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別把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牆
我曾問《5分鐘商學院》的學生們一個問題:是什麼讓大家願意付費訂閱課程,更重要的是,願意付出時間,一路跟隨我學習呢? 是課程的名字取得好,還是因為有雷軍、吳曉波的推薦?
後臺留言中,很多學生說自己之所以會毫不猶豫地訂閱,都是因為被那張體系完整、結構清晰的全年課表吸引。有了課表,他們就能明確地知道,一年認真學下來到底可以收獲什麼,「因為能看到一年之後結束的樣子,所以我願意從今天開始」。
這就是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中總結的,從依賴期到獨立期需要養成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
什麼是以終為始?
想像一下,假如你需要建造一幢大樓,你會怎麼開始? 喊著「兄弟們,跟我上」的口號,幹起來再說? 這顯然不行。蓋大樓,一定要先設計—主體設計、外牆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接著,根據設計做出建築施工圖、結構施工圖、設備施工圖等;最後,拿著圖紙施工。
心中一定要有「終」,才知道應該怎麼「始」,這就是以終為始。先通過基於心智的第一次創造,設計出大樓—也就是「終」;然後才能通過基於實際的第二次創造,從「始」出發,建造出大樓。第一次創造的「終」是第二次創造的「始」,這就是以終為始。
怎樣才能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成為自己的第一次創造者呢? 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確定目標。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隻獵犬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樹洞,樹洞只有一個出口。突然,從樹洞裡鑽出一隻兔子,它飛快地爬上了一棵大樹。可是,兔子在樹枝上沒站穩,掉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犬。最後,兔子逃脫了。
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
有人說:兔子不會爬樹。有人說: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隻獵犬。這些都是好問題,但是有沒有人注意到:土撥鼠到哪裡去了?
土撥鼠就是目標。很多人面對複雜的環境,常常迷失了自己的目標。
對個人而言,人生的使命是什麼? 對企業而言,公司的願景是什麼? 對專案而言,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成為第一次創造者,第一步就是要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後才能堅定地追尋目標。
第二,堅持原則。
確定目標之後,還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經常有《5分鐘商學院》的學生給我留言:「劉老師,您講得非常好,但能不能把五分鐘延長到二十分鐘呢? 我每天跑步二十分鐘,正好聽完。」我知道,如果真的把單次課程時間改成二十分鐘,一定還會有學生給我留言:「我每天一邊刷牙一邊聽,還是改回五分鐘吧!」《5分鐘商學院》有自己的原則,即用最少的時間幫學生掌握最透徹的知識。
王石也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在攀登聖母峰時,他常常一個人坐在帳篷裡,積蓄體力。隊友招呼他出來看美景,他說:「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我更想到達山頂。」
第三,做好計畫。
一九一一年,英國的羅伯特.史考特(Robert Scott)和挪威的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展開了一場比拚,較量「誰是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最後的結果是阿蒙森勝出。
阿蒙森贏在計畫。首先,他準備了充足的物資—五個人的團隊準備了三噸物資(史考特團隊有十七個人,只準備了一噸物資)。其次,他做了充分的研究—在去南極之前,專門跟因紐特人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選擇用狗來運輸物資,因為狗不容易出汗(史考特團隊用馬拉物資,馬跑起來就開始出汗,結果被凍住了);不管天氣如何,堅持每天前進三十公里,保持體力(史考特團隊則視天氣而訂,好的時候多走幾公里,差的時候少走一些)。
阿蒙森到達南極點之後,史考特雖然隨後也抵達了,但死在了回程的路上。
如果沒有第一次創造,許多人會拚命埋頭苦幹,到頭來卻發現,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牆。雖然看上去忙碌不已,或者自己內心覺得滿足、享受,但這種享受可能只是「在鐵達尼號上拉開躺椅」,安詳地等待死亡罷了。
電梯測驗-三十秒講清為什麽
一位業務員去客戶公司拜訪業務部王經理,在電梯裡,他碰巧遇到了該公司的張總經理。於是,業務員主動打招呼:「張總好,我是××公司的××,又見面了。」總經理禮貌性地回了一句:「你好,今天你來做什麼啊? 」這時該怎麼回答? 直接說「我來找業務部的王經理」嗎?
