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香川五郎,早上八點一到公司就拿起電話。他昨天下定決心,認為自己從一年前就開始左思右想的事情,已經到了執行的時候了。
電話直通到大阪的關係企業東亞技術的董事長室。如香川所預料的,此時,董事長黑岩莞太已經在辦公室,而且,正喝著咖啡。
這通電話三言兩語就結束了,香川董事長掛上電話以後,把祕書叫來。
下個星期一莞太會來東京,你幫我安排下午開會,順便訂一家餐廳。」
而在大阪接完電話的黑岩莞太,正坐在辦公桌前,覺得一頭霧水。
他不懂老闆怎麼會突然叫他去東京一趟呢?怎麼想,都很奇怪。
一定有什麼事吧?他心裏一這麼想,隱隱約約也猜得到是怎麼一回事。
對太陽產業而言,董事長親自打電話給子公司的董事長是很少見的。但是,黑岩卻是一個例外。
早年他在總公司擔任相關事業室的室長時,頂頭上司就是當時的常務董事香川。
六年前,東亞技術透過關西某財經界人士牽線,請太陽產業救援。當時,東亞技術公司一年的營業額雖有一百二十億日圓,但卻是一家面臨赤字危機、苟延殘喘的公司。
在經過多方調查以後,黑岩莞太心想:
「難道沒有解救的辦法了嗎?其實這個產業還滿有魅力的。」
另一方面,香川則是謹慎派,抱持「還是放手吧」的態度。
黑岩在四十八歲就當上關係企業的董事長,在太陽產業來說,算是一個極其例外的升遷。但因為赴任的是問題重重的公司,因此公司內部反而同情的聲音居多。
「阿莞再過不久就可以當高階幹部了,幹嘛去那種公司呢?」
但是對於這種看法,黑岩卻一笑置之。
「是我自己想去東亞技術的啊!」
當黑岩莞太跳進一家業績低迷的企業時,人生第一次面臨裁員的決定。
當時的經驗讓他了解,為了讓組織回復活力,必須由組織高層直接出手。
因此,他關閉了一家工廠。同時加強研發新產品,改變營業組織,同時與工會抗爭。
他尋求新的成長策略,將輸贏押注在研發上。
他想時代已經不同了,所以就利用購併(M&A,Mergers & Acquisitions)開始行動。
這段期間他也犯了不少錯。他得到的教訓是,即使思考邏輯不變,但所謂組織也不過就是人的群集而已,如果不能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公司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一轉眼,六年過去了。
儘管經濟不景氣,東亞技術的營業額卻成長了快二倍,達到二百一十億日圓,公司體質健全,如果母公司允許的話,甚至還有機會上市。
隔週,黑岩莞太一抵達東京總公司便直奔董事長室。
今年五十四歲的黑岩,身形高大,精練的體格一副擅長高爾夫球的模樣,與六年前相比,他幹練了許多,仍然習慣用他那雙大眼直視著對方說話。
香川董事長像跟孩子說話似的,劈頭一句:
「莞太,我想把你調回來。」
莞太心想,果然不出所料。
「你回來幫我重整亞斯特事業部。」
香川跟黑岩說,打算讓他以執行董事的身分,擔任亞斯特事業部經理一職。
黑岩莞太卻默默低著頭,臉上浮起一絲微笑。
就香川的解讀來說,黑岩等於是說:
「是,了解。」
黑岩雖然臉上一副淡定,但內心卻波濤洶湧,揣測著這算是高升?還是不幸的開始呢?
亞斯特事業部經理級的同仁有不少人比黑岩資深。當這些同仁的臉,如同池塘裏的青蛙此起彼落地浮現在他腦海時,黑岩的心沉了一下。
「董事長,那個事業部在虧損之前,已經將近十年業績都沒有進展了。只有大刀闊斧地改革才能得救。這樣一來,恐怕要雞飛狗跳了。」
香川了解公司的現況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非得要找一個外來者,否則無法改革。
「到目前為止誰都沒有力行到底,所以你這次一定要來真的。」
這時,黑岩投了一記快速球,問說: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您考慮『裁撤部門』嗎?」
香川心頭一震,看著黑岩,心想如果有裁撤事業部門的打算,就不用特地把莞太叫回來。
直到最近,日本經營者的腦海裏才有裁撤、轉賣、購併事業部,或是管理買下(MBO,Management Buy Out)等現實的選項。
「黑岩,如果真到非不得已,也只能這麼做了。」
他說:「高層應該要讓員工知道他的『決心』。如果這個部門重整失敗的話,就只有賣掉或裁撤,沒有其他的方法。」
黑岩莞太抱持相同看法,他很清楚,根除員工天真散漫的心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斷絕後路。
就如同日產汽車一樣,愚鈍的組織讓他們連續二十六年失去市場,公司內部卻缺乏危機的共識,當失去所有的選擇時,最後只能向外求援,而且還是靠外國人來進行改革。
同樣的,亞斯特事業部如果五年前就能換一個治本策略,就不用如此費事的重建了。
然而,一家焦頭爛額的企業如果放任不管,問題的根本就會變得愈加複雜,最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待續)症狀13對於業績低迷的事業而言,時間的經過意味著「原因與結果的因果關係更加複雜,以致找不到解決的按鈕(切入點)」或者「選項變少」。本書的案例並非教導如何花費時間改善問題,而是如何以最短的時間,用根本的方法將公司從窮山惡水中起死回生。但是,這種做法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董事長,您給我多少時間呢?」
黑岩莞太盯著香川的臉,詢問改革的時間表。
「最多兩年。」
莞太本來以為他要說一年的,因此鬆了一口氣。如果是美國那種只關心自己酬勞的經營者的話,說不定只肯給半年呢!
「算我十月一日到任好了,我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了解狀況,然後再花三、四個月找出改革的方法,制定基本方針。」
香川一邊聽著一邊盤算。他決定用下半年的時間來準備,讓莞太從明年四月起新的年度開始時,進行真正的改革。
「最好改革第一年的下半期就能讓單月的業績出現盈餘,否則第二年就很難全盤黑字。」
這個要求是香川自己提出的,但當黑岩爽朗地一口答應時,他倒是愣了一下。然後,一邊笑著掩飾自己的矛盾說:
「嗯,正中我的下懷。那你就去研擬根本的改革辦法吧!」
「好,我也有心理準備,如果兩年內我無法讓業績達成黑字的話,我就辭職。」
董事長香川五郎聽了以後,既驚又喜。
眼前的黑岩莞太甚至預想到事業裁撤這一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他已經展現他「經營者的決心」。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這個角色塑造得太有型了。但是,莞太已經下定決心。
不論如何,這個任務已經是非接不可。因此,如果要做的話,就放手一搏吧!因此黑岩打算站在「經營者」的立場行動。
這對於跳脫不了上班族意識的人是很難說出口的。但他卻是在風險中穿梭、早已習慣「風裏來、雨裏去」的人。
「你既然有心為這個工作鞠躬盡瘁,那就放手去做吧!」
黑岩莞太的說法
我雖然來亞斯特事業部才一個月,但已經在公司內部到處走動過了。連終端客戶包括關東、名古屋、大阪周邊跑了十五家左右。代理店也去拜訪過了。
我雖然預計到這個月底為止盡量走動,但我想我已經看得差不多了。
六年前我去東亞技術時,花了近半年才看出一點實際狀況。
在不知不覺中,我覺得自己的經營經驗或對事物的看法變豐富了。
話說回來,你不覺得我在面談時都問得很細嗎?
