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九十%的話讓對方說,話題不斷延伸
對談時,多問好聊的話題,絕不能問只問封閉式問題。

  Q:「最近看了什麼書?」
  A:「村上春樹的《1Q84》。」

  Q:「你喜歡什麼顏色?」
  A:「紅色。」

  Q:「你想變成有錢人嗎?」
  A:「想。」

  若像問卷調查般,只需一句話或「是」、「不是」就能回答的問題,不僅會讓對方感到厭煩,也無法帶出關鍵字,接著問下一個問題。發問的重點是「一比九」,意即對談時,九十%的話都讓對方說;因此,一定要問出讓對方能滔滔不絕的問題。
  我推薦的發問方法是「開放式問題」;所謂的「開放式問題」,就是不限回答方式或範圍,讓對方自由回答。例如詢問:「您是哪裡人?」對方只要回答一個地名就會結束對話,但若使用開放式問題,改問:「您一直住在台北嗎?」對方的回答就會不一樣。
  如果不是在台北出生,當然會回答:「不,我是○○人,只是從家鄉來台北工作。」這麼一來,就會出現新的關鍵字「家鄉」。
  即使是出生在台北的人,對方也可能會釋出一些新訊息,例如:「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但是因為父母工作調動的關係,也曾經住過宜蘭。」如此一來,話題就會逐漸延伸。丟出問題之後,也別忘記抓重點,並適時回應對方,藉此炒熱氣氛。

◎將心比心,自然能聽到「真心話」
  「發問」的最高境界,在於讓對方回答時感到心曠神怡,彷彿泡澡一般。從這點來說,直接詢問對方:「這是假髮嗎?」當然不是個好問題。詢問別人年齡、學歷、收入,以及「結婚了沒」都是很失禮的。問這些問題,彷彿像在浴室安裝針孔攝影機,是對他人隱私最大的侵犯。
  另外在媒體界中,某些記者會在採訪時語帶挑釁,認為「激怒對方才有話題性」。例如:「你以前不是這麼說嗎?怎麼跟現在講的不一樣?唉呦,這是怎麼一回事啊?」或是:「某某人說你不值得信任,你要反駁嗎?」故意提高水溫讓對方動怒,試圖逼出一些話。
這和八卦雜誌慣用的手法如出一轍,在你身旁繞來繞去,趁你怒叱「煩死了」的時候按下快門,這種做法實在不值得仿效。
  如果對他人抱有「尊敬與了解」的態度,就不會用這種方式發問;與其激怒對方,不如博取信任,讓他「自然而然對你說出真心話」,才稱得上是良好的對談。



★誠實說出「我很緊張」,反而能放鬆
坦白表達真正情緒,能得到對方溫暖的關懷。
  原本抱持一股衝勁準備發問,但真的站到對方面前,卻因為過度緊張而讓腦袋一片空白,甚至還隱約聽到心臟碰碰跳的聲音,根本沒有餘力提問。
  我非常了解你的心情,尤其是第一次見面,或是當對方是你尊敬、崇拜的對象,任何人都會很緊張。
  別看現在的我總能侃侃而談,以前的我非常容易緊張。每次參與電視或廣播演出時,手拿劇本都會發抖。甚至還因為手抖得太厲害,使得現場直播時發出紙張摩擦的雜音,實在困擾我很長一段時間。
  當我思考緊張的原因,終於明白這是因為,我在一小時的節目裡,想盡辦法使出十二分的力量。明明沒什麼本事,卻因為想讓別人覺得我很帥氣,充滿過度無意義的自我意識,才會緊張得不得了。
  只要想著:「反正沒什麼大不了,算了,盡力就好。」心情就會比較放鬆。重點只有一個,即「沒做到一百分也無妨」。

