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管理,你知道嗎?
人是被領導的,事是被管理的。
人是活的,有認知思考的、有情感(情緒)表現的、及行為反應與互動模式。
人不是事務;更非是機器或設備,人不是用管的。
事情本身是被動的,才需管理、分類或處理及解決。
第一章 未來領導者該想哪些事?(摘錄)
2010 年8 月5 日,智利發生了震驚全球的礦坑癱塌事件。
33 名礦工被埋在地底625 公尺深,度過受困地底69 天後,終於在10 月14日上午全數被救出。原本可能全部罹難的礦工,除了救援隊伍的搶救與努力(共花了33 天鑽井)之外,重要的是54 歲的領班鄂蘇亞(Luis Urzua)臨危不亂,整合這群受困礦工並指揮調度,使他們終獲安全救出。
當時媒體以「天生領袖」、「無私──所以沒人挑戰他」,來形容這位來自天主教單親家庭的長子工頭。有篇報導上說:「鄂蘇亞除了利用專業和知識,繪製礦坑地形圖給救援人員,還展現了特殊的領袖魅力,凝聚礦工求生意志,重要的是他沒有私心。……能脫困還賴這群受困礦工各有專長,組成一支齊心堅強的多功能團隊,共同度過難關。」
在遇難之前,他們無從預料何時會發生礦坑癱塌,甚至也許也不期待會獲救重見天日。鄂蘇亞是如何帶領一群面對生死存亡的礦工脫離險境呢?是什麼讓一群沒有組織的礦工,願意團結起來,每人被安排做自己擅長的事,每日照常安排一些活動,彼此配合,有條不紊,直到獲救為止──這都是因為有一位臨危不亂的領袖鄂蘇亞。他不只有專業能力和組織能力,更因為他的無私態度,才讓一群礦工願意跟隨他,聽他的指揮與調度。
想一想,企業不也經常面臨無法預期的環境、經濟、政治及組織變動,這些變動有時來得太快,超乎管理者的預期,在這種景況下,領導者如何避免陷入混亂與不安?如何鎮定自處,用更大的視野與格局面對變局?如何讓軍心散渙的組織凝聚起來,穿越變動的危機?這是何等的挑戰與艱難的局面!鄂蘇亞的例子帶給你什麼省思或啟發?如果你是他,你會如何做呢?如果場景換成你的公司,你又會怎麼做?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企業組織的領頭羊(CEO,Executive)如何恰如其分的扮演「領導者」或「管理者」的角色。或許你會問這兩者有何差別?你心中可能也隱然有些察覺這兩者的不同。在本書,我的觀點並非將兩種角色截然不同劃分,這兩種角色也非是對立的,各有優點,也有其缺點。有時你必須扮演領導者角色,有時是扮演管理者角色。其中的差異在於兩種角色的實質內涵與層次不同。這一章期盼你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再釐清一些觀點,重新再出發。
(一)你想當領導者還是管理者?
什麼是領導者?
在英語中,「Leader」(領導者)一字來自於拉丁文的「lithan」,意思是「一起去」。「這個字彙來自印歐語系,由兩個字組成,前半的『lea』意思是道路,後半的『de』意思是發現者。所以領導人就是開拓路途的人。……領導找到路,由他們來看路標追足跡,他們看得清楚,然後指示方向。」
領導者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夠帶領別人向著目標邁進,他有能力影響別人,完成並達到所預期的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展現其影響力,領導是一個特質、態度、行為或行動,周圍的人會看得見,能感受得到,並且願意跟隨他,達到目的。」
因此,領導並不是一個條件或地位;而是藉著態度,行為和言語,及其背後的信念、價值、或世界觀,來影嚮別人,最後達成目標。
什麼是管理者?
