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引言:追尋

二○○五年,我與人共同創辦了舉世第一個個人微型貸款平台Kiva,一般人可以透過它,把小額金錢──每次最低二十五美元,借給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讓他們創辦或擴展他們的微型企業。支持全球創業之舉的Kiva自創立以來,已經促成了六億美元的貸款,協助上百萬人脫離貧窮。地球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借貸雙方藉著這些Kiva的貸款建立了連結。(編按:截至二○一六年二月底,透過Kiva借貸的金額已經超過八億美元。)

自Kiva之後,我繼續創立了其他公司,包括ProFounder,這是協助創業者的平台,讓他們向朋友、家人和社群籌募資金,以創立初創公司或小企業。我也擔任聯合基金(Collaborative Fund)的投資人和投資合夥人(venture partner),這是投資於種子期(Seed Stage)的創業投資基金,著重在富有創意,支持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和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觀念的創業家。我們所贊助的公司努力避免走入私有制的經濟,而朝向開放取用或共享為主的經濟。此外,每年我也在舉世各大學、公司企業、會議,和其他無數團體中,向成千上萬人談創業精神。這十五年來,創業是我所做一切的核心。

有趣的是,我這輩子對創業根本毫無興趣──說得更正確一點,我對我所以為的創業毫無興趣。對於我以為創業家應該會魂牽夢縈的事物,我並不關心。比如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必要非得創立我自己的事業;我認為如果我在現有的組織或公家機關擔任領導角色,可以發揮得很好。我並不想賺很多錢;相反地,我在乎的是協助他人,而這往往是要把錢捐出去。我崇拜的生涯偶像並不是創立擴展營利事業的執行長,而是和平部隊的義工,他們生活在舉世各偏遠的角落,或許每次只為一個小村莊服務。

此外,管理初創企業世界的創業家似乎都是男性,他們著重在高科技,而且是為特權人士解決我認為根本稱不上是「問題」的問題。我不認同這樣的創業家,更無意在他們的企業工作。無論如何,這樣的創業途徑非我力所能及。我不懂得如何去找金主集資籌款,取得關鍵資料或研究讓我創造下一個重大事業,找個知名的導師收我為徒,爭取官方組織的支持,或者獲得成功創業家非有不可的神祕成就。

大學畢業後,我搬到舉世最具創業精神的矽谷,開始在史丹佛商學研究所工作。突然之間,我的周遭盡是和創業相關的點子。在這樣的風氣之中,我對創業家所抱持的許多刻板印象很快地消失了。原先我對創業的想法──光想撈錢,為創業而創業,解決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等等,被更有希望的創業新闡釋所取代。舉個例子,我學到原來有各種各樣的初創企業:為利益,為目的,及其間的一切。我發現也有形形色色的創業者,他們各自有建立企業獨特的動機。在史丹佛商研所大部分的談話內容,除了追求財務成功之外,改變和影響社會也一樣重要。

我開始覺醒,認為創業精神有可能成為改進世界的強大力量。這是我頭一次好奇心大作,我深受吸引,並且確實想到創業可能和我的人生有所關連。

或許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群人,他們真心想要解決我想解決的問題,而且身為社會創業家的他們深思熟慮,運籌帷幄,效率很高。學生、教授、同事,和我在史丹佛所認識的其他人向我挑戰,鼓勵我以創業家的方式追求我最關切的事物。他們啟發我開創自己的路。

二○○四年春,那條路引導我赴東非和生活貧困的人共事,他們透過自己的創業路途,克服了他們的環境,為自己創造了更美好的生活。我在肯亞、烏干達和坦尚尼亞待了三個半月,和與我在矽谷所見截然不同的創業家訪談,我見到了農夫、漁民、木炭商人、人力車夫、編織籃子的手藝人、店員、牧羊人、女裁縫,和其他許多工作認真的人,他們雖然過著赤貧的生活,卻創立了許多微型企業,為他們的家庭創造更能永續的收入來源。這些人就像造磚的派屈克一樣,很快地也成了我的英雄。