如果這樣說,結果只能是總經理「哦」了一聲,然後雙方沉默三十秒,等電梯到了,各走各的路。
業務員可能沒意識到,他剛才浪費了這幾個月以來最重要的三十秒。
為什麼? 因為他接下來要和業務部的王經理溝通兩三個小時,然後王經理會再花三十秒向張總匯報。而剛才就有三十秒直接向張總匯報的機會,他卻把它浪費掉了。
那要怎麼做呢? 應該充分利用這三十秒,有策略地進行溝通,讓張總聽完後忍不住說:「你剛才說的有點兒意思,我給你十分鐘,來我辦公室坐坐。」
這就是來源於麥肯錫的著名的「電梯測驗」:在搭電梯的三十秒內,清晰準確地向對方講明白自己的觀點。電梯測驗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溝通訓練,不僅因為對方的時間有限,更重要的是,它也在測試:你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的事情,能想得非常明白,講得極其清楚? 風險投資機構CTR的羅傑.布瓦斯韋特(Roger Boisvert)說:「在進行商業匯報時,尤其就我本人而言,如果不能通過電梯測試,就不應與任何人討論。」
回到開篇的案例。業務員也許可以說:「張總,我來向業務部王經理匯報我們的一項研究。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如果按照購買者的七個標籤分類來重組銷售漏斗,六個月之內,銷售業績最多可以提高百分之五十。我們已經把這些標籤更新到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中了。我把三個用新系統提升銷售轉化率的經驗整理了一下,來向王經理匯報。」你猜,業務員說完這段話,張總有沒有更大的可能性會請他到辦公室詳細談談呢?
有人認為,三十秒的時間太短,所謂「電梯測驗」都是客戶、投資人等「甲方」強人所難的要求。但是,一則好的電視廣告必須只用十五秒,就要使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三十秒的時間足夠播放兩則廣告了。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三十秒短,是因為沒有理解這三十秒到底應該溝通什麼。其實就是一個詞: why。一個結構化的溝通,無外乎講三件事:why,what 和how。課程寫作的祕訣在於努力回答「how」的問題,而電梯測驗的祕訣在於用三十秒努力回答「why」的問題:給我一個極其充分的理由,讓我願意再多給你十分鐘,詳細聊聊「what」和「how」。
再來看業務員的回答:「六個月之內銷售業績提高百分之五十」,這是一個大大的why ;「購買新版的CRM系統」是一個小小的what ;「三個用新系統提升銷售轉化率的經驗」只是一帶而過,但如果總經理有十分鐘,可以再聊聊這個how。
再舉個例子。投資人常說:「請用一句話講清楚你的商業模式。」
很多創業者覺得,自己沒日沒夜地幹了那麼多年,豈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 別急,試試打出「why」這張王牌—「摩根大通每年購買十幾萬小時的文書律師服務,審核貸款合約;我們的人工智慧律師進化了三年多,擁有和律師一樣的判斷力,並把十幾萬小時的審核時間縮短到幾秒;如果能推廣到全球的銀行,將節省不可估量的費用,我們也必將從中獲得巨大收益。」
「把十幾萬小時的文書律師服務時間縮短到幾秒」,這是一個大大的why ;「人工智慧律師」是一個小小的what ;「進化了三年多」只是一帶而過,但如果投資人有十分鐘,雙方可以接著聊聊這個how。
怎麼練習,才能擁有這種高超的溝通能力呢? 其實,網路給了我們一個比搭電梯更好的方法—發微博。普通人的語速大約每分鐘一百六十~一百八十個字,主持人大約兩百五十~三百個字,而一條微博通常只有一百四十個字,如果讀出來,差不多正好三十秒。所以,可以經常發微博,用一百四十個字講清楚大why、小what 和一帶而過的how。
六頂思考帽-從對抗性思考到平行思考
假設《民法》把婚姻改為五年合約制,你是贊同還是反對? 我相信,這個問題一出,很多人立刻就炸開了鍋:贊成的人歡欣雀躍,大呼「早就該這樣了」;更多的人會跳出來,表示「這哪能贊同? 必須反對!」正反雙方輪番舉證,誓死捍衛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們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先有一個結論,然後再為這個結論辯護。「直覺」先宣布行不行,「理性」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者批駁對方的漏洞。
思考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基本技能。如果思考能力不夠,其他任何能力都要打折。接下來,我將介紹五種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幫助大家訓練大腦。首先從「六頂思考帽」開始。
什麼是六頂思考帽?