公司內部好像有人很驚訝我的做法。他們認為我都身為上市公司的高階幹部了,應該顧全身分,就大局全盤思考才對。
但這卻是錯誤的想法。
因為情況不佳的公司,「高層所談的大局策略」與「第一線的實際狀況」根本連結不上。
症狀45 公司缺乏綜合分析能力與經營概念。停滯的企業如果只在策略上做文章也改變不了事實,但光是處理現場的問題也同樣無濟於事。雙方各自為政是不行的,一定得一起拿到檯面上解決才行。
因此,我才會親自去最底層,將第一線的黑盒子撬開,從那裏出發,並描繪整體與部分互不矛盾且緊密結合的一張圖。
即便如此,如果是你的話,會用怎樣的架構(framework)來整理這個組織的病狀呢?
這個事業部的幹部是要在經營會議中,就是那個死氣沉沉的大型會議上,決定研發方針的。
但那個時候,他們連商品對客戶的真正好處卻都沒有討論過。
花錢研發出商品以後就交給產品經理,在那個時候才開始想該怎麼賣給客戶。
商品做出來以後才去想,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但是,還有更奇怪的事情等著呢。
亞斯特工廠銷售系統的吉本董事長負責C至F商品群,但是對新商品總是不屑一顧,他只推廣他有興趣的商品。
總而言之,花了一大筆錢與時間所研發出來的新商品,卻因為工廠銷售系統的想法而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
當我再去亞斯特工廠銷售系統的分店時,分店長用一句「地域性」,就讓總公司的銷售策略轉彎了。
如果以為結果就只是這樣的話,還早得很呢!
如果去問終端的業務,他們就會說:「隨便賣什麼都行。」因此,連總公司的方針、分店長的分針都極有可能在業務身上煙消雲散。
有趣的是,當我與業務們在一起時,他們卻表現出被逼著去打一場不可能的敗仗,一副受害者的模樣。
但去研發部門的話,工程師也是籠罩在受害者意識中。他們心裏想著,我們拚命研發出新商品,可是工廠卻不當一回事,業務也不努力推廣。
當我去工廠時,他們心裏卻想大家從早忙到晚,但是新商品的設計很奇怪,而業務老是將一些無聊的客訴問題推給工廠……。
一家營運不當的公司,各個功能組織都會累積著受害者意識。而且,大家都覺得公司整體的赤字或打敗仗都跟自己無關。
然而這幾年來,當公司想打破僵局時,卻因為缺乏領導力,使得組織變更或人事異動頻繁而半途而廢。員工也都覺得很失望。(待續)症狀46 公司缺乏貫穿整體事業的劇本,組織中各個等級的策略有名無實。
症狀47 治標不治本的療法,讓組織變更或人事異動頻繁,因為毫無成效,導致員工對改革感到疲乏。
以上的事情都是我在亞斯特事業部中,自己四處遊走之後所得到的實際面貌。總而言之,公司中找不到一以貫之的故事。
我想從今而後,我所推廣的改革需要有中心概念。
我需要看清楚問題的根本所在,鞏固基本思想,有心理準備堅持下去並貫徹到底。
對於我而言,這個基本的切入面便是如此。
亞斯特事業部只是一個小組織,但從研發→生產→業務→客戶的距離卻架構得異常遙遠。
本公司中研發工程師所想的事與業務末稍所做的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雙方溝通不良,大家分崩離析,於是公司的策略就半途而廢了。
我們周遭的一般員工,卻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變得很官僚;但如果跟他們說,難免他們會心有不平。我該如何讓他們理解,如何讓這家公司變得敏銳呢?
如果我們的動作能比對手更快,更徹底的話,應該還有轉敗為勝的機會。
還有兩年的時間,事情會怎麼發展呢?
遭到埋沒的人才
黑岩莞太到亞斯特事業部上任二個月後的十二月一日,啟動改革任務小組以研擬事業改革的劇本。
這個部門仍然每月持續虧損,已經沒有時間讓大家和樂融融相互討論。
無法跳脫既有框架的人,就不可能大刀闊斧地打開這個困境。這是黑岩在重整東亞技術時的親身體驗。
重點1 改革小組的人選對改革的成敗有極重大的影響。改革小組中尤其不能有玩弄「派系鬥爭」的人。
小組成員必須是亞斯特事業部中有稜有角的人,但如果找了一匹不合群的孤狼,也會讓人頭痛不已。
他們需有解決問題治本方法的意願與不畏風險的骨氣。能夠新鮮獨到地闡述自己的意見,將大家團結起來。
黑岩相信公司裏,絕對埋沒著幾位素質愈磨愈亮的人才。
「人選的關鍵在於骨氣與邏輯性。只要具備這兩種條件,再來狠狠鍛鍊他們就好,這樣馬上就能發光發亮了。」
黑岩在面談的時候一開始最在意的是川端祐二(五十歲)。
黑岩將川端祐二找來說明任務小組的工作以後,川端就毫不猶豫地躍躍欲試。他的態度很像黑岩當初去見香川董事長時所展現的決心。
就這樣黑岩、五十嵐與川端三人形成改革小組的主導成員。
第二天他們就開始挑選小組成員。川端祐二也推薦了幾位候選人,這份名單與黑岩的重疊性很高。
總算決定了專職的四位小組成員。
除了熟悉生產製程的川端祐二以外,還有在前一章出現的D商品群產品經理星鐵也課長(三十九歲)與研發中心的工程師貓田洋次課長(四十五歲)。
再加上亞斯特工廠銷售系統營業企劃室的課長古手川修(四十一歲)。
除了這四位以外,另有四位留在原單位任職,必要時才支援的兼職成員。
這八名中階主管不只代表了各個年齡層,在某種程度上還涵蓋了這六大商品群的知識與從研發到業務各種不同功能的組織經驗,形成一個「跨功能(cross-functional)」的組合。
沒有不可能的事
改革任務小組第一次的會議就是三天兩夜的集訓。大家星期四早上十點在伊豆半島伊東的太陽產業研習所集合。
黑岩說開會吧,大家就圍著會議桌坐了下來。
黑岩靜靜地在白色的牆上放映一張投影片。
下定決心
各位已經無法置身事外
站在經營者的視野 這是你的宿命
越是逃避 事情越是不上不下
前兩個月是勝負關鍵
黑岩莞太翹著腿,一派輕鬆地開口說話。但是,大家看著那張投影片,卻一點也輕鬆不起來。
「你們將大半的人生都賭在這家公司上,但是,這個事業如果倒了,你們的人生就會天翻地覆……換句話說,你們這個世代正站在人生的交叉口呢。」
黑岩打算從這個世代裏挑選出未來的經營儲備人才。
「我們的任務是從現在起,要在四個月內,也就是說最晚在三月底之前,提出事業部可行的改革方案。」
「你們的討論範圍沒有所謂的禁地,想到什麼都可以儘管放心開口明說,不管是要結束事業,關閉工廠,裁撤多餘的部門,改變銷售路線等等……。即使你們覺得該叫誰走路,也沒有關係;因為,改革不可能不牽涉到人事問題……我希望你們能夠做全方位的考慮……因為,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一般的經營者的話,一定不會這麼說。他們喜歡預設討論的範圍或主題。因為如果那些年輕員工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方案的話,那就有得頭疼了。
然而,高層這麼開誠布公地丟出問題,反而是輪到年輕一輩頭痛了。(待續)重點3 在剛開始檢討改革劇本時不能侷限選項。找問題時應盡可能擴大範圍,等看到問題本質以後再進行篩選。
老實說,星鐵也還沒有融入這個小組,他抱著猶豫的心情來伊東,但一來就馬上感受到「這次與以前的改革不同」。
黑岩才不過說了幾分鐘的話,就將過去改革花了半年也做不到的事給做到了,他當真嚇了一大跳。
而且突然要他們去思考這樣龐大的內容,自己該想些什麼?該用什麼方法?從什麼地方著手呢?
