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卡內基 Dale Carnegie
全名:戴爾.布肯瑞基.卡內基(Dale Breckenridge Carnegie)
出生年:一八八八;?年:一九五五
專長:卡內基的核心理念在於幫助每個人了解我們有可能改變其他人的行為。只要改變自己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方法,就能改變他人行為,並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著名事蹟:建立自信、溝通技巧及領導統御相關的講課與訓練課程。他的理念透過戴爾卡內基訓練永世長存。
知名著作:《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如何享受工作與生活》(How To Enjoy Your Life and Your Job)。
戴爾.卡內基的背景介紹
卡內基的第一份工作是外勤業務。之後,他曾短暫投入演員工作,但最後卻促成他開授公共演說課程,指導學生如何準備有說服力的簡報、打造良好關係。
卡內基的著名事蹟
一九一二年時,年方二十四歲的卡內基就已尋獲終身志業。他在紐約為企業與專業人士講授公眾演說課程。一開始,他的課程重心只放在公眾演說技巧,「專為成人設計,透過實際演練,培養臨場構思能力,冷靜清楚地表達想法,提升在企業面試與公眾演說時的溝通效率」。卡內基也在紐約與費城為美國電機工程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開班授課。卡內基說,來上課的工程師「經過多年的觀察與經驗,終於了解:最懂工程的工程師不會是最高薪的人。能結合技術知識、表達能力、領導能力,並鼓舞他人的工程師,才會拿到最高薪」,所以才會來上課。
卡內基知道大部分的學員不只需要磨練公眾演說技巧,「學習在社交場合與每天的工作場域中與他人互動的微妙技巧」,也一樣重要。所以他設計了一個簡短的演講,題為「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原本簡短的演講內容,很快擴大成九十分鐘的講課。
曾任賽門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董事長的里昂.施姆金(Leon Shimkin),當年也參加過卡內基的課程。當時的施姆金只是基層主管,對卡內基的演說十分驚豔,建議卡內基把講課內容出版成書。卡內基原本對此提議沒什麼興趣,但也答應讓祕書開始蒐集筆記資料。後來,他確定市場上沒有人可與之競爭,開始全力推動這項計畫。當時,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與基督教青年會聯校(The United YMCA Schools)曾進行成人進修偏好領域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家最感興趣的是健康,第二名則是人:如何了解他人、與他人相處?如何讓其他人喜歡自己?如何讓別人採用自己的想法?負責執行調查的委員會到處尋找相關書籍,以做課程教材,但卻徒勞無功。兩年後,施姆金、卡內基與他的祕書便撰寫並出版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卡內基的理論在企業實務上的應用
世界第三大富豪華倫.巴菲特對卡內基這套方法讚譽有加,可說是對卡內基最強而有力的背書。巴菲特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參加戴爾卡內基訓練班,並將此訓練形容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學位」。替巴菲特做傳的艾莉斯.施洛德也蒐集到另外十三次巴菲特針對卡內基的發言或書面紀錄,闡述自己從《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所得到的收穫。
卡內基也不斷找尋新資源,只要發現任何值得納入他討論主題的想法,他都會積極訪查。他在《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序言中寫道,他在籌備該書時「讀遍所有與本書主題有關的材料,包括報紙專欄、雜誌文章、家事法庭紀錄、經典哲學家著作以及新銳心理學家的理論」。他還僱用一位研究員,在各個圖書館埋首蒐集資料,花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廣讀「心理學的百家精選全書,不斷翻找許許多多傳記故事,希望找出每個時代的偉大領袖如何待人處世」。卡內基訪問了許多成功人士,包括馬柯尼(Marconi)、愛迪生(Edison)以及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他也向電影明星請教,例如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和瑪麗.碧克馥(Mary Pickford)等等,希望找出他們維繫人際關係的技巧。 吉姆.柯林斯 Jim Collins
