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吧,鯨魚!
工作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階段: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中堅幹部,與高層主管。
這三個階段的人,可以比擬為三種動物。
剛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像是一隻鳥。剛剛孵化,開始要學習飛翔的小鳥。
工作了一段時間,成為公司或組織裡的中堅幹部之後,成了一隻駱駝。
有幸,或者有需要,從中堅幹部更上層樓,成為一個公司或組織的決策者,那就是成了一條鯨魚。
三種動物,各有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生存條件,各有不同的發展機會與風險。如果我們能認清這些,那就比較可能讓自己生存得更自在一些,比較可能擺脫一些近於宿命的糾纏,也比較可能發生更有力的進化。
這本書講的是鯨魚的故事。
有幸從中堅幹部更上層樓,成為一個公司或組織的高層決策者的故事。你成了一條鯨魚。一下子,從枯燥無際的沙漠,躍入了廣闊的大海。長風萬里,別人祝賀你。海天無垠,你自我期許。眼界與境界,從此都大不相同。你解除了壓在背上的重擔,可以在海洋中恣意快活。然而,進入了海洋,你就要接受海洋的一切。晴空如洗的日子是你的,狂風暴雨的日子也是你的。最重要的是,你永遠前進,沒有停歇。你沒有上岸休息的權利。
上岸的鯨魚,是擱淺的,是要死亡的。 ? 鯨魚的工作基因,是自己信仰的價值,與永無止歇。深沉又廣?的海洋裡,鯨魚是孤獨的。沒有自己信仰的價值,鯨魚會迷失;沒有自己信仰的價值,鯨魚難以說服自己為什麼要永恒地翻騰。同時,你也會發現,即使成為鯨魚,為什麼還需要保有鳥與駱駝的基因。鳥的熱情與勤快,會讓你樂於和海底的黑暗為伍,探索黑暗中的可能。駱駝的專業與沉穩,會讓你有效地實踐自己信仰的價值,始終知道自己在汪洋大海中的所在位置。於是,你才可能把工作和休息結合為一體,把運動和靜止結合為一體,把乘風破浪和悠遊自在結合為一體。
翻滾吧,鯨魚!
7生活
之所以喜歡工作
我很喜歡工作。很多人說我是工作狂。不想承認,可又無從否認。
不想承認的原因,是覺得那個「狂」字有種不能自主的味道,好像一種強迫症,像偷窺狂什麼的。
無從否認,但是偏偏從表面看來,很多行徑又難以不用這個字形容。
光以二○一二年,珊迪颶風來襲之前的週末來說,我從颶風來襲之前的紐約離開,飛了十五個小時到了台北,下機後回家把飛機上沒整理完的東西繼續整了兩個小時,然後趕到公司開了三個小時的會,再去主持了大塊文化一個新品牌「少蘊堂」叢刊《焦尾本註東坡先生詩》發表會,然後又再搭飛機來了北京。
為什麼要這麼工作?為了公司的發展,當然是。可總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我自己也很想搞清楚。
過去,我曾經以梁啟超所說的「以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勝今日之我」自許。這可能是個動力。但後來覺得這種「勝」的說法有些沉重,改以「讓自己想的、說的、做的能一致」當人生座右銘,工作,也就成為隨時檢驗自己的一種準繩。我喜歡工作,是因為工作裡的每個步驟,都可以讓自己體會如何協調並實踐所思、所言、所為的一致。
可後來,覺得這個說法還是有些不足。
協調並實踐自己所思、所言、所為的一致,有很多路,為什麼偏偏總要挑崎嶇艱難,不時左支右絀,驚險萬狀的呢?在這個過程裡,我到底有什麼收穫呢?
