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未來你是誰:牛津大學的6堂領導課

79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1堂課】統御力:引導個人與組織邁向成功

■不是領導者也需要統御力

「統御力」是指協調、統率、指揮多數人的能力與素養,也可以稱作「領導力」。當兩個人以上的群體想做某件事時,必須有領導者做出最後決策並且負起責任。

被問到誰是領導者或是指導者時,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組織領袖、展現最佳業績或成果的人、提出正確見解的人,以及被大家尊崇喜愛的人等。但是,在現實社會裡,發揮統御力的人不一定只有上述這些對象。

「身分高貴,責任重大」是統御力的來源

在牛津的教育方針中,領導者的養成極受人們稱頌。實際上,歷代的英國首相,例如柴契爾夫人等,有很多位都是牛津畢業生,而現在活躍於世界的菁英校友,更是不計其數。

牛津人的領導力有個明確的共通點,就是「身分高貴,責任重大」(Noblesse oblige),意指「身分高尚的人應該擔負的義務與責任」。其核心意義在於,位居國家與社會上位的人,之所以被允許享受高額收入與高貴名譽,是因為他們必須承擔指引社會大眾正確方向的責任與義務,甚至不惜自我犧牲。

直到現在,在牛津內仍然傳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年輕學子勇赴戰場為國捐軀的事蹟。當時以學生兵的身分參戰的牛津學生,多為名門望族、富家子弟、藝術世家等,幾乎都是社會上的菁英名流。展望現今世界,擁有「身分高貴,責任重大」品德的菁英又有多少人?

確實,隨著時代變化,「身分高貴,責任重大」的意義也逐漸轉變。簡單地說,我認為這樣的品格具有以下三項特質:

①十分理解自己在社會上,應扮演的角色與應擔負的責任。不只為了職務,而且為了社會,抱持貢獻一己之力的想法。

②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與自己的上司和部屬相處時,言行舉止都能恰如其分。

③心胸寬大且深具忍耐力。對人總是態度溫和有禮,並且能夠為了他人忍辱負重。

接著,我們見識一下「身分高貴,責任重大」的領導者「統御力」的本質。■3種作法,為自己樹立品牌、賦予價值

牛津有授予MBA的企管研究所,名為賽德商學院(SBS)。雖然這並非我的主修領域,但是我在學期間有幸與許多MBA學生有交流機會,直到現在彼此還會互相聯絡。賽德商學院跟美國哈佛商學院等知名學院一樣,集結了來自全球的菁英,其中多半是律師、會計師,或是頂尖企業的現任董監事等,都擁有極專業的背景。

與賽德商學院的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不論是在企管或是其他領域,為了在課堂等各種場合中展現自己,都必須積極發言,在討論中取得主導的地位。事實上,不僅限於課堂內,平時與人交往或是進行團隊合作時,展現自己的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自己的價值

以賽德商學院的學生為首,牛津人基本上都在嚴苛的學習生活中,自然培養出提升自身價值與品牌效果的方法。為此,我個人特別留意以下三點:

①認同並珍惜自己天生的性格與素質。有人內向、有人擅於社交,每個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首先,必須坦率地認同自己的基本性格與素質。然後,訓練自己擁有柔軟因應的彈性,能夠依時間、地點、狀況來調整自己的特質。

②事先做好準備,隨時都能有效自我宣傳。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精簡介紹自己的專業、擅長領域、性格、嗜好等。當不斷重複展現之後,就越來越能精準地表現自己。

③與他人誠實以對。不要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事情,也要關心對方,用誠懇的態度來交往。

牛津人無論跟誰都能攀談

不只在牛津,在英國的街道上到處都有小酒吧。它跟日本居酒屋不同,不論誰都能夠一個人輕鬆進出,也具有餐廳的功能,可享用所謂的「PUB餐」。我和同學也經常去,一到週末,學校附近的小酒吧總是充斥著牛津的學生。

相較於其他頂尖大學的同學會,牛津同學會的聚集方式不太一樣。美國的大學多半是以MBA等專業領域為單位來舉辦聚會,而牛津則是以「一整個牛津」為社群來凝聚學生,與科別領域完全無關。

