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避開版面容易擁擠的「週末」
關於發文的時機,接下來要談的是1個星期之中哪幾天適合發文。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有什麼活動時才發文。而活動絕大多數都是發生在星期六、星期日或星期五晚上等「週末」的時候。也就是說,跟其他天相比,「星期五晚上」、「星期六」、「星期日」的發文人數較多,動態消息的版面上也是一片擁擠。由於隨手發布的普通文章數量變多,導致我們的貼文湮沒其中,抑或分散粉絲與朋友的目光,於是貼文被看見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天來得低。
假如你要發布的是,用來替主辦的活動招攬參加者的文章,或是自認為「嘔心瀝血之作」的重要文章等,這類特別想要「盡可能觸及更多用戶」的貼文,最好避開前述容易導致版面擁擠的日子。
另一個原因是,「每天都會在通勤時間或休息時間等固定時段查看Facebook」的人很多,但週末的作息大多跟平時不同,沒辦法在「固定的時段」瀏覽Facebook,導致粉絲或朋友上線的時間跟平常不一樣,因此發文最好避開週末。
話雖如此,假如是週末發布效果會更好的文章,或是遇到行程滿檔,一定得現在發布不可的情況,就只能忽略前述的注意事項選在週末發布貼文了。不過,在本書推薦的時間發文,確實可大幅提高貼文的觸及人數和互動率。希望大家都能盡量選在前述的時間與日子發布貼文。
37 依照「業種或目的」決定時間
前面提到的適當發文時間和日子,是基於一般人的行為模式所做的考量。因此,某些業種可能就不適用於這項標準。
舉「餐飲店」為例。上一節提到「發布想衝高觸及人數的貼文時最好避開週末」,雖然對大眾而言週末是休息的日子,但對餐飲店而言卻是賺錢的時候。也就是說,「餐飲店」如果要發布料理照之類的貼文,即使遇上週末也應該要發文。
另外,假如餐飲店在前述的21點~22點這個時段上傳料理照,同樣很難發揮最大的成效吧?
餐飲店的料理照,還是得在空腹時看到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用時間來表示的話,倘若鎖定午餐客層就選在11點~12點左右發布,鎖定晚餐客層的話則選在17點~18點左右效果最好。
顧客看了貼文後能立刻上門光顧是最理想的,不過就算無法立即促成銷售,只要空腹時看到的照片印象夠強烈,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粉絲或朋友依然有可能記得,因此仍有機會促成日後的銷售。
如同上述,根據行業或目的不同,發文的時機也會不一樣。看完本節所舉的餐飲店例子後,請各位想一想哪個時候發文才適合自家商品或服務的目標對象。
42 留言要在「發文數小時後」回覆
本節要談的是,回覆留言時該注意的事項。回文很長時,文字擠在一起的話閱讀起來會很吃力,所以要記得在適當的段落換行。如果你是用電腦回覆,可以用「Shift+Enter」換行。
此外,回覆之前要先用「@」指定帳號,這樣才能明確知道你是回覆給誰。只要在「@」後面打上文字,Facebook就會跳出候選名單,選擇你要回覆的帳號後,再按照平常的方式輸入文字即可。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各則留言下方的「回覆」功能。像這樣指定對象回覆留言,等於是在告訴Facebook「我回覆了這個人的留言」,於是邊際排名的親密度便會提高,而留言數變多也能給權重和經過時間帶來良性影響。
至於回覆留言的時機,最好選在「發文幾小時後的適當發文時間」。經過一段時間後,等貼文優先度下滑時再回覆留言,便可縮短「有了回應後的經過時間」,提高貼文再度躍上動態消息的機會。回覆時,最好挑在第114頁說明的適當發文時間。
