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比任何規定都要有約束力
──王莽新政為何讓名家不吝稱讚?
Q1: 當主管們說一套做一套,小職員們會做何感受?
Q2: 王莽雖改制失敗,但他的改制內容有哪些可取之處?
前言
王莽,史上有名的短命皇帝,但他的有名並不是來自於短命的國祚,而是他所背負的「篡位者」之名。史書對「偏離常理」者的批判一向不手下留情,對握權的女子是,對不忠君者亦是,王莽自然難逃被嫌棄得一無是處的命運。幸好,在封建時代結束後,隨著越來越多的考證被整理發表,人們發現,王莽似乎並非一個單純希望坐上王位的背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外戚篡政的王莽,每每總被史學家拿來當作話題。雖然他被歸為亂臣賊子,遭到瘋狂的貶斥,但是現代學者胡適與柏楊對王莽卻不吝稱頌,不能不說王莽是個比較特別的「篡位者」。
胡適曾說:「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述。」王莽自幼生活困苦,雖然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但他卻沒有如一般外戚驕奢淫逸,而是專心修禮學、儒學,一生篤信道統、發奮圖強,欲作一個有用之人。他的內心被儒家的道統和理想所占據,或許可以用孔子的《禮運大同篇》來概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王莽的政治抱負就是建立儒家的「大同」世界,因此他推出了新政,所有的內容都是為此而設,為了改善世間的種種不公,鏟除一切罪惡。所以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如此評價他:「王莽是儒家學派的鉅子,以一個學者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國歷史上僅此一次。他奪取政權的目的與劉邦不同,劉邦之類只是為了當帝王,滿足私欲。王莽則有他的政治抱負,他要獲得更大的權力,使他能夠把儒家學說在政治上一一實踐,締造一個理想的快樂世界。他認為古代社會中,人人平等,可是到了後來互相爭奪,遂發生不平等的現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窮人則一無所有。男子淪為奴隸,女子淪為婢女。即使幸而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婦,終年辛苦耕耘,卻不能吃飽。」王莽所有的改制,都在為改變不公平而奮鬥。
作為有民權思想的學者皇帝,寧可帶著家人吃盡苦頭,也要散盡家財救濟貧寒。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了一個奴隸,這在當時本來不是大事,略施薄懲就可以了,但王莽堅持認為殺人償命,要求王獲自殺贖罪。王莽篡政後,頒布實施「五均」、「賒貸」、「六筦」,所謂的「五均」,就是由國家來管理工商業和物價;「賒貸」就是由官府向百姓發放利息較少的貸款,而喪葬和祭祀貸款不收利息。王莽還將鹽、鐵、酒、錢幣鑄造權、山林水澤管理權收回國有管理,統稱「六筦」。除了經濟政策外,他向四夷開戰以炫耀武力、彰顯國威。然而,王莽的新政就因此完美了嗎?
王莽反對奴隸買賣主張平等,因兒子殺奴將其逼死,但自己卻「私賣侍婢」,送給無子的後將軍朱子元以籠絡人心。王莽主張人人平等,但卻在當了皇帝之後,收了一千多個宮人。而許多新政在實施時朝令夕改,一些經濟政策絲毫不符合經濟規律,加之他竟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意願,終使天下大亂。
胡適、柏楊讚美王莽的新政,並不等於王莽的新政適應當時的時代,也不等於王莽真的能將新政付諸實踐,王莽自以為的「天下大同」不過是自欺欺人,他用儒家的道統思想為天下人打上枷鎖,但他時時刻刻做出的事卻都在掙脫這個枷鎖。最後,在天下人忍無可忍之下,王莽死於暴民手中,一代開國之君以亡國之君的身份離開人世,王莽的輝煌僅在剎那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語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童年記憶,大人看到小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會說著「為什麼一直在看電視,你不會做點別的事嗎?」,然後從小孩手上接過遙控器,開始坐下看起電視。「以身作則」是老生常談,但能夠意識到要以身作則的人卻不多,尤其是上位者們總有說不完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不得以」,當然,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彈性變通的餘地,死守規範可能難以有所作為,不過,當人說一套卻做另一套,就會像那個坐下看起電視的大人一樣,在小孩子心中只剩迫於現實的遵從,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不能看電視。上司對下屬,何嘗不是如此呢?