英國創新思維、概念思維領域的專家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說,每個人都有六頂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思維方式的「帽子」,分別是:
•代表「訊息」的白帽,充分搜集數據、訊息和所有需要瞭解的情況;
•代表「價值」的黃帽,集中發現價值、好處和利益;
•代表「感覺」的紅帽,讓團隊成員釋放情緒和互相瞭解感受;
•代表「創造」的綠帽,專注於想點子,尋找解決辦法;
•代表「困難」的黑帽,只專注於缺陷,找到問題所在;
•代表「管理思維過程」的藍帽,安排思考順序,分配思考時間。
如果一個人戴著黑色的「困難」帽,他就會覺得合約制婚姻充滿挑戰:孩子怎麼辦? 夫妻間哪還有信任可言? 如果戴著黃色的「價值」帽,他反而會覺得應該立刻推行合約制婚姻:讓大量將就的婚姻從此解散吧。
如果戴著紅色的「感覺」帽,他可能會想:我不喜歡這個主意,說不清為什麼,就是不喜歡。
這六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一個人的大腦中彼此對抗,在一群人的討論中針鋒相對,結果浪費了大量時間,卻沒有結論。
愛德華說,我們應該訓練一種思考能力——所有人在同一時刻只戴一頂思考帽,充分思考後,再換另一頂帽子。這種從爭論式的「對抗性思維」,走向集思廣益式的「平行思維」的方法,就叫做「六頂思考帽」。
應該怎麼做呢?
比如,關於合約制婚姻的問題,可以試試「藍白黃黑綠紅藍」的思考方法。藍帽主持討論流程,先讓所有人戴上白帽,搜集全球和合約制婚姻相關的訊息;再戴上黃帽,專注地想想這麼做可能帶來的所有好處,哪怕很小;再戴上黑帽,列舉這麼做會帶來的所有問題,以及實施過程中的一切困難;再戴上綠帽,窮盡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方法;再戴上紅帽,基於訊息、價值、困難、創造之上表達情緒,說一說你在感覺上是否贊同合約制婚姻;最後,藍帽總結討論結果。
這樣一來,本來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討論,很可能三十分鐘就討論完了。就算最後沒有結論,這個「沒有結論」也會來得更快一些。
「藍白黃黑綠紅藍」的思考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當然,除了這個組合,六頂思考帽還有很多種戴法。簡單問題,可以戴「藍白綠」;改進流程,可以戴「黑綠」;尋找機會,可以戴「白黃」;保持謹慎,可以戴「白黑」;做出選擇,可以戴「黃黑紅」等。六頂思考帽的組合非常多,以下有幾個基本建議。
第一,白帽先行。通常,我們應該從獲取訊息開始,這會為其他的思考帽奠定可討論的堅實基礎。
第二,黃在黑前。先思考價值,再思考困難,有助於我們產生正向的動機,獲得正能量。
第三,黑後有綠。黑帽讓我們看到問題、困難、風險,而黑後有綠,鼓勵思考者探索是否有解決方案。
其實,六頂思考帽的邏輯和彩色印表機很相似。彩色印表機有青、紅、黃、黑四種顏色,它把每種顏色分四次列印在同一張紙上,最終形成了彩色圖片。所以,我們還可以把六頂思考帽稱為「彩色思考」。
因為使用六頂思考帽,摩根大通將會議時間減少了百分之八十;英國Channel 4(第四頻道)電視臺在兩天內創造出的新點子,比過去六個月裡想出的還要多;全錄公司只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過去需要一週才能完成的工作。
減法策略-靈感就在盒子裡
二〇一六年七月,我帶領二十多位企業家去「創業的國度」以色列遊學,參訪了很多著名的企業,並在有「中東哈佛」之稱的希伯來大學學習了四天,這段經歷讓我深受震撼。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比不上一座哈爾濱市,人口數量也不如保定多,但其創新綜合實力卻在全球排名第二,上市公司數量比中、日、韓三國加起來還多。這是個真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可是,為什麼一個彈丸之地,能有如此大的創新能量? 如果說創新源自靈感閃現的話,是上帝給了他們更多的靈感嗎?
