學)唸經濟學。
人們透過這個「自認為對的空間」來看外界,以為這就是全世界,其實那只不過是我們從自己井底看出來所得到的世界,卻不知道其實井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每個人其實都活在一個或大或小的井底
人們總是不容易察覺到自己所犯的「錯」,更別說承認自己犯的「錯」,於是人們往往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不斷地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經過長時間的催化後就形成了所謂的「性格」,大多數人的性格都是在不自覺下,受社會、環境、家庭演變,及與朋友同事的交往互動過程中而自然成型。
我們原本都以為,我們所知道、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很大的,殊不知由於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物都努力投入,於是在不服輸要面子,好勝又想控制對方、指揮對方的想法驅動下,把原本是「工作、生活、生命」這三個獨立空間擠壓成了一個小而狹窄的空間,夫妻關係是如此,朋友關係也是如此,同事關係更是如此,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如此,但我們卻又小心翼翼且不惜一切代價地付出,去維護那個我們自認對而偉大的空間,不鬆手也不回頭,人在不鬆手及不回頭的狀態下,很容易就會啟動自我保護主義,縮回自己最熟悉的空間。
於是我們便透過這個「自認為對的空間」來看外界,以為這就是全世界,其實那只不過是我們從自己井底所看出來的世界,卻不知道其實井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每個人其實都活在一個或大或小的井底,但要承認自己是井底之蛙,是要有很大的勇氣與智慧。「承認」本身並不是一種自我否定行為,更不是為逃避所找的藉口,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認知與覺醒的行為,也是另一種高貴的美德情操。
你是否被井困住了呢?
或許你工作上的「井」是──
對加薪、升遷不滿意?
對你的老闆不滿意?
公司團隊帶不好?
或許你生活上的「井」是──
對夫妻關係不滿意?
對親子關係不滿意?
對人際關係不滿意?
或許你生命上的「井」是──
每天上班提不起勁?
人生沒有奮鬥目標?
對生命意義很迷惑?
所以,我們總不能永遠被困在井底,我們要飛出自己的井!
◎我們的「角色」被混淆了
為什麼人會不知不覺地就被困在井底,是因為我們的「角色」被混淆了、弄亂了。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在「工作、生活、生命」這三個領域,應該有三個不同的角色定位與名稱,但往往被簡化成一個角色,讓自己一直使用同一個角色,並沒有因「工作、生活、生命」去變換你的角色,以致於誤入其他空間而渾然不知,例如:將工作的角色─老闆帶回家,便習慣以命令的態度和口氣與家人互動,於是最常見的就是發生在親子之間的代溝問題。
若是以筆者自己為例,我的角色定位分類如下:
工作角色:老闆、老師、作者、顧問
生活角色:丈夫、父親、兒子、弟弟、女婿、朋友
生命角色:哲學家(筆者自我設定的目標)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在總統大選後曾對馬總統有這樣的期許:
選舉時:政治家
選舉後:企業家
談判時:經濟學家
決策時:軍事家
真是一個既精準又精闢的角色定位,令人佩服!也難怪鴻海集團能獨步全球。
那麼,若是那些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的業務員,他們的角色定位就可以是──資產守護者/風險消滅者/財富創造者/幸福規劃者
當業務員有了角色定位的能力,就能跳脫只是一個銷售者的思維框架,創造更驚人的業績。
但角色做完定位、分類完成後,僅僅這樣還不夠,因為井外的環境會隨時改變,可能導致井會比以前變得又深又窄,會增加我們想要出井的難度,因此必須再進一步把角色的意義價值(它是角色的靈魂與導航器)也要一併地去了解與探討:
工作角色的意義價值是在追求什麼?
生活角色的意義價值是在追求什麼?
生命角色的意義價值是在追求什麼?
有這麼多角色要扮演,更何況又要扮好,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說太累了吧?但我們仔細想想如果你這一生的時間歲月都耗費在為困在井底出不來而煩惱!那麼,不如用心花時間找個方法飛出自己的井。
◎思考你的生命/工作/生活
工作/生活/生命這三者的角色之所以複雜難解,是因生命角色常常被忽略而不談,一般人總認為談生命角色太高調,但事實上不是高調而是我們不會思考。
人一定要先學會「思考」,會思考才會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理念」,有了理念就產生「計畫」,有了計畫就會有「行動」,所以會不會思考決定你未來
成就的大小。
會替公司省錢的叫───────────好員工
會替公司賺錢的叫───────────優秀員工
會替公司省錢又賺錢再加想法叫─────經理
會替公司省錢又賺錢加想法再加冒險叫──老板
我們常會說當時我沒想到這「一點」;常說當時我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妨試試看用不同「角色」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會不會產生不一樣的答案?
問題:地球有七十多億人口,資源分配的問題要如何解決?
