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說得很多,對方卻沒聽懂嗎?
■為何我口沫橫飛,但對方有聽沒有懂?
這個世界可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擅長說明表達,另一種則是不善說明。後者可能經常聽到別人對他說:
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我不是很明白你想說什麼。」
「剛剛你說了老半天,意思是○○對吧?」
另一方面,擅長說明的人解釋事情,總是能讓人輕鬆理解原本不太瞭解的事,或者他能透過出色的說明力,開口後便順利完成簡報、達成業務商談協議,甚至連閒聊都可以炒熱氣氛。總體來說,擁有良好的說明力能讓溝通變得圓滑。
兩者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有人說:「聰明的人一定很會說明。」但是否確實如此呢?舉例來說,大學教授絕對是聰明的人,但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因為大學課程無聊而總是想睡覺,或是教授所教的知識總是無法進入腦袋。即使大學教授很聰明,但上課內容未必讓人覺得簡單易懂。
不只是大學,多數人認為學校課程內容很無聊,因此那些能清楚講解知識,講話風趣的老師,在任何時代都相當受歡迎。能當上老師的人明明都很聰明,但並非都具備優異的說明力。
從上述舉例可知,聰穎的人未必善於說明。然而,我發現優秀的上班族通常都善於傳達。
我目前擔任策略顧問,而優秀顧問都具備格外出眾的說明力,因為他們向客戶傳達的內容關乎重大決策,而且對事業造成的影響可能高達數億,甚至數百億日圓,因此擅長說明是必備技能。
在傳授能讓你更善於說明的技巧之前,我先介紹不善說明的人有什麼特徵,以及他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
◆聽者不只無法理解,還會讓更加混亂
說明的目的是讓對方理解你想傳達的內容,因此通常存在「對象」。但不善說明的人不只無法讓人清楚理解內容,甚至可能使對方的思緒更加混亂。
當別人對你講解事情時,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受:「越聽越不明白」、「連他想說什麼都不太清楚」、「聽不懂他使用的詞彙」。如果說話者發現無法從聽者得到期待的反應,會更焦急地進一步解釋,最後不但得不到良好回應,反而讓談話陷入迷宮找不到出口。
用一句話解釋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不善說明的人無法整理對方的思緒」,而且在許多情況裡,都沒有做好以下三件事:
.沒有整理好要用什麼順序說明事情。
.沒有意識到聽者的理解程度。
.沒有確定自己想說什麼。
如果沒有確定以上這些條件就開口說話,不只是聽者,連說話者的腦袋也會陷入混亂。
【Point】不善於說明,是因為沒有整理好對方腦中的思緒。
■說話沒重點,當然主管聽了一肚子氣
說明時會讓聽者腦袋一團亂,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弄錯順序。我們應該掌握的重點是,「思考順序」和「說明順序」並不相同。
這個道理乍看之下理所當然,實際上許多人傾向依照自己思考的順序說話,或是直接將浮現腦中的想法說出口。雖然有人可以一邊將想法調整成適當的順序,一邊說出口,但大多數人並非如此,而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常導致無法順利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想法。
這種說明只是一個人自顧自地說話,並不是溝通。如果無法傳達自己的想法,再怎麼努力都沒有意義。只依照自己的方式說話,認為:「只要努力表達,對方一定通聽得懂」,最後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試著以帶雨傘出門的例子來思考。如果是依照自己思考的順序說話,會變成以下的內容:
早上出門後,發現天空一朵雲也沒有,天氣非常好!當我正想著:『天氣真好,夏天來啦!』打算邁步出門時,突然想起:『啊!天氣預報說今天會下雨耶!』車站到公司步行需要五分鐘,下雨的話可就麻煩了,於是我決定回家去拿傘。結果後來真的下了場傾盆大雨。唉呀!果然是正確答案!
這段內容是依照時間的順序,表達自己的行動與腦中思考的事。如果分解這段文字,可以排列成以下資訊:
.早上從家裡出門。
.當時是好天氣。
.想起天氣預報。
.車站離公司有一段距離。
.決定回家拿傘。
.結果下了傾盆大雨,還好有帶傘。
如果是朋友之間的閒聊,用這種方式說話當然沒有問題,即使只是依照思考的順序說話,對方也能理解你想說的事,而且可能成為一段歡樂的談天。
然而,如果在商業場合上用這種方式表達,無法得到良好評價。一段意義不明的說明很可能使對方沒耐心聽下去,甚至你話才講到一半,就被對方喝斥:「搞不懂你想說什麼!」
假如以下是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又會如何呢?
