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 領導綜述
臺大領導學程與南湖大山縱走事件
臺大領導學程成立於2008年,是由曾任管理學院院長的會計系教授籌辦成立的,屬於任務編組的鬆散教學單位。其創立的目的旨在培養臺大學生的領導知能,期許學生在踏出校門之後,能夠成為各方領域的傑出領導人才,並矯正臺大畢業生一向所受到的團隊精神不佳、關懷包容不足等等的批評與詬病。學程揭示了六大精神,分別為願景(Vision)、誠信(Integrity)、關懷(Care)、團隊(Teamwork)、樂觀(Optimism)及負責(Responsibility),六個英文字的字首連在一起,就是VICTOR,即勝利者的意思,並依此來設計學程的圖徽。學程隸屬在負責通識教育的共同教育中心之下,編制有兩位行政人員,所有的師資都是來自於其他學院或是業界的兼任老師,專長十分多元,但並未包含有領導研究的專業人員在內。
所有的課程當中,攀爬大山的活動及其行程規劃之「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是重要的體驗課程,曾先後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進行「戶外學習與國際服務」,以及攀爬臺灣南湖大山的戶外活動。2015年暑假,此課程的期末考是要求25名學生背負30公斤的裝備,展開十天九夜的南湖大山縱走。南湖大山標高3742公尺,是臺灣中央山脈第三高峰,地勢陡峭。根據專業登山客的說法,走完全程需要不錯的體能與良好的訓練,裝備也必須充分。對參與學生而言,由於每個人裝備需要1萬元,加上其他食宿、交通及保險等等的費用約1萬元,每人大約需要2萬元,整個團隊總共需要50萬元的預算。為了籌湊這筆經費,學生乃在網路上公開募款,並標名為「Climb for Taiwan」(為臺灣而爬),強調他們都是未來的社會菁英,前途光明,發展無可限量,將極有機會成為臺灣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一員,因此值得社會大眾「投資」他們,就像灌溉栽培一顆擁有無限前景的種子一樣。公開上網之後,雖然募得了一些費用,但卻引發了網友的負面批評與揶揄。不少網友抨擊爬山不具社會公益性質,募款動機值得商榷;又說,臺大學生得天獨厚,是天之驕子,已獲得國家巨大資源的挹注,不應以勸募方式來攫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隨後,引起了臺灣眾多媒體的注意,討論與指責於是排山倒海而來。為此,課程負責人的物理系教授出面澄清,強調攀爬大山是一種團隊領導訓練,對外募款是他出給學生的高難度作業,因為對學生而言,在臺灣募款並不容易,希望他們能夠勇於面對社會現實,知難而進,「碰觸困難的事,且接觸真實社會,體會失敗的經驗」。因此,要求學生不能打工籌措預算,也不能伸手跟家裡要錢,而需要透過理念的闡述,讓臺灣社會相信他們是值得投資的,進而願意出錢贊助。也因為對同學有信心,所以上網的企畫文案他都沒有過目。現在發生了這件事情,是他始料未及的,也讓他學習很多。
學生的回應則是社會誤解了他們,因為太多細節沒有解釋清楚。公開掛網募款是因為每家贊助企業要求的申請文件不同,為求方便,所以才掛網徵求贊助者。以前私下勸募,似乎沒有遇到太多問題,也沒有發生風波。現在既然引發批評,他們會針對此事進行檢討、加以改進,但還是會持續募款;而且也強調募款活動已獲得不少企業的支持,代表事情見仁見智,這些企業並沒有因為社會大眾的批評而反悔縮手。然而,這些解釋並未能平息眾議,風波持續延燒,媒體競相報導。在各界的壓力之下,學生進一步做了公開的澄清,並寫了一篇「我們的疏失」的文章,認為他們所犯的重大錯誤為:「將以企業為對象的募款資訊平臺公開呈現,使大眾誤解為公眾募款。……企劃書內容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事件發展至此,看起來批評與回應之間,似乎是雞同鴨講,存有不少落差,於是臺大校長乃在疏失文章投書十餘天後做了公開回應,認為臺大師生的作法是有問題的。理由是臺灣社會對臺大人有比別人更高的期待,事件既已所造成社會觀感不佳,因而涉及的師生都需要反省,虛心接受外界批評:「錯就是錯」、「該改就改」,臺大人必須更加謙虛。同時,表示下一年度的「領導學程」可能不再開授,或是更改一個比較「謙虛」的名稱,例如「僕人式領導」之類(清華大學副校長則建議以立德學程命名),因為領導學程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如果持續開課,也不能以「登山壯遊」的名義來募款;並聲明不會再挪用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經費」,來補助領導學程的戶外團體活動。
消息一出,有的學生與大眾鼓掌叫好,有的卻不以為然,認為聽信一面之詞,決策偏頗;而且有人反對就改弦易轍,實在是因噎廢食;更改學程名字更是換湯不換藥,未搔著癢處。另外一位曾經一起創辦學程的老師更是意有所指地說,這些宣示都是因為校長換人,新的領導班子上臺,而對學程有不同的觀點。前任校長之所以創立領導學程,是基於希望培養出一群社會菁英,但新任校長卻不做此圖,想引導到公共服務上。顯然雙方對領導學程的定位,本就意見分歧。至於登山募款的爭議,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領導教學案例,能夠引起激烈討論的問題不在少數,而且應該可以導出許許多多的洞見。在這裡,不想涉及事件的種種詮釋,以及其中的羅生門,只提出幾項值得深思、與領導有關的議題,來加以討論,並做為理解什麼是領導的開場。這些問題包括:求勝是領導之道?領導人人能教?登山能提升領導力?以及臺大的危機領導處理合宜?深思1:求勝是領導之道?