對這些沒有經營經驗的中階主管而言,過去從未處理過的各種大量的數位與類比訊號開始突然在他們的腦細胞中穿梭。
星鐵也的腦中還沒有足夠的「辦公桌」或「抽屜」,可以整理這些資訊。
接下來,腦細胞開始不知如何處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了。換句話說,這也是人類的煩惱或者混沌的開始。大家的狀況都一樣。
然而,組織想要「變化」或「成長」的話,就無法避開混沌的局面。
跟先前提到的所謂「事件」的話題一樣,為了讓組織產生變化,反而需要故意讓局面變得混沌不清。
重點4 不管是人類或組織當面臨「混沌(chaos)邊緣」,也就是從秩序掉落至混沌的緊要關頭時,就會促進腦細胞活動,創思源源不斷,行動變得柔軟圓滑,以便盡快適應新的變化。
當一家公司死氣沉沉時,這個流程都是遲鈍停滯的。員工受限於以前的秩序,害怕靠近「混沌邊緣」。
俗諺云「需要為發明之母」,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混沌為變化之母」。
就這層涵義而言,任務小組的成員目前不管喜不喜歡,都已經開始進入從未經歷過的「混沌邊緣」。
黑岩繼續說下去:
「改革任務小組應該找出能讓這項事業賺錢,打一場『勝仗』的方法。不過,如果清楚知道這是無法達成的話,應該馬上研擬『裁撤事業』的對策。」
香川董事長與事業部經理二人,已經在公開場合表示過這個最壞的打算。
「你們要想如何將財務的損失降到最低,以裁撤這個事業。只要你們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來思考,當然就會想到這一步。」
重點5 所謂「最壞的劇本」,是變革的努力無法順利進行時的停損點,領導者對於這點需要事先有某種程度的打算。
這個言論又讓星鐵也的心沉重了起來。如果有個萬一的話,就像是拿個鏟子自掘墳墓。黑岩的意思是,連改革的步驟都得他們自己來想。
強烈的反省
這時,黑岩莞太接著說明這個任務小組的指導體制。
「這次改革的總責任者是我,任務小組也由我直接指揮。但是,我無法與你們隨時在一起,工作的進度管理等實務上的事情由川端擔任小組組長來負責。」
接著,黑岩跟大家介紹策略顧問五十嵐直樹。
「五十嵐先生曾陪我重建東亞技術。我們兩個就像戰友一樣。」
用到戰友這個名詞可見不是簡單的交情。川端祐二覺得有點羨慕。他想著這二人過去到底做了些什麼呢?
「我們的工作不能用業餘療法進行。一切的想法或具體的工作步驟等,都聽五十嵐先生的指示。五十嵐先生相當於我的代理人,我希望你們將他的指示當作我的指示。」
川端祐二跟著五十嵐已經快二週,彼此合作無間。
「對你們來說,五十嵐先生就好像特訓營的指導教官一樣(笑)。」
五十嵐直樹站了起來。
他今年四十九歲,比川端祐二小一歲,但看起來反而比較老成。
「我這一個月左右,陪同黑岩經理在公司內進行面談。我的感想是,事業都已經弄到這個地步了,公司裏卻沒人說得清楚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原因不明,造成沒有人覺得『痛』了。」
如果能夠冷靜地分析原因,就能夠看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還有弄清楚這些問題跟自己的部門或個人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但是,在這家公司中卻看不到嚴格分解問題的跡象。所以,大家心裏只會想:『我很認真工作』『全都是經營者不好』『這是其他部門的問題』。」
重點6 正確的經營行動都是從嚴格的「面對現實」開始。從各種角度眺望,目不轉睛地看清楚「實際狀況」。同時將這個內容分解到「自己可以處理」的大小。
這件事說來簡單,但大部分的經營者卻都逃避現實。
五十嵐接著說:「所以我們集訓的第一天要從徹底找出『打敗仗』的原因開始。再根據這個結果找出改革的按鈕。」(待續)五百張卡片
會議室的牆壁上被貼上白色的壁報紙,五十嵐將任務小組的成員叫來集合。
「現在,我想讓大家將問題寫在卡片上,然後貼在牆壁上整理「改革的切入面」。
壁報紙上分成三大類列出許多項目,以便整理出事業的「強項與弱項」。
A.經營實務(研發、生產、市場調查、銷售、服務等)之強項與弱項
B.策略(長期凌駕競爭對手的策略因素)之強項與弱項
C.組織(商業流程、危機意識、領導素質等)之強項與弱項
「突然叫你們在卡片上寫些什麼,可能大家都一頭霧水吧?那就讓我先寫一些自己的觀點,為大家『拋磚引玉』。」
五十嵐這麼說著,首先提示了一個主題。
●顧客的不滿在哪裏?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大家拿著卡片,回想客戶常有的不滿與抱怨,然後馬上寫下幾個內部的問題點。
但是,也有人不知道客戶有什麼不滿。
每寫下一張卡片,就要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然後自己貼在牆壁上。
他們說好,今天可以提問其他人所寫卡片的內容,但不可以批評。這是為了鼓勵大家表達不同意見。這是改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大家寫出二、三十張卡片,朗讀的聲音中斷之後,五十嵐就接著進行下一個主題。
●對手為何會比我們強?我們輸在哪裏?