由於畢業生的專業領域與入學年度各不相同,因此在同學會中幾乎看不到上下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的阻礙羈絆,也常會有「居然能遇到這麼厲害的人!」的驚喜。而且,一旦彼此結識,即使是大企業老闆,下次見面不透過祕書,就會熱心友好對待的大概也只有牛津人吧。牛津同學會的內容,不僅是交換當今政治與經濟相關資訊,也經常談論「世界應有樣貌」、「人類良好生存方式」等哲學性質的話題。從這裡也可以體現出牛津人不忘「身分高貴,責任重大」的特徵。

一般而言,生性內向的人參加宴會等多人聚集的場合,常常會感到不安、躊躇不前,結果往往只和一起前來的人交談或是孤單一人。相對地,牛津人擁有在人群匯聚之處,馬上找到談話對象、自然融入其中的技能。這樣的習慣能夠培育出領導與社交能力,未來在商業或學術場合也都能夠凸顯自己的價值。

循序漸進,自然融入人群

在見識過牛津人的社交技能之後,我發現要讓自己在別人心中留下印象,有一個共通的習性。首先要重視第一印象,如果能讓初次見面的人留下好印象,之後的溝通就會很順利。
  
以下是發生在牛津圖書館內的一個插曲。我為了尋找一本想讀的書,向館員詢問:「Tell me where I can find this book?」(告訴我這本書在哪裡?)

但是,館員不回答我。我再問一次,對方還是不回答。當我正在納悶,準備開口問第三次時,排在我後面的學生小聲對我說:「請加個請(please)」。我頓時恍然大悟,並急忙說聲「請」,之後館員立刻綻放微笑,告訴我要找的書在哪裡。

不用說,第一印象的好壞非常重要。我認為,良好的溝通就從基本的打招呼開始,這樣說並不誇張。從「早安」、「午安」、「晚安」開始,到「謝謝」、「對不起」等表達謝意或道歉的話語也是一樣。尤其是有事情拜託對方時,無關上司與部屬的關係,都應該遣詞用字彬彬有禮,而且在最後說一聲「謝謝」。

做好上述的基本功之後,進一步在與對方的談話中,發現共通點、延伸話題,必定深具效果。可以試著從對方的基本資料與打扮、興趣與談吐(腔調等)找出共通點。

要在群體中讓人留下印象,應該從一個人開始,逐步與多數人建立關係。在團體裡,也可以從少數到多數,因為一次要讓很多人對自己留下印象是很困難的。
  
首先,可以試著和群體中的每個成員深化彼此的信賴關係。在自己身處的組織裡,儘量和不同職種的人交流,也有助於提升溝通能力。邀請對方一起用餐或喝茶,也是一個方法。關鍵在於,不管對於個人或公司,「信用(承諾)」是最重要的事。例如,A先生總是在約定時間的前五分鐘就到達,因此是一位絕對不會遲到、值得信賴,或是認真將手邊工作做好的人。像這樣建立他人對自己的好印象,並好好維護,便能夠培育自己的品牌力。

凸顯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點

請找出自己具備的技能、在公司業界中絕對不輸人的強項。譬如,在大學裡,有人在研究室裡掛上學位證書或獎狀,彰顯出自己的實績,僅是如此,有時也有助於展現自己的專業性。

事實上,根據某項研究的案例,當醫師或醫護人員在醫院裡掛出自己的專業證照之後,遵照醫囑指示的患者立刻增加三○%。當你擔任領導者,要建立自身品牌時,第一個訣竅便是要慎重思考,自己希望周遭的人怎麼看你。然後,透過外型與個性的改變,實現自己目標中的形象。這是一種強力的手段,讓他人認同你的統御力。

【第2堂課】創造力:從懷疑、批判到發想

■4個循環,讓創造性思考模式化

最近,除了速食店之外,各行各業都在推動「作業範本化」,例如:應對顧客、數據管理等。製作作業範本,可以讓每個人依據狀況所該採取的因應行動,變得很明確。因此,在促使全體員工採取標準化的行動上,作業範本化是非常有效的。