.離開辦公室,前往客戶的公司。
.想起客戶的課長要調動到總公司。
.猶豫是否該買伴手禮過去。
.對方應該喜歡甜食,所以決定買些茶點讓該部門的員工一起享用。
.那位課長明天要到外地出差,這是他調職前雙方最後的見面機會。
.這次拜訪是打招呼的好機會,未來可能和調動後的新陣容有商業往來。
如果依照這個順序寫業務日報,應該會被主管或前輩指責:「你在寫暑假作業的日記嗎?」依照自己思考或行動的順序說明,聽者通常會認為內容無關緊要。
◆掌握對方想聽的,才能成為一流的說話高手
各位看了前述文字可以明白,如果根據思考順序說話,無法順利讓對方瞭解你想表達的事。想讓自己更善於說明,必須使用正確的順序。不過,什麼事「正確的順序」呢?
關鍵在於對方想聽的順序,而非自己思考的順序。許多說話術書籍都指出,應該從結論開始說,上述案例也可以套用這個技巧。
「說明也是溝通」的核心概念便在於此,許多人的話之所以無法讓對方理解,是因為總使用自己容易表達或思考的方式,而非將容易理解或對方想聽的話作為第一優先。
以雨傘的例子來說,聽者的重點是「有帶傘是正確解答」。若是伴手禮的例子,重點應該是「還好有買伴手禮過去」,或者更深一層的理由「有可能和對方總公司的部門交易」,這些才是應該先向聽者說明的結論。
剩下的部分都只是補充說明「為什麼帶傘」、「為什麼買伴手禮過去」、「為什麼覺得有機會和總公司部門交易」。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解釋自己「如何思考並採取行動」的過程更重要。例如:對部屬、後輩解釋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希望他們也用同樣的思考方式行動。這時候,順著時間仔細說明,應該是較好的做法。
要變得更善於說明,極為重要的關鍵是依據目的以正確的順序傳達事情。
【Point】以自己的思考、經歷某事的順序說明,無法讓對方順利理解。
■如何說話,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趣?
◆為何專家說的話總是很難懂?
有時候,我們會在新聞或電視節目看到專家現身說法,但他們說明的內容是否易於理解呢?
雖然有的專家可以如同池上彰先生(註:池上彰是學者、大學教授及資深媒體人,曾任NHK「週刊兒童新聞」的節目主持人。表達風格簡單易懂,因此收視率極高,深受觀眾喜愛),總是能說話淺顯易懂,但大部分專家總是把話說得令人費解、又不易明白。
說話簡單易懂的人深受電視台重視,因此常在電視上露臉。除了這些人之外,大部分專家說的話通常很難讓人理解。為什麼對外行人或是門外漢來說,專家的說明會難以理解呢?有以下幾個理由:
.專有名詞不容易理解。
.聽者沒有充足的背景知識。
.說話者極度拘泥於內容的縝密度和正確性。
這些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理由,若以一句話總結,就是說話者無法配合聽者的理解程度。專家的話之所以難懂,原因在於他們沒認清聽者希望理解的程度。
用什麼樣的詞彙才能讓對方理解?應該使用哪些專有名詞?聽者想知道什麼?對方對這個話題有多麼瞭解?根據不同的聽者,這些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當專家對談時,他們會產生「說明必須縝密」的共識,即使必須理解專有名詞或具備背景知識,也會在雙方清楚彼此程度的狀態下對談,盡管是專業話題,也能順利地讓對方聽懂。
然而,與不是專家的人對話時,必須先掌握對方具備的背景知識,以及想要理解的詳盡程度。即使不熟悉對方的狀況,也應該在交談時多加觀察,配合使用對方能理解的詞彙或案例。如果沒有適度調整內容和表達方式,則無法實現「簡單易懂地傳達訊息」的目的。
舉例來說,在諮詢顧問業界,如果將顧問彼此都理解的詞彙,直接用在與金融業、製造業等企業客戶對談,會無法順利溝通。因為說話者使用的知識和詞彙並非雙方共有,容易發生問題。
向客戶說明時,十分重要的是採取何種措辭和表達方式,才能讓對方容易理解。相對地,對顧問來說,為了理解客戶說的話,收集業界知識、瞭解業界用語,則是相當重要的功課。
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發生同樣的事。第一次購車、第一次出國旅行、第一次去吃法國料理時,你是否曾碰過店員或工作人員說明得不夠貼心,或是難以理解的情況呢?
