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領導就像開車,開車幾乎誰都能開,但並非人人都是好司機。好司機既是天生的,又是培養成的。有一種人開車容易出事,據心理學家說,有一種易發事故人格(accident-prone personality)。有的人反應快,注意力持久,視野寬闊,臨危不慌亂,安全意識強,開了56 年車以後,成為優秀司機。他們經過短暫的培訓和實踐,可以在任何道路上開任何尺寸的車。當領導也一樣,有些人就是傷士氣,所以,沒人願意跟隨他們。有些人具備某些心理品質,累積了一定經歷以後,很快遊刃有餘。他們通過短暫的適應以後,可以在任何行業、任何規模、任何組織結構的公司擔任領導。因此,好領導既是天生的,又是後天練成的。
在這本書裡, 領導= 管理, 管理= 領導。我沒有興趣像班尼斯 (Warren Bennis)那樣區分領導和管理。我說的領導力是廣義的,本書局限於個人的領導力,不涉及集體領導力。一個領導班子的集體領導力,是班子成員個人領導力的有機整合。它可以大於也可以小於個體領導力的簡單相加,這取決於管理團隊的互動。儘管如此,管理者個人的領導力,是領導力的基本單位,是管理團隊集體領導力的基礎。
下面的資料也許有些聳人聽聞:
20% 的業績變數(variance) 跟領導力有關! ─ Hay Group 研究結果。
近60% 的中國管理者起到的作用是負激勵(demotivating)!─ Hay Group 研究結果。
全世界70% 員工不敬業(disengaged)!─ Gallup 常年調查資料。
取消目標管理,代之以領導力。─全面品質管制大師戴明(Deming)博士早在幾十年前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戴明管理14要點之第11 要點)。
以上資料說明,領導力是多數企業缺失的競爭實力。但是,另一方面,我的觀察又發現,相對於學歷和經歷,領導力價格低靡。所以,發現、發展優秀領導人才,讓平庸人才領導競爭對手,就成了最具殺傷力的競爭武器。
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如何判斷一個領導人?
領導力有兩個方面:第一,領導者特質(trait),即領導人是什麼樣的人(Who they are);第二,領導者行為(behavior),即領導人做了什麼樣的事(What they do)。這兩個方面都重要,但是前者更重要,而且常被忽視。為什麼很多領導人使用這麼多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勤勤懇懇去領導,但是,大多數員工仍然不敬業呢?因為這些領導人不具備領導者特質,領導者特質決定領導者行為是否有效。西方管理界目前專注於領導者行為,而忽略領導者特質。這就好比開車,目前大家注重的是開車的動作和技巧,而不是怎麼選擇和培養司機的心理素質。目前大家關注的是系好安全帶、把好方向盤、踩油門、踩煞車,所以,我們看到技術嫺熟的老司機卻也成了馬路殺手。
領導者特質比領導者行為重要。這樣說,不等於領導者行為不重要,相反,領導者行為很重要。我把領導者行為寫成公式:
領導者行為 = 管事 + 管人
毛澤東是這樣評價劉邦的成功:一個是戰略對頭(管事),一個是用人得當(管人)。
西方有兩個學者 提出管理方格概念(managerial grid)。他們認為管理有兩個維度:關心產出(管事)和關心人(管人)。科特(John Kotter)的《總經理》一書,也是從管事和管人兩個方面分析總經理面臨的挑戰。管理學的知識也是圍繞「管事」和「管人」兩個方面展開的。管事和管人,是管理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在管理學中,每出現一個管事的觀點,就會出現一個管人的觀點與之對應。下表列舉了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管理概念。
例如, 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主要是管事的觀點。知識管理系統利用資訊技術,把企業擁有的一些能夠創造商業價值的知識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不斷更新,易於檢索和提取,以便大家充分地分享、傳播、使用。很多重視知識的企業開發知識管理軟體,培訓員工使用。雖然有的企業有知識管理軟體,但是,如果企業不是學習型組織,大家都不愛學的話,軟體再好,大家就是不用。知識管理軟體是管事的觀點,「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則是與此相對應的管人的觀點。