靈感,確實是創新的源泉。在過去,人們傾向於把靈感神祕化、偶然化,甚至擬人化。但是,以色列創新研究院常務理事阿姆農.列瓦夫(Amnon Levav)不這麼認為。他說:創新可以複製,靈感可以生產。
他與夥伴們一起提出了著名的「系統創新思維」(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很多人一提到創新, 就會想到「 跳出框架的思考」(out-of-box thinking)。而系統創新思維認為,創新恰恰源於對思想的制約,而非放任。限定一個框架,然後在框架內尋找答案,遠比漫無目的地發散思維或靜候靈感降臨更有效。
美國創新專家德魯.博依(Drew Boyd)把系統創新思維的理論寫成了一本書Inside the Box。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翻譯為《微創新》,其實不太準確,也許叫「框架內創新」更傳神,因為「靈感就在盒子裡」,不用到外面去瞎找。
有一家叫Vitco 的洗衣精公司想研發創新產品,擴充自己的生產線。可是,創新的靈感從哪裡來呢? 等著蘋果砸到頭上嗎? 不,他們不打算把創新交給偶然,而是決定使用系統創新思維五大策略中的「減法策略」,來「生產」靈感。
第一步,列出產品的組成部分。洗衣精的組成部分有三樣:用來去汙的活性成分、香精和增加黏性的黏著液。
第二步,刪除其中一種成分,最好是基礎成分。還有什麼比用來去汙的活性成分更基礎的呢? 那就減去活性成分吧。
第三步,想像這樣做的結果。洗衣精中只剩香精和黏著液了,這樣的洗衣精能洗乾凈衣物嗎? 難道這就是減法策略生產出來的靈感?
第四步,明確這種產品的優勢和市場定位。員工們努力不讓「不可能」三個字脫口而出,開始集思廣益。有人想到,活性成分雖然能洗凈衣物,但也會損傷衣物,導致掉色,所以去掉活性成分後,衣服的使用壽命會延長!有的衣服其實並不髒,清洗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衣服看上去更新。有這種需求的人,可能會是新產品的目標受眾。可是,按照行業規定,洗衣精必須含有最少劑量的活性成分,怎麼辦?Vitco 的總裁靈機一動:那就不叫洗衣精,新產品叫「衣物清新劑」吧!
至此,Vitco 公司創造了一款就算最狂野的腦力激盪也未必能想出來的創新產品:沒有去汙成分的洗衣精—衣物清新劑。後來,僅寶僑一家公司,每年從衣物清新劑中的獲利就超過十億美元。
手機的創新靈感可以用減法策略嗎? 比如,手機的組成部分包括:螢幕、鍵盤、電路板和電池。如果把鍵盤減掉會如何? 摩托羅拉用減法策略,發明了沒有鍵盤的手機Mango,也就是兒童手機,只能接聽,不能撥打。Mango 成為當年最具創意的十二個行銷策略之一。
錄音機的創新靈感可以用減法策略嗎? 錄音機的組成部分包括:磁帶盒、錄音模組、播音模組和喇叭。井深大(索尼創始人之一)要求索尼公司開發一款減掉錄音模組和喇叭、不能錄音的錄音機。一開始,大家心裡都沒有底,覺得能賣五千臺就不錯了。誰也沒料到,新產品推出兩個月就賣了五萬臺,之後的全球銷量甚至超過了兩億臺。這款劃時代的產品就是Walkman(隨身碟)。
我曾問《5分鐘商學院》的學生們一個問題:是什麼讓大家願意付費訂閱課程,更重要的是,願意付出時間,一路跟隨我學習呢? 是課程的名字取得好,還是因為有雷軍、吳曉波的推薦?