還是有人什麼也寫不出來,這個主題的卡片出乎意外的少。員工不知道競爭對手的情況,這是業績低迷的公司必有的特徵。
●部門與部門間的問題點?
●對於領導力的看法。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一提到內部問題,卡片就像水壩潰堤般貼滿牆上。
「你們都太客氣了。你們應該早就一肚子火了吧?不老老實實寫的話,就無法真實傳達喔!」
被五十嵐這麼一激,很多人又重寫了一次。
擔任業務的古手川修一寫出「研發都不將業務的話當一回事」,事業企劃室來的代理課長原田太助接著寫「業務都不想知道研發的想法」。
這時候,工廠來的製造部次長大竹在牆上貼著「工廠與業務總是衝突不斷」,如此一來,牆上就呈現這三個重要部門的縮影。
在會議室中,大家都體驗到在公司裏從未有過的奇異氣氛。
如果是在平時,大家都能冷靜面對這些情緒性的問題,心平氣和地溝通。
●事業策略長期以來的問題點是什麼?
當古手川修寫下「從一開始就沒有策略」,大聲念出來以後,川端與貓田也不約而同地寫下相同的內容,所以大家都笑了出來。但是,大家又感覺隱藏在背後的寂寞,所以就笑不出來了。
此時,已接近黃昏,牆上已經貼滿快五百張卡片。新的卡片幾乎寫不出來了。
一直靜靜在一旁觀察的黑岩莞太,這時開口了。
「全部吐完了?你們對問題的想法全都寫出來了?」
星鐵也回答:
「除了批評那個人缺乏責任、這個人沒有幹勁等等個人的不滿以外,幾乎大家所有的心聲或問題點都寫出來了。」
黑岩雖然不認為怎麼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將大家的心聲全都寫出來,但卻覺得這個時候沒有必要再繼續追究下去了。
然而,大家都一副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卡片貼滿了一整片牆,大家都被這個數目給嚇到了。
「好了,問題是,接下來我們可以從這五百張卡片找出些什麼?」
被他這麼一問,大家都沉默以對。在場的人都靜靜地看著這片牆。
每個人的意見都表達在這五百張卡片中,站開一點看的話,整片牆像是在說:「所以呢?那又怎樣?」似的。
概念的必要性
吃完晚飯後,大家開始整理這五百張卡片。從早上到現在已經工作九個小時了。
製造部的次長大竹政夫自從進來這家公司以來,還沒有用這種方式思考過。青井博雖然年紀最輕,但卻看起來最累。
有人說:「用『KJ法』(譯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所發明的A型圖解法)來整理吧!」其他人又說:「用品質管制(QC,Quality Control)的魚骨理論吧!」
五十嵐早就知道大家會這麼說。然而,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即使大家這麼做,也「於事無補」。
但五十嵐暫時什麼話也不說,看他們怎麼進行。他有這個膽識。他認為這個多此一舉是必要的步驟。(待續)接下來,大家花三個小時把這五百張卡片翻來覆去。
然而,每張卡片都有各種說法可以解釋。
從工廠來的大竹一說:「這張卡片跟這張放一起吧!」負責服務的赤?就說:「不,跟這邊也有關連。」青井則一旁插嘴說:「不對,還是放回去比較好。」年紀最大的川端出來打圓場:「那麼就這樣吧……」
不同看法或態度相互撞擊,就是希望能引起各種溝通。
變革的第一步首先是認清眼前的事實就是事實,同時讓不同的見解或各種價值觀浮出檯面,並互相承認彼此的差異。
因此,需要有面對現實的心。
然而,這卻是一個成效不多的工作。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看不出來他們所整理的工作有何意義。當時鐘的時針指向十點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開始感到不安。
五十嵐感受到這種氛圍,因此說:
「大家休息一下,你們的討論好像都在原地打轉呢!」
他一邊笑一邊說著:
「你們看,這個樣子,就好像我們部門遲遲無法改革一樣呢!」
組織內部各種看法或大家不同的態度,即使勉強讓它們浮上檯面也只是改革的第一步,但光是如此反而會加深彼此的對立,或讓局面變得混沌不清。
因為只要一進入衝突的狀態,組織就不會想辦法解決。
這十年內亞斯特事業部重複著這種封閉狀態。
五十嵐跟大家解釋他們找不到出口的原因:
「大家都試著將這些問題分門別類了。但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如何分類。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
小組成員繼續工作著,可是誰也沒有答案。過了一會兒,五十嵐揭曉答案:
「大家應該參考的是思考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概念(concept)。如果缺乏彼此認知的共同基礎,也就是說,當每位員工所信仰的思考方法、理論、概念或思想等各自不同時,根本無法集體整理現實問題。」
現在大家是用打地鼠的方式各別討論眼前紛雜的問題。這是因為員工對於「事物」各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就會打混仗。
「如果,大家能夠分享共同的概念的話,就能夠開始分析或討論共同的標準。」
因此,大家開始整理身邊的問題點,希望能在同樣的向量(vector)下找出解決的邏輯。這下子,總算大家的能量聚集在一起。
重點8 組織變革時,重要的是需由高層提示「概念」、「理論」、「工具」等以便員工分享。當然這些內容都需要簡潔且強而有力。
五十嵐的這番話等於是說:「當員工產生新的『共通語言』時,改善的流程才從此開始。這是建立新組織文化的第一步。」
「什麼是概念呢?這個留待明天早上來做吧!」
「先喝一杯吧!」
五十嵐一邊看著時鐘一邊說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餐廳將準備好的飲料、冰塊送進來。
事業部經理黑岩一口氣乾掉加水的威士忌,重新開口:
「這面牆壁代表著歷任事業部經理的煩惱。」
一時間,大家都聽不懂他的意思。
「現實中,與其不知道如何是好,倒不如亂搞一通。這就是歷任經營者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公司內部的意見遠超過這五百張卡片,大家情緒不滿升高,有時卑鄙地相互對立,在看不到出口的封閉狀態中堆積心中的鬱悶。
黑岩認為歷任經營者枉顧現實,除了打地鼠,卻提不出解決辦法。
「經營者需要提示出概念,可是哪那麼簡單呢?你們閉上眼睛當成沒看到這個現實的話,時間就這麼過去了。這次一定得找出個答案。還剩四個月。好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問我們該怎麼辦?誰也不知道啊!大家都是一副困惑的樣子。
但是,黑岩看看大家的臉及牆上的卡片,說了:
「事實上,這個答案大家其實都已經知道了,答案就在你們之中,在這面牆上。但是,如果不將這個混沌的局面整理成一個故事,是看不清楚的。」
他這番話背後的意義非常深遠,幾乎可以適用在所有的企業改革,但大家也是聽聽就算了。黑岩話中的意思,在他們這個階段還無法理解。