「創造力」也能夠範本化嗎?英國心理學者葛拉罕‧瓦拉斯(Graham Wallas)主張,創造性思考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豁然期、驗證期。以下我依據瓦拉斯的理論,介紹有效培育部屬或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準備」

首先,「準備」是奠定培養創造性思考的基礎階段。在每天的研究與工作中,它是運用既有的知識與技能,發揮過去的經驗,一再嘗試、從錯誤萃取教訓,進而創造或發現解決問題的起始點。

例如,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公式,來解答難度較高的計算題;商務人士以上次推銷失敗的經驗為借鏡,為了更有效傳達商品魅力,思考嶄新途徑的提案方法等。這樣的過程,其實每位認真的學生或一般商務人士平常都在進行,乍看之下似乎毫無新意。然而,在培養自己掌握創造力的步調上,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發現iPS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曾在針對高中生的演講會中指出:「為了獲得一次成功,不歷經九次的失敗,幸運之神是不會眷顧的。但願各位年輕學子能夠努力嘗試、盡情失敗。」由此可見,失敗與嘗試錯誤,是戲劇性的發明或進步的必要條件,這是許多成功者的共通認識。

藉由抽離「醞釀」發想

接下來是「醞釀」的階段,就是整理從不斷試誤中得到的經驗,為即將到來的「創造」做好準備。

針對某個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特意將自己抽離,讓頭腦暫時休息,做些完全無關的事情,讓心平靜下來。當重新打起精神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特意做一些與現在正在處理的課題或工作完全不相關的事務,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產生全新的靈感。因此,擺脫平常思考事物的框架,可說至為關鍵。

舉例來說,當一位業務員把工作擺在一邊,到商店裡優閑購物或是在餐廳享受美食時,因為異於平常扮演的角色,是以顧客的身分接受服務,便會從跟業務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於是很可能有機會想出優化商品或服務的方法,或是發覺銷量不佳的理由。

啟動「豁然開朗」不經意的瞬間

經過前述的兩個過程,第三階段的「豁然開朗」即將誕生。到目前為止,無論大事或小事,你是否曾經有過以下的經驗呢?腦海裡突然浮現超棒的點子,連自己都覺得「真是太厲害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試著回想當時的情況。

浮現出好點子的時刻,通常並非在工作時間,而大多數是在通勤、移動或一個人看報紙時,突然間靈光乍現。我曾經在超市購買食材等物品時,豁然開朗、產生靈感。由於商品的外包裝、陳列方式、宣傳標語等,會自然映入眼簾,因此在無意識中刺激大腦,進而引發新的構想。前文提到的「散步」,也是能幫助我們產生新發想的方法。

了解現狀,產生正確的「驗證」

在最後的「驗證」階段,必須確認腦中浮現的構想,究竟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有沒有幫助。此外,就算是想出獨創的研究,或是嶄新的商品、服務或企畫案,如果不好好檢討,以目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否實現?」、「對誰有幫助?」、「為了符合現實條件又應該怎麼做?」那麼好不容易想出來的點子終究只是白費工夫。為了提升「驗證」的品質,平常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組織的環境,以及與其他個體的競爭狀況等。對於創作出新企畫、提升工作品質而言,如何找到自身主意與現實差異之間的平衡點,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以上介紹了創造性思考的四個階段,我想各位已能夠理解,無論是哪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解決各種問題,進而孕育出全新事物。

此外,我也善加利用便利貼,透過時間管理的範本化來提升創造力。事實上,執行起來並非一件很困難的事。首先,準備不同顏色的便利貼,製作由橫縱軸所構成的簡單表格,縱軸寫上一天的時間,橫軸則寫上自己或夥伴的名字,然後將便利貼根據顏色分類,從縱軸(時間單位的軸)依序貼上寫著自己或夥伴行事內容(研究、工作、私事等)的便利貼。