全名:詹姆斯.C.(吉姆.)柯林斯三世(James C ‘Jim’ Collins, III)
出生年:一九五八
專長:驅動企業成長的共同特質。
著名事蹟:找出讓所有公司能超越其他與自己同樣優秀的公司、躍升成為卓越企業的潛在因素。
知名著作:《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從A到A+》(Good to Great)、《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How the Mighty Fall)。
吉姆.柯林斯的背景介紹
吉姆.柯林斯是一位備受敬重的商管顧問、學者、作家與講師,專門傳授企業成長、達到卓越的祕訣,以及卓越企業如何維持成功不墜。柯林斯的著作對商管領域的影響,廣受《財星》、《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哈佛商業評論》及《高速企業》(Fast Company)等媒體普遍肯定。
柯林斯的著名事蹟
《基業長青》為柯林斯的第一本著作,占據《商業週刊》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六年。該書分析各家企業,整理出為何有些企業能成功,即使改朝換代、領導人更迭,也能繼續維持耀眼成績。柯林斯與合著者傑利.薄樂斯(Jerry Porras)一同找出高瞻遠矚企業的共同特質,為經理人提供影響深遠的洞見,了解如何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柯林斯的第二本著作為《從A到A+》。該書熱銷超過三百萬本,內容旨在回答以下問題:優秀的公司能否成為卓越的公司?如果可以,又要如何邁向卓越?柯林斯花費五年的心血深入研究,找出讓公司邁向卓越的關鍵概念。他也發現,企業邁向卓越的過程中,可以在股票市場創造超額營收,在十五年內創造股市平均績效六倍的獲利。
《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則是柯林斯的第三本書,為許多領導人帶來希望,相信自己在時運不濟時也能成功反擊、扭轉劣勢。該書披露各家企業的命運,發現命運是由企業本身所造就,而非受時勢或歷史情勢所擺盪。
概念內涵
柯林斯認為,《從A到A+》所要傳達的訊息是:「時勢無法成就卓越;有意識的選擇與紀律,才能成就卓越。」優秀是卓越的敵人,一間企業若對B級的表現感到自滿,而不再追求A+的表現,那麼這家企業頂多也只能成為平庸的公司,不過通常這種公司終究會掉入失敗的垃圾堆。
柯林斯挑戰所有事業領導人,忘卻所有教導他們如何成為一間「優秀企業」的規則,不要再浪費時間等待所謂「奇蹟的瞬間」──所有事情一夜之間全上軌道、企業突然就展翅高飛。
飛輪效應
柯林斯以「飛輪效應」比喻從優秀到卓越的轉變過程,飛輪代表企業的業務。企業中的主管專心致志,要讓飛輪轉動、創造動能,以增加獲利。讓飛輪轉動需要很多力氣,要不斷推動,飛輪才能些微加速。持之以恆的推動,飛輪便會漸漸加速。只要維持專注與恆心,企業終有一天會達到臨界點。此時,飛輪不需要再費力地推,也可以自己轉動、自己加速。柯林斯形容,身處正要從優秀 轉變成卓越的公司當中,就會感覺自己像在踩飛輪。
柯林斯與研究團隊描述,從優秀邁向卓越並不需要什麼革新性的方程式,其中的祕訣其實並不高深,是持之以恆的實際作為也是不斷累積動能、直至突破的過程。柯林斯也為企業刻畫出此一過程的三大關鍵步驟:有紀律的員工、有紀律的思考及有紀律的行動。每個階段都涉及兩項關鍵概念,為企業提供實際的教學與建議。
柯林斯的理論在企業實務上的應用
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ey Clark)是全球頂尖的消費性紙製品公司。柯林斯描述該企業如何接受殘酷的事實、找到刺蝟概念,最終邁向卓越。從一九七一年開始,這家「又老又臭的紙業公司」展開了令人驚豔的轉變過程。在此之前十年,金百利克拉克的股價落後股市整體表現三六%。當時接任執行長的達爾文.史密斯(Darwin Smith)做出大膽的決定:賣掉紙廠。這等於完全停止金百利克拉克自成立以來的核心業務。史密斯當時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與寶僑(Procter & Gamble, P&G)正面對決,以可麗舒(Kleenex)、好奇(Huggies)等品牌投入消費性產品市場。二十年來,史密斯堅定心志。終於,在與寶僑競爭的產品類別當中,取得四分之三的產品銷售勝出的佳績,還讓公司市值增加四倍以上。