電話直通到大阪的關係企業東亞技術的董事長室。如香川所預料的,此時,董事長黑岩莞太已經在辦公室,而且,正喝著咖啡。
這通電話三言兩語就結束了,香川董事長掛上電話以後,把祕書叫來。
下個星期一莞太會來東京,你幫我安排下午開會,順便訂一家餐廳。」
而在大阪接完電話的黑岩莞太,正坐在辦公桌前,覺得一頭霧水。
他不懂老闆怎麼會突然叫他去東京一趟呢?怎麼想,都很奇怪。
一定有什麼事吧?他心裏一這麼想,隱隱約約也猜得到是怎麼一回事。
對太陽產業而言,董事長親自打電話給子公司的董事長是很少見的。但是,黑岩卻是一個例外。
早年他在總公司擔任相關事業室的室長時,頂頭上司就是當時的常務董事香川。
六年前,東亞技術透過關西某財經界人士牽線,請太陽產業救援。當時,東亞技術公司一年的營業額雖有一百二十億日圓,但卻是一家面臨赤字危機、苟延殘喘的公司。
在經過多方調查以後,黑岩莞太心想:
「難道沒有解救的辦法了嗎?其實這個產業還滿有魅力的。」
另一方面,香川則是謹慎派,抱持「還是放手吧」的態度。
黑岩在四十八歲就當上關係企業的董事長,在太陽產業來說,算是一個極其例外的升遷。但因為赴任的是問題重重的公司,因此公司內部反而同情的聲音居多。
「阿莞再過不久就可以當高階幹部了,幹嘛去那種公司呢?」
但是對於這種看法,黑岩卻一笑置之。
「是我自己想去東亞技術的啊!」
當黑岩莞太跳進一家業績低迷的企業時,人生第一次面臨裁員的決定。
當時的經驗讓他了解,為了讓組織回復活力,必須由組織高層直接出手。
因此,他關閉了一家工廠。同時加強研發新產品,改變營業組織,同時與工會抗爭。
他尋求新的成長策略,將輸贏押注在研發上。
他想時代已經不同了,所以就利用購併(M&A,Mergers & Acquisitions)開始行動。
這段期間他也犯了不少錯。他得到的教訓是,即使思考邏輯不變,但所謂組織也不過就是人的群集而已,如果不能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公司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一轉眼,六年過去了。
儘管經濟不景氣,東亞技術的營業額卻成長了快二倍,達到二百一十億日圓,公司體質健全,如果母公司允許的話,甚至還有機會上市。
隔週,黑岩莞太一抵達東京總公司便直奔董事長室。
今年五十四歲的黑岩,身形高大,精練的體格一副擅長高爾夫球的模樣,與六年前相比,他幹練了許多,仍然習慣用他那雙大眼直視著對方說話。
香川董事長像跟孩子說話似的,劈頭一句:
「莞太,我想把你調回來。」
莞太心想,果然不出所料。
「你回來幫我重整亞斯特事業部。」
香川跟黑岩說,打算讓他以執行董事的身分,擔任亞斯特事業部經理一職。
黑岩莞太卻默默低著頭,臉上浮起一絲微笑。
就香川的解讀來說,黑岩等於是說:
「是,了解。」
黑岩雖然臉上一副淡定,但內心卻波濤洶湧,揣測著這算是高升?還是不幸的開始呢?
亞斯特事業部經理級的同仁有不少人比黑岩資深。當這些同仁的臉,如同池塘裏的青蛙此起彼落地浮現在他腦海時,黑岩的心沉了一下。
「董事長,那個事業部在虧損之前,已經將近十年業績都沒有進展了。只有大刀闊斧地改革才能得救。這樣一來,恐怕要雞飛狗跳了。」
香川了解公司的現況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非得要找一個外來者,否則無法改革。
「到目前為止誰都沒有力行到底,所以你這次一定要來真的。」
這時,黑岩投了一記快速球,問說: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您考慮『裁撤部門』嗎?」
香川心頭一震,看著黑岩,心想如果有裁撤事業部門的打算,就不用特地把莞太叫回來。
直到最近,日本經營者的腦海裏才有裁撤、轉賣、購併事業部,或是管理買下(MBO,Management Buy Out)等現實的選項。
「黑岩,如果真到非不得已,也只能這麼做了。」
他說:「高層應該要讓員工知道他的『決心』。如果這個部門重整失敗的話,就只有賣掉或裁撤,沒有其他的方法。」
黑岩莞太抱持相同看法,他很清楚,根除員工天真散漫的心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斷絕後路。
就如同日產汽車一樣,愚鈍的組織讓他們連續二十六年失去市場,公司內部卻缺乏危機的共識,當失去所有的選擇時,最後只能向外求援,而且還是靠外國人來進行改革。
同樣的,亞斯特事業部如果五年前就能換一個治本策略,就不用如此費事的重建了。
然而,一家焦頭爛額的企業如果放任不管,問題的根本就會變得愈加複雜,最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待續)症狀13對於業績低迷的事業而言,時間的經過意味著「原因與結果的因果關係更加複雜,以致找不到解決的按鈕(切入點)」或者「選項變少」。本書的案例並非教導如何花費時間改善問題,而是如何以最短的時間,用根本的方法將公司從窮山惡水中起死回生。但是,這種做法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董事長,您給我多少時間呢?」
黑岩莞太盯著香川的臉,詢問改革的時間表。
「最多兩年。」
莞太本來以為他要說一年的,因此鬆了一口氣。如果是美國那種只關心自己酬勞的經營者的話,說不定只肯給半年呢!
「算我十月一日到任好了,我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了解狀況,然後再花三、四個月找出改革的方法,制定基本方針。」
香川一邊聽著一邊盤算。他決定用下半年的時間來準備,讓莞太從明年四月起新的年度開始時,進行真正的改革。
「最好改革第一年的下半期就能讓單月的業績出現盈餘,否則第二年就很難全盤黑字。」
這個要求是香川自己提出的,但當黑岩爽朗地一口答應時,他倒是愣了一下。然後,一邊笑著掩飾自己的矛盾說:
「嗯,正中我的下懷。那你就去研擬根本的改革辦法吧!」
「好,我也有心理準備,如果兩年內我無法讓業績達成黑字的話,我就辭職。」
董事長香川五郎聽了以後,既驚又喜。
眼前的黑岩莞太甚至預想到事業裁撤這一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他已經展現他「經營者的決心」。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這個角色塑造得太有型了。但是,莞太已經下定決心。
不論如何,這個任務已經是非接不可。因此,如果要做的話,就放手一搏吧!因此黑岩打算站在「經營者」的立場行動。
這對於跳脫不了上班族意識的人是很難說出口的。但他卻是在風險中穿梭、早已習慣「風裏來、雨裏去」的人。
「你既然有心為這個工作鞠躬盡瘁,那就放手去做吧!」
黑岩莞太的說法
我雖然來亞斯特事業部才一個月,但已經在公司內部到處走動過了。連終端客戶包括關東、名古屋、大阪周邊跑了十五家左右。代理店也去拜訪過了。
我雖然預計到這個月底為止盡量走動,但我想我已經看得差不多了。
六年前我去東亞技術時,花了近半年才看出一點實際狀況。
在不知不覺中,我覺得自己的經營經驗或對事物的看法變豐富了。
話說回來,你不覺得我在面談時都問得很細嗎?