後臺留言中,很多學生說自己之所以會毫不猶豫地訂閱,都是因為被那張體系完整、結構清晰的全年課表吸引。有了課表,他們就能明確地知道,一年認真學下來到底可以收獲什麼,「因為能看到一年之後結束的樣子,所以我願意從今天開始」。
這就是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中總結的,從依賴期到獨立期需要養成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
什麼是以終為始?
想像一下,假如你需要建造一幢大樓,你會怎麼開始? 喊著「兄弟們,跟我上」的口號,幹起來再說? 這顯然不行。蓋大樓,一定要先設計—主體設計、外牆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接著,根據設計做出建築施工圖、結構施工圖、設備施工圖等;最後,拿著圖紙施工。
心中一定要有「終」,才知道應該怎麼「始」,這就是以終為始。先通過基於心智的第一次創造,設計出大樓—也就是「終」;然後才能通過基於實際的第二次創造,從「始」出發,建造出大樓。第一次創造的「終」是第二次創造的「始」,這就是以終為始。
怎樣才能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成為自己的第一次創造者呢? 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確定目標。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隻獵犬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樹洞,樹洞只有一個出口。突然,從樹洞裡鑽出一隻兔子,它飛快地爬上了一棵大樹。可是,兔子在樹枝上沒站穩,掉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犬。最後,兔子逃脫了。
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
有人說:兔子不會爬樹。有人說:一隻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隻獵犬。這些都是好問題,但是有沒有人注意到:土撥鼠到哪裡去了?
土撥鼠就是目標。很多人面對複雜的環境,常常迷失了自己的目標。
對個人而言,人生的使命是什麼? 對企業而言,公司的願景是什麼? 對專案而言,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成為第一次創造者,第一步就是要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後才能堅定地追尋目標。
第二,堅持原則。
確定目標之後,還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經常有《5分鐘商學院》的學生給我留言:「劉老師,您講得非常好,但能不能把五分鐘延長到二十分鐘呢? 我每天跑步二十分鐘,正好聽完。」我知道,如果真的把單次課程時間改成二十分鐘,一定還會有學生給我留言:「我每天一邊刷牙一邊聽,還是改回五分鐘吧!」《5分鐘商學院》有自己的原則,即用最少的時間幫學生掌握最透徹的知識。
王石也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在攀登聖母峰時,他常常一個人坐在帳篷裡,積蓄體力。隊友招呼他出來看美景,他說:「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我更想到達山頂。」
第三,做好計畫。
一九一一年,英國的羅伯特.史考特(Robert Scott)和挪威的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展開了一場比拚,較量「誰是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最後的結果是阿蒙森勝出。
阿蒙森贏在計畫。首先,他準備了充足的物資—五個人的團隊準備了三噸物資(史考特團隊有十七個人,只準備了一噸物資)。其次,他做了充分的研究—在去南極之前,專門跟因紐特人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選擇用狗來運輸物資,因為狗不容易出汗(史考特團隊用馬拉物資,馬跑起來就開始出汗,結果被凍住了);不管天氣如何,堅持每天前進三十公里,保持體力(史考特團隊則視天氣而訂,好的時候多走幾公里,差的時候少走一些)。
阿蒙森到達南極點之後,史考特雖然隨後也抵達了,但死在了回程的路上。
如果沒有第一次創造,許多人會拚命埋頭苦幹,到頭來卻發現,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牆。雖然看上去忙碌不已,或者自己內心覺得滿足、享受,但這種享受可能只是「在鐵達尼號上拉開躺椅」,安詳地等待死亡罷了。
電梯測驗-三十秒講清為什麽
一位業務員去客戶公司拜訪業務部王經理,在電梯裡,他碰巧遇到了該公司的張總經理。於是,業務員主動打招呼:「張總好,我是××公司的××,又見面了。」總經理禮貌性地回了一句:「你好,今天你來做什麼啊? 」這時該怎麼回答? 直接說「我來找業務部的王經理」嗎?