《牛津英文字典》(OED,1971)上,提到管理的相關字詞包括manage、management 以及manager 等。它們都是在16 世紀出現於英國語言。管理文字的起源,來自拉丁文「manus」,有訓練馬匹之意,其後的意義擴展到一般技術性的處理,例如武器、樂器的訓練。海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2000)認為,現今的觀點將「管理人」(managers)看成是社會上的某一階級,這個階級的人具有兩個特徵:一是不擁有企業,但販賣技術,代表所有權人作為。二是不自己從事生產,而是透過激勵,使他人生產。
不管你身兼何職,扮演何種角色,是否也常被時間追趕,被瑣事纏身,被人的問題給困住呢?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1993) 就認為,「管理者面臨四種無法掌控的現實困境:一、時間掌握在別人手上。二、除非積極採取行動,改變現況,否則會被迫不停地『處理事情』。三、唯有組織中的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才算真的有成效。四、管理者置身於組織內部,除非設法掌握外界現實,否則會愈來愈向內看。」
我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企業、機構或其他組織)對高階主管們(負責人或單位主管等)上有關組織教練的課程時,詢問在場的人是否遇上了如杜拉克上述所言的四種情形,結果幾乎有超過99%的主管,的確面臨了這類狀況。這個結果怎麼不令人感到驚訝─卻又好像不意外呢?試著想想看,如果高階主管們面對的確實是如此,幾年後這個組織會呈現什麼樣的景況呢?
別人如此,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讓我分享一段自己過去擔任行政主管的經驗。將近二十年前,我自研究所畢業後,就到大專院校服務,隨即接了一個單位的主管職務。當時年輕氣盛,滿懷抱負與理想,一心想要發揮所長,建立專業的制度與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這個職務一當就是七年之久。那段日子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專業的成果不斷顯現出來,我也很享受那一段成長過程。
現在回想那段日子,再想想杜拉克的話,顯然我也正如他所說的一樣。當時每週有開不完的會議,有一群個案等著接受諮商,又要辦理許多專案與活動,忙得不可開交,常常將做不完的公務帶回家做;直到我結婚後,內人不經意的提醒我:「怎麼會有忙不完的事?」我才驚覺到自己陷入不斷「處理事情」中,時間在各類會議、不同單位的協調中,不知不覺給分割了。
現在自己常常在想,如果有機會讓我再當一次主管,我想我不會再像當初一樣,如同一隻鴕鳥埋頭苦幹,忘了抬起頭來看看別處。當時沒有想太多,只想「做事」,需要調整與改變的是自己。時代在改變,領導的思維也須跟著扭轉,尤其是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我們。
「領導」與「管理」的有何區別?
讓我引用管理學人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對領導與管理區別的觀點,來說明兩者間的差異。科特從「排定工作目標與時程」(creating an agenda)、「發展人際網絡以符合預期目標」(developing a human network for achieving the agenda)、「執行計畫」(executing plans)及「執行成果」(outcomes)等四個層面來區分「管理」與「領導」之間的差別(見表1.1,詳見本書)。
也有些著名的企業執行長,對「領導者」與「管理者」有不同的先知卓見,學者亞瑟.塞柏格(Arthur Shriberg),大衛.塞柏格(David L. Shriberg),和理查.庫瑪麗(Richa Kumari)05 則認為,領導者和管理者在四個人格構面上有所不同(見表1.2,詳見本書)。
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認為,領導者是問「做什麼」和「為什麼」(What and Why)、關注全局、挑戰現狀;管理者是問「怎麼做」和「何時做」(How and When)、關注損益、滿足現狀。彼得.杜拉克的觀點是,領導者「做對的事情,即效能」(do the right things,effectiveness);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對,即效率」(do things right,efficiency)。套用一句大陸對「領導」的順口溜,領導就是要「性感」:「性」就是:必要性、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感」就是:使命感、責任感、危機感、緊迫感、榮譽感。
也許你有自己的觀點,至於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領導者
【視 野】強調願景與使命
【焦 點】關注未來與發展
【人 才】發掘與激勵卓越人才
【產 出】重視效能與創意
【制 度】整合組織與面對變革
管理者
【視 野】注重目標與任務
【焦 點】著眼目前與處境
【人 才】培訓與使用優秀人員
【產 出】重視產能與績效
【制 度】執行計畫與調整策略
(三)領導者應具備何種特質與能力?