公司內部好像有人很驚訝我的做法。他們認為我都身為上市公司的高階幹部了,應該顧全身分,就大局全盤思考才對。
但這卻是錯誤的想法。
因為情況不佳的公司,「高層所談的大局策略」與「第一線的實際狀況」根本連結不上。
症狀45 公司缺乏綜合分析能力與經營概念。停滯的企業如果只在策略上做文章也改變不了事實,但光是處理現場的問題也同樣無濟於事。雙方各自為政是不行的,一定得一起拿到檯面上解決才行。
因此,我才會親自去最底層,將第一線的黑盒子撬開,從那裏出發,並描繪整體與部分互不矛盾且緊密結合的一張圖。
即便如此,如果是你的話,會用怎樣的架構(framework)來整理這個組織的病狀呢?
這個事業部的幹部是要在經營會議中,就是那個死氣沉沉的大型會議上,決定研發方針的。
但那個時候,他們連商品對客戶的真正好處卻都沒有討論過。
花錢研發出商品以後就交給產品經理,在那個時候才開始想該怎麼賣給客戶。
商品做出來以後才去想,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但是,還有更奇怪的事情等著呢。
亞斯特工廠銷售系統的吉本董事長負責C至F商品群,但是對新商品總是不屑一顧,他只推廣他有興趣的商品。
總而言之,花了一大筆錢與時間所研發出來的新商品,卻因為工廠銷售系統的想法而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
當我再去亞斯特工廠銷售系統的分店時,分店長用一句「地域性」,就讓總公司的銷售策略轉彎了。
如果以為結果就只是這樣的話,還早得很呢!
如果去問終端的業務,他們就會說:「隨便賣什麼都行。」因此,連總公司的方針、分店長的分針都極有可能在業務身上煙消雲散。
有趣的是,當我與業務們在一起時,他們卻表現出被逼著去打一場不可能的敗仗,一副受害者的模樣。
但去研發部門的話,工程師也是籠罩在受害者意識中。他們心裏想著,我們拚命研發出新商品,可是工廠卻不當一回事,業務也不努力推廣。
當我去工廠時,他們心裏卻想大家從早忙到晚,但是新商品的設計很奇怪,而業務老是將一些無聊的客訴問題推給工廠……。
一家營運不當的公司,各個功能組織都會累積著受害者意識。而且,大家都覺得公司整體的赤字或打敗仗都跟自己無關。
然而這幾年來,當公司想打破僵局時,卻因為缺乏領導力,使得組織變更或人事異動頻繁而半途而廢。員工也都覺得很失望。(待續)症狀46 公司缺乏貫穿整體事業的劇本,組織中各個等級的策略有名無實。
症狀47 治標不治本的療法,讓組織變更或人事異動頻繁,因為毫無成效,導致員工對改革感到疲乏。
以上的事情都是我在亞斯特事業部中,自己四處遊走之後所得到的實際面貌。總而言之,公司中找不到一以貫之的故事。
我想從今而後,我所推廣的改革需要有中心概念。
我需要看清楚問題的根本所在,鞏固基本思想,有心理準備堅持下去並貫徹到底。
對於我而言,這個基本的切入面便是如此。
亞斯特事業部只是一個小組織,但從研發→生產→業務→客戶的距離卻架構得異常遙遠。
本公司中研發工程師所想的事與業務末稍所做的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雙方溝通不良,大家分崩離析,於是公司的策略就半途而廢了。
我們周遭的一般員工,卻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變得很官僚;但如果跟他們說,難免他們會心有不平。我該如何讓他們理解,如何讓這家公司變得敏銳呢?
如果我們的動作能比對手更快,更徹底的話,應該還有轉敗為勝的機會。
還有兩年的時間,事情會怎麼發展呢?
遭到埋沒的人才
黑岩莞太到亞斯特事業部上任二個月後的十二月一日,啟動改革任務小組以研擬事業改革的劇本。
這個部門仍然每月持續虧損,已經沒有時間讓大家和樂融融相互討論。
無法跳脫既有框架的人,就不可能大刀闊斧地打開這個困境。這是黑岩在重整東亞技術時的親身體驗。
重點1 改革小組的人選對改革的成敗有極重大的影響。改革小組中尤其不能有玩弄「派系鬥爭」的人。
小組成員必須是亞斯特事業部中有稜有角的人,但如果找了一匹不合群的孤狼,也會讓人頭痛不已。
他們需有解決問題治本方法的意願與不畏風險的骨氣。能夠新鮮獨到地闡述自己的意見,將大家團結起來。
黑岩相信公司裏,絕對埋沒著幾位素質愈磨愈亮的人才。
「人選的關鍵在於骨氣與邏輯性。只要具備這兩種條件,再來狠狠鍛鍊他們就好,這樣馬上就能發光發亮了。」
黑岩在面談的時候一開始最在意的是川端祐二(五十歲)。
黑岩將川端祐二找來說明任務小組的工作以後,川端就毫不猶豫地躍躍欲試。他的態度很像黑岩當初去見香川董事長時所展現的決心。
就這樣黑岩、五十嵐與川端三人形成改革小組的主導成員。
第二天他們就開始挑選小組成員。川端祐二也推薦了幾位候選人,這份名單與黑岩的重疊性很高。
總算決定了專職的四位小組成員。
除了熟悉生產製程的川端祐二以外,還有在前一章出現的D商品群產品經理星鐵也課長(三十九歲)與研發中心的工程師貓田洋次課長(四十五歲)。
再加上亞斯特工廠銷售系統營業企劃室的課長古手川修(四十一歲)。
除了這四位以外,另有四位留在原單位任職,必要時才支援的兼職成員。
這八名中階主管不只代表了各個年齡層,在某種程度上還涵蓋了這六大商品群的知識與從研發到業務各種不同功能的組織經驗,形成一個「跨功能(cross-functional)」的組合。
沒有不可能的事
改革任務小組第一次的會議就是三天兩夜的集訓。大家星期四早上十點在伊豆半島伊東的太陽產業研習所集合。
黑岩說開會吧,大家就圍著會議桌坐了下來。
黑岩靜靜地在白色的牆上放映一張投影片。
下定決心
各位已經無法置身事外
站在經營者的視野 這是你的宿命
越是逃避 事情越是不上不下
前兩個月是勝負關鍵
黑岩莞太翹著腿,一派輕鬆地開口說話。但是,大家看著那張投影片,卻一點也輕鬆不起來。
「你們將大半的人生都賭在這家公司上,但是,這個事業如果倒了,你們的人生就會天翻地覆……換句話說,你們這個世代正站在人生的交叉口呢。」
黑岩打算從這個世代裏挑選出未來的經營儲備人才。
「我們的任務是從現在起,要在四個月內,也就是說最晚在三月底之前,提出事業部可行的改革方案。」
「你們的討論範圍沒有所謂的禁地,想到什麼都可以儘管放心開口明說,不管是要結束事業,關閉工廠,裁撤多餘的部門,改變銷售路線等等……。即使你們覺得該叫誰走路,也沒有關係;因為,改革不可能不牽涉到人事問題……我希望你們能夠做全方位的考慮……因為,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一般的經營者的話,一定不會這麼說。他們喜歡預設討論的範圍或主題。因為如果那些年輕員工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方案的話,那就有得頭疼了。
然而,高層這麼開誠布公地丟出問題,反而是輪到年輕一輩頭痛了。(待續)重點3 在剛開始檢討改革劇本時不能侷限選項。找問題時應盡可能擴大範圍,等看到問題本質以後再進行篩選。
老實說,星鐵也還沒有融入這個小組,他抱著猶豫的心情來伊東,但一來就馬上感受到「這次與以前的改革不同」。
黑岩才不過說了幾分鐘的話,就將過去改革花了半年也做不到的事給做到了,他當真嚇了一大跳。
而且突然要他們去思考這樣龐大的內容,自己該想些什麼?該用什麼方法?從什麼地方著手呢?