◎緊張時,怎麼說最好?
  為了掩飾緊張的心情,不自覺擺出自滿的態度,這是最差的結果。
  當你被引進絢爛奪目的高級餐廳,內心緊張到極點時,假如脫口說出:「喔喔,想不到你還知道這種好店。」就會讓人覺得你「非常囂張」。
  或是靠在椅背上,翹著二郎腿說:「原來如此~」裝模作樣地偽裝自己,只會讓對方不高興。
  這樣一來,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讓對方採取防禦態度,不想和討厭的人談論自己,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就會更加緊張。
  哪有人從一開始就一派輕鬆呢?這樣的人反而不值得信賴;因此,請保持「平常心」就好。「平常心」是維持冷靜狀態,不讓心情的指針擺向「緊張」或「過度放鬆」。
  不過,正是因為無法讓自己「維持平常心」才會緊張。既然如此,只好接受「無法保持平常心的自己」,所以,感到緊張時,請先在開頭說句:「我很緊張,所以說話可能不太得體。」這麼一來,就會比較放鬆,也能得到對方溫暖的關懷。
  曾經有人拜託我去大學講課,當時因為緊張,我寫在黑板上的字歪七扭八;但是當我誠實地脫口說出「糟糕,手在抖」的時候,氣氛立刻為之一變,感覺教室裡所有的人,都突然和我站在同一陣線了。


★問對方「你討厭什麼?」能知道真實個性
反向推算,了解自己想答到哪一種答案,自然會知道「該怎麼問」。

  當別人向你提問時,在逐題回答的過程中,會意外發現自己的另一面。以為早已忘記的事,其實內心還耿耿於懷,或是經由別人一問,才驚覺自己也喜歡過某某人。
  或許回答問題可以刺激大腦,展現出另外一面,所以連自己也驚訝不已:「咦!原來我是這種人呀?」
  話說回來,「發問」其實也有分析心理或判讀個性的作用。我們常在雜誌上看到圖表式的心理測驗,只要按照選項依序走,便可以了解自己深層的心理類型,「發問」也有點類似這樣的過程。
  如果可以引導對方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我原本以為自己是充滿活力的冒險派,沒想到竟然是喜歡與人接觸的談判型。」這樣一來,身為訪談人的價值一定會大大提高。

  「回答他的問題時會充滿活力。」
  「他讓我發現自己的另一項才華。」

  原本是我們拜託別人受訪,卻反而受到感謝,真的很有意思。
  不過,因為我們不是心理諮商師,不需要一直分析對方的個性。只是當你想不出來要問什麼,或許可以從製作心理測驗的角度來思考。
  只要反過來推算,假如自己最終想問出對方是「某某類型」,就需要先提出怎樣的問題,自然便會知道該怎麼問。

◎問「你討厭什麼?」能知道他的真實個性
  有時候,我會詢問對方的喜好。其實這不僅僅是問題而已;我曾經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某位心理學家,他告訴我這是一種心理測驗。
  這類問題的重點在於「討厭什麼,以及原因為何」。據說在心理學上,「討厭的事物」是人類對於自我的投射。
  舉例來說,我最討厭蟑螂,原因是「蟑螂長得很噁心,又在各個角落神出鬼沒,突然竄出,實在很難捕捉」。
  這個原因正是我對自己的看法;雖然心裡不太舒服,但或許正是如此。所以,試著詢問對方討厭什麼,也可能獲得意外的訊息。
  有人討厭紅蘿蔔,有人討厭烏鴉,每個人討厭的東西都不一樣。除了可以用來當作分析對方的題材,也可以在最後破梗,告知對方這是心理測驗,藉此延伸話題。當你發問碰到瓶頸的時候,不妨運用這招。★從「交換名片」開始發問,在細節中找問題
交換名片時仔細看看整體設計、商標、文字顏色等,都是聊天題材。
  和對方第一次見面時,對話多是從「交換名片」開始。
  首先是公式化的招呼:「您好,我是○○○。」但是,絕不能因為還沒開始正式對談而鬆懈,我們可以從手上的名片尋找發問的題材。
  例如:「您的姓氏真少見,和您的家鄉有關嗎?」、「好大氣的名字,是您的真名嗎?」等,姓名或地址充滿許多值得發問的線索。如果對方是某間公司的職員,藉由詢問公司名稱的由來,有時也能獲得各種資訊。

  「請問『D計畫』的D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老闆的英文名字叫『Danny』,是取用第一個英文字而來。」

  由此可以看出,這間公司或許是由老闆主導的獨裁體系。
  另外,名片的整體設計、商標、文字顏色等,到處都是可供發問的題材。為了製造機會讓對方發問,我甚至故意把名片改成塑膠材質,藉此製造話題。因此,對話的開端往往會是:「這應該不是紙喔?」讓我與別人一見面,就營造出友善的氛圍。

