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波士頓顧問公司成長的「獨門祕方」
★「人才」的煩惱:為何人才素質和數量難以成長?

「沒有優秀人才。」
在與多位經營者討論的過程中,數不清有多少次聽過這句話,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不論是哪一家公司,都有能力與品行兼備的優秀領導者,在所屬的組織裡重振事業、開發新事業、建立事業夥伴、穩健經營管理,這些人都是拿出傲人成績的傑出人才。

但是,套句經營者的話來說,總是面臨這種人才「數量不足」問題。主要是因為總體環境日益嚴峻,經營管理的複雜度也逐漸提高,不難想見,企業和組織更需要素質好且大量的人才。

接下來經常聽到的,是「沒有培育下個世代以及下下個世代的人才」的煩惱。大多的日本企業,擁有為數眾多、經驗豐富且優秀的中堅人才,這些人的年齡介於四十六至五十歲之間,多數人從年輕的時候就受人重用,又或是隨著公司的成長自然而然累積了各種的經驗,因而能夠勝任跨領域的工作內容。

另一方面,在日本泡沫經濟(一九八○年代後半至一九九一年代初期,精確的時間是1986年12月~1991年2月)瓦解之後,有很多公司縮減應屆畢業生的雇用人數,也有許多年輕人創業去了,因此當時進入大企業職場的工作者(目前年齡約在四、五十歲左右),在同一個職場和其它年齡層相較之下顯得人數單薄。一般而言,若是人才集中在上一個世代,很容易發生組織中無法累積和傳承管理經驗的情形。

此外,電子郵件(E-mail)成為商業溝通的主要方式,導致組織內部的資訊流產生變化。

包含郵件副本(CC)等溝通方式,所有的資訊即時(real-time)傳遞到管理階層,因此所有的資訊與狀況都會集中到高階主管。這種模式看似具有組織內部資訊管道暢通、決策速度加快的優點。但是,對於部屬的處理資訊的能力和判斷力無法受到充分磨練,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卻遭人忽略。

此外,近來總體經營環境的嚴峻程度,更加突顯企業或組織「沒有培育人才」的問題。隨著長期維持成長曲線的時代結束,相較之下,像以往那樣能夠在短期內交出成果的難度提高了。多數的管理者所面臨的狀況是,與其將時間花在培育部屬,不如自己親力親為完成工作比較快,或是更能達成目標。最後演變成主管沒有時間和心力培育部屬,而自己的工作負擔也愈來愈沉重。「在績效和人才培育之間該如何取捨」的煩惱纏繞心頭,最後,培育人才就成為犧牲品。

在這種總體環境的趨勢中,我們也聽到了客戶有以下評論與回饋:「和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合作的最大優點,就是我們公司員工在和BCG一起工作過程中有所成長。」

「藉由專案形式的工作,每一位BCG顧問會有五位資歷較淺的自家公司員工跟著學習,希望好好地給他們刺激磨練。」

「我們有現成的策略架構,希望再濃縮策略的配套措施,打造出能夠執行這些策略的組織。」

上述不論何者都是最近由我們的客戶所提出的需求。而在最後經常聽到的,是這個問題。

「波士頓顧問公司如何培育人才?」
★BCG培育頂尖人才的「獨門祕方」

BCG每年都會有許多的新夥伴加入。研究所或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BCG任職,也就是所謂的應屆畢業雇用,以及錄取日本和國外的MBA。此外,也有許多員工屬於非應屆畢業轉職進入BCG工作。

這些員工之中,有人是從銀行、貿易公司或製造商等企業轉職而來,近年來,具有醫師、律師與會計師等專業背景的轉職者人數也逐年增加。雖說也有人在履歷表列著前一份工作的優異表現,不過,這些人多半屬於年輕世代(中堅世代)為主。理所當然地,在他們轉職進入BCG的第一天,距離「一流顧問」還有一段路要走,公司則期待他們加快成長速度以成為獨當一面的顧問(而且,多數的顧問們都能夠回應此種期待)。

儘管如此,進入公司一年後成為中堅、兩年後可稱為資深。經過三年左右則會要求他們挑戰更上一層樓職務的工作。

另一方面,對於身為客戶的企業,因為是重要的專案,參與成員是公司中「萬中選一的精銳部隊」或「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的狀況非常多。BCG團隊與客戶團隊的平均年齡差異在十到十五歲之間是常見的事情。因此,顧問公司團隊的這一方,若不是每個成員都拿出恰如其分的表現來,便會受到嚴厲的斥責。

此外,由於很多客戶和顧問公司都有長期往來的合作關係,新成員也必須克服經常被拿來和過去專案成員比較的心理障礙。

如此一來,BCG在思考培育人才時,眼前的三大障礙包括:
① 管理顧問原本就是高難度的工作;
② 人才的背景極為多樣化;
③ 培育人才和成長速度必須極為快速。

如果無法突破三大障礙,身為全球頂尖管理顧問公司的存在意義就會遭到質疑。解方就是找到人才培育的實作訣竅(know-how),也就是「超快速培養多樣人才戰力的技術」。