Facebook上的交際往來其實跟現實世界一樣。有人理自己時就會覺得開心,遭到忽視時就會感到寂寞。畢竟這是個基本上靠文字來溝通的世界,或許有很多部分要比現實世界更加用心才行。不過,當你能夠享受這種透過社群網站進行的現代交流後,相信你離開花結果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43 活用「標註」和「打卡」
Facebook有「標註」和「打卡」的功能。實行Facebook行銷時,必須有效運用這2種功能。
「標註」是個人帳號發文時可以使用的功能。在自己的貼文裡加入其他的個人帳號(朋友),被標註的朋友其動態時報上就會顯示出同一篇貼文。如果是公開的貼文,還能散播到被標註之人的朋友那裡,因此連跟自己沒有關聯的用戶都能接收到自己的貼文。
標註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效果,就是能夠提升你與標註的朋友之間的親密度。標註是一種告知Facebook「我跟這個朋友此刻正在一起」的行為,所以親密度可增加很高的分數。假如你要發的是能夠加上標註的貼文,例如與內容有關的人物超過2個人時,最好盡量使用這個功能。
不過,標註之前請務必先徵詢當事人:「我可以標註你嗎?」擅自標註他人,對方通常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對方說不定「不想讓別人知道這個時間我人在這裡」。這是不能不知道的Facebook禮儀。
至於「打卡」則跟標註相反,是在貼文裡加上地點的功能。舉例來說,打卡之後你的貼文就會顯示「○○在△△(店名)」,並附上那家店的粉絲專頁連結。像餐飲店或美容院這類有實體店面的業種,如果請顧客使用這個功能,就能使自家店鋪的粉絲專頁散播至顧客的朋友那裡。如此一來,便可提高直接招攬到顧客的機會。
不過,打卡功能無法由我們操作,必須由顧客主動使用才行,因此需要花點心思讓顧客願意打卡。
舉我的客戶為例,有些人會在店內放上「打卡的客人能獲得小禮物」的POP廣告,有些人則是安排攝影地點(例如拍照用的挖洞看板),總之就是營造出可讓顧客主動打卡的環境。
順帶一提,前例的「小禮物」,建議選擇「下次來店時可以使用的折價券」。原因很簡單,這麼做能提高回購率。
對於光顧2次以上的回頭客,除了要繼續在Facebook上發文、維持關係外,現實世界中的應對也很重要。光是記得顧客的名字,就能讓對方非常高興。接待光顧2次以上的顧客時,連這種小地方都要用心,請各位要靈活地結合現實世界中的應對與Facebook的運用以維持客源。
Facebook的特色,就是能藉由銘印潛在的部分,接觸需求尚未顯在化的用戶。而且重點是,資訊是透過「朋友」進行傳播的。只要累積前述的打卡貼文,Facebook上的貼文便會發展成現實世界的口碑。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期待顧客和他的朋友進行這樣的對話:「前陣子你PO在Facebook上的店,氣氛看起來很棒,你可以告訴我詳細的資訊嗎?」當Facebook像這樣與現實世界產生連結時,即能發揮最大的成效。
另外,如果要請用戶使用打卡功能,就必須設定粉絲專頁的地址。請進入「關於→專頁資訊→地址」,開啟如下一頁的畫面。輸入地址,然後在地圖上標記正確的位置,接著點擊地圖下方的「儲存變更」即可。上述是2016年1月當時的設定方式,這樣一來就能使用打卡功能了。
70 掌握「Facebook廣告」的全貌
本章的主題是「Facebook廣告」。「Facebook廣告」這個名詞已在前幾個章節出現過好幾次,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在Facebook上,「個人帳號」是一切的基礎。個人帳號必須以真實姓名註冊才行,而用戶(朋友)之間則是藉著「邀請→確認」的程序建立關係連結。因此能夠形成距離感恰到好處的社群,也能夠在冷冰冰的網路世界裡感受到人情味。
但是,對於想將Facebook運用在商業上的用戶而言,只有接受交友邀請,亦即自己所知範圍內的用戶才能接收到自己的貼文這一點,實在太令人不滿足了。
於是,Facebook廣告便應運而生了。只要善用Facebook廣告,就可使那些與自己的個人帳號沒有關聯的用戶,觸及自己的專頁或貼文。在這一點上,Facebook廣告可說是支援商業運用的重要工具。