聽者之所以無法順利理解,是因為說話者沒有確實推測、考量聽者的理解狀況。向某人說明事情時,應該優先思考對方想知道的內容,並以正確的順序表達必要的資訊。
◆常聽到「牛磺酸」,你能解釋這是什麼嗎?
然而,有些人會故意把事情說得難以理解,甚至刻意使用不常見的詞彙,讓對方覺得自己好像很厲害、好像有理論依據而顯得正確。想誇大或是灌水時,經常使用這個手法。
許多人會故意使用標新立異的詞彙表現簡單的事,最典型的範例就是「牛磺酸1000mg(毫克)」。營養補給飲料的廣告經常提到:「牛磺酸1000mg」,但大多數人其時不清楚這個份量是否充足。說到底,應該有許多人不清楚牛磺酸為何、有什麼功效。
雖然商品包裝或電視廣告都會明顯地標示成分,讓消費者覺得具有某種良好功效,但應該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精確說明「牛磺酸是什麼」。
而且一千毫克看起來含量很高,但其實只有一公克而已,反而會讓人感覺份量沒有那麼多。這時候,專家應該會這樣說:
「若持續讓老鼠服用牛磺酸,在平均每公克體重給予△毫克的情況下,與完全沒有服用牛磺酸的結果相比,產生╳╳的差異。」
「若考慮老鼠和人類的體重差異,只要每天攝取△毫克以上的牛磺酸,並維持一週以上,應該會產生╳╳的效果。」
以上兩段話是與牛磺酸相關的內容,雖然大家對牛磺酸一詞並不耳熟,但或許曾在電視廣告上聽過,印象中覺得是對身體有益的東西。忽略專業因素,只要讓消費者產生「好像理解」、「去買看看」的想法即可。
在營養補給飲料的例子中,只要讓消費者聽起來好像有那麼回事,便算是達到充分說明的目的。甚至可以說,若專家解釋得太過詳細,反而會變得更難以理解。
然而,若是自己要向別人說明事情,應該配合對方的狀態調整表達方式。重要的是,應該避免讓對方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結束對談。
【Point】說明時使用的詞彙或內容,都配合對方的意識。
■為何我口沫橫飛,但對方有聽沒有懂?
這個世界可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擅長說明表達,另一種則是不善說明。後者可能經常聽到別人對他說:
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我不是很明白你想說什麼。」
「剛剛你說了老半天,意思是○○對吧?」
另一方面,擅長說明的人解釋事情,總是能讓人輕鬆理解原本不太瞭解的事,或者他能透過出色的說明力,開口後便順利完成簡報、達成業務商談協議,甚至連閒聊都可以炒熱氣氛。總體來說,擁有良好的說明力能讓溝通變得圓滑。
兩者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有人說:「聰明的人一定很會說明。」但是否確實如此呢?舉例來說,大學教授絕對是聰明的人,但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因為大學課程無聊而總是想睡覺,或是教授所教的知識總是無法進入腦袋。即使大學教授很聰明,但上課內容未必讓人覺得簡單易懂。
不只是大學,多數人認為學校課程內容很無聊,因此那些能清楚講解知識,講話風趣的老師,在任何時代都相當受歡迎。能當上老師的人明明都很聰明,但並非都具備優異的說明力。
從上述舉例可知,聰穎的人未必善於說明。然而,我發現優秀的上班族通常都善於傳達。
我目前擔任策略顧問,而優秀顧問都具備格外出眾的說明力,因為他們向客戶傳達的內容關乎重大決策,而且對事業造成的影響可能高達數億,甚至數百億日圓,因此擅長說明是必備技能。
在傳授能讓你更善於說明的技巧之前,我先介紹不善說明的人有什麼特徵,以及他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
◆聽者不只無法理解,還會讓更加混亂
說明的目的是讓對方理解你想傳達的內容,因此通常存在「對象」。但不善說明的人不只無法讓人清楚理解內容,甚至可能使對方的思緒更加混亂。
當別人對你講解事情時,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受:「越聽越不明白」、「連他想說什麼都不太清楚」、「聽不懂他使用的詞彙」。如果說話者發現無法從聽者得到期待的反應,會更焦急地進一步解釋,最後不但得不到良好回應,反而讓談話陷入迷宮找不到出口。
用一句話解釋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不善說明的人無法整理對方的思緒」,而且在許多情況裡,都沒有做好以下三件事:
.沒有整理好要用什麼順序說明事情。
.沒有意識到聽者的理解程度。
.沒有確定自己想說什麼。
如果沒有確定以上這些條件就開口說話,不只是聽者,連說話者的腦袋也會陷入混亂。
【Point】不善於說明,是因為沒有整理好對方腦中的思緒。
■說話沒重點,當然主管聽了一肚子氣
說明時會讓聽者腦袋一團亂,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弄錯順序。我們應該掌握的重點是,「思考順序」和「說明順序」並不相同。
這個道理乍看之下理所當然,實際上許多人傾向依照自己思考的順序說話,或是直接將浮現腦中的想法說出口。雖然有人可以一邊將想法調整成適當的順序,一邊說出口,但大多數人並非如此,而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常導致無法順利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想法。
這種說明只是一個人自顧自地說話,並不是溝通。如果無法傳達自己的想法,再怎麼努力都沒有意義。只依照自己的方式說話,認為:「只要努力表達,對方一定通聽得懂」,最後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試著以帶雨傘出門的例子來思考。如果是依照自己思考的順序說話,會變成以下的內容:
早上出門後,發現天空一朵雲也沒有,天氣非常好!當我正想著:『天氣真好,夏天來啦!』打算邁步出門時,突然想起:『啊!天氣預報說今天會下雨耶!』車站到公司步行需要五分鐘,下雨的話可就麻煩了,於是我決定回家去拿傘。結果後來真的下了場傾盆大雨。唉呀!果然是正確答案!
這段內容是依照時間的順序,表達自己的行動與腦中思考的事。如果分解這段文字,可以排列成以下資訊:
.早上從家裡出門。
.當時是好天氣。
.想起天氣預報。
.車站離公司有一段距離。
.決定回家拿傘。
.結果下了傾盆大雨,還好有帶傘。
如果是朋友之間的閒聊,用這種方式說話當然沒有問題,即使只是依照思考的順序說話,對方也能理解你想說的事,而且可能成為一段歡樂的談天。
然而,如果在商業場合上用這種方式表達,無法得到良好評價。一段意義不明的說明很可能使對方沒耐心聽下去,甚至你話才講到一半,就被對方喝斥:「搞不懂你想說什麼!」
假如以下是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又會如何呢?
.離開辦公室,前往客戶的公司。
.想起客戶的課長要調動到總公司。
.猶豫是否該買伴手禮過去。
.對方應該喜歡甜食,所以決定買些茶點讓該部門的員工一起享用。
.那位課長明天要到外地出差,這是他調職前雙方最後的見面機會。
.這次拜訪是打招呼的好機會,未來可能和調動後的新陣容有商業往來。
如果依照這個順序寫業務日報,應該會被主管或前輩指責:「你在寫暑假作業的日記嗎?」依照自己思考或行動的順序說明,聽者通常會認為內容無關緊要。
◆掌握對方想聽的,才能成為一流的說話高手
各位看了前述文字可以明白,如果根據思考順序說話,無法順利讓對方瞭解你想表達的事。想讓自己更善於說明,必須使用正確的順序。不過,什麼事「正確的順序」呢?
關鍵在於對方想聽的順序,而非自己思考的順序。許多說話術書籍都指出,應該從結論開始說,上述案例也可以套用這個技巧。
「說明也是溝通」的核心概念便在於此,許多人的話之所以無法讓對方理解,是因為總使用自己容易表達或思考的方式,而非將容易理解或對方想聽的話作為第一優先。
以雨傘的例子來說,聽者的重點是「有帶傘是正確解答」。若是伴手禮的例子,重點應該是「還好有買伴手禮過去」,或者更深一層的理由「有可能和對方總公司的部門交易」,這些才是應該先向聽者說明的結論。
剩下的部分都只是補充說明「為什麼帶傘」、「為什麼買伴手禮過去」、「為什麼覺得有機會和總公司部門交易」。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解釋自己「如何思考並採取行動」的過程更重要。例如:對部屬、後輩解釋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希望他們也用同樣的思考方式行動。這時候,順著時間仔細說明,應該是較好的做法。
要變得更善於說明,極為重要的關鍵是依據目的以正確的順序傳達事情。
【Point】以自己的思考、經歷某事的順序說明,無法讓對方順利理解。
■如何說話,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趣?
◆為何專家說的話總是很難懂?
有時候,我們會在新聞或電視節目看到專家現身說法,但他們說明的內容是否易於理解呢?