對這些沒有經營經驗的中階主管而言,過去從未處理過的各種大量的數位與類比訊號開始突然在他們的腦細胞中穿梭。
星鐵也的腦中還沒有足夠的「辦公桌」或「抽屜」,可以整理這些資訊。
接下來,腦細胞開始不知如何處理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了。換句話說,這也是人類的煩惱或者混沌的開始。大家的狀況都一樣。
然而,組織想要「變化」或「成長」的話,就無法避開混沌的局面。
跟先前提到的所謂「事件」的話題一樣,為了讓組織產生變化,反而需要故意讓局面變得混沌不清。
重點4 不管是人類或組織當面臨「混沌(chaos)邊緣」,也就是從秩序掉落至混沌的緊要關頭時,就會促進腦細胞活動,創思源源不斷,行動變得柔軟圓滑,以便盡快適應新的變化。
當一家公司死氣沉沉時,這個流程都是遲鈍停滯的。員工受限於以前的秩序,害怕靠近「混沌邊緣」。
俗諺云「需要為發明之母」,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混沌為變化之母」。
就這層涵義而言,任務小組的成員目前不管喜不喜歡,都已經開始進入從未經歷過的「混沌邊緣」。
黑岩繼續說下去:
「改革任務小組應該找出能讓這項事業賺錢,打一場『勝仗』的方法。不過,如果清楚知道這是無法達成的話,應該馬上研擬『裁撤事業』的對策。」
香川董事長與事業部經理二人,已經在公開場合表示過這個最壞的打算。
「你們要想如何將財務的損失降到最低,以裁撤這個事業。只要你們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來思考,當然就會想到這一步。」
重點5 所謂「最壞的劇本」,是變革的努力無法順利進行時的停損點,領導者對於這點需要事先有某種程度的打算。
這個言論又讓星鐵也的心沉重了起來。如果有個萬一的話,就像是拿個鏟子自掘墳墓。黑岩的意思是,連改革的步驟都得他們自己來想。
強烈的反省
這時,黑岩莞太接著說明這個任務小組的指導體制。
「這次改革的總責任者是我,任務小組也由我直接指揮。但是,我無法與你們隨時在一起,工作的進度管理等實務上的事情由川端擔任小組組長來負責。」
接著,黑岩跟大家介紹策略顧問五十嵐直樹。
「五十嵐先生曾陪我重建東亞技術。我們兩個就像戰友一樣。」
用到戰友這個名詞可見不是簡單的交情。川端祐二覺得有點羨慕。他想著這二人過去到底做了些什麼呢?
「我們的工作不能用業餘療法進行。一切的想法或具體的工作步驟等,都聽五十嵐先生的指示。五十嵐先生相當於我的代理人,我希望你們將他的指示當作我的指示。」
川端祐二跟著五十嵐已經快二週,彼此合作無間。
「對你們來說,五十嵐先生就好像特訓營的指導教官一樣(笑)。」
五十嵐直樹站了起來。
他今年四十九歲,比川端祐二小一歲,但看起來反而比較老成。
「我這一個月左右,陪同黑岩經理在公司內進行面談。我的感想是,事業都已經弄到這個地步了,公司裏卻沒人說得清楚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原因不明,造成沒有人覺得『痛』了。」
如果能夠冷靜地分析原因,就能夠看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還有弄清楚這些問題跟自己的部門或個人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但是,在這家公司中卻看不到嚴格分解問題的跡象。所以,大家心裏只會想:『我很認真工作』『全都是經營者不好』『這是其他部門的問題』。」
重點6 正確的經營行動都是從嚴格的「面對現實」開始。從各種角度眺望,目不轉睛地看清楚「實際狀況」。同時將這個內容分解到「自己可以處理」的大小。
這件事說來簡單,但大部分的經營者卻都逃避現實。
五十嵐接著說:「所以我們集訓的第一天要從徹底找出『打敗仗』的原因開始。再根據這個結果找出改革的按鈕。」(待續)五百張卡片
會議室的牆壁上被貼上白色的壁報紙,五十嵐將任務小組的成員叫來集合。
「現在,我想讓大家將問題寫在卡片上,然後貼在牆壁上整理「改革的切入面」。
壁報紙上分成三大類列出許多項目,以便整理出事業的「強項與弱項」。
A.經營實務(研發、生產、市場調查、銷售、服務等)之強項與弱項
B.策略(長期凌駕競爭對手的策略因素)之強項與弱項
C.組織(商業流程、危機意識、領導素質等)之強項與弱項
「突然叫你們在卡片上寫些什麼,可能大家都一頭霧水吧?那就讓我先寫一些自己的觀點,為大家『拋磚引玉』。」
五十嵐這麼說著,首先提示了一個主題。
●顧客的不滿在哪裏?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大家拿著卡片,回想客戶常有的不滿與抱怨,然後馬上寫下幾個內部的問題點。
但是,也有人不知道客戶有什麼不滿。
每寫下一張卡片,就要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然後自己貼在牆壁上。
他們說好,今天可以提問其他人所寫卡片的內容,但不可以批評。這是為了鼓勵大家表達不同意見。這是改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大家寫出二、三十張卡片,朗讀的聲音中斷之後,五十嵐就接著進行下一個主題。
●對手為何會比我們強?我們輸在哪裏?