張光正、呂鴻德指出:知識經濟時代領導者應具備下列特質:
1. 願景建構(vision-setting),
2. 文化塑造(culture-shaping),
3. 人性關懷(human-caring),
4. 團隊建立(team-building)。
催化領導包含行為、策略和態度,是一種不用支配,而能達到領導目的之領導方式,它重視組織成員的決策參與,組織願景的管理,以及重視組織的變革與改善,它對組織再造、組織本位決策以及組織成員授權有極重要的意義。
領導者不單要有專業知識,更需要有領袖的睿智。美國哲學家薩諾夫(David Sarnoff)就說:「知識和智慧是有分別的,學到知識並不見得學到智慧。有些人雖無知識卻多有智慧,有些人雖有大學問卻無智慧。」西方諺語也說:「智慧是知識的善於運用,知道並不就是智慧。只有知道怎樣去運用知識才是有智慧。」
香港首富李嘉誠對成功領導者的看法則是:「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得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這世上沒有一位完美的領導者。再有才華的人或能力很強的人,仍然有其侷限性。每個人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體力有限,生命的歲數也有限。也許你會說理論上所提出來的領導者條件多如牛毛,難道每個條件都要具備嗎?當然不可能。
依個人之淺見,領導者至少要具備幾項特質或才能:
1. 正確的價值信念或信仰,
2. 要有大的胸襟、格局與氣度,
3. 謙沖為懷的特質,
4. 要以身作則,
5. 懂得「領導」人,「管理」事,
6. 能知人善任,
7. 善於溝通,協調整合,
8. 具備「教練式領導」能力。
領導者必備的事(1):正確的價值信念或信仰
價值信念是一種隱藏的內在思考,有時它不易覺察,但卻深深影響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與行事風格;有時它又是非常明確地,顯現在一個人日常思維與言行之中。價值信念好比我們一生的羅盤,它永遠指向一個方向,在你迷思或徬徨時,成為依循的重要依歸。
價值是一種選擇,也是反映內在深層的信念。一位領導者若沒有清楚的價值信念,是不易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更重要的是,一位領導者,若沒有正確的價值信念,危害的不僅是個人,嚴重的話將影響整個組織,乃至於整個社會或國家。
美國的著名管理學人詹姆斯.柯林斯和傑理.波拉斯(James C. Collins & Jerry I. Porras)和在其文章〈建立你的公司願景〉(Building Your Companys’s Vision)中,對這種核心價值的概念有明確的說法:
「任何願景若要發揮功效,都必須具體呈現組織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由兩個不同部分組成:一是核心價值,這是指一套導引原則與信念的體系;另一是核心目的,指的是組織存在的最根本理由。核心價值是一個組織最基本、最恆久的信念,是一套永遠的指導原則,無需外在理由支持;對組織內部人士而言,核心價值具備內在固有的價值與重要性。……想要尋找自己公司的核心價值,必須以極為誠實的態度,界定哪些價值是真正的核心。」
這篇文章也列舉出五間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我將它整理出來,讓你了解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有何特色。
默克藥廠/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
1. 公司社會責任,
2. 公司各層面確實卓越,
3. 以科學為本的創新,誠實與正直,
4. 利潤,但利潤需來自對人類有益的工作。
索尼/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
1.提升日本文化及國家地位,
2. 當先鋒,不跟隨別人;做不可能的事,
3. 鼓勵個人能力與創意。
迪士尼/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
1. 絕不冷嘲熱諷,
2. 培養並傳達「健康的美國價值」,
3. 創意、夢想、想像力,
4. 極度重視一致性與細節,
5. 保有並掌控迪士尼的魅力。
如同全球趨勢大師派翠西亞.奧伯汀(Patricia Aburdene)所說:「資本主義必須是正義價值的象徵,一切才行得通」。另一位美國趨勢學者費思.帕伯康(Faith Popcorn,1997)曾預言,具未來倫理形象之企業或個人,將成為所謂成功或領袖典範中之必然條件。
國內企業領袖之一,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認為,世界級企業需要具備九個條件,第一個最重要的是:「世界級企業的條件,第一是要『符合主流價值觀』,而主流價值觀就是說真話;不輕易承諾,一旦答應就要赴湯蹈火履行;守法;不貪污、不賄賂;擔負社會責任,注重環保、節能與公益等;不靠政商關係;良好的公司治理。」
張忠謀在2007 年接受《商業週刊》之邀請,與前奇異的知名CEO 傑克.威爾許兩人,透過衛星越洋連線方式舉行「大能力論壇」 時表示,未來領導人的年輕世代「第一重要的是確認你的價值觀,我認為未來領導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例如誠信很明顯的就是價值觀之一。」