那麼,何謂「超快速培養多樣人才戰力的技術」?這正是BCG的「獨門祕方」。

常見的誤解是,將成為顧問的戰力,與學習所謂「如何做(how to)」的硬技能(hard skills)這兩件事混為一談。
★一般人對於管理顧問的實作訣竅(know-how)等於技能(skill)的誤解

使用Excel、Access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邏輯思考(logical thinking)、簡潔的資料彙整方法、簡報技巧、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表現方法等。

書店裡商業書籍區的一角,堆積充斥著由現任或曾任顧問的作者所寫的「如何做(how to)類書籍」。其中多數是MBA課程中亦有教授的眾多實作訣竅的實戰案例與實踐方法,這些內容也被高度期待為能夠提升業績的「特效藥」。

因顧問公司不同,程度會有所差異,但顧問公司提供這些實作訣竅的訓練十分扎實這一點是事實。作為商業的「基本功」,在職涯初期便會徹底嚴格地灌輸基礎技能教育。

但是,這些技能只是必要條件。(「必要條件」與下頁「充分條件」皆為邏輯學名詞。以邏輯式「若A則B」說明,若A成立則B必然成立,則A為B之充分條件,若A成立但B不因此必然成立,則A為B之必要條件)。

為了提升商業績效,除了這些技能之外,存在著BCG所重視、可稱之為「充分條件」的能力。若要舉具體事例,「正確設定與提出必要的問題(問對問題),以及找出上述問題答案的能力」、「讓周圍的人根據結論採取行動的能力」等屬之。關於這些能力,至今為止極少對外公開說明討論。因此,企圖將如何才能夠培養出此一「充分條件」的能力,也就是試著把人才成長的「獨門祕方」化為文字說明,本書可說是創舉。

此次承蒙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的野澤靖宏先生、赤木裕介先生提案,建議將上述經驗和資訊化為文字並且彙整成書,能夠成為許多的職場工作者、企業、組織的參考,因此我們就接受這項挑戰。
★關於本書

如下所示,本書由四個章節所組成。第一章與第二章,將介紹BCG培訓人才的兩個基本思考邏輯。我們認為應該可將此一基礎視為培養前述「充分條件」的地基。

在此基礎之上,由需要成長的組織成員觀點而言,能夠採取哪些行動(第三章)與由負責培育人才的管理者以及組織的觀點而言,能夠採取哪些措施(第四章)分章詳述。

第一章: 成長的方程式①:心態(mindset)+技能(skill)
第二章: 成長的方程式②:正確的目標設定與正確的自我認知
第三章: 加速成長的不二法則
第四章: 藉由PDCA循環(Plan-Do-Check-Action的簡稱)使成長「自動化」

除此之外,在〈結語〉一節中,內容觸及企業顧客組織「內情」的變化、BCG顧問諮詢業務的變化,同時希望傳達的訊息是,適用於顧問業界的人才培育術,也能夠活用在一般企業的經營管理上。

本書的合著者木村與木山,兩人皆是在二○○○年代初期,經由中途任用而進入BCG(前文提到中途聘用來自其它公司的轉職者,也就是接受非應屆畢業生應徵職位,主要是日本就業市場以應屆畢業生統一聘雇制度[日文漢字寫維「新卒一括採用」],企業每一年度於固定期間招募隔年畢業的大學應屆畢業生〔新卒者〕,是日本獨特的徵才制度)。其後在顧問的職務上經常「碰壁」,當時也是受到客戶與管理者的「栽培」,因而得以逐步成長(現在仍在成長發展的動態過程中、每天碰壁遭遇各種困難)。

最近數年,則以BCG人才培育專案負責人的身分,在「培育」年輕人的角色上每天重複著試錯的過程。

我們兩個人共通的價值觀,便是「人真的具有無比豐富的潛力與可能性」。在BCG的工作經歷中,親眼目睹許多企業客戶中孕育培養出領導人才、看到BCG組織內部中也有許多年輕成員脫胎換骨似地活躍於職場,這種想法逐漸轉變為堅定的信念。

此外,也實際體驗到BCG落實「師徒制」(Apprenticeship)人才培育系統的有效性。

本書是以二位合著者曾經身為「接受培育者」(徒弟)與「育才者」(師父)的雙重經驗為基礎,所彙整而成的BCG育才思考邏輯和實作方法。不過,先要向大家「潑冷水」,本書的內容不是讓人學會「特定能力」的特效藥。書中所記錄的是如何建立激發每個人潛力的心態,以及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累積的方法論。

雖然為了易於讀者理解,書中內容因而略為簡化事例和脈絡,希望各位能夠展讀至最後一頁,並且活用在日常工作之中。

無論是協助讀者成為「善於接受栽培」的徒弟或「善於培育人才」的師父,進而提升所屬組織的績效,或讓身為職場工作者的讀者擁有更加充實的人生,若能藉由本書略盡棉薄之力,我們內心充滿喜悅也深感榮幸。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
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 木村亮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