◎收集可閒聊的線索,套出對方的背景
  交換名片之後,暫時先從閒聊暖身。雖然是笑容滿面地談天,但是眼睛卻得不停地收集資訊,一刻也不得閒。靜靜觀察房間的佈置,如牆上掛的畫、擺飾、時鐘、沙發、桌子或地毯等等。因為接下來進入正題後,極可能和目前所見的事物有所關聯。在此階段,也能觀察對方是怎樣的人。舉例來說:
  試著稱讚:「經理您真厲害,昨天在報紙的財經版又看到您的大名了。」如果對方只是淡淡回答「還好啦」,代表他可能不喜歡客套話或拍馬屁;如果對方還會補充說明:「前陣子還有雜誌訪問我……。」則可以盡量稱讚對方。
  試著表示:「這支錶好像很貴。」如果對方明白講出具體數字:「沒有啦!才3000塊左右。」代表他可能不避諱談到金錢的話題。
  如果對方身旁有風景照、畢業紀念冊或家人的合照,可以先問問看:「這是您老家的山嗎?」、「這該不會是台灣大學吧?」、「這是您的千金嗎?」等等。如果對方回答:「就是說啊!」或「對啊!」代表他可能很樂意分享過去的回憶或私事。
  這些都是輕敲對方心門的方法。這樣一來,便能大致看出對方是怎樣的人,也比較清楚該問哪些問題;這同時也是非常有效的「防災演習」,可以避免踩到對方的地雷,而落得失敗收場。



★擅長讚美的人,厲害在哪裡?
假如無法精準抓住對方「希望被讚美」的心,只會使對方更失望。

  聽到「真有趣」、「很好玩」、「好好吃」等有口無心的讚美,對方雖然會感到高興,但若僅止於此,有時會被當成表面的客套話。
  如果想表達真心的讚美,可以再多加一句話,具體表達「哪裡有趣」或「為何好玩」。
  此時,讚美的重點在於準確掌握事物的本質。例如,對以湯頭聞名的拉麵店家,你卻稱讚對方「這筍乾太棒了」,對方只會失望地想著「這不是重點」。假如無法準確看出對方的用心、重視或努力之處,抓到「希望別人看到」、「希望別人了解」的重點,讚美就沒有意義。
  另外,讚美長輩的時候也要注意;即使抓到對方希望被稱讚的重點,但是若說出像「真厲害啊」、「真有趣」之類的言詞,將會顯得高高在上,不夠謙虛。前輩對晚輩這麼說還無妨,但若是晚輩對前輩這樣說,就會被斥責「根本沒資格講這種話」。
  所以,讚美別人時,也要注意位置與立場的差別。「挑毛病」或「批判」都很簡單,但是讚美卻比想像中更困難。因此,我建議各位平常多練習發現周遭人、事、物的「優點」。

◎先讚美「現況」,再提過去的成就
  有些人會對上了年紀的人說:「以前一定風流倜儻吧!」、「年輕的時候一定很漂亮喔!」
說者懷抱「讚美之心」,聽者卻會「滿肚子火」地心想:「那你覺得我現在怎樣?」就算事後急忙補充:「啊!現在當然也很漂亮。」也於事無補。
  另外,如果只稱讚過去的功績或暢銷作,也可能會被當成一種諷刺。因為人們只喜歡對方稱讚自己的「現況」,當自己的「過去」受到稱讚時,並不會特別開心。
  例如,職棒選手退休後轉當球評,而你卻稱讚他:「20年前那支全壘打真厲害,我當初也是您的球迷。」這就是過去式的讚美。
  如果真的很想稱讚對方的過去,就必須先稱讚對方「現在」的表現。你可以這樣說:「有您當球評,讓比賽瞬間精彩一百倍呢!」
  先肯定現在的他,接著再回溯至20年前:「您這麼厲害,一定要請教如何達到之前那樣的成就。」接著,再開始稱讚對方的過去。先將談話的時序,從「現在」穩定地轉移到「過去」,對方就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你的讚美。



★營造「溫暖」情境,對方會暢所欲言
對談剛開始時,先提出能預測對方回答的問題,就能確保發問的優勢。

  讓人不禁吐露真心話的極限狀態,不外乎是在大雪紛飛的山上遇難,當帳棚被風雪掩埋,裡面只剩2個人,糧食見底又孤立無援,只剩下等死一條路。

  「其實我……。」

  是的,若真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聽見很多對方原本想帶進棺材裡的袐密。
  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營造危險情境,也不可能施以嚴刑拷打;不過,我們難道沒辦法營造如同雪山遇難,令人想「說出真心話」的情境嗎?
  關於這點,我有一個想法,如果以「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來比喻,在雪山遇難就是「北風的作法」,但是,我想使用的卻是「太陽的方式」。換句話說,並不是考驗對方,而是讓對方感到非常溫暖而卸下心防。
  我所使用的是「泡澡」這個方法。泡澡時可以消除疲勞、舒緩身心,不但能令人卸下心防,對方也確實會因為一絲不掛而毫無防備。此時肩膀會放鬆,開始想要談天說地。換句話說,透過「發問」來營造溫暖的泡澡情境,便能讓對方龍心大悅──這是對談初階段最重要的關鍵。