全名:戴爾.布肯瑞基.卡內基(Dale Breckenridge Carnegie)
出生年:一八八八;?年:一九五五
專長:卡內基的核心理念在於幫助每個人了解我們有可能改變其他人的行為。只要改變自己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方法,就能改變他人行為,並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
著名事蹟:建立自信、溝通技巧及領導統御相關的講課與訓練課程。他的理念透過戴爾卡內基訓練永世長存。
知名著作:《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如何享受工作與生活》(How To Enjoy Your Life and Your Job)。
戴爾.卡內基的背景介紹
卡內基的第一份工作是外勤業務。之後,他曾短暫投入演員工作,但最後卻促成他開授公共演說課程,指導學生如何準備有說服力的簡報、打造良好關係。
卡內基的著名事蹟
一九一二年時,年方二十四歲的卡內基就已尋獲終身志業。他在紐約為企業與專業人士講授公眾演說課程。一開始,他的課程重心只放在公眾演說技巧,「專為成人設計,透過實際演練,培養臨場構思能力,冷靜清楚地表達想法,提升在企業面試與公眾演說時的溝通效率」。卡內基也在紐約與費城為美國電機工程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開班授課。卡內基說,來上課的工程師「經過多年的觀察與經驗,終於了解:最懂工程的工程師不會是最高薪的人。能結合技術知識、表達能力、領導能力,並鼓舞他人的工程師,才會拿到最高薪」,所以才會來上課。
卡內基知道大部分的學員不只需要磨練公眾演說技巧,「學習在社交場合與每天的工作場域中與他人互動的微妙技巧」,也一樣重要。所以他設計了一個簡短的演講,題為「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原本簡短的演講內容,很快擴大成九十分鐘的講課。
曾任賽門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董事長的里昂.施姆金(Leon Shimkin),當年也參加過卡內基的課程。當時的施姆金只是基層主管,對卡內基的演說十分驚豔,建議卡內基把講課內容出版成書。卡內基原本對此提議沒什麼興趣,但也答應讓祕書開始蒐集筆記資料。後來,他確定市場上沒有人可與之競爭,開始全力推動這項計畫。當時,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與基督教青年會聯校(The United YMCA Schools)曾進行成人進修偏好領域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家最感興趣的是健康,第二名則是人:如何了解他人、與他人相處?如何讓其他人喜歡自己?如何讓別人採用自己的想法?負責執行調查的委員會到處尋找相關書籍,以做課程教材,但卻徒勞無功。兩年後,施姆金、卡內基與他的祕書便撰寫並出版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卡內基的理論在企業實務上的應用
世界第三大富豪華倫.巴菲特對卡內基這套方法讚譽有加,可說是對卡內基最強而有力的背書。巴菲特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參加戴爾卡內基訓練班,並將此訓練形容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學位」。替巴菲特做傳的艾莉斯.施洛德也蒐集到另外十三次巴菲特針對卡內基的發言或書面紀錄,闡述自己從《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所得到的收穫。
卡內基也不斷找尋新資源,只要發現任何值得納入他討論主題的想法,他都會積極訪查。他在《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序言中寫道,他在籌備該書時「讀遍所有與本書主題有關的材料,包括報紙專欄、雜誌文章、家事法庭紀錄、經典哲學家著作以及新銳心理學家的理論」。他還僱用一位研究員,在各個圖書館埋首蒐集資料,花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廣讀「心理學的百家精選全書,不斷翻找許許多多傳記故事,希望找出每個時代的偉大領袖如何待人處世」。卡內基訪問了許多成功人士,包括馬柯尼(Marconi)、愛迪生(Edison)以及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他也向電影明星請教,例如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和瑪麗.碧克馥(Mary Pickford)等等,希望找出他們維繫人際關係的技巧。 吉姆.柯林斯 Jim Collins