再例如,業績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基本上是管事的觀點。很多企業使用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衡量公司業績、溝通戰略目標。按照平衡計分卡的邏輯,公司的業績看四個方面:首先看財務指標。財務要想做得好,必須看客戶指標:客戶必須多而且忠誠度高。要想客戶指標好,必須流程要好:流程好才能為客戶提供價值。要想流程好,團隊一定要好。四個方面,一環套一環,這是一種管事的觀點。與業績管理相對應的管人的觀點是領導力發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很多企業宣導「參與式領導」(participative leadership),要求領導人必須讓各層管理者甚至是員工都來考慮相應的戰略單元、部門、團隊以及員工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方式,這樣才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在這本書裡, 領導= 管理, 管理= 領導。我沒有興趣像班尼斯 (Warren Bennis)那樣區分領導和管理。我說的領導力是廣義的,本書局限於個人的領導力,不涉及集體領導力。一個領導班子的集體領導力,是班子成員個人領導力的有機整合。它可以大於也可以小於個體領導力的簡單相加,這取決於管理團隊的互動。儘管如此,管理者個人的領導力,是領導力的基本單位,是管理團隊集體領導力的基礎。
下面的資料也許有些聳人聽聞:
20% 的業績變數(variance) 跟領導力有關! ─ Hay Group 研究結果。
近60% 的中國管理者起到的作用是負激勵(demotivating)!─ Hay Group 研究結果。
全世界70% 員工不敬業(disengaged)!─ Gallup 常年調查資料。
取消目標管理,代之以領導力。─全面品質管制大師戴明(Deming)博士早在幾十年前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戴明管理14要點之第11 要點)。
以上資料說明,領導力是多數企業缺失的競爭實力。但是,另一方面,我的觀察又發現,相對於學歷和經歷,領導力價格低靡。所以,發現、發展優秀領導人才,讓平庸人才領導競爭對手,就成了最具殺傷力的競爭武器。
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如何判斷一個領導人?
領導力有兩個方面:第一,領導者特質(trait),即領導人是什麼樣的人(Who they are);第二,領導者行為(behavior),即領導人做了什麼樣的事(What they do)。這兩個方面都重要,但是前者更重要,而且常被忽視。為什麼很多領導人使用這麼多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勤勤懇懇去領導,但是,大多數員工仍然不敬業呢?因為這些領導人不具備領導者特質,領導者特質決定領導者行為是否有效。西方管理界目前專注於領導者行為,而忽略領導者特質。這就好比開車,目前大家注重的是開車的動作和技巧,而不是怎麼選擇和培養司機的心理素質。目前大家關注的是系好安全帶、把好方向盤、踩油門、踩煞車,所以,我們看到技術嫺熟的老司機卻也成了馬路殺手。
領導者特質比領導者行為重要。這樣說,不等於領導者行為不重要,相反,領導者行為很重要。我把領導者行為寫成公式:
領導者行為 = 管事 + 管人
毛澤東是這樣評價劉邦的成功:一個是戰略對頭(管事),一個是用人得當(管人)。
西方有兩個學者 提出管理方格概念(managerial grid)。他們認為管理有兩個維度:關心產出(管事)和關心人(管人)。科特(John Kotter)的《總經理》一書,也是從管事和管人兩個方面分析總經理面臨的挑戰。管理學的知識也是圍繞「管事」和「管人」兩個方面展開的。管事和管人,是管理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在管理學中,每出現一個管事的觀點,就會出現一個管人的觀點與之對應。下表列舉了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管理概念。
例如, 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主要是管事的觀點。知識管理系統利用資訊技術,把企業擁有的一些能夠創造商業價值的知識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不斷更新,易於檢索和提取,以便大家充分地分享、傳播、使用。很多重視知識的企業開發知識管理軟體,培訓員工使用。雖然有的企業有知識管理軟體,但是,如果企業不是學習型組織,大家都不愛學的話,軟體再好,大家就是不用。知識管理軟體是管事的觀點,「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則是與此相對應的管人的觀點。
再例如,業績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基本上是管事的觀點。很多企業使用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衡量公司業績、溝通戰略目標。按照平衡計分卡的邏輯,公司的業績看四個方面:首先看財務指標。財務要想做得好,必須看客戶指標:客戶必須多而且忠誠度高。要想客戶指標好,必須流程要好:流程好才能為客戶提供價值。要想流程好,團隊一定要好。四個方面,一環套一環,這是一種管事的觀點。與業績管理相對應的管人的觀點是領導力發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很多企業宣導「參與式領導」(participative leadership),要求領導人必須讓各層管理者甚至是員工都來考慮相應的戰略單元、部門、團隊以及員工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方式,這樣才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