很奇怪,也很高興的是,就在前面提到的這趟旅程要出北京機場的時候,在出口一個拐彎的地方,我突然找到了一個答案,或者應該說,說法。
當時我先是很感謝自己的身體,在歷經這麼多折騰之後,竟然還能承受住,並且感覺起來運作得還順暢。接著我突然想到那個說法,就是「工作,是讓你有個機會觀察自己,然後分析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不足,並從中享受那個過程」。
我還是信奉「讓自己想的、說的、做的能一致」,但終於替為什麼總愛想一些比較挑戰、比較艱難的工作找到了解釋。正因為比較艱難,所以能感受自己和目標拉開比較急劇的落差,有個特別的機會來觀察自己,並進行分析和調整。
這麼想了之後,覺得剛離開的台北很溫暖,黑夜中的北京很親切,颶風中的紐約很令我牽掛。
7生活
在紐約生存下去的條件
一個紐約的週末,我和朋友在一家敞著街旁落地窗的餐廳喝下午茶。
她的故事很勵志。
從小,她的功課不是很好,進的中學也經常有學生以負面新聞被報導。她自己在學校裡,更是霸凌的受害者。
後來家人幫她安排了出國的機會,於是來美國讀書,之後再回台灣工作。雖然拿的是很不錯的薪水,但她卻不習慣於台灣相對靜態、保守、封閉的環境,於是又決定放棄一切,再次動身來紐約,做藝術創作者的經紀,從零做起。
我們是在臉書上認識,正好我也在紐約,所以就約了見面,不時交換些心得。那天下午,聽她侃侃而談自己成長過程的掙扎,目前在做的一些準備,還有她一些遠大的夢想,我問了她一個問題:「要在紐約生存下去,你覺得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有些地方會很受景氣的影響,有些地方則不然。景氣的波動,好像總和它無關。在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是這種地方。全國的財富、人才都會湧向這種中心,所以隨時都是鬧熱騰騰。紐約,尤其曼哈頓,當然更是。美國其他地方再不景氣,和紐約的關係不大。因為全世界的財富、人才都會湧向它。曼哈頓的房地產總是居高不下,餐廳也都總是座無虛席。大家都在紐約競爭,大家也都知道:你能在紐約生存下去,你就能在別的地方生存。
只是,到底要怎樣才能在紐約生存下去?
那天下午,我們聊著天,歸納了三點。
第一,要準備。
不論你在哪一個行業,不論你做的是什麼工作,不斷地準備自己的實力。然後,等待機會,一看到機會就抓住。
第二,要堅持。
這種準備和等待,不能是一時的,也不能是短時間的。必須準備長期抗戰,必須長時間地堅持。
第三,要樂觀。
很可能,即使長時間堅持準備和等待,還是一直看不到機會,甚至看不到希望可能到來的那一天。而人,是難免失望的,難免沮喪。所以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樂觀。環境再怎麼惡劣,情況再怎麼不利,都能保持自己樂觀的心情,快樂地相信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和作用,自己的希望一定有成真的一天。
我們從下午茶持續到吃晚餐。看著她一面很快地說著話,一面把比我點的份量還大的一盤晚餐一掃而空,感到一種很生動的活力。
我們在一個地鐵站口道別。我跟她說,她歸納的「樂觀」最關鍵。事實上,沒有「樂觀」,是支持不了前頭那兩個「準備」和「堅持」的。
這就是美國夢的真諦。
也是所有夢想的真諦。
我們彼此祝福,道別。
工作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階段: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中堅幹部,與高層主管。
這三個階段的人,可以比擬為三種動物。
剛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像是一隻鳥。剛剛孵化,開始要學習飛翔的小鳥。
工作了一段時間,成為公司或組織裡的中堅幹部之後,成了一隻駱駝。
有幸,或者有需要,從中堅幹部更上層樓,成為一個公司或組織的決策者,那就是成了一條鯨魚。
三種動物,各有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生存條件,各有不同的發展機會與風險。如果我們能認清這些,那就比較可能讓自己生存得更自在一些,比較可能擺脫一些近於宿命的糾纏,也比較可能發生更有力的進化。
這本書講的是鯨魚的故事。
有幸從中堅幹部更上層樓,成為一個公司或組織的高層決策者的故事。你成了一條鯨魚。一下子,從枯燥無際的沙漠,躍入了廣闊的大海。長風萬里,別人祝賀你。海天無垠,你自我期許。眼界與境界,從此都大不相同。你解除了壓在背上的重擔,可以在海洋中恣意快活。然而,進入了海洋,你就要接受海洋的一切。晴空如洗的日子是你的,狂風暴雨的日子也是你的。最重要的是,你永遠前進,沒有停歇。你沒有上岸休息的權利。
上岸的鯨魚,是擱淺的,是要死亡的。 ? 鯨魚的工作基因,是自己信仰的價值,與永無止歇。深沉又廣?的海洋裡,鯨魚是孤獨的。沒有自己信仰的價值,鯨魚會迷失;沒有自己信仰的價值,鯨魚難以說服自己為什麼要永恒地翻騰。同時,你也會發現,即使成為鯨魚,為什麼還需要保有鳥與駱駝的基因。鳥的熱情與勤快,會讓你樂於和海底的黑暗為伍,探索黑暗中的可能。駱駝的專業與沉穩,會讓你有效地實踐自己信仰的價值,始終知道自己在汪洋大海中的所在位置。於是,你才可能把工作和休息結合為一體,把運動和靜止結合為一體,把乘風破浪和悠遊自在結合為一體。
翻滾吧,鯨魚!