臺大領導學程六大精神組合為VICTOR,似乎暗喻著臺大領導學程的成功標準是:受訓者可以成為人生或社會的勝利者。姑且不論六大精神各個英文字的涵義,但組合成勝利者則隱含著求勝是領導之道。也就是說,做為一個人或是做為一位領導人,勝利是很重要的。可是,這種引申的意義卻與真正的領導之道相去甚遠。如果以華人的文化傳統而言,什麼是領導之道呢?答案雖然見仁見智,但內聖外王應是首選。也就是說,領導者首重自我修養,必須先能修身以道,磨鍊自己的品格與品味;再推己及人,濟世以道,富國裕民,所以才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如圖1-1所示)。因而,領導者不但不能獨善其身,而且還得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因而,以領導本質而言,就是個人要做好義利之辨,明辨是非,利人利他,再擴而大之,造福鄉梓或更廣大的社會群體。因而,造福大眾才是領導的真諦,領導者需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所以聖哲才一再強調領導人需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進而修己以安天下。
西方主要領導教育機構的領導課程設計,亦深諳此項原則,因而,從系統概念出發,領導者由瞭解自己的特性與磨練開始,逐漸擴大為領導他人、領導團隊、領導組織,以及領導社會,彼此也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說,領導者的發展與成長是從修養自己出發,而逐漸擴張的,首先,瞭解自己、袪除私慾,先做一位負責的人,再去同理他人(尤其是追隨者),並擴展至小團體的團隊、組織的高階團隊的領導,再帶動社會向上成長。因此,領導之道的目的並不在求勝,而在利他、追求至善,展現無緣之慈、同體之悲的情懷。因而,當臺大領導學程的學生為自己的登山而募款時,實乃違反領導之道,受到批評也是勢所必然的。
臺大領導學程與南湖大山縱走事件
臺大領導學程成立於2008年,是由曾任管理學院院長的會計系教授籌辦成立的,屬於任務編組的鬆散教學單位。其創立的目的旨在培養臺大學生的領導知能,期許學生在踏出校門之後,能夠成為各方領域的傑出領導人才,並矯正臺大畢業生一向所受到的團隊精神不佳、關懷包容不足等等的批評與詬病。學程揭示了六大精神,分別為願景(Vision)、誠信(Integrity)、關懷(Care)、團隊(Teamwork)、樂觀(Optimism)及負責(Responsibility),六個英文字的字首連在一起,就是VICTOR,即勝利者的意思,並依此來設計學程的圖徽。學程隸屬在負責通識教育的共同教育中心之下,編制有兩位行政人員,所有的師資都是來自於其他學院或是業界的兼任老師,專長十分多元,但並未包含有領導研究的專業人員在內。
所有的課程當中,攀爬大山的活動及其行程規劃之「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是重要的體驗課程,曾先後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進行「戶外學習與國際服務」,以及攀爬臺灣南湖大山的戶外活動。2015年暑假,此課程的期末考是要求25名學生背負30公斤的裝備,展開十天九夜的南湖大山縱走。南湖大山標高3742公尺,是臺灣中央山脈第三高峰,地勢陡峭。根據專業登山客的說法,走完全程需要不錯的體能與良好的訓練,裝備也必須充分。對參與學生而言,由於每個人裝備需要1萬元,加上其他食宿、交通及保險等等的費用約1萬元,每人大約需要2萬元,整個團隊總共需要50萬元的預算。為了籌湊這筆經費,學生乃在網路上公開募款,並標名為「Climb for Taiwan」(為臺灣而爬),強調他們都是未來的社會菁英,前途光明,發展無可限量,將極有機會成為臺灣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一員,因此值得社會大眾「投資」他們,就像灌溉栽培一顆擁有無限前景的種子一樣。公開上網之後,雖然募得了一些費用,但卻引發了網友的負面批評與揶揄。不少網友抨擊爬山不具社會公益性質,募款動機值得商榷;又說,臺大學生得天獨厚,是天之驕子,已獲得國家巨大資源的挹注,不應以勸募方式來攫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隨後,引起了臺灣眾多媒體的注意,討論與指責於是排山倒海而來。為此,課程負責人的物理系教授出面澄清,強調攀爬大山是一種團隊領導訓練,對外募款是他出給學生的高難度作業,因為對學生而言,在臺灣募款並不容易,希望他們能夠勇於面對社會現實,知難而進,「碰觸困難的事,且接觸真實社會,體會失敗的經驗」。因此,要求學生不能打工籌措預算,也不能伸手跟家裡要錢,而需要透過理念的闡述,讓臺灣社會相信他們是值得投資的,進而願意出錢贊助。也因為對同學有信心,所以上網的企畫文案他都沒有過目。現在發生了這件事情,是他始料未及的,也讓他學習很多。