另一位有「印度矽谷之父」稱譽的Infosys 董事長穆爾蒂(N. R. Narayana Murthy)認為:「公司的治理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價值系統的團隊。」你看他治理公司的五大原則,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他治理公司的重要價值信念是什麼。
他提出五項重要的價值信念:
1. 問心無愧。
2. 有疑問的事,就揭露。
3. 勿假公濟私。
4. 捨短利,取長利。
5. 分享愈多,成長愈快。
看看以上幾位所說的內容,就可以看出「正義、公平」是社會所依循的重要價值;而「承諾、守法、社會責任」則是企業應奉為圭臬的價值。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2008 年,有百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倒閉的哪天起(我常戲笑說那是「全世界被雷打到的那一天」),引爆了全球的經濟大風暴,不僅投資人蒙受重大的投資損失,更使冰島等國家陷入財政危機,就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六萬美元(排名全球第四)、人口約三十萬人的富國冰島也宣布破產。
當時的《商業週刊》報導 揭露,有些外商投資銀行前高階主管出面揭發了「連動債」(當時被外界普遍認為不良投資產品及造成金融動盪的元凶之一)不為人知的黑幕:「他(交易員)的工作是賺錢,而且是不管別人死活的賺錢」。摩根大通前交易部門副總裁何佩玲指出,設計連動債的都是銀行裡天才中的天才,只要客戶有一個帳戶,「就可以一直玩他,玩到他沒有東西可以玩為止。」
這些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具備高度的專業能力,然而他們心懷不軌、自私自利、貪戀錢財的態度與扭曲的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結果。
反之,對照起三個不同的領導者例子:人道關懷的創新模式/ TOMS shoes公司、日本「經團連會長」御手洗富士夫的「慈悲心領導」、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的「贈與誓言」(the Giving Pledge)。這些領袖們都懷有正確的價值信念,並且在面對惡劣的外在環境之中,仍然堅信,並信守這些重要的價值信念,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社會或企業。
人是被領導的,事是被管理的。
人是活的,有認知思考的、有情感(情緒)表現的、及行為反應與互動模式。
人不是事務;更非是機器或設備,人不是用管的。
事情本身是被動的,才需管理、分類或處理及解決。
第一章 未來領導者該想哪些事?(摘錄)
2010 年8 月5 日,智利發生了震驚全球的礦坑癱塌事件。
33 名礦工被埋在地底625 公尺深,度過受困地底69 天後,終於在10 月14日上午全數被救出。原本可能全部罹難的礦工,除了救援隊伍的搶救與努力(共花了33 天鑽井)之外,重要的是54 歲的領班鄂蘇亞(Luis Urzua)臨危不亂,整合這群受困礦工並指揮調度,使他們終獲安全救出。
當時媒體以「天生領袖」、「無私──所以沒人挑戰他」,來形容這位來自天主教單親家庭的長子工頭。有篇報導上說:「鄂蘇亞除了利用專業和知識,繪製礦坑地形圖給救援人員,還展現了特殊的領袖魅力,凝聚礦工求生意志,重要的是他沒有私心。……能脫困還賴這群受困礦工各有專長,組成一支齊心堅強的多功能團隊,共同度過難關。」
在遇難之前,他們無從預料何時會發生礦坑癱塌,甚至也許也不期待會獲救重見天日。鄂蘇亞是如何帶領一群面對生死存亡的礦工脫離險境呢?是什麼讓一群沒有組織的礦工,願意團結起來,每人被安排做自己擅長的事,每日照常安排一些活動,彼此配合,有條不紊,直到獲救為止──這都是因為有一位臨危不亂的領袖鄂蘇亞。他不只有專業能力和組織能力,更因為他的無私態度,才讓一群礦工願意跟隨他,聽他的指揮與調度。
想一想,企業不也經常面臨無法預期的環境、經濟、政治及組織變動,這些變動有時來得太快,超乎管理者的預期,在這種景況下,領導者如何避免陷入混亂與不安?如何鎮定自處,用更大的視野與格局面對變局?如何讓軍心散渙的組織凝聚起來,穿越變動的危機?這是何等的挑戰與艱難的局面!鄂蘇亞的例子帶給你什麼省思或啟發?如果你是他,你會如何做呢?如果場景換成你的公司,你又會怎麼做?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企業組織的領頭羊(CEO,Executive)如何恰如其分的扮演「領導者」或「管理者」的角色。或許你會問這兩者有何差別?你心中可能也隱然有些察覺這兩者的不同。在本書,我的觀點並非將兩種角色截然不同劃分,這兩種角色也非是對立的,各有優點,也有其缺點。有時你必須扮演領導者角色,有時是扮演管理者角色。其中的差異在於兩種角色的實質內涵與層次不同。這一章期盼你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再釐清一些觀點,重新再出發。
(一)你想當領導者還是管理者?