透過完成的表格,檢視各別行事內容的整體狀況,會有各式各樣的發現。而且,可以進一步掌握到「原來平日也有可以利用的時間」、「假日也會因為工作,很難抽出時間陪伴家人」等狀況。

由於便利貼可以隨意黏貼與取下,因此可以重新排列當天的行動(吃飯、工作、休息、跑業務等)順序,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請各位務必在一天之中,儘量撥出培養創造力的時段。

【第3堂課】戰鬥力:凝聚團隊力量,化解所有敵手

■結合經驗與知識,做出適切判斷

有一句諺語點出了民族性與思考、行動模式的關係:「英國人邊走邊思考,法國人思考後開始衝,西班牙人則是先衝了之後才思考。」這句話雖然沒有提到其他國家,我想美國姑且可說是「邊跑邊思考」。

所謂「戰鬥力」也可以詮釋為:為了行動(或是行動的前後)所做的判斷與決定。首先決定要不要競爭,如果要競爭,必須進一步判斷,和誰、什麼時候、在哪裡,以及要用什麼做為武器。

判斷與決斷的分界線

我在牛津學習與培養的技能,包括「判斷與決斷之間的平衡感」。簡單地説,「判斷力」是指在收集足夠資訊,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之後,選擇出適切方向的能力。也就是說,當資訊不足時,很難下判斷,即便是換個人來做,答案也差不多一樣。相對於此,當收集再多資訊也無法完全去除不安時,或者當收集過多資訊反而增加複雜性時,就必須下「決斷」。具體而言,當孩子、學生或部屬採取錯誤行動時,思考該和他們說什麼話,就是一種「判斷」。相對地,當面對「應該和這個人結婚嗎?」、「應該繼續現在的工作還是換工作?」等人生重大決定時,必須做出「決斷」。

判斷與決斷的分界線,在於資訊與心理狀態的平衡。就判斷力而言,具備技能,有效獲得、分析及選擇日常中各種持續更新的資訊,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決斷則是一個人的內心在做抉擇之際的基準,像是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等。如上所述,我們必須依據狀況,分開運用判斷與決斷,若不慎犯錯,很可能造成令人後悔的結果。

適合的判斷力是什麼?

無論做研究、在商場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具備辨別合理答案的判斷力。以下先就判斷力來進行闡述。

我將「判斷力」定義為「正確認知事物並給予評價的能力」。並且,從三個面向將判斷力區分為以下三種能力:

‧掌握自身所處狀況的能力
‧看透做判斷的時機
‧將自己所下的判斷正當化的能力

到底該如何培養出恰如其分兼具這三種能力的判斷力?又該怎樣教導他人?

整合構成「判斷力」的兩種能力

如同前文所述,我們必須區別判斷與決斷,當要做出某些判斷之際,也必須區別所應具備的能力。人在到達下判斷或決斷為止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①經驗的判斷力:從實際經驗、體驗的累積中做判斷。
 
當一個人必須做出判斷時,首先會嘗試回想過去是否擁有同樣的經驗。如果有類似經驗,會想起當時的情況,若當時的判斷結果是正確的,便會做出相同判斷;若是不正確,則會思考箇中理由,並且避免再度發生。在處理沒有解答的問題時,例如「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經驗的判斷力相當有幫助。

因此,培養這種能力的關鍵在於,無論專業領域或職業類別,儘量與越多人接觸越好。另外,在評估判斷時機之際,經驗性的判斷力特別能發揮效用。例如,決定是否要維持與某人的關係,是憑藉科學知識或資訊也無法計算出合適的時機。在這樣的時刻,要相信透過自己經驗而獲得的直覺與智慧。②知識的判斷力:以知識或資訊來判斷對錯。

所謂「知識的判斷力」,是指光憑藉經驗的判斷力仍然無法處理,則需要藉由知識與邏輯的學習,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具備提出適切解答或解決方案的能力。例如,考試時,透過大量的知識學習與應用能力的鍛鍊,就能夠冷靜因應所面對的問題。在商場上,假如能充分運用企業管理的知識,將有助於增加利潤與迴避風險。