這些創業家在最不可能、最出乎意料、最困難的環境裡創立他們的企業,儘管他們生活十分貧乏,卻能創造並追求機會,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許多人創辦了足以餬口的企業,有些人更進一步,在他們的社區為其他人創造了工作機會,或者啟發其他人更加努力,催化了村子裡數十人的成長。這些創業家用這麼少的資源得到了這麼多的成就,雖然沒有我一向以為創業家非得要有不可的資源,卻能夠成功。
我抵達東非時,對創業的興趣僅有些微的火花,但我所認識的這些人卻把這火花引燃成熊熊烈焰,他們啟發了Kiva的創立,他們也成為我此後每一天動力的來源。其實我由世界各地的派屈克所學到──以及持續在學習的,影響了我對創業這個課題的看法,沒有其他事物能及。

他們體現了我對創業精神最喜愛的定義,也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史帝文森(Howard Stevenson)所說的:「創業精神是不顧手上現有的資源,只顧追尋機會。」換言之,創業精神就是在沒有錢、沒有許可、沒有淵源或其他可以讓一切變得比較輕鬆的情況下,追求機會的能力。史帝文森強調的是不顧擁有的追求。在我看來,他這個定義道出了真相:創業精神的核心永遠不是在於我們有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做什麼。我以為在我親耳聽到像派屈克這樣的故事之前,已經了解了這點,其實不然。或許是因為親眼看到這些創業家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包括資源奇缺,遠比矽谷最窘困的初創企業還少,卻能生存下來,才終於使我明白這個觀念的力量。我見到活生生的證明,即使是住在泥屋裡的人,也一樣能創業,這使我明白:縱使是小學畢業之後再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也能創辦微型企業,過小康的生活。我和活生生的人面對面,儘管他們欠缺經驗、專業技術、權力、金錢、名望,或者認可,卻能靠自己作為創業家之力成功。我見過一無所有,只有腳下爛泥的派屈克,但他起身行動,用一塊又一塊的磚建立他的企業。

我因此被說服,相信偉大的創業家有這個共同點:他們只是做一系列選擇,日復一日,不顧他們缺乏什麼或者必須對抗什麼,只顧向前。

拜這個理解之賜,我也開始為自己憧憬一條新路。我真心相信如果我夠努力,不顧自己的弱點、不利的條件和障礙,或許我也可以成為創業家。

要說明的是,我從不認為光是改變視野或態度就能克服貧窮,不過我的確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選擇以更有希望、樂觀、更具創業精神的方式來思考,而這種心態搭配持續不輟的創業行動就是創造更美好生活的關鍵──不論起點是別無選擇只能孤注一擲,還是占有特權優勢。我相信創業的道路屬於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我寫這本書並不只是為了自稱創業家的人,也不只是為了想要白手起家的人物。本書是為任何不顧眼前的挑戰,而想要得到啟發,朝夢想前進的人而寫,是為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舉世最優秀創業家所代表的活力、創意和熱情的讀者而寫,是為任何想要以更能找到機會,解決問題的方式生活和工作的人而寫。

這十五年來,我有幸認識舉世數百位創業家。在下面的書頁裡,我會分享我自己的創業歷程和雞農、店員、美髮師、牧羊人,及其他許多我一路走來所邂逅發人深省創業家的故事。在我的人生中,我一再反省這些故事,因為它們提醒相信克服任何障礙的可能,不論它是外在或內在,矗立在我想要有所成就的道路中央。他們提醒我不要被自己所欠缺、或已經喪失,或曾經失敗的事物阻礙,他們提醒我追求自己的夢想,儘管我覺得自己這個或那個不夠……或者我所知不夠多……,或者就是自己能力不足的各種說詞。他們提醒我最偉大的創業家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而是因為他們下定決心要放手一搏。

要說明白的是,這些故事裡,有些是了不起的成功故事,是白手起家的真實例子;有些很特別,因為這些創業家教我在我的創業之路上必須要學到的重要教訓,比如怎麼在意想不到之處看到機會,如何授權給他人,或者如何相信自己。分享他們和我自己的故事,有一個簡單的目標:啟發各位過更有創業精神的生活。只要發揮存在這個星球上每一個人(尤其是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身上不可思議的創業家潛能,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達到更有希望、更有創意,更積極正面的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