假設你是個科學家? 可能會想將人類移民到其他星球居住。
假設你是個宗教家? 可能會希望人類減低欲望,不要浪費。
假設你是個軍事家? 可能會發動戰爭來降低全球的人口。
生命角色是工作角色/生活角色動力的來源與方向的指示燈塔,生命角色一旦被確認,它將不會輕易被改變,但工作角色/生活角色卻很容易被改變。
一場金融風暴過後很容易改變了我們在工作職場上的角色,一場婚姻風暴後摧毀、改變了我們家庭夫妻上的角色。但金融風暴、婚姻風暴非但打不垮生命上的角色,甚至生命角色的力量可以阻止金融風暴與婚姻風暴的發生。
因此我們必須將生命角色/工作角色/生活角色三種角色賦與強大動力與新能力,尤其生命角色特別重要,這三個角色如能正確發揮,我們將可享有良好人際關係,優質的工作,美滿的家庭生活。
Guiding——導引力
以對方的價值觀為價值觀所架設的前進軌道,當對方沒有價值觀時,可以以HBD法則幫助對方尋找、建構,導引對方之前必須先學會自我導引。
衝突、爭執、破裂,這是人與人之間在相處上很容易發生的,尤其是越親密或是工作關係越緊密的人發生的頻率就越高。
工作夥伴因為對彼此的求好心切,朋友交往的坦誠相見,夫妻間彼此相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一切一切的行為,都是因為在自己的付出之後,希望能得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往往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魔咒靈驗之下,如意的「一、二」還沒來得及出現,往往狀況就已經失控或被破壞殆盡。
在一般的認知下,衝突、爭執、破裂的產生,都因不同的價值觀所造成,人其實都在追求同一範圍內的價值觀─Happy,Beatuy,Doaller。
就以選擇最佳住所來說:銀髮族的老人們選擇居住的環境最好是離醫院近一
點,年輕的父母希望選臨近好學區,未婚年輕人希望居住環境能依山傍水,好不
浪漫。但是一旦年輕夫婦有了小孩,他們的選擇就會捨棄依山傍水的條件而改選學區,當他們由中年邁向老年後,住家的選擇也轉向了醫院附近。
可見,價值觀絕非一致性或一成不變的,價值觀的組成是綜合且複雜的,會因為誘因、時空背景的改變而有所調整與改變,不能因為這樣就說它是深不可測。
呈現的時間點比例、比重,是掌握價值觀最重要的關鍵,因此千萬不要用定型
化的方式來評估自己個人或是他人。
以下舉筆者的親身經歷與各位分享。
「爸爸,我肚子痛今天不想上學了!」這是我兒子Timothy在幼稚園中班時丟出的第一個問題……
猜猜看,我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是:「好吧!」於是我帶著Tim坐上汽車,先逛一下我們居住的民生社區。一上車首先我們經過一間早餐店,我問Tim:「你長大後要做三明治早餐店的老闆嗎?」Tim回答:「我不要。」接著我們看到正在撿垃圾的楊伯伯,我問他:「那你長大後要學楊伯伯撿垃圾嗎?」Tim回答:「我不要!」沒多久,我們又經過一家西餐廳,我又問他,「那你想當餐廳老闆嗎?」Tim又回答:「我不要!!」
於是我反問Tim:「那麼,長大之後到底你想做什麼?」以一個幼稚園中班小孩的回答,當然是「不知道!」
此時我告訴Tim:「如果你不讀書,你的將來你是無法選擇的,到那時你想做什麼?並不是由你來決定的。但是如果你能把書讀好了,你就可以選擇你喜歡做的事!」兒子想了一想,說:「好吧!爸爸我們去上學吧!」
從那之後,兒子不再說肚子痛不想上學了之類的話。但日子沒過多久,Tim又反應他不想學英文,他說好難,他不想學英文。
當時我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只好暫時放在一邊不處理。但就在同年的暑假我們要去洛杉磯玩,在候機室裡Tim突然跑來問:「爸爸,飛機那麼大一架,它怎麼飛得起來?」我突然想起Tim不想學英文的問題,立即連結到有方法處理了,於是我告訴Tim:「待會兒我再告訴你答案。」
過了不久,機長從我們身邊走過,我用手指著機長說:「Tim你看!就是那個肩上有四條橫線的叔叔,他能讓飛機飛起來!」Tim說:「他好厲害哦!!」我回答:「對呀!」順便告訴他機長之所以能把飛機飛起來是因為他進了機艙必須掛上耳機,而且全部都要說「英文」,這樣飛機就會聽他的。
於是Tim反問我:「那是不是我會說英文就能讓飛機飛起來?」我回答:
「Yes。」Tim從此就立下志願要當「Captain」,從那天起,他開始非常認真地讀英文,在幼稚園畢業那年,還擔任英文話劇的主角!
不但如此!他更搜集了很多的客機模型,所以爺爺奶奶,我的朋友,總共送了他幾十架的客機模型,可見他真的很想當Captain,我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不搜集戰鬥機,而只要客機?他說他不喜歡打仗。
他的夢想是將來要進「波音公司」,因為飛機讓他愛上了英文!如今Tim已在NYU(美國紐約大學)唸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