雖然有的專家可以如同池上彰先生(註:池上彰是學者、大學教授及資深媒體人,曾任NHK「週刊兒童新聞」的節目主持人。表達風格簡單易懂,因此收視率極高,深受觀眾喜愛),總是能說話淺顯易懂,但大部分專家總是把話說得令人費解、又不易明白。
說話簡單易懂的人深受電視台重視,因此常在電視上露臉。除了這些人之外,大部分專家說的話通常很難讓人理解。為什麼對外行人或是門外漢來說,專家的說明會難以理解呢?有以下幾個理由:
.專有名詞不容易理解。
.聽者沒有充足的背景知識。
.說話者極度拘泥於內容的縝密度和正確性。
這些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理由,若以一句話總結,就是說話者無法配合聽者的理解程度。專家的話之所以難懂,原因在於他們沒認清聽者希望理解的程度。
用什麼樣的詞彙才能讓對方理解?應該使用哪些專有名詞?聽者想知道什麼?對方對這個話題有多麼瞭解?根據不同的聽者,這些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當專家對談時,他們會產生「說明必須縝密」的共識,即使必須理解專有名詞或具備背景知識,也會在雙方清楚彼此程度的狀態下對談,盡管是專業話題,也能順利地讓對方聽懂。
然而,與不是專家的人對話時,必須先掌握對方具備的背景知識,以及想要理解的詳盡程度。即使不熟悉對方的狀況,也應該在交談時多加觀察,配合使用對方能理解的詞彙或案例。如果沒有適度調整內容和表達方式,則無法實現「簡單易懂地傳達訊息」的目的。
舉例來說,在諮詢顧問業界,如果將顧問彼此都理解的詞彙,直接用在與金融業、製造業等企業客戶對談,會無法順利溝通。因為說話者使用的知識和詞彙並非雙方共有,容易發生問題。
向客戶說明時,十分重要的是採取何種措辭和表達方式,才能讓對方容易理解。相對地,對顧問來說,為了理解客戶說的話,收集業界知識、瞭解業界用語,則是相當重要的功課。
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發生同樣的事。第一次購車、第一次出國旅行、第一次去吃法國料理時,你是否曾碰過店員或工作人員說明得不夠貼心,或是難以理解的情況呢?
聽者之所以無法順利理解,是因為說話者沒有確實推測、考量聽者的理解狀況。向某人說明事情時,應該優先思考對方想知道的內容,並以正確的順序表達必要的資訊。
◆常聽到「牛磺酸」,你能解釋這是什麼嗎?
然而,有些人會故意把事情說得難以理解,甚至刻意使用不常見的詞彙,讓對方覺得自己好像很厲害、好像有理論依據而顯得正確。想誇大或是灌水時,經常使用這個手法。
許多人會故意使用標新立異的詞彙表現簡單的事,最典型的範例就是「牛磺酸1000mg(毫克)」。營養補給飲料的廣告經常提到:「牛磺酸1000mg」,但大多數人其時不清楚這個份量是否充足。說到底,應該有許多人不清楚牛磺酸為何、有什麼功效。
雖然商品包裝或電視廣告都會明顯地標示成分,讓消費者覺得具有某種良好功效,但應該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精確說明「牛磺酸是什麼」。
而且一千毫克看起來含量很高,但其實只有一公克而已,反而會讓人感覺份量沒有那麼多。這時候,專家應該會這樣說:
「若持續讓老鼠服用牛磺酸,在平均每公克體重給予△毫克的情況下,與完全沒有服用牛磺酸的結果相比,產生╳╳的差異。」
「若考慮老鼠和人類的體重差異,只要每天攝取△毫克以上的牛磺酸,並維持一週以上,應該會產生╳╳的效果。」
以上兩段話是與牛磺酸相關的內容,雖然大家對牛磺酸一詞並不耳熟,但或許曾在電視廣告上聽過,印象中覺得是對身體有益的東西。忽略專業因素,只要讓消費者產生「好像理解」、「去買看看」的想法即可。
在營養補給飲料的例子中,只要讓消費者聽起來好像有那麼回事,便算是達到充分說明的目的。甚至可以說,若專家解釋得太過詳細,反而會變得更難以理解。
然而,若是自己要向別人說明事情,應該配合對方的狀態調整表達方式。重要的是,應該避免讓對方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結束對談。
【Point】說明時使用的詞彙或內容,都配合對方的意識。