還是有人什麼也寫不出來,這個主題的卡片出乎意外的少。員工不知道競爭對手的情況,這是業績低迷的公司必有的特徵。
●部門與部門間的問題點?
●對於領導力的看法。這會帶來什麼問題?
一提到內部問題,卡片就像水壩潰堤般貼滿牆上。
「你們都太客氣了。你們應該早就一肚子火了吧?不老老實實寫的話,就無法真實傳達喔!」
被五十嵐這麼一激,很多人又重寫了一次。
擔任業務的古手川修一寫出「研發都不將業務的話當一回事」,事業企劃室來的代理課長原田太助接著寫「業務都不想知道研發的想法」。
這時候,工廠來的製造部次長大竹在牆上貼著「工廠與業務總是衝突不斷」,如此一來,牆上就呈現這三個重要部門的縮影。
在會議室中,大家都體驗到在公司裏從未有過的奇異氣氛。
如果是在平時,大家都能冷靜面對這些情緒性的問題,心平氣和地溝通。
●事業策略長期以來的問題點是什麼?
當古手川修寫下「從一開始就沒有策略」,大聲念出來以後,川端與貓田也不約而同地寫下相同的內容,所以大家都笑了出來。但是,大家又感覺隱藏在背後的寂寞,所以就笑不出來了。
此時,已接近黃昏,牆上已經貼滿快五百張卡片。新的卡片幾乎寫不出來了。
一直靜靜在一旁觀察的黑岩莞太,這時開口了。
「全部吐完了?你們對問題的想法全都寫出來了?」
星鐵也回答:
「除了批評那個人缺乏責任、這個人沒有幹勁等等個人的不滿以外,幾乎大家所有的心聲或問題點都寫出來了。」
黑岩雖然不認為怎麼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將大家的心聲全都寫出來,但卻覺得這個時候沒有必要再繼續追究下去了。
然而,大家都一副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卡片貼滿了一整片牆,大家都被這個數目給嚇到了。
「好了,問題是,接下來我們可以從這五百張卡片找出些什麼?」
被他這麼一問,大家都沉默以對。在場的人都靜靜地看著這片牆。
每個人的意見都表達在這五百張卡片中,站開一點看的話,整片牆像是在說:「所以呢?那又怎樣?」似的。
概念的必要性
吃完晚飯後,大家開始整理這五百張卡片。從早上到現在已經工作九個小時了。
製造部的次長大竹政夫自從進來這家公司以來,還沒有用這種方式思考過。青井博雖然年紀最輕,但卻看起來最累。
有人說:「用『KJ法』(譯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所發明的A型圖解法)來整理吧!」其他人又說:「用品質管制(QC,Quality Control)的魚骨理論吧!」
五十嵐早就知道大家會這麼說。然而,他從一開始就知道即使大家這麼做,也「於事無補」。
但五十嵐暫時什麼話也不說,看他們怎麼進行。他有這個膽識。他認為這個多此一舉是必要的步驟。(待續)接下來,大家花三個小時把這五百張卡片翻來覆去。
然而,每張卡片都有各種說法可以解釋。
從工廠來的大竹一說:「這張卡片跟這張放一起吧!」負責服務的赤?就說:「不,跟這邊也有關連。」青井則一旁插嘴說:「不對,還是放回去比較好。」年紀最大的川端出來打圓場:「那麼就這樣吧……」
不同看法或態度相互撞擊,就是希望能引起各種溝通。
變革的第一步首先是認清眼前的事實就是事實,同時讓不同的見解或各種價值觀浮出檯面,並互相承認彼此的差異。
因此,需要有面對現實的心。
然而,這卻是一個成效不多的工作。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看不出來他們所整理的工作有何意義。當時鐘的時針指向十點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開始感到不安。
五十嵐感受到這種氛圍,因此說:
「大家休息一下,你們的討論好像都在原地打轉呢!」
他一邊笑一邊說著:
「你們看,這個樣子,就好像我們部門遲遲無法改革一樣呢!」
組織內部各種看法或大家不同的態度,即使勉強讓它們浮上檯面也只是改革的第一步,但光是如此反而會加深彼此的對立,或讓局面變得混沌不清。
因為只要一進入衝突的狀態,組織就不會想辦法解決。
這十年內亞斯特事業部重複著這種封閉狀態。
五十嵐跟大家解釋他們找不到出口的原因:
「大家都試著將這些問題分門別類了。但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如何分類。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
小組成員繼續工作著,可是誰也沒有答案。過了一會兒,五十嵐揭曉答案:
「大家應該參考的是思考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概念(concept)。如果缺乏彼此認知的共同基礎,也就是說,當每位員工所信仰的思考方法、理論、概念或思想等各自不同時,根本無法集體整理現實問題。」
現在大家是用打地鼠的方式各別討論眼前紛雜的問題。這是因為員工對於「事物」各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就會打混仗。
「如果,大家能夠分享共同的概念的話,就能夠開始分析或討論共同的標準。」
因此,大家開始整理身邊的問題點,希望能在同樣的向量(vector)下找出解決的邏輯。這下子,總算大家的能量聚集在一起。
重點8 組織變革時,重要的是需由高層提示「概念」、「理論」、「工具」等以便員工分享。當然這些內容都需要簡潔且強而有力。
五十嵐的這番話等於是說:「當員工產生新的『共通語言』時,改善的流程才從此開始。這是建立新組織文化的第一步。」
「什麼是概念呢?這個留待明天早上來做吧!」
「先喝一杯吧!」
五十嵐一邊看著時鐘一邊說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餐廳將準備好的飲料、冰塊送進來。
事業部經理黑岩一口氣乾掉加水的威士忌,重新開口:
「這面牆壁代表著歷任事業部經理的煩惱。」
一時間,大家都聽不懂他的意思。
「現實中,與其不知道如何是好,倒不如亂搞一通。這就是歷任經營者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公司內部的意見遠超過這五百張卡片,大家情緒不滿升高,有時卑鄙地相互對立,在看不到出口的封閉狀態中堆積心中的鬱悶。
黑岩認為歷任經營者枉顧現實,除了打地鼠,卻提不出解決辦法。
「經營者需要提示出概念,可是哪那麼簡單呢?你們閉上眼睛當成沒看到這個現實的話,時間就這麼過去了。這次一定得找出個答案。還剩四個月。好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問我們該怎麼辦?誰也不知道啊!大家都是一副困惑的樣子。
但是,黑岩看看大家的臉及牆上的卡片,說了:
「事實上,這個答案大家其實都已經知道了,答案就在你們之中,在這面牆上。但是,如果不將這個混沌的局面整理成一個故事,是看不清楚的。」
他這番話背後的意義非常深遠,幾乎可以適用在所有的企業改革,但大家也是聽聽就算了。黑岩話中的意思,在他們這個階段還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