在客觀驗證自己的判斷,以及證明其正當性之際,知識的判斷力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時候,很難客觀判斷自己主導的專案,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如果只憑藉自身的判斷或主張,可能會有相反的結果,此時必須運用學術知識或是深具說服力的數據,來判斷及證明「這樣做是對的」。

「適切的判斷力」,是指整合從經驗和體驗而來,以及由知識或思考而來的事物,並且取得平衡以決定方向性。當上司依據「過去的技術與能力」,做出不合乎時代需求的判斷,就是過於依賴經驗的判斷力。像我這樣的學者,容易做出不合於現實、紙上空談的判斷,便需要經驗的判斷力。

失敗經驗是培養判斷力的養分

對部屬指示「不可以那樣做」、「一定要這樣做」,過度灌輸自己的想法,會剝奪他們獲得嶄新經驗與自主思考的機會。如果對於部屬的未來成長有所期待,就應該讓他藉由體驗失敗,而察覺自己在判斷上出了什麼差錯。這會成為他將來做出適切判斷的養分,也能夠導引部屬了解他人的立場。總之,在學校教育或職場中,要提升判斷力,應該適度體驗某種程度的失敗。

一般而言,牛津人都有不畏失敗、勇敢前行的戰鬥性判斷力,而且是透過日常的一些簡單小動作開始培養。

第一,對資訊敏感。準備紙筆,以便馬上記下察覺及想到的事。每天早上,我一定會花二十至三十分鐘將報紙瀏覽一遍,同時在身旁放置筆記本、藍色原子筆及便利貼,以便隨時做標記與記下重點。如果拖延一下沒有立刻寫下來,可能就會對那些不再感興趣或是會忘記。因此,重點在於,一旦想到,就要在一分鐘內寫下來。第二,定期整理寫下來的知識與資訊。隨著資訊社會的發達,每天都接觸到大量的知識與話題。當資訊累積到某種程度,得依據主題來分類與整理。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將剪報或是筆記等收集到的資訊,分門別類裝進資料袋之後,在封面標記主題,然後依照時間排列放進書櫃妥善保管即可。如此一來,不管在何時何處,自己為什麼對某個題材感到興趣,全部都能一目了然。

第三,捨棄過時的資訊,不斷更新情報。完成需要某些資訊的企畫、專案或論文時,便是評估是否要汰除資訊的時間點。

【第4堂課】分析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也能解

■第一步,先確認問題是否出於自己

在牛津的各個學院之間或是街道上,到處都是教會。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應該是位居大學中心的聖瑪麗教堂吧。這個教堂興建於十三世紀,高度為六十二公尺,登上尖塔就能眺望整個牛津。我一有時間,經常會到街上的教會。英國的教會和日本的不同,即使不是教友也能夠自由進出,也可以參加禮拜、彌撒及音樂會等各種聚會活動。

有一次,我在聖瑪麗教堂的佈告欄上,看到這一段聖經詞句:「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這是《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七章四節當中的句子,它教導我們,要戒除「不面對自己的問題,卻非難他人的缺點或過失」、「根本不知道詳情,就貿然下評斷」的行為。

不確定性規避,人習慣歸咎環境

從家人、同事、朋友等個人的關係,到組織、社會及國家,只要是人群聚集之處,經常會發生一些問題。
  
在傳播理論當中,所謂「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是指人對於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或狀況,感受到威脅與不安的程度。這個程度會因國家與文化的差異,而在強弱上有所不同。

此外,當某人周遭發生了問題(不確定性的事件),如果這個問題與某人自身有直接關係,人會傾向把發生問題的原因歸咎於周遭環境而非自己。相反地,當某人本身並非當事者時,人會有把發生問題的原因歸咎於當事者而非周遭環境的傾向,這就叫做「歸屬理論」。

具體而言,譬如當某人生病時,他本人不會認為是自己疏於健康管理,而會認為是「因為昨天太冷了」、「這個國家的空氣太糟了」等。但如果是別人生病,他就會認為是這個人疏忽了健康管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