如果這樣說,結果只能是總經理「哦」了一聲,然後雙方沉默三十秒,等電梯到了,各走各的路。
業務員可能沒意識到,他剛才浪費了這幾個月以來最重要的三十秒。
為什麼? 因為他接下來要和業務部的王經理溝通兩三個小時,然後王經理會再花三十秒向張總匯報。而剛才就有三十秒直接向張總匯報的機會,他卻把它浪費掉了。
那要怎麼做呢? 應該充分利用這三十秒,有策略地進行溝通,讓張總聽完後忍不住說:「你剛才說的有點兒意思,我給你十分鐘,來我辦公室坐坐。」
這就是來源於麥肯錫的著名的「電梯測驗」:在搭電梯的三十秒內,清晰準確地向對方講明白自己的觀點。電梯測驗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溝通訓練,不僅因為對方的時間有限,更重要的是,它也在測試:你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的事情,能想得非常明白,講得極其清楚? 風險投資機構CTR的羅傑.布瓦斯韋特(Roger Boisvert)說:「在進行商業匯報時,尤其就我本人而言,如果不能通過電梯測試,就不應與任何人討論。」
回到開篇的案例。業務員也許可以說:「張總,我來向業務部王經理匯報我們的一項研究。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如果按照購買者的七個標籤分類來重組銷售漏斗,六個月之內,銷售業績最多可以提高百分之五十。我們已經把這些標籤更新到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中了。我把三個用新系統提升銷售轉化率的經驗整理了一下,來向王經理匯報。」你猜,業務員說完這段話,張總有沒有更大的可能性會請他到辦公室詳細談談呢?
有人認為,三十秒的時間太短,所謂「電梯測驗」都是客戶、投資人等「甲方」強人所難的要求。但是,一則好的電視廣告必須只用十五秒,就要使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三十秒的時間足夠播放兩則廣告了。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三十秒短,是因為沒有理解這三十秒到底應該溝通什麼。其實就是一個詞: why。一個結構化的溝通,無外乎講三件事:why,what 和how。課程寫作的祕訣在於努力回答「how」的問題,而電梯測驗的祕訣在於用三十秒努力回答「why」的問題:給我一個極其充分的理由,讓我願意再多給你十分鐘,詳細聊聊「what」和「how」。
再來看業務員的回答:「六個月之內銷售業績提高百分之五十」,這是一個大大的why ;「購買新版的CRM系統」是一個小小的what ;「三個用新系統提升銷售轉化率的經驗」只是一帶而過,但如果總經理有十分鐘,可以再聊聊這個how。
再舉個例子。投資人常說:「請用一句話講清楚你的商業模式。」
很多創業者覺得,自己沒日沒夜地幹了那麼多年,豈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 別急,試試打出「why」這張王牌—「摩根大通每年購買十幾萬小時的文書律師服務,審核貸款合約;我們的人工智慧律師進化了三年多,擁有和律師一樣的判斷力,並把十幾萬小時的審核時間縮短到幾秒;如果能推廣到全球的銀行,將節省不可估量的費用,我們也必將從中獲得巨大收益。」
「把十幾萬小時的文書律師服務時間縮短到幾秒」,這是一個大大的why ;「人工智慧律師」是一個小小的what ;「進化了三年多」只是一帶而過,但如果投資人有十分鐘,雙方可以接著聊聊這個how。
怎麼練習,才能擁有這種高超的溝通能力呢? 其實,網路給了我們一個比搭電梯更好的方法—發微博。普通人的語速大約每分鐘一百六十~一百八十個字,主持人大約兩百五十~三百個字,而一條微博通常只有一百四十個字,如果讀出來,差不多正好三十秒。所以,可以經常發微博,用一百四十個字講清楚大why、小what 和一帶而過的how。
六頂思考帽-從對抗性思考到平行思考
假設《民法》把婚姻改為五年合約制,你是贊同還是反對? 我相信,這個問題一出,很多人立刻就炸開了鍋:贊成的人歡欣雀躍,大呼「早就該這樣了」;更多的人會跳出來,表示「這哪能贊同? 必須反對!」正反雙方輪番舉證,誓死捍衛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們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先有一個結論,然後再為這個結論辯護。「直覺」先宣布行不行,「理性」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者批駁對方的漏洞。
思考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基本技能。如果思考能力不夠,其他任何能力都要打折。接下來,我將介紹五種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幫助大家訓練大腦。首先從「六頂思考帽」開始。
什麼是六頂思考帽?