◎用「你喜歡自己嗎?」緩和氣氛
  對談剛開始時,尚在摸索對方是怎樣的人、會說些什麼,還無法直指核心。以泡澡來說,還是不冷不熱的溫水。
  此時,先提出可以預測到對方會「怎麼回答」的問題,便能確保自己精神上的優勢。
  我公開與人對談時,最常使用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喜歡自己嗎?」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會回答「YES」。由於我見到的人,多半是演藝人員、政治人物、創作人或公司老闆等,他們的工作都在幕前,所以不太可能直接回答「我討厭自己」。當然,「我喜歡自己」並不是世上所有人的答案,不過,這至少是80%~90%的人的答案。
  當對方回答「喜歡」之後,請立刻再詢問原因。
  「我因為當時說了那些話,很為自己感到驕傲」、「自己那樣做很了不起」等,對方的心情會在談話中越來越好;因為人們平常很少有機會和別人聊到自己的長處。
  藉由這招溫暖對方的內心後,現場的氣氛會比較緩和,我們也不會那麼緊張,便能更輕鬆地提出下一個問題。



★假裝不在乎,會讓對方越想說
想讓對方主動坦白,必須先釋出「我了解你」的善意,讓他侃侃而談。

  當你眼前出現一個裝滿寶物的潘朵拉寶盒,一定會很想打開來看看,對吧?
  假如不必自己撬開,而是由對方說出:「來,請便。」同時還幫我們打開,那有多麼輕鬆呢?
  我認為「好問題」就像這樣,不需要強硬的手段,對方就會主動坦白;雖然措詞有點難以入耳,或許卻能讓對方自白。
  據說,犯罪心理學中有「囚徒困境」的理論。如果同時逮捕兩名同夥的嫌犯,分別安置於不同房間偵訊,再欺騙他們:「你的同伴已經認罪了,你也坦白招出來,比較輕鬆啦!」
  換句話說,不怒斥嫌犯:「是你幹的吧!」而是採取心理戰,讓他說出「是我幹的」。
  「心理戰」有許多手法,例如訴諸情感:「你的媽媽會很難過喔!」或是不經意流露個人的共鳴,讓犯人落淚:「我了解,很痛苦對吧?」無論如何,想使用這些招數,都必須先熟知人類的心理。
  然而,我們既不是刑警,而訪談對象當然也不是嫌犯;不過,為了讓他們侃侃而談,同樣必須進行某種程度的心理戰。
  或許大家對「心理戰」的印象是充滿算計、狡詐或機智,事實上,談判技巧就是這麼一回事。例如,談到失敗的經驗或醜聞,就要表現出自己也站在對方那邊,讓他的戒心鬆懈:「我認為這沒什麼,真不懂社會大眾為什麼要大力抨擊。」或是故意不問最想提的問題,讓對方感到疑惑:「咦?不問這點嗎?別人都很想問喔!」
  為了讓對方主動坦白,重點便在於先動搖他的心。

◎你越「不在乎」,他越想說
  某一次,我明明無意打心理戰,但是對方卻一直說:「問我嘛!問我嘛!」這是我和某位剛傳出失戀新聞的女演員對談的經過。
  然而,因為我不是娛樂記者,對於她失戀的過程沒什麼興趣,所以一談到那個話題,我就不自覺擺出「不在乎的態度」,於是她拚命地改變話題:「我們可以回到高中時期的話題嗎?」
  「咦?你也聽一下嘛~」
  「不,我想這話題已經夠了。」

  最後,我雖然面帶笑容,仍然明白地拒絕她;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當你越「不想聽」,對方就越想說。於是我發現,「不在乎的態度」效果十分強大。

  「越智哥,你有在聽我說嗎?」
  「啊!抱歉,剛剛沒聽到。」

  當你越逃避,對方就越想追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