什麼是領導者?
在英語中,「Leader」(領導者)一字來自於拉丁文的「lithan」,意思是「一起去」。「這個字彙來自印歐語系,由兩個字組成,前半的『lea』意思是道路,後半的『de』意思是發現者。所以領導人就是開拓路途的人。……領導找到路,由他們來看路標追足跡,他們看得清楚,然後指示方向。」
領導者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夠帶領別人向著目標邁進,他有能力影響別人,完成並達到所預期的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展現其影響力,領導是一個特質、態度、行為或行動,周圍的人會看得見,能感受得到,並且願意跟隨他,達到目的。」
因此,領導並不是一個條件或地位;而是藉著態度,行為和言語,及其背後的信念、價值、或世界觀,來影嚮別人,最後達成目標。
什麼是管理者?
《牛津英文字典》(OED,1971)上,提到管理的相關字詞包括manage、management 以及manager 等。它們都是在16 世紀出現於英國語言。管理文字的起源,來自拉丁文「manus」,有訓練馬匹之意,其後的意義擴展到一般技術性的處理,例如武器、樂器的訓練。海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2000)認為,現今的觀點將「管理人」(managers)看成是社會上的某一階級,這個階級的人具有兩個特徵:一是不擁有企業,但販賣技術,代表所有權人作為。二是不自己從事生產,而是透過激勵,使他人生產。
不管你身兼何職,扮演何種角色,是否也常被時間追趕,被瑣事纏身,被人的問題給困住呢?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1993) 就認為,「管理者面臨四種無法掌控的現實困境:一、時間掌握在別人手上。二、除非積極採取行動,改變現況,否則會被迫不停地『處理事情』。三、唯有組織中的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才算真的有成效。四、管理者置身於組織內部,除非設法掌握外界現實,否則會愈來愈向內看。」
我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企業、機構或其他組織)對高階主管們(負責人或單位主管等)上有關組織教練的課程時,詢問在場的人是否遇上了如杜拉克上述所言的四種情形,結果幾乎有超過99%的主管,的確面臨了這類狀況。這個結果怎麼不令人感到驚訝─卻又好像不意外呢?試著想想看,如果高階主管們面對的確實是如此,幾年後這個組織會呈現什麼樣的景況呢?
別人如此,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讓我分享一段自己過去擔任行政主管的經驗。將近二十年前,我自研究所畢業後,就到大專院校服務,隨即接了一個單位的主管職務。當時年輕氣盛,滿懷抱負與理想,一心想要發揮所長,建立專業的制度與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這個職務一當就是七年之久。那段日子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專業的成果不斷顯現出來,我也很享受那一段成長過程。
現在回想那段日子,再想想杜拉克的話,顯然我也正如他所說的一樣。當時每週有開不完的會議,有一群個案等著接受諮商,又要辦理許多專案與活動,忙得不可開交,常常將做不完的公務帶回家做;直到我結婚後,內人不經意的提醒我:「怎麼會有忙不完的事?」我才驚覺到自己陷入不斷「處理事情」中,時間在各類會議、不同單位的協調中,不知不覺給分割了。
現在自己常常在想,如果有機會讓我再當一次主管,我想我不會再像當初一樣,如同一隻鴕鳥埋頭苦幹,忘了抬起頭來看看別處。當時沒有想太多,只想「做事」,需要調整與改變的是自己。時代在改變,領導的思維也須跟著扭轉,尤其是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我們。
「領導」與「管理」的有何區別?