英國創新思維、概念思維領域的專家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說,每個人都有六頂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思維方式的「帽子」,分別是:
•代表「訊息」的白帽,充分搜集數據、訊息和所有需要瞭解的情況;
•代表「價值」的黃帽,集中發現價值、好處和利益;
•代表「感覺」的紅帽,讓團隊成員釋放情緒和互相瞭解感受;
•代表「創造」的綠帽,專注於想點子,尋找解決辦法;
•代表「困難」的黑帽,只專注於缺陷,找到問題所在;
•代表「管理思維過程」的藍帽,安排思考順序,分配思考時間。
如果一個人戴著黑色的「困難」帽,他就會覺得合約制婚姻充滿挑戰:孩子怎麼辦? 夫妻間哪還有信任可言? 如果戴著黃色的「價值」帽,他反而會覺得應該立刻推行合約制婚姻:讓大量將就的婚姻從此解散吧。
如果戴著紅色的「感覺」帽,他可能會想:我不喜歡這個主意,說不清為什麼,就是不喜歡。
這六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一個人的大腦中彼此對抗,在一群人的討論中針鋒相對,結果浪費了大量時間,卻沒有結論。
愛德華說,我們應該訓練一種思考能力——所有人在同一時刻只戴一頂思考帽,充分思考後,再換另一頂帽子。這種從爭論式的「對抗性思維」,走向集思廣益式的「平行思維」的方法,就叫做「六頂思考帽」。
應該怎麼做呢?
比如,關於合約制婚姻的問題,可以試試「藍白黃黑綠紅藍」的思考方法。藍帽主持討論流程,先讓所有人戴上白帽,搜集全球和合約制婚姻相關的訊息;再戴上黃帽,專注地想想這麼做可能帶來的所有好處,哪怕很小;再戴上黑帽,列舉這麼做會帶來的所有問題,以及實施過程中的一切困難;再戴上綠帽,窮盡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方法;再戴上紅帽,基於訊息、價值、困難、創造之上表達情緒,說一說你在感覺上是否贊同合約制婚姻;最後,藍帽總結討論結果。
這樣一來,本來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討論,很可能三十分鐘就討論完了。就算最後沒有結論,這個「沒有結論」也會來得更快一些。
「藍白黃黑綠紅藍」的思考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當然,除了這個組合,六頂思考帽還有很多種戴法。簡單問題,可以戴「藍白綠」;改進流程,可以戴「黑綠」;尋找機會,可以戴「白黃」;保持謹慎,可以戴「白黑」;做出選擇,可以戴「黃黑紅」等。六頂思考帽的組合非常多,以下有幾個基本建議。
第一,白帽先行。通常,我們應該從獲取訊息開始,這會為其他的思考帽奠定可討論的堅實基礎。
第二,黃在黑前。先思考價值,再思考困難,有助於我們產生正向的動機,獲得正能量。
第三,黑後有綠。黑帽讓我們看到問題、困難、風險,而黑後有綠,鼓勵思考者探索是否有解決方案。
其實,六頂思考帽的邏輯和彩色印表機很相似。彩色印表機有青、紅、黃、黑四種顏色,它把每種顏色分四次列印在同一張紙上,最終形成了彩色圖片。所以,我們還可以把六頂思考帽稱為「彩色思考」。
因為使用六頂思考帽,摩根大通將會議時間減少了百分之八十;英國Channel 4(第四頻道)電視臺在兩天內創造出的新點子,比過去六個月裡想出的還要多;全錄公司只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過去需要一週才能完成的工作。
減法策略-靈感就在盒子裡
二〇一六年七月,我帶領二十多位企業家去「創業的國度」以色列遊學,參訪了很多著名的企業,並在有「中東哈佛」之稱的希伯來大學學習了四天,這段經歷讓我深受震撼。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比不上一座哈爾濱市,人口數量也不如保定多,但其創新綜合實力卻在全球排名第二,上市公司數量比中、日、韓三國加起來還多。這是個真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可是,為什麼一個彈丸之地,能有如此大的創新能量? 如果說創新源自靈感閃現的話,是上帝給了他們更多的靈感嗎?