──王莽新政為何讓名家不吝稱讚?
Q1: 當主管們說一套做一套,小職員們會做何感受?
Q2: 王莽雖改制失敗,但他的改制內容有哪些可取之處?
前言
王莽,史上有名的短命皇帝,但他的有名並不是來自於短命的國祚,而是他所背負的「篡位者」之名。史書對「偏離常理」者的批判一向不手下留情,對握權的女子是,對不忠君者亦是,王莽自然難逃被嫌棄得一無是處的命運。幸好,在封建時代結束後,隨著越來越多的考證被整理發表,人們發現,王莽似乎並非一個單純希望坐上王位的背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外戚篡政的王莽,每每總被史學家拿來當作話題。雖然他被歸為亂臣賊子,遭到瘋狂的貶斥,但是現代學者胡適與柏楊對王莽卻不吝稱頌,不能不說王莽是個比較特別的「篡位者」。
胡適曾說:「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述。」王莽自幼生活困苦,雖然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但他卻沒有如一般外戚驕奢淫逸,而是專心修禮學、儒學,一生篤信道統、發奮圖強,欲作一個有用之人。他的內心被儒家的道統和理想所占據,或許可以用孔子的《禮運大同篇》來概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王莽的政治抱負就是建立儒家的「大同」世界,因此他推出了新政,所有的內容都是為此而設,為了改善世間的種種不公,鏟除一切罪惡。所以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如此評價他:「王莽是儒家學派的鉅子,以一個學者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國歷史上僅此一次。他奪取政權的目的與劉邦不同,劉邦之類只是為了當帝王,滿足私欲。王莽則有他的政治抱負,他要獲得更大的權力,使他能夠把儒家學說在政治上一一實踐,締造一個理想的快樂世界。他認為古代社會中,人人平等,可是到了後來互相爭奪,遂發生不平等的現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窮人則一無所有。男子淪為奴隸,女子淪為婢女。即使幸而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婦,終年辛苦耕耘,卻不能吃飽。」王莽所有的改制,都在為改變不公平而奮鬥。
作為有民權思想的學者皇帝,寧可帶著家人吃盡苦頭,也要散盡家財救濟貧寒。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了一個奴隸,這在當時本來不是大事,略施薄懲就可以了,但王莽堅持認為殺人償命,要求王獲自殺贖罪。王莽篡政後,頒布實施「五均」、「賒貸」、「六筦」,所謂的「五均」,就是由國家來管理工商業和物價;「賒貸」就是由官府向百姓發放利息較少的貸款,而喪葬和祭祀貸款不收利息。王莽還將鹽、鐵、酒、錢幣鑄造權、山林水澤管理權收回國有管理,統稱「六筦」。除了經濟政策外,他向四夷開戰以炫耀武力、彰顯國威。然而,王莽的新政就因此完美了嗎?
王莽反對奴隸買賣主張平等,因兒子殺奴將其逼死,但自己卻「私賣侍婢」,送給無子的後將軍朱子元以籠絡人心。王莽主張人人平等,但卻在當了皇帝之後,收了一千多個宮人。而許多新政在實施時朝令夕改,一些經濟政策絲毫不符合經濟規律,加之他竟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意願,終使天下大亂。
胡適、柏楊讚美王莽的新政,並不等於王莽的新政適應當時的時代,也不等於王莽真的能將新政付諸實踐,王莽自以為的「天下大同」不過是自欺欺人,他用儒家的道統思想為天下人打上枷鎖,但他時時刻刻做出的事卻都在掙脫這個枷鎖。最後,在天下人忍無可忍之下,王莽死於暴民手中,一代開國之君以亡國之君的身份離開人世,王莽的輝煌僅在剎那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語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童年記憶,大人看到小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會說著「為什麼一直在看電視,你不會做點別的事嗎?」,然後從小孩手上接過遙控器,開始坐下看起電視。「以身作則」是老生常談,但能夠意識到要以身作則的人卻不多,尤其是上位者們總有說不完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不得以」,當然,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彈性變通的餘地,死守規範可能難以有所作為,不過,當人說一套卻做另一套,就會像那個坐下看起電視的大人一樣,在小孩子心中只剩迫於現實的遵從,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不能看電視。上司對下屬,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