全名:詹姆斯.C.(吉姆.)柯林斯三世(James C ‘Jim’ Collins, III)
出生年:一九五八
專長:驅動企業成長的共同特質。
著名事蹟:找出讓所有公司能超越其他與自己同樣優秀的公司、躍升成為卓越企業的潛在因素。
知名著作:《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從A到A+》(Good to Great)、《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How the Mighty Fall)。
吉姆.柯林斯的背景介紹
吉姆.柯林斯是一位備受敬重的商管顧問、學者、作家與講師,專門傳授企業成長、達到卓越的祕訣,以及卓越企業如何維持成功不墜。柯林斯的著作對商管領域的影響,廣受《財星》、《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哈佛商業評論》及《高速企業》(Fast Company)等媒體普遍肯定。
柯林斯的著名事蹟
《基業長青》為柯林斯的第一本著作,占據《商業週刊》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六年。該書分析各家企業,整理出為何有些企業能成功,即使改朝換代、領導人更迭,也能繼續維持耀眼成績。柯林斯與合著者傑利.薄樂斯(Jerry Porras)一同找出高瞻遠矚企業的共同特質,為經理人提供影響深遠的洞見,了解如何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柯林斯的第二本著作為《從A到A+》。該書熱銷超過三百萬本,內容旨在回答以下問題:優秀的公司能否成為卓越的公司?如果可以,又要如何邁向卓越?柯林斯花費五年的心血深入研究,找出讓公司邁向卓越的關鍵概念。他也發現,企業邁向卓越的過程中,可以在股票市場創造超額營收,在十五年內創造股市平均績效六倍的獲利。
《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則是柯林斯的第三本書,為許多領導人帶來希望,相信自己在時運不濟時也能成功反擊、扭轉劣勢。該書披露各家企業的命運,發現命運是由企業本身所造就,而非受時勢或歷史情勢所擺盪。
概念內涵
柯林斯認為,《從A到A+》所要傳達的訊息是:「時勢無法成就卓越;有意識的選擇與紀律,才能成就卓越。」優秀是卓越的敵人,一間企業若對B級的表現感到自滿,而不再追求A+的表現,那麼這家企業頂多也只能成為平庸的公司,不過通常這種公司終究會掉入失敗的垃圾堆。
柯林斯挑戰所有事業領導人,忘卻所有教導他們如何成為一間「優秀企業」的規則,不要再浪費時間等待所謂「奇蹟的瞬間」──所有事情一夜之間全上軌道、企業突然就展翅高飛。
飛輪效應
柯林斯以「飛輪效應」比喻從優秀到卓越的轉變過程,飛輪代表企業的業務。企業中的主管專心致志,要讓飛輪轉動、創造動能,以增加獲利。讓飛輪轉動需要很多力氣,要不斷推動,飛輪才能些微加速。持之以恆的推動,飛輪便會漸漸加速。只要維持專注與恆心,企業終有一天會達到臨界點。此時,飛輪不需要再費力地推,也可以自己轉動、自己加速。柯林斯形容,身處正要從優秀 轉變成卓越的公司當中,就會感覺自己像在踩飛輪。
柯林斯與研究團隊描述,從優秀邁向卓越並不需要什麼革新性的方程式,其中的祕訣其實並不高深,是持之以恆的實際作為也是不斷累積動能、直至突破的過程。柯林斯也為企業刻畫出此一過程的三大關鍵步驟:有紀律的員工、有紀律的思考及有紀律的行動。每個階段都涉及兩項關鍵概念,為企業提供實際的教學與建議。
柯林斯的理論在企業實務上的應用
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ey Clark)是全球頂尖的消費性紙製品公司。柯林斯描述該企業如何接受殘酷的事實、找到刺蝟概念,最終邁向卓越。從一九七一年開始,這家「又老又臭的紙業公司」展開了令人驚豔的轉變過程。在此之前十年,金百利克拉克的股價落後股市整體表現三六%。當時接任執行長的達爾文.史密斯(Darwin Smith)做出大膽的決定:賣掉紙廠。這等於完全停止金百利克拉克自成立以來的核心業務。史密斯當時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與寶僑(Procter & Gamble, P&G)正面對決,以可麗舒(Kleenex)、好奇(Huggies)等品牌投入消費性產品市場。二十年來,史密斯堅定心志。終於,在與寶僑競爭的產品類別當中,取得四分之三的產品銷售勝出的佳績,還讓公司市值增加四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