7生活
之所以喜歡工作
我很喜歡工作。很多人說我是工作狂。不想承認,可又無從否認。
不想承認的原因,是覺得那個「狂」字有種不能自主的味道,好像一種強迫症,像偷窺狂什麼的。
無從否認,但是偏偏從表面看來,很多行徑又難以不用這個字形容。
光以二○一二年,珊迪颶風來襲之前的週末來說,我從颶風來襲之前的紐約離開,飛了十五個小時到了台北,下機後回家把飛機上沒整理完的東西繼續整了兩個小時,然後趕到公司開了三個小時的會,再去主持了大塊文化一個新品牌「少蘊堂」叢刊《焦尾本註東坡先生詩》發表會,然後又再搭飛機來了北京。
為什麼要這麼工作?為了公司的發展,當然是。可總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我自己也很想搞清楚。
過去,我曾經以梁啟超所說的「以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勝今日之我」自許。這可能是個動力。但後來覺得這種「勝」的說法有些沉重,改以「讓自己想的、說的、做的能一致」當人生座右銘,工作,也就成為隨時檢驗自己的一種準繩。我喜歡工作,是因為工作裡的每個步驟,都可以讓自己體會如何協調並實踐所思、所言、所為的一致。
可後來,覺得這個說法還是有些不足。
協調並實踐自己所思、所言、所為的一致,有很多路,為什麼偏偏總要挑崎嶇艱難,不時左支右絀,驚險萬狀的呢?在這個過程裡,我到底有什麼收穫呢?
很奇怪,也很高興的是,就在前面提到的這趟旅程要出北京機場的時候,在出口一個拐彎的地方,我突然找到了一個答案,或者應該說,說法。
當時我先是很感謝自己的身體,在歷經這麼多折騰之後,竟然還能承受住,並且感覺起來運作得還順暢。接著我突然想到那個說法,就是「工作,是讓你有個機會觀察自己,然後分析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不足,並從中享受那個過程」。
我還是信奉「讓自己想的、說的、做的能一致」,但終於替為什麼總愛想一些比較挑戰、比較艱難的工作找到了解釋。正因為比較艱難,所以能感受自己和目標拉開比較急劇的落差,有個特別的機會來觀察自己,並進行分析和調整。
這麼想了之後,覺得剛離開的台北很溫暖,黑夜中的北京很親切,颶風中的紐約很令我牽掛。
7生活
在紐約生存下去的條件
一個紐約的週末,我和朋友在一家敞著街旁落地窗的餐廳喝下午茶。
她的故事很勵志。
從小,她的功課不是很好,進的中學也經常有學生以負面新聞被報導。她自己在學校裡,更是霸凌的受害者。
後來家人幫她安排了出國的機會,於是來美國讀書,之後再回台灣工作。雖然拿的是很不錯的薪水,但她卻不習慣於台灣相對靜態、保守、封閉的環境,於是又決定放棄一切,再次動身來紐約,做藝術創作者的經紀,從零做起。
我們是在臉書上認識,正好我也在紐約,所以就約了見面,不時交換些心得。那天下午,聽她侃侃而談自己成長過程的掙扎,目前在做的一些準備,還有她一些遠大的夢想,我問了她一個問題:「要在紐約生存下去,你覺得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有些地方會很受景氣的影響,有些地方則不然。景氣的波動,好像總和它無關。在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是這種地方。全國的財富、人才都會湧向這種中心,所以隨時都是鬧熱騰騰。紐約,尤其曼哈頓,當然更是。美國其他地方再不景氣,和紐約的關係不大。因為全世界的財富、人才都會湧向它。曼哈頓的房地產總是居高不下,餐廳也都總是座無虛席。大家都在紐約競爭,大家也都知道:你能在紐約生存下去,你就能在別的地方生存。
只是,到底要怎樣才能在紐約生存下去?
那天下午,我們聊著天,歸納了三點。
第一,要準備。
不論你在哪一個行業,不論你做的是什麼工作,不斷地準備自己的實力。然後,等待機會,一看到機會就抓住。
第二,要堅持。
這種準備和等待,不能是一時的,也不能是短時間的。必須準備長期抗戰,必須長時間地堅持。
第三,要樂觀。
很可能,即使長時間堅持準備和等待,還是一直看不到機會,甚至看不到希望可能到來的那一天。而人,是難免失望的,難免沮喪。所以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樂觀。環境再怎麼惡劣,情況再怎麼不利,都能保持自己樂觀的心情,快樂地相信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意義和作用,自己的希望一定有成真的一天。
我們從下午茶持續到吃晚餐。看著她一面很快地說著話,一面把比我點的份量還大的一盤晚餐一掃而空,感到一種很生動的活力。
我們在一個地鐵站口道別。我跟她說,她歸納的「樂觀」最關鍵。事實上,沒有「樂觀」,是支持不了前頭那兩個「準備」和「堅持」的。
這就是美國夢的真諦。
也是所有夢想的真諦。
我們彼此祝福,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