讓我引用管理學人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對領導與管理區別的觀點,來說明兩者間的差異。科特從「排定工作目標與時程」(creating an agenda)、「發展人際網絡以符合預期目標」(developing a human network for achieving the agenda)、「執行計畫」(executing plans)及「執行成果」(outcomes)等四個層面來區分「管理」與「領導」之間的差別(見表1.1,詳見本書)。
也有些著名的企業執行長,對「領導者」與「管理者」有不同的先知卓見,學者亞瑟.塞柏格(Arthur Shriberg),大衛.塞柏格(David L. Shriberg),和理查.庫瑪麗(Richa Kumari)05 則認為,領導者和管理者在四個人格構面上有所不同(見表1.2,詳見本書)。
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認為,領導者是問「做什麼」和「為什麼」(What and Why)、關注全局、挑戰現狀;管理者是問「怎麼做」和「何時做」(How and When)、關注損益、滿足現狀。彼得.杜拉克的觀點是,領導者「做對的事情,即效能」(do the right things,effectiveness);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對,即效率」(do things right,efficiency)。套用一句大陸對「領導」的順口溜,領導就是要「性感」:「性」就是:必要性、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感」就是:使命感、責任感、危機感、緊迫感、榮譽感。
也許你有自己的觀點,至於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領導者
【視 野】強調願景與使命
【焦 點】關注未來與發展
【人 才】發掘與激勵卓越人才
【產 出】重視效能與創意
【制 度】整合組織與面對變革
管理者
【視 野】注重目標與任務
【焦 點】著眼目前與處境
【人 才】培訓與使用優秀人員
【產 出】重視產能與績效
【制 度】執行計畫與調整策略
(三)領導者應具備何種特質與能力?
張光正、呂鴻德指出:知識經濟時代領導者應具備下列特質:
1. 願景建構(vision-setting),
2. 文化塑造(culture-shaping),
3. 人性關懷(human-caring),
4. 團隊建立(team-building)。
催化領導包含行為、策略和態度,是一種不用支配,而能達到領導目的之領導方式,它重視組織成員的決策參與,組織願景的管理,以及重視組織的變革與改善,它對組織再造、組織本位決策以及組織成員授權有極重要的意義。
領導者不單要有專業知識,更需要有領袖的睿智。美國哲學家薩諾夫(David Sarnoff)就說:「知識和智慧是有分別的,學到知識並不見得學到智慧。有些人雖無知識卻多有智慧,有些人雖有大學問卻無智慧。」西方諺語也說:「智慧是知識的善於運用,知道並不就是智慧。只有知道怎樣去運用知識才是有智慧。」
香港首富李嘉誠對成功領導者的看法則是:「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得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這世上沒有一位完美的領導者。再有才華的人或能力很強的人,仍然有其侷限性。每個人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體力有限,生命的歲數也有限。也許你會說理論上所提出來的領導者條件多如牛毛,難道每個條件都要具備嗎?當然不可能。
依個人之淺見,領導者至少要具備幾項特質或才能:
1. 正確的價值信念或信仰,
2. 要有大的胸襟、格局與氣度,
3. 謙沖為懷的特質,
4. 要以身作則,
5. 懂得「領導」人,「管理」事,
6. 能知人善任,
7. 善於溝通,協調整合,
8. 具備「教練式領導」能力。
領導者必備的事(1):正確的價值信念或信仰
價值信念是一種隱藏的內在思考,有時它不易覺察,但卻深深影響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與行事風格;有時它又是非常明確地,顯現在一個人日常思維與言行之中。價值信念好比我們一生的羅盤,它永遠指向一個方向,在你迷思或徬徨時,成為依循的重要依歸。
價值是一種選擇,也是反映內在深層的信念。一位領導者若沒有清楚的價值信念,是不易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更重要的是,一位領導者,若沒有正確的價值信念,危害的不僅是個人,嚴重的話將影響整個組織,乃至於整個社會或國家。
美國的著名管理學人詹姆斯.柯林斯和傑理.波拉斯(James C. Collins & Jerry I. Porras)和在其文章〈建立你的公司願景〉(Building Your Companys’s Vision)中,對這種核心價值的概念有明確的說法:
「任何願景若要發揮功效,都必須具體呈現組織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由兩個不同部分組成:一是核心價值,這是指一套導引原則與信念的體系;另一是核心目的,指的是組織存在的最根本理由。核心價值是一個組織最基本、最恆久的信念,是一套永遠的指導原則,無需外在理由支持;對組織內部人士而言,核心價值具備內在固有的價值與重要性。……想要尋找自己公司的核心價值,必須以極為誠實的態度,界定哪些價值是真正的核心。」
這篇文章也列舉出五間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我將它整理出來,讓你了解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有何特色。
默克藥廠/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
1. 公司社會責任,
2. 公司各層面確實卓越,
3. 以科學為本的創新,誠實與正直,
4. 利潤,但利潤需來自對人類有益的工作。
索尼/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
1.提升日本文化及國家地位,
2. 當先鋒,不跟隨別人;做不可能的事,
3. 鼓勵個人能力與創意。
迪士尼/核心價值-公司的基本信念
1. 絕不冷嘲熱諷,
2. 培養並傳達「健康的美國價值」,
3. 創意、夢想、想像力,
4. 極度重視一致性與細節,
5. 保有並掌控迪士尼的魅力。
如同全球趨勢大師派翠西亞.奧伯汀(Patricia Aburdene)所說:「資本主義必須是正義價值的象徵,一切才行得通」。另一位美國趨勢學者費思.帕伯康(Faith Popcorn,1997)曾預言,具未來倫理形象之企業或個人,將成為所謂成功或領袖典範中之必然條件。
國內企業領袖之一,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認為,世界級企業需要具備九個條件,第一個最重要的是:「世界級企業的條件,第一是要『符合主流價值觀』,而主流價值觀就是說真話;不輕易承諾,一旦答應就要赴湯蹈火履行;守法;不貪污、不賄賂;擔負社會責任,注重環保、節能與公益等;不靠政商關係;良好的公司治理。」
張忠謀在2007 年接受《商業週刊》之邀請,與前奇異的知名CEO 傑克.威爾許兩人,透過衛星越洋連線方式舉行「大能力論壇」 時表示,未來領導人的年輕世代「第一重要的是確認你的價值觀,我認為未來領導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例如誠信很明顯的就是價值觀之一。」
另一位有「印度矽谷之父」稱譽的Infosys 董事長穆爾蒂(N. R. Narayana Murthy)認為:「公司的治理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價值系統的團隊。」你看他治理公司的五大原則,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他治理公司的重要價值信念是什麼。
他提出五項重要的價值信念:
1. 問心無愧。
2. 有疑問的事,就揭露。
3. 勿假公濟私。
4. 捨短利,取長利。
5. 分享愈多,成長愈快。
看看以上幾位所說的內容,就可以看出「正義、公平」是社會所依循的重要價值;而「承諾、守法、社會責任」則是企業應奉為圭臬的價值。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2008 年,有百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倒閉的哪天起(我常戲笑說那是「全世界被雷打到的那一天」),引爆了全球的經濟大風暴,不僅投資人蒙受重大的投資損失,更使冰島等國家陷入財政危機,就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六萬美元(排名全球第四)、人口約三十萬人的富國冰島也宣布破產。
當時的《商業週刊》報導 揭露,有些外商投資銀行前高階主管出面揭發了「連動債」(當時被外界普遍認為不良投資產品及造成金融動盪的元凶之一)不為人知的黑幕:「他(交易員)的工作是賺錢,而且是不管別人死活的賺錢」。摩根大通前交易部門副總裁何佩玲指出,設計連動債的都是銀行裡天才中的天才,只要客戶有一個帳戶,「就可以一直玩他,玩到他沒有東西可以玩為止。」
這些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具備高度的專業能力,然而他們心懷不軌、自私自利、貪戀錢財的態度與扭曲的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結果。
反之,對照起三個不同的領導者例子:人道關懷的創新模式/ TOMS shoes公司、日本「經團連會長」御手洗富士夫的「慈悲心領導」、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的「贈與誓言」(the Giving Pledge)。這些領袖們都懷有正確的價值信念,並且在面對惡劣的外在環境之中,仍然堅信,並信守這些重要的價值信念,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社會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