靈感,確實是創新的源泉。在過去,人們傾向於把靈感神祕化、偶然化,甚至擬人化。但是,以色列創新研究院常務理事阿姆農.列瓦夫(Amnon Levav)不這麼認為。他說:創新可以複製,靈感可以生產。
他與夥伴們一起提出了著名的「系統創新思維」(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很多人一提到創新, 就會想到「 跳出框架的思考」(out-of-box thinking)。而系統創新思維認為,創新恰恰源於對思想的制約,而非放任。限定一個框架,然後在框架內尋找答案,遠比漫無目的地發散思維或靜候靈感降臨更有效。
美國創新專家德魯.博依(Drew Boyd)把系統創新思維的理論寫成了一本書Inside the Box。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翻譯為《微創新》,其實不太準確,也許叫「框架內創新」更傳神,因為「靈感就在盒子裡」,不用到外面去瞎找。
有一家叫Vitco 的洗衣精公司想研發創新產品,擴充自己的生產線。可是,創新的靈感從哪裡來呢? 等著蘋果砸到頭上嗎? 不,他們不打算把創新交給偶然,而是決定使用系統創新思維五大策略中的「減法策略」,來「生產」靈感。
第一步,列出產品的組成部分。洗衣精的組成部分有三樣:用來去汙的活性成分、香精和增加黏性的黏著液。
第二步,刪除其中一種成分,最好是基礎成分。還有什麼比用來去汙的活性成分更基礎的呢? 那就減去活性成分吧。
第三步,想像這樣做的結果。洗衣精中只剩香精和黏著液了,這樣的洗衣精能洗乾凈衣物嗎? 難道這就是減法策略生產出來的靈感?
第四步,明確這種產品的優勢和市場定位。員工們努力不讓「不可能」三個字脫口而出,開始集思廣益。有人想到,活性成分雖然能洗凈衣物,但也會損傷衣物,導致掉色,所以去掉活性成分後,衣服的使用壽命會延長!有的衣服其實並不髒,清洗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衣服看上去更新。有這種需求的人,可能會是新產品的目標受眾。可是,按照行業規定,洗衣精必須含有最少劑量的活性成分,怎麼辦?Vitco 的總裁靈機一動:那就不叫洗衣精,新產品叫「衣物清新劑」吧!
至此,Vitco 公司創造了一款就算最狂野的腦力激盪也未必能想出來的創新產品:沒有去汙成分的洗衣精—衣物清新劑。後來,僅寶僑一家公司,每年從衣物清新劑中的獲利就超過十億美元。
手機的創新靈感可以用減法策略嗎? 比如,手機的組成部分包括:螢幕、鍵盤、電路板和電池。如果把鍵盤減掉會如何? 摩托羅拉用減法策略,發明了沒有鍵盤的手機Mango,也就是兒童手機,只能接聽,不能撥打。Mango 成為當年最具創意的十二個行銷策略之一。
錄音機的創新靈感可以用減法策略嗎? 錄音機的組成部分包括:磁帶盒、錄音模組、播音模組和喇叭。井深大(索尼創始人之一)要求索尼公司開發一款減掉錄音模組和喇叭、不能錄音的錄音機。一開始,大家心裡都沒有底,覺得能賣五千臺就不錯了。誰也沒料到,新產品推出兩個月就賣了五萬臺,之後的全球銷量甚至超過了兩億臺。這款劃時代的產品就是Walkman(隨身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