學生的回應則是社會誤解了他們,因為太多細節沒有解釋清楚。公開掛網募款是因為每家贊助企業要求的申請文件不同,為求方便,所以才掛網徵求贊助者。以前私下勸募,似乎沒有遇到太多問題,也沒有發生風波。現在既然引發批評,他們會針對此事進行檢討、加以改進,但還是會持續募款;而且也強調募款活動已獲得不少企業的支持,代表事情見仁見智,這些企業並沒有因為社會大眾的批評而反悔縮手。然而,這些解釋並未能平息眾議,風波持續延燒,媒體競相報導。在各界的壓力之下,學生進一步做了公開的澄清,並寫了一篇「我們的疏失」的文章,認為他們所犯的重大錯誤為:「將以企業為對象的募款資訊平臺公開呈現,使大眾誤解為公眾募款。……企劃書內容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事件發展至此,看起來批評與回應之間,似乎是雞同鴨講,存有不少落差,於是臺大校長乃在疏失文章投書十餘天後做了公開回應,認為臺大師生的作法是有問題的。理由是臺灣社會對臺大人有比別人更高的期待,事件既已所造成社會觀感不佳,因而涉及的師生都需要反省,虛心接受外界批評:「錯就是錯」、「該改就改」,臺大人必須更加謙虛。同時,表示下一年度的「領導學程」可能不再開授,或是更改一個比較「謙虛」的名稱,例如「僕人式領導」之類(清華大學副校長則建議以立德學程命名),因為領導學程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如果持續開課,也不能以「登山壯遊」的名義來募款;並聲明不會再挪用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經費」,來補助領導學程的戶外團體活動。
消息一出,有的學生與大眾鼓掌叫好,有的卻不以為然,認為聽信一面之詞,決策偏頗;而且有人反對就改弦易轍,實在是因噎廢食;更改學程名字更是換湯不換藥,未搔著癢處。另外一位曾經一起創辦學程的老師更是意有所指地說,這些宣示都是因為校長換人,新的領導班子上臺,而對學程有不同的觀點。前任校長之所以創立領導學程,是基於希望培養出一群社會菁英,但新任校長卻不做此圖,想引導到公共服務上。顯然雙方對領導學程的定位,本就意見分歧。至於登山募款的爭議,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領導教學案例,能夠引起激烈討論的問題不在少數,而且應該可以導出許許多多的洞見。在這裡,不想涉及事件的種種詮釋,以及其中的羅生門,只提出幾項值得深思、與領導有關的議題,來加以討論,並做為理解什麼是領導的開場。這些問題包括:求勝是領導之道?領導人人能教?登山能提升領導力?以及臺大的危機領導處理合宜?深思1:求勝是領導之道?
臺大領導學程六大精神組合為VICTOR,似乎暗喻著臺大領導學程的成功標準是:受訓者可以成為人生或社會的勝利者。姑且不論六大精神各個英文字的涵義,但組合成勝利者則隱含著求勝是領導之道。也就是說,做為一個人或是做為一位領導人,勝利是很重要的。可是,這種引申的意義卻與真正的領導之道相去甚遠。如果以華人的文化傳統而言,什麼是領導之道呢?答案雖然見仁見智,但內聖外王應是首選。也就是說,領導者首重自我修養,必須先能修身以道,磨鍊自己的品格與品味;再推己及人,濟世以道,富國裕民,所以才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如圖1-1所示)。因而,領導者不但不能獨善其身,而且還得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因而,以領導本質而言,就是個人要做好義利之辨,明辨是非,利人利他,再擴而大之,造福鄉梓或更廣大的社會群體。因而,造福大眾才是領導的真諦,領導者需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所以聖哲才一再強調領導人需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進而修己以安天下。
西方主要領導教育機構的領導課程設計,亦深諳此項原則,因而,從系統概念出發,領導者由瞭解自己的特性與磨練開始,逐漸擴大為領導他人、領導團隊、領導組織,以及領導社會,彼此也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說,領導者的發展與成長是從修養自己出發,而逐漸擴張的,首先,瞭解自己、袪除私慾,先做一位負責的人,再去同理他人(尤其是追隨者),並擴展至小團體的團隊、組織的高階團隊的領導,再帶動社會向上成長。因此,領導之道的目的並不在求勝,而在利他、追求至善,展現無緣之慈、同體之悲的情懷。因而,當臺大領導學程的學生為自己的登山而募款時,實乃違反領導之道,受到批評也是勢所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