另外,若想使用Facebook廣告,原則上必須要有粉絲專頁。尚未建立粉絲專頁的人,不妨趁這個機會成立自己的粉絲團(除了用公司名稱或商品名稱命名外,以「潛在顧客可能感興趣的名稱」建立粉絲專頁效果也很不錯)。
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就進入Facebook廣告的詳細解說。撰寫本書當時,Facebook廣告共有上一頁所標示的10個種類。
①「加強推廣貼文」廣告,可以將粉絲專頁的貼文變成廣告,顯示在「動態消息」或「桌面版右欄」上。原本粉絲專頁的貼文僅「粉絲」才接收得到,利用廣告推廣貼文後,即可讓超過這個範圍的廣告受眾觸及貼文。
②「推廣粉絲專頁」廣告,是用來幫自己的粉絲專頁增加按讚數的廣告。針對你在第3章設定的目標對象刊登廣告,即可吸引自家商品或服務的潛在顧客成為「粉絲」。
③「帶動人潮前往你的網站」廣告和④「提高網站的轉換率」廣告,是將Facebook以外的自家官網連結,顯示在「動態消息」或「桌面版右欄」上的廣告。看你的目的是「增加網站的造訪人數」,還是「獲得申請或消費之類的轉換」,再選擇適合的廣告加以利用。
⑤「增加應用程式安裝次數」廣告和⑥「提高應用程式的互動率」廣告,是用來推廣可在Facebook上使用的應用程式。除了應用程式的製作者外,一般用戶幾乎不會用到這類廣告。
⑦「打響本地市場知名度」廣告,可讓居住或造訪粉絲專頁所設定的地址周邊範圍內的目標對象看到你的廣告。
⑧「提高活動的出席人數」廣告,是用來宣傳第6章介紹的活動專頁。使用之後,你建立的活動專頁便會顯示在目標對象的「動態消息」或「桌面版右欄」上。假如你的活動規模較大,或是排斥發送「邀請」給個人帳號的朋友,不妨使用這個廣告。
⑨「吸引更多顧客領取優惠」廣告,是用來宣傳可用粉絲專頁建立的優惠。
⑩「取得影片觀看次數」廣告,可刊登影像廣告。
這10個種類當中,特別能在Facebook行銷上發揮成效的廣告,就是①「加強推廣貼文」和②「推廣粉絲專頁」。本章就把重點放在這2種廣告上,為大家進行解說。
關於發文的時機,接下來要談的是1個星期之中哪幾天適合發文。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有什麼活動時才發文。而活動絕大多數都是發生在星期六、星期日或星期五晚上等「週末」的時候。也就是說,跟其他天相比,「星期五晚上」、「星期六」、「星期日」的發文人數較多,動態消息的版面上也是一片擁擠。由於隨手發布的普通文章數量變多,導致我們的貼文湮沒其中,抑或分散粉絲與朋友的目光,於是貼文被看見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天來得低。
假如你要發布的是,用來替主辦的活動招攬參加者的文章,或是自認為「嘔心瀝血之作」的重要文章等,這類特別想要「盡可能觸及更多用戶」的貼文,最好避開前述容易導致版面擁擠的日子。
另一個原因是,「每天都會在通勤時間或休息時間等固定時段查看Facebook」的人很多,但週末的作息大多跟平時不同,沒辦法在「固定的時段」瀏覽Facebook,導致粉絲或朋友上線的時間跟平常不一樣,因此發文最好避開週末。
話雖如此,假如是週末發布效果會更好的文章,或是遇到行程滿檔,一定得現在發布不可的情況,就只能忽略前述的注意事項選在週末發布貼文了。不過,在本書推薦的時間發文,確實可大幅提高貼文的觸及人數和互動率。希望大家都能盡量選在前述的時間與日子發布貼文。
37 依照「業種或目的」決定時間
前面提到的適當發文時間和日子,是基於一般人的行為模式所做的考量。因此,某些業種可能就不適用於這項標準。
舉「餐飲店」為例。上一節提到「發布想衝高觸及人數的貼文時最好避開週末」,雖然對大眾而言週末是休息的日子,但對餐飲店而言卻是賺錢的時候。也就是說,「餐飲店」如果要發布料理照之類的貼文,即使遇上週末也應該要發文。
另外,假如餐飲店在前述的21點~22點這個時段上傳料理照,同樣很難發揮最大的成效吧?
餐飲店的料理照,還是得在空腹時看到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用時間來表示的話,倘若鎖定午餐客層就選在11點~12點左右發布,鎖定晚餐客層的話則選在17點~18點左右效果最好。
顧客看了貼文後能立刻上門光顧是最理想的,不過就算無法立即促成銷售,只要空腹時看到的照片印象夠強烈,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粉絲或朋友依然有可能記得,因此仍有機會促成日後的銷售。
如同上述,根據行業或目的不同,發文的時機也會不一樣。看完本節所舉的餐飲店例子後,請各位想一想哪個時候發文才適合自家商品或服務的目標對象。
42 留言要在「發文數小時後」回覆
本節要談的是,回覆留言時該注意的事項。回文很長時,文字擠在一起的話閱讀起來會很吃力,所以要記得在適當的段落換行。如果你是用電腦回覆,可以用「Shift+Enter」換行。
此外,回覆之前要先用「@」指定帳號,這樣才能明確知道你是回覆給誰。只要在「@」後面打上文字,Facebook就會跳出候選名單,選擇你要回覆的帳號後,再按照平常的方式輸入文字即可。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各則留言下方的「回覆」功能。像這樣指定對象回覆留言,等於是在告訴Facebook「我回覆了這個人的留言」,於是邊際排名的親密度便會提高,而留言數變多也能給權重和經過時間帶來良性影響。
至於回覆留言的時機,最好選在「發文幾小時後的適當發文時間」。經過一段時間後,等貼文優先度下滑時再回覆留言,便可縮短「有了回應後的經過時間」,提高貼文再度躍上動態消息的機會。回覆時,最好挑在第114頁說明的適當發文時間。
Facebook上的交際往來其實跟現實世界一樣。有人理自己時就會覺得開心,遭到忽視時就會感到寂寞。畢竟這是個基本上靠文字來溝通的世界,或許有很多部分要比現實世界更加用心才行。不過,當你能夠享受這種透過社群網站進行的現代交流後,相信你離開花結果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43 活用「標註」和「打卡」
Facebook有「標註」和「打卡」的功能。實行Facebook行銷時,必須有效運用這2種功能。
「標註」是個人帳號發文時可以使用的功能。在自己的貼文裡加入其他的個人帳號(朋友),被標註的朋友其動態時報上就會顯示出同一篇貼文。如果是公開的貼文,還能散播到被標註之人的朋友那裡,因此連跟自己沒有關聯的用戶都能接收到自己的貼文。
標註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效果,就是能夠提升你與標註的朋友之間的親密度。標註是一種告知Facebook「我跟這個朋友此刻正在一起」的行為,所以親密度可增加很高的分數。假如你要發的是能夠加上標註的貼文,例如與內容有關的人物超過2個人時,最好盡量使用這個功能。
不過,標註之前請務必先徵詢當事人:「我可以標註你嗎?」擅自標註他人,對方通常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對方說不定「不想讓別人知道這個時間我人在這裡」。這是不能不知道的Facebook禮儀。
至於「打卡」則跟標註相反,是在貼文裡加上地點的功能。舉例來說,打卡之後你的貼文就會顯示「○○在△△(店名)」,並附上那家店的粉絲專頁連結。像餐飲店或美容院這類有實體店面的業種,如果請顧客使用這個功能,就能使自家店鋪的粉絲專頁散播至顧客的朋友那裡。如此一來,便可提高直接招攬到顧客的機會。
不過,打卡功能無法由我們操作,必須由顧客主動使用才行,因此需要花點心思讓顧客願意打卡。
舉我的客戶為例,有些人會在店內放上「打卡的客人能獲得小禮物」的POP廣告,有些人則是安排攝影地點(例如拍照用的挖洞看板),總之就是營造出可讓顧客主動打卡的環境。
順帶一提,前例的「小禮物」,建議選擇「下次來店時可以使用的折價券」。原因很簡單,這麼做能提高回購率。
對於光顧2次以上的回頭客,除了要繼續在Facebook上發文、維持關係外,現實世界中的應對也很重要。光是記得顧客的名字,就能讓對方非常高興。接待光顧2次以上的顧客時,連這種小地方都要用心,請各位要靈活地結合現實世界中的應對與Facebook的運用以維持客源。
Facebook的特色,就是能藉由銘印潛在的部分,接觸需求尚未顯在化的用戶。而且重點是,資訊是透過「朋友」進行傳播的。只要累積前述的打卡貼文,Facebook上的貼文便會發展成現實世界的口碑。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期待顧客和他的朋友進行這樣的對話:「前陣子你PO在Facebook上的店,氣氛看起來很棒,你可以告訴我詳細的資訊嗎?」當Facebook像這樣與現實世界產生連結時,即能發揮最大的成效。
另外,如果要請用戶使用打卡功能,就必須設定粉絲專頁的地址。請進入「關於→專頁資訊→地址」,開啟如下一頁的畫面。輸入地址,然後在地圖上標記正確的位置,接著點擊地圖下方的「儲存變更」即可。上述是2016年1月當時的設定方式,這樣一來就能使用打卡功能了。
70 掌握「Facebook廣告」的全貌
本章的主題是「Facebook廣告」。「Facebook廣告」這個名詞已在前幾個章節出現過好幾次,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在Facebook上,「個人帳號」是一切的基礎。個人帳號必須以真實姓名註冊才行,而用戶(朋友)之間則是藉著「邀請→確認」的程序建立關係連結。因此能夠形成距離感恰到好處的社群,也能夠在冷冰冰的網路世界裡感受到人情味。
但是,對於想將Facebook運用在商業上的用戶而言,只有接受交友邀請,亦即自己所知範圍內的用戶才能接收到自己的貼文這一點,實在太令人不滿足了。
於是,Facebook廣告便應運而生了。只要善用Facebook廣告,就可使那些與自己的個人帳號沒有關聯的用戶,觸及自己的專頁或貼文。在這一點上,Facebook廣告可說是支援商業運用的重要工具。
另外,若想使用Facebook廣告,原則上必須要有粉絲專頁。尚未建立粉絲專頁的人,不妨趁這個機會成立自己的粉絲團(除了用公司名稱或商品名稱命名外,以「潛在顧客可能感興趣的名稱」建立粉絲專頁效果也很不錯)。
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就進入Facebook廣告的詳細解說。撰寫本書當時,Facebook廣告共有上一頁所標示的10個種類。
①「加強推廣貼文」廣告,可以將粉絲專頁的貼文變成廣告,顯示在「動態消息」或「桌面版右欄」上。原本粉絲專頁的貼文僅「粉絲」才接收得到,利用廣告推廣貼文後,即可讓超過這個範圍的廣告受眾觸及貼文。
②「推廣粉絲專頁」廣告,是用來幫自己的粉絲專頁增加按讚數的廣告。針對你在第3章設定的目標對象刊登廣告,即可吸引自家商品或服務的潛在顧客成為「粉絲」。
③「帶動人潮前往你的網站」廣告和④「提高網站的轉換率」廣告,是將Facebook以外的自家官網連結,顯示在「動態消息」或「桌面版右欄」上的廣告。看你的目的是「增加網站的造訪人數」,還是「獲得申請或消費之類的轉換」,再選擇適合的廣告加以利用。
⑤「增加應用程式安裝次數」廣告和⑥「提高應用程式的互動率」廣告,是用來推廣可在Facebook上使用的應用程式。除了應用程式的製作者外,一般用戶幾乎不會用到這類廣告。
⑦「打響本地市場知名度」廣告,可讓居住或造訪粉絲專頁所設定的地址周邊範圍內的目標對象看到你的廣告。
⑧「提高活動的出席人數」廣告,是用來宣傳第6章介紹的活動專頁。使用之後,你建立的活動專頁便會顯示在目標對象的「動態消息」或「桌面版右欄」上。假如你的活動規模較大,或是排斥發送「邀請」給個人帳號的朋友,不妨使用這個廣告。
⑨「吸引更多顧客領取優惠」廣告,是用來宣傳可用粉絲專頁建立的優惠。
⑩「取得影片觀看次數」廣告,可刊登影像廣告。
這10個種類當中,特別能在Facebook行銷上發揮成效的廣告,就是①「加強推廣貼文」和②「推廣粉絲專頁」。本章就把重點放